會員動態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電動車動力電池迎黃金十年
不單單半導體將迎來黃金十年,全球汽車業邁向電動車時代,動力電池也迎來黃金十年,樂觀預計到2025年,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超過1000GWh,如果加上儲能將超過1500GWh。未來五年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等四大材料的年複合成長率在30%以上,只會高不會低。十一月二十六日南非發現OMICRON變種病毒,各國緊急限制南非相關人員入境,南非是非洲鈷運輸中最大的中轉地,如果這次南非的疫情不能在短期內受到控制,鈷的供給緊缺議題在年底鋰電池廠集中備貨期發酵的話,或將成為投資市場的焦點。南非的貨物從海路運至中國一般有一個多月的船期,短期受到國際海運持續塞港影響,十二月三日,電解鈷均價延續上漲態勢,報每噸445,500元人民幣,繼續刷新三年以來新高。儘管特斯拉、寧德時代與比亞迪主導三元鋰電池正極材料技術朝高鎳化和無鈷化發展,但是因為節能減碳已成世界各國的主要政策之一,尤其是拜登《重建美好未來法案》(Build Back Better Act)於十一月十九日上午獲眾議院通過,為刺激消費者需求,針對電動車產業的高額補貼是該法案的一大亮點,所有在美國銷售的電動汽車仍將享受7500美元的稅收優惠政策,而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的工人製造的電動汽車可以獲得額外4500美元的稅收抵免,如果車輛的電池在美國製造,則可以再獲得五百美元的稅收抵免。
電動車鈷消費量快速揚升
預期電動車領域的鈷消費量仍然是會快速提升,預計至2025年全球電動車鈷需求量年複合成長率可望達到30%以上。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查克舒默表示,他的目標是讓參議院在耶誕節前通過該法案。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認同聯準會主席鮑爾放棄使用「暫時」兩字來定義通膨,她十一月拋出考慮美中對等降產品關稅,十二月二日再提出取消中國輸美貨品的臨時關稅,以降低通膨壓力,特別是只能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今年十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曾表示,它將根據具體情況考慮恢復關稅豁免,特別是對於只能從中國獲得的進口產品。由於缺芯使得美國的新車與二手車成為推動通膨的主要來源之一,再加上美中之間的關稅豁免措施已在2020年底以及2021年年初到期,十二月一日特斯拉提交三份公眾意見,支持對石墨的關稅豁免,電池企業SK Innovation也通過旗下美國子公司SK Battery America支援延長對石墨的關稅減免。為什麼突然間石墨成為電動車相關企業關注的焦點呢?特斯拉寫給USTR的信中表示:「在對全球和美國的人造石墨供應商進行了盡職調查後,特斯拉得出的結論是,目前美國沒有一家公司能夠生產出符合特斯拉生產所需規格和容量的人造石墨」。據瞭解,每輛混合動力汽車平均使用大約22磅(或10公斤)的石墨,而全電動汽車平均使用大約220磅(100公斤)的石墨。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成功實驗用膠帶從石墨分離出石墨烯,石墨烯不僅是世界最堅硬、導熱係數最高的材料,也是電阻最小的材料,在常溫下電子遷移率超過15,000cm2/V·s,是理想的電池材料,被用於製造特斯拉汽車所用鋰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
石墨電極價格上漲
石墨電極的主要下游應用為電爐煉鋼製造,在中國碳中和的趨勢下,未來電爐鋼產量成長將驅動石墨電極需求。近期在中國限電、生產瓶頸的背景下,導致價格上漲,石墨電極市場開工不足,石墨化工資源短缺,一方面導致石墨電極生產週期延長;另一方面,石墨化加工費用上漲,導致部分非全套工法的石墨電極企業成本增加。成本及供應兩方面利多刺激下,石墨電極價格上漲,十月以來,中國石墨電極價格累計漲幅逼近10%,十一月八日再上漲2.15%,報價已達每噸20568元人民幣,並創年內新高。
部署氫時代!工研院助產業找發電突破口
在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下,除了提高再生能源如風力、太陽能的比例,加速氫能應用發展,也被各國視為零碳排的最後一哩路。國際能源署(IEA)「2050淨零碳排報告(Net Zero by 2050)」指出,若要達成淨零碳排,2050年全球氫氣需求量預估需達5.3億噸。IEA亦預估,從現在起至2050年將會是全球氫能產業發展的關鍵階段,在各國高力度政策支持下,於2050年氫氣應用在全球最終能源使用占比將大幅提升至13%,成為下一世代重要的能源之一。氫能為全球先進國家重點發展之綠能科技之一,例如鄰國日本早已致力於氫氣供應鏈上的技術突破,包含興建如國際氫氣運輸儲能系統、氫能電廠等,更投入研發氫能動力火車等大型運輸載具。能源出口國澳洲,也已投入數十億美元在主要區域建立綠氫工業中心,以期能將澳洲豐沛的太陽能與風力資源,以氫氣作為能源載體方式輸出各國。然而,氫能的儲存與跨國運輸不易,無論自身生產或是大量進口綠氫,都亟需開始建設加氫站、氫氣接受站等基礎設施。值此關鍵時刻,工研院為協助政府擘劃氫能發展策略、協助產業布局,並考量氫能發展涉及整體能源產業面向,整合院內跨領域單位,進行2050我國氫能發展策略規劃,並邀集國營企業、國內氫能產業專家等13個單位組成國內氫能專家諮詢小組,討論相關策略規劃包含國際經濟評估、氫氣來源、基礎設施、氫氣應用以及法規標準等方向,希望盡早部署氫能發展策略,帶領臺灣迎接2050淨零碳排挑戰。在臺灣氫能發展方面,工研院建議以減碳為主要目的,扶植產業為輔。2025年前以灰氫為主,開發與驗證氫能應用;2035年,以部分藍綠氫或載體進口為主,驗證環構;2050年,視再生能源高占比情形,進行自產綠氫及協助綠電儲能發展。依循此策略,工研院規劃進行各項技術發展,聚焦電解產氫、氫氣發電材料與系統整合技術、氫能巴士系統整合與示範、氫能應用相關安全認驗證、規範及標準盤點,以及規劃臺灣氫能發展路徑與扣合工研院2030技術發展藍圖等,並強化與產業緊密連結。在技術發展面向上,促成工業製程減碳是目前國際推動氫能應用的基本共識。臺灣一年產生的工業副產品餘氫量約達數千萬立方米,以往此類餘氫多半採取燃燒處理,過程中不但浪費了可以用來發電的氫氣,也需額外使用化石燃料等將氫氣燒盡。如果將全部回收作為發電應用,預估可提供數千萬度電,除了減低原先燃氫的碳排之外,更可以提高產業自發電比例,有助於減少電網電力供給負擔。因此,工研院目前於工業應用上之研發的重點方向放在氫氣純化分離、分散式發電、前瞻氫氣製程、氫氣與氨氣燃燒等技術。為了落實技術與產業需求接軌,今年工研院更和國內半導體尾氣處理廠商帆宣系統科技以及燃料電池發電系統製造商亞氫動力簽署三方合作備忘錄,希望半導體業餘氫發電可作為氫能於國內產業應用典範案例。這個產研攜手的氫氣發電團隊,由工研院負責燃料電池系統關鍵技術開發,配合帆宣的氫氣回收管路建置、周邊系統及半導體氫回收模擬系統;亞氫動力負責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產品商品化與量產,期待經由產業鏈專業分工,推動國內氫能發電朝商業化發展。目前工研院已規劃將台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打造為國內氫能產輸儲與發電應用研發重鎮,在此場域發展綠氫生產、零碳氫能發電及燃燒應用,讓沙崙成為國內氫應用技術交流平台,促進國際合作及加速氫能產業發展,希望能為臺灣氫能產業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在國際接軌上,工研院則持續與亞太氫能發展具領導地位的日本及澳洲交流。包括與日本氫能技術研發單位就氫能技術、應用、基礎設施與法規設計等議題共同研討,以及與澳洲駐臺辦事處研議氫氣進口、綠氫生產及應用的示範合作等方向,尋求國際氫能合作夥伴,架構氫能策略藍圖,以協助國內產業掌握國際市場趨勢布局,開創產業新商機,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的最後一哩路。
iPhone趕工有成 和碩11月繳佳績
iPhone趕工有成、PC相關產品出貨增加,和碩11月營收月增達14.68%、至1,582.44億元,創下今年單月新高,不過比起去年同期因為i12 mini上市首月而飆升的營收來說,仍年減11.69%,累計前11月營收為1.1兆元,年減12.02%,12月在需求仍在、iPhone零組件供應相對充足下,應該還有表現機會。和碩每年創下月營收最高峰都與iPhone新機上市息息相關,今年iPhone新機雖然沒有遲到、全系列按時在9月下旬開賣,然而受到零組件缺料影響,和碩9月營收1,490.39億元、略為不如預期,10月更因為缺料未見解決,十一假期往年工廠員工都必須加班趕工,今年則因為缺料而罕見地毫無加班,10月營收也因此下滑至1,379.87億元。不過,和碩執行長廖賜政在日前法說會中表示,在供應鏈改善與客戶調整訂單結構下,和碩第四季營收、出貨量可望增長,11、12月將全力趕工、追進度,外界也傳出,iPhone零組件供應從10月下旬開始好轉,iPhone組裝代工廠11月產出量都明顯優於10月,因此,和碩11月營收以1,582.44億元創下今年單月新高,營收月增率達14.68%。除了iPhone趕工有成外,和碩表示,11月筆電出貨量上升至110萬台,比上個月多了快10萬台,主機板與桌機出貨量也成長,消費性產品出貨狀況同樣比10月改善,11月營收成長可以說是三大產品線出貨都增加的結果。和碩進一步指出,筆電料況改善下,第四季筆電出貨量不僅可望順利達到原先預估的與第三季持平,甚至不排除能小幅超過第三季出貨量,主機板與桌機則在需求比預估好下,第四季出貨量季減幅度將優於原先預估。
明年電源廠三趨勢:電動車、儲能、低軌衛星
疫情影響,2020、2021年在居家工作、就學、娛樂的趨勢下,DIY組裝、筆電、電競相關電源供應器廠商營運亮眼。而展望2022年,終端需求趨勢已出現變化,在綠能、碳中和等趨勢下,掌握電動車、儲能的相關廠商,如台達電、康舒、飛宏,明年將進入產品出貨衝鋒階段;另外,新的科技趨勢-低軌衛星,也是將帶動相關廠商,如群電(6412)明年動能起飛。電動車市場持續高速成長,相關廠商明年動能強 電動車需求持續看升,以今年來看,出貨量佔整體車市出貨量約5%,但目標是到2030年電動車佔整體車市的比重要到30%左右,且目前看起來速度還可能更快,等於未來十年,數量會呈現6倍以上的成長。台達電今年電動車產品約可佔集團總營收比重達5%上下,而明年成長力道上,董事長海英俊亦認為,按過往趨勢將維持40~50%的年成長幅度。公司亦訂下目標,到2030年,電動車產品市佔率要達到10%以上,粗估金額可達千億台幣。 康舒目前電動車產品仍以兩大客戶為主,目前美系客戶產品已開始試賣,日系客戶則還在開發階段、預計明年上半年有機會量產,另外,康舒亦佈局電動機車充電站。公司表示,今年車電相關產品佔營收比重約5~6億元,明年目標是將營收翻倍,達到10億元以上。 飛宏主攻充電樁產品,今年來看,出貨量已較去年翻倍成長,明、後年公司出貨量都看持續倍增,目前除了東莞廠、越南廠外,並規劃台南新廠,預計明年上半年可加入生產,推升公司營運動能。儲能將進入爆發期,電源廠商積極切入 「儲能產業」將是伴隨整個綠能經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分析師認為,儲能產業在各國政府政策支持下,今年全球產值已翻倍成長,至2040年皆將維持高速成長。 台灣廠商也積極布局,其中,台達電目前在全台灣儲能設備市佔率高達6成以上,公司看好,儲能產品明年將進入爆發期,目前在手案子就有5~10家,明年將會陸續發酵,使儲能產品營收貢獻將較今年倍數成長。此外,康舒於自家淡水新廠,建置儲能示範場域,該廠將以「太陽能創電」,並採自家「儲能設施」進行電力儲存,後續則有「智慧電網」管理系統去做電力分配。全漢則主要瞄準中小型儲能設備,目標是住宅與商業用的儲能需求。UPS大廠旭隼的ESS(儲能系統)已完成送樣,雖然目前營收佔比有限,但顯示旭隼已跨入儲能產品新領域。飛宏開發720KW的大瓦特數產品,瞄準儲能產品的充電設備。 低軌衛星第二代產品認證通過,供應鏈明年訂單起飛 SpaceX旗下的低軌道衛星通訊-星鏈計畫Starlink,第二代的家用地面接收裝置StarterKit,近期獲得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認證通過,法人預期,2022年Starlink全球用戶數將大幅成長233%至50萬戶,加上分配到的軌道較多,每年計畫發射2,000顆低軌道衛星的進度,全球訊號覆蓋率提升有望進一步增加。台灣電源供應器廠商-群電、康舒,已打入家戶端的產品供應鏈中。康舒第一代就是供應商,第二代產品亦在開發中;群電則主攻第二代產品,並已於10月開始出貨,目前正與該客戶洽談更多合作機會,預期2022年將為營收帶來顯著貢獻。
伺服器唱旺 PCB族群進補
G、AI、HPC、物聯網、電動車等高頻高速、高效能運算應用加速落地,與網路基礎建設相關的伺服器需求加速成增溫,亦推動PCB高階製程需求持續強勁,相關電路板業者雨露均霑,2022年展望不淡,預期伺服器板供應商如CCL廠台光電、聯茂,銅箔廠的金居,伺服器板廠健鼎、金像電、瀚宇博等,均在受惠行列。伺服器業務占比達50%的金像電,在Whitley平台產品逐季放量帶動,2021年營運成長顯著,網通類的400G交換器也帶來不錯的動能。PCB上游材料CCL以及銅箔廠同樣看好明年伺服器、網通等成長潛力,均積極布局相關產品。台光電今年受惠Whitley平台伺服器和100G/400G交換器產品發揮效益,全年營運創新高無虞。法人看好,台光電於下一代伺服器平台市占進一步提高,加上新產能的挹注,有望推升該公司明年營運維持成長趨勢。聯茂則表示,全球資料流量大幅提升,帶動網路服務營運商及電信商升級設備來滿足低延遲、高可靠與高速運算處理需求,整體來看,2022年雲端資料中心、商用/企業伺服器仍是主要的成長動能來源。金居隨著新平台伺服器產品放量,高頻高速RG系列銅箔出貨暢旺,儘管伺服器產業也是有受到長短料干擾影響,不過公司維持看好明年RG產品的貢獻,公司目標2022年伺服器產品占比達35%。
PC、平板需求高峰已過 2025年前僅維持平盤
市調機構國際數據資訊(IDC)發布全球個人運算裝置追蹤報告,2021年傳統個人電腦(PC)出貨量預計將較去年成長13.5%、平板成長4.3%,但在供應鏈的限制和成本增加的狀況下,2021年第四季已經出現明顯出貨下滑狀況,預測2022年PC市場幾乎沒有成長跡象,而平板裝置甚至將出現5%的負成長。根據IDC的調查數據,2021年全年PC出貨量達到3億4,470萬台,出貨量同比成長13.5%,但在市場條件的影響下,預測第四季PC及平板的出貨量將各負成長3.4%及8.6%。甚至到2025年時,PC都只會有微幅的成長約2%上下,平板則是一路負成長居多。IDC 行動和消費裝置追蹤報告研究經理 Jitesh Ubrani 表示:「市場已經擺脫了疫情造成的 PC 需求高峰。」「雖然我們看到某些細分市場和市場的消費者需求有所放緩,但對遊戲的需求仍然是例外,整體消費者需求遠高於疫情前的水平。此外,教育市場的飽和開始是降低預期則是另一個影響的原因。」在連續兩年強勁的兩位數成長後,預計 PC市場將在2022年開始放緩。IDC預測至2025年的五年複合年成長率(CAGR)為3.3%,其中大部分成長來自筆記型電腦市場,平板電腦將繼續下滑,主因是受到智慧型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的侵蝕。IDC分析認為,在商用、消費和教育這三個細分市場中,商用將是 2022 年唯一成長的市場。教育市場因供應鏈限制需求尚無法獲得完全滿足,但目前沒有看到廣泛的訂單取消的狀況,預估當供應趕上需求時,教育市場也會出現成長。
上市櫃11月營收 154家攀峰
新冠肺炎疫情打亂全球的產業節奏,補庫存潮強勁,台股上市櫃公司不論電子業、傳產業11月繳出創新高的好成績,共計有154家上市櫃公司11月合併營收繳出創新高,每個產業皆百花齊放,有鋼鐵、生技、航運、電機、IC設計、PCB、設備、網通、主機板等產業,其中生技有12家、鋼鐵有9家創新高,表現突出。因新冠肺炎疫情攪局、全球央行被迫貨幣寬鬆、大舉補貼民眾刺激消費如台灣三倍券及五倍券等利多帶動,再加上通膨、斷鏈的隱憂,今年電子業、傳產業都進入超級大的多頭行情,尤其新產業型態盛行如電動車、居家辦公、元宇宙等額外新增需求,推升今年的晶圓代工、ABF載板、電子零組件等需求暢旺,但供給吃緊,連帶引發漲價潮,帶動台股上市櫃公司的營運及獲利表現優於預期。台新投顧副總黃文清認為,台股11月創新高的個股涵蓋有半導體的IC代工、IC設計、IC封測、ABF載板、太陽能電池及模組、IC通路、散熱模組、航運、半導體設備、生技、鋼鐵、電機、化工、汽車零組件、連接器等,其中台積電等重量級半導體業者大手筆資本支出進行擴產,半導體設備等訂單能見度強,創高股有家登、聖暉帆宣等,同時因電動車及低軌道衛星等新商機,更讓電子業的需求更強勁,此波的大景氣循環非常久。第一金投顧董事長陳奕光表示,今年傳產業的營運動能強勁,接近年底更旺,如鋼鐵、航運業。在鋼鐵上,基礎建設帶動鋼鐵熱度不減,鋼鐵業中有9家11月合併營收創新高,如中鋼、春源、春雨、豐興、威致、長榮鋼、強新、桓鼎-KY、沛波等。中鋼受惠於鋼品銷量月增1.8萬公噸,達80萬公噸以及鋼價在高檔,單月合併營收452.82億元,創史上新高,月增4.82%,年增51.40%。
陸車企 競相分拆新能源業務
新能源汽車市場激戰正酣,傳統車企也不平靜,一方面在積極轉型應對新賽道帶來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也開啟新的衝刺模式,競相分拆子公司上市。市場分析,這些傳統車企除將分拆業務視為「補血」捷徑,此外也是緊抓目前市場對新能源的高估值預期,以獲取高額融資。新京報報導,近日包括上汽集團、廣汽集團、比亞迪等車企先後公布分拆方案。上汽在11月底宣布,擬將控股子公司捷氫科技分拆至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分拆上市完成後,上汽仍將維持對捷氫科技的控制權。中信建投分析認為,本次分拆業務,有利於上汽加快氫能和氫燃料電池的產業化和商業化進程,助力其優化布局。實際上,上汽集團分拆子公司上市只是整個行業的一個縮影。另一家大陸車企比亞迪也在持續推動其子公司比亞迪半導體至深交所創業板分拆上市,擬募資人民幣26.86億元。此外,廣汽集團在11月底宣布正式啟動廣汽埃安的混改,未來也將擇機上市。對於各車企布局,報導引述招銀國際汽車研究部經理白毅陽分析,從企業內部來看,冀望將優勢子公司做大,成為未來的金雞母。從外部來說,資本市場始終對傳統車企估值不高,相對保守,較偏好新能源整車、電池產業鏈、智能化等高速增長領域。在市場高度關注之下,也為子公司融資提供了環境。白毅陽表示,畢竟汽車整車行業特性屬於穩定增長,不是爆發式增長,從市值上來說,只要分拆業務,對於拉抬整體市值就會有正面作用。他進一步解釋,傳統車企主要有兩種分拆上市,一種是分拆新能源整車業務上市,背後主要考慮的是估值及融資規模;另一種是分拆零部件子公司上市,這部分的發展前景需要更多努力,核心問題是解決對母公司的業務依賴,打造真正的技術和產品,並拓展外部客戶。西部證券研報指出,汽車產業鏈相對較長,傳統車企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形成持續的盈利能力,同時其分拆的子公司業務相對獨立;此外,傳統車企分拆上市的業務更多聚焦在新興業務、新能源層面,將這部分業務分拆獨立上市,也有助於傳統車企迅速擴大規模。
電子代工六強 卡位元宇宙
繼智慧手機之後,元宇宙儼然成為科技產業下一波新動能,代工廠積極搶進,在鴻海集團領頭下,廣達、緯創、仁寶、和碩、英業達等五大集團也同步卡位,摩拳擦掌搶進相關商機。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認為,電動車及元宇宙將是科技產業接下來的兩件大事,鴻海集團一定會有元宇宙相關產品。鴻海集團透過旗下工業富聯布局元宇宙,聚焦企業元宇宙、移動元宇宙、社會元宇宙等三領域,並在元宇宙的基礎設施,包括5G、Wi-Fi 6/智慧家居/感測器等產品均已有穩定大客戶;另外,運用在專業工作站、桌機、行動裝置、擴增實境/虛擬實境、遊戲主機的GPU產品,已出貨到全球巿場。歐系外資表示,元宇宙生態可分為平台內容供應商、使用者介面、科技基礎架構等三大層面,包括微軟、從臉書改名的Meta、輝達(Nvidia)等屬於平台內容供應商;使用者介面有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終端裝置廠商;另外還有基礎架構如雲端、網路和支付系統商。緯創集團與廣達集團主要鎖定Meta伺服器訂單,緯創集團透過旗下緯穎供貨Meta約四成伺服器,廣達則供應Meta其餘約六成伺服器,積極搶搭元宇宙商機。仁寶集團在2020年發表5G智慧應用解決方案後,近期推出跨領域的「開放元宇宙平台(Open-Metaverse Platform)」XR Cube雲端服務平台。XR Cube平台也結合旗下子公司品牌APAL,共同推出的全球第一款「APAL 5G混合實境(MR)智慧眼鏡」,可在虛擬實境中進行各項工程的應用。此外,市場傳出,蘋果搶進元宇宙商機,最快2022年推出首款混合實境(MR)頭戴裝置,由和碩負責組裝。英業達也已成立相關部門備戰。
鴻海量子電腦實驗室成立 邁向F3.0
鴻海研究院年末壓軸的「NExT Forum- Quantum Computing」12日登場,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鴻海研究院院長劉揚偉在會上正式宣布,成立離子阱量子電腦實驗室,劉揚偉強調,量子技術若是改變未來世界的關鍵技術,那麼在鴻海集團的3+3領域中,量子計算將是集團邁向F3.0科技鴻海的重要武器。隨著量子技術的突破,近幾年量子電腦挾帶著強大的運算速度與能力,已然成為全球科技產業關注的議題。去年鴻海研究院與台灣量子電腦與資訊科技協會合作,舉辦了「第一屆台灣量子科技共識論壇」,至今剛好屆滿一年,在這一年期間,無論在量子科學研究或是量子電腦的研發投入上,鴻海研究院持續的匯聚了各界專業人才,目標就是為了掌握量子科技發展的關鍵契機,今年除了邀請國際知名研究離子阱技術專家以及量子計算產業領袖,分享量子科技發展現況與趨勢外,鴻海院究院也在12日宣布成立離子阱量子電腦實驗室,並於活動尾聲,規劃線上直播座談會,與台灣領域專家一同探討相關議題,希望藉此擴大台灣對於量子運算研究之關注,並帶動台灣量子科技產業的發展。所謂「離子阱」,是一種實現量子計算的平台,也就是俗稱的量子電腦。現階段對於量子計算平台的選擇百家爭鳴,其中最有名的包括IBM和Google的超導量子位元,以及IonQ、Honeywell公司使用的離子量子位元。這裡的離子阱即是一種束縛離子的技術,能讓人們能夠操控並使用這些離子位元。這樣的技術早在1950年代就被發明,目前較為成熟且重要的應用,包括用質量來測量並分析物質的質譜儀。劉揚偉指出,量子科技被譽為下一世代的解決方案,可視為驅動人工智慧、新世代通訊、半導體、資通安全變革的重要技術,然而量子電腦要真正發揮優勢,讓量子應用逐漸成熟,仍有許多技術瓶頸需待突破,因此專注在台灣量子計算優秀人才的培育,同時打造具品質與國際聲望的研究環境,吸引國際人才的加入,是現階段刻不容緩的任務。
隨著國際知名企業與國家研究單位爭相投入量子電腦研究,台灣擁有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勢必成為發展量子電腦的最佳助力。台灣應在關鍵技術上建立一系列的知識產權,包含容錯計算、量子感測、量子通信、量子密碼系統等,同時積極投入量子電腦硬體的研發,以延續半導體產業的優勢,從量子電腦的設計與製作面著手,進而發展量子電腦及周邊設備的關鍵技術。劉揚偉強調,鴻海研究院的成立,是為了將集團從過去的「勞力密集」升級至「腦力密集」,成為創造價值、提高毛利、掌握趨勢的利器。量子技術若是改變未來世界的關鍵技術,那麼在集團的3+3領域中,量子計算則將是集團邁向F3.0科技鴻海的重要武器,因此,鴻海研究院將持續對量子科學研究與量子電腦研發做創新,為台灣及集團在量子領域投入更多心力,讓世界看到鴻海在前瞻技術的軟硬實力,同時找出台灣與鴻海集團在量子科技世界版圖的重要定位。
VR戰局熱 零組件廠利多
不少國際科技大廠預計2022年推出虛擬實境(VR)新品,包含蘋果、索尼(SONY)等均將加入戰局,VR眼鏡市場的競爭將更趨白熱化,預料也將為相關零組件廠帶來更多商機,成為台灣科技業的新動能。歐系外資預計,2021年全球VR裝置出貨量將成長至1,070萬台,當中以Meta的Oculus 2市占率達75%居冠,出貨量可望較去年增長98%。預估2022年全球VR裝置將增至1,800萬台,屆時Meta Oculus 2市占為65% ,索尼和蘋果則預計明年下半年加入戰局 。外資指出,網路時代的革命是由硬體開始,就像當年從PC時代轉變成為手機時代,現在則是VR、AR眼鏡的革命。VR、AR耳機和眼鏡將是能創造沉浸式體驗的武器,從當前的2D網路直接進階到3D。Meta在去年10月推出新款VR頭戴裝置 Oculus Quest 2,畫質等性能都較上一代2019年的機種提升,入門款價格壓低到299美元。外資指出,在虛擬世界中,終極設備就是AR眼鏡,但需要小型化、個性化定制及 microLED等新技術的開發與演進。市調機構集邦科技最新報告預估,2022年全球VR/AR裝置出貨量上看1,202萬台,其中Oculus與微軟仍分別占據消費與商用市場的領先地位。
亞洲工業4.0暨智慧製造展15日登場 逾千家廠商參展
亞洲工業4.0暨智慧製造系列展將於15日起登場,包括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等7大工業展一次亮相,匯聚超過千家參展商、使用超過4000個攤位,包括上銀、東元、台達電、研華、緯創、微星等台廠共襄盛舉。Intelligent Asia亞洲工業4.0暨智慧製造系列展將於15日至18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登場,這次系列展結合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台北國際冷鏈科技展、台北國際模具暨智慧成型設備展、台灣3D列印暨積層製造設備展、台灣國際雷射展等7大工業展。主辦單位表示,這次系列展匯聚1000多家參展商、使用超過4000個攤位,今年系列展以「智慧製造全環節」為主軸,展示從生產至配送的完整流程、從製造端到應用端所需軟硬體設備與整合系統。其中自動化展及機器人展指標參展商包括上銀、松下(Panasonic)、三菱電機、盟立、ABB、台達電等,服務型機器人專區以緯創、微星等廠商展示無接觸智慧服務。此外電機大廠東元也參加這次自動化工業展,參展主題包括智能工廠低碳工業節能解決方案、綠色動力系統解決方案、自動化解決方案等三大領域。東元表示,現場展區將動態展示採用IE4高效馬達、搭配數據分析的節能解決方案和戰情室監控,此外也將展示應用在半導體工廠的「天車」自動化設備,將實際展示行走高架軌道上,東元現場也將展示自行研發生產的自主移動機器人(AMR)解決方案。氣動元件廠台灣氣立也將在自動化工業展中展示無桿缸、機械夾、真空 元件主題產品,並推出年度新品。
台廠力拚電動車業績!明年目標:擴展車用晶片比重
汽車電子化和電動車趨勢帶動今年車用晶片需求強勁且供不應求,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預估,車用晶片缺貨狀況將持續到明年、部分車廠甚至認為延續到2024年,短缺重點包括8位元和16位元的MCU和功率半導體元件,此外電源管理晶片(PMIC)、面板驅動晶片、微機電(MEMS)和分離式元件供貨也很吃緊。車用晶片短缺,後段封測台廠也積極擴充車用晶片封測產能,日月光投控目前車用業績占比約5%至6%,預期明年占比可提升至10%。日月光投控旗下環旭電子日前宣布布局第三代半導體、投資氮化鎵系統(GaN Systems)有限公司,藉此擴展電動車電源模組市場。法人指出,環旭功率模組近日獲得歐美日等客戶訂單,預計明年正式量產用於電動車逆變器的IGBT與碳化矽(SiC)功率模組。在電動車領域,環旭發展與動力相關整流器、穩壓器、充電功率模組、散熱模組、電源管理模組等,已切入電動車整車供應鏈;另外LED車燈也切入北美電動車廠商供應鏈。法人指出,環旭在電動車動力系統和散熱系統產品,今年下半年已量產出貨。環旭規劃到2025年,車用電子營收提高至超過10億美元,其中電動車動力相關占比目標超過30%、超過3億美元。構裝廠同欣電積極擴充車用業績,總經理呂紹萍表示,目前車用占同欣電整體業績比重約4成,包括車用影像感測元件、車用混合積體電路模組、車用LED照明業績可望持續增加,明年車用比重可續提升。同欣電在車用CMOS影像感測元件(CIS)每月產出量約1000萬顆,今年產能擴充幅度達30%,明年分階段看客戶需求再擴充,預估擴充幅度較今年增加30%。IC封測廠矽格也積極布局車用晶片測試,總經理葉燦鍊預估,明年車用晶片測試量大增,明年車用晶片測試占矽格整體業績比重,從今年約6%提升至10%。矽格車用晶片測試以控制器(MCU)和無線通訊晶片為主,車用晶片測試價格比一般晶片測試可增加30%。IC載板大廠南電明年也強化自動駕駛和電動車用晶片載板出貨,副總經理呂連瑞指出,車用晶片載板持續短缺,南電持續布局車用領域。功率導線架廠順德明年車用仍是業績成長主要推手,法人指出,供應美國電動車大廠的逆變器導線架明年可望放量,順德也掌握超過百個新專案,其中超過7成屬於車用。
順德今年第3季車用業績占比約41%,持續切入意法半導體(STM)供應車用導線架和部分工業用導線架,其他客戶包括英飛凌(Infineon)、Vishay、安森美半導體(Onsemi)等。功率導線架廠界霖業績比重40%來自車用產品,法人表示,界霖積極與客戶合作開發電動車相關高功率電晶體導線架、以及智慧功率模組(IPM)導線架,預估明年車用占比可提升至44%。中國探針也切入電動車領域,連接器產品已切入電動車充電槍和車削件,不僅與美系電動車大廠合作,也和韓系電動車品牌商合作。法人預估,中探針最快今年底可開始供貨給美系電動車大廠充電槍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