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嘉澤12月營收有望維持高峰,Q4營收毛利率上修
總體經濟
台灣今年通膨率升至2%
亞銀(ADB)12月14日公布2021年亞洲發展展望報告,由於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讓疫情再度爆發,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大陸復甦動能放緩,因此將大陸2021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由9月的8.1%下調到8%,2022年增長率由5.5%下調到5.3%。台灣今明兩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維持不變,但2021年通膨率預估從1.5%調高至2%。報告稱,亞洲發展中國家在持續推動疫苗接種及防疫措施下,2021年經濟穩定復甦,將保持9月份預期的強勁反彈。不過亞銀代理首席經濟學家Joseph Zveglich Jr.指出,Omicron病毒株讓人們意識到疫情可能再度擴散,成為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風險。另外,大陸經濟增長出乎意料快速下滑,也拖累亞洲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增長,報告將2021年、2022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下調0.1個百分點,降至7%和5.3%。台灣方面,亞銀維持2021年、2022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分別為6.2%和3%。亞銀指出,在政府發放振興五倍券及消費信心回溫下,預期第四季民間支出增加,將帶動第四季增長優於第三季表現。不過,亞銀將2021年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從1.5%上調到2%,2022年的通膨率則維持1.1%不變。亞銀指出,台灣核心物價從2020年1~10月的0.1%,快速上升到2021年同期的1.3%,主要是台灣的交通運輸、通訊、娛樂等方面價格上揚。再加上近期物價走勢高於預期,因此上調2021年的CPI年增率預估。至於下調大陸經濟增長預測的原因,亞銀指出,除了疫情,還有近期房地產企業債務、製造業放緩、物價飆漲等,讓經濟增長動能有所減弱。物價方面,亞銀預期2021年大陸的CPI年增率為1%,但2022年在食品及商品價格的顯著攀升下,全年CPI年增率預估為2.1%。亞銀對印度2021年經濟增長預測從10%下調至9.7%,對2022年的預測則維持7.5%不變。馬來西亞和越南經濟增長將放緩,報告將東南亞地區2021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3.1%下調至3%,但對2022年的預估從5%上調至5.1%。電子資訊
健和興11月稅前淨利年增75%,前11月稅前EPS 6.36元
仁寶、廣達 雙創歷史次高
筆電出貨旺、ASP(平均單價)走揚,仁寶11月營收達1,232.92億元、廣達則為1,132.45億元,雙雙創下單月歷史次高紀錄,廣達11月出貨量也以700萬台創下歷史次高。此外,仁寶、廣達今年前11個月的累計營收也都已突破兆元大關,法人預期,廣達12月筆電出貨量有機會優於10月,仁寶則在料況比預期佳的狀況下,非PC業務可望力拚與第三季持平。高單價的蘋果MacBook Pro出貨拉抬營收、Wintel陣營的一般筆電出貨也順暢,帶動廣達11月營收一舉衝上1,132.45億元,創下單月營收歷史次高紀錄,營收月增12.5%、年增10.1%。而在11月營收暴衝下,廣達今年提早至11月累積營收就突破兆元大關,年增率為2.4%,出貨量則高達700萬台、月增14.7%,同樣是單月歷史次高。廣達先前在法說會中表示,在筆電缺料稍見緩解、訂單遞延至第四季的效應下,第四季筆電出貨量最少將比第三季增加1成以上,相當於第四季筆電出貨量將挑戰1,914萬台以上,以10、11月筆電出貨量合計已有1,310萬台來說,12月出貨量只要能超過600萬台就能達標,而法人則透露,以訂單與料況來看,廣達12月筆電出貨量可望超越10月水準。仁寶則在筆電ASP走揚、非PC出貨量優於預期下,11月營收以1,232.92億元創下單月歷史次高紀錄,月增5.5%、年增15.4%,而仁寶在12月首度達成全年營收破兆後,今年提前至11月累積營收就已經破兆、為1.1兆元,比去年同期大增18.6%,筆電出貨量為530萬台,比上個月小增20萬台。仁寶先前預估,第四季筆電出貨量將與第三季持平、或小幅衰退,以10、11月出貨量來說、可望順利達成目標。至於以蘋果iPad、Apple Watch、亞馬遜智慧音箱、亞馬遜Fire平板等為主的非PC產品,雖然蘋果先前示警iPad將是受到缺料影響最深的產品線,不過法人指出,在半導體零組件供應比預期好,仁寶11月iPad出貨狀況優於10月,第四季非PC產品整體出貨量有機會擺脫季減,並且力拚與第三季持平。
零組件供應改善 11月筆電出貨強彈
11月ODM(原廠委託設計代工)筆記型電腦出貨量月增10%、年增13%。花旗(Citi)報告表示,這項數字超出預期,這一趨勢可歸因於商用、高階消費領域強健需求,以及零組件供應改善。花旗報告表示,前5大筆電ODM廠11月出貨量為1790萬台,月增10%、年增13%。僅管出現持續的供應緊張和物流挑戰,但11月筆電出貨量仍超出預期,10、11月累積出貨已達到Q4總出貨量預期數字的70%,主要受惠於供應鏈改善,以及高階消費產品的強勁需求。以各廠來看,協助代工高階產品和一定商業曝光的廠表現亮眼,廣達11月出貨成長15%,主要受惠於零組件供應改善、蘋果(Apple)新款MacBook Pro以及惠普(HP)消費型機款的增加;和碩、緯創、英業達和仁寶分別成長26%、19%、18%和15%,主要由戴爾(Dell)、聯想(Lenovo)商用筆電以及華碩高端消費、電競機型帶動。根據10、11月筆電出貨量以及代工廠對Q4展望,花旗上調Q4筆電出貨預期至季增7%、年增3%,強於先前的2%、-2%預測。花旗表示,向上修正主要是由於需求強勁、零組件供應改善。報告中也特別提到,在明年1月底的春節假期,可能會是驅動各廠增加庫存的因素。今年來看的話,新的預期數字顯示ODM廠筆電出貨量將年增20%。鑑於終端需求穩定,且零組件供應持續緊張,花旗表示,僅管2021年Q4的比較基數提升,預計2022年第1季ODM的筆電出貨量將符合正常的季節性標準。花旗預測,筆電出貨量將季減16%,或年減4%,大致上和過去季節性模式,季減15到25%的情況相符。在商用筆電的推動下,緯創、英業達和仁寶預計將看到與今年Q1相比較穩定的出貨。花旗補充提到,產業整體上行空間將取決於零組件供應。花旗預計,考慮到強勁的需求,以及持續的零組件供應緊張,個人電腦(PC)產業在未來幾季可見穩定、有彈性的盈利趨勢。
陸企加碼固態電池研發布局,商業化進程料加速
北汽藍谷12月13日在互動平台表示,公司目前完成了第二代固態電芯開發、電池系統台架測試驗證和整車搭載驗證;同時,第三代固態電池研發也在規劃推進中。隨著固態電池產業熱度日益升高,寶馬、福特等多家車企紛紛入局,大力推進固態電池商業化進程,贛鋒鋰業(002460.SH)、北汽藍谷等上市公司則加快推進固態電池研發;對此,業內人士指出,固態電池將成為引領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技術潮流,或成為各家必爭之地。由於在安全性、可靠性、能量密度、循環壽命等多方面性能優勢明顯,固態電池被業內認為是較為理想的下一代電池技術體系。近年來,寶馬、福特、蔚來等車企均在加快佈局固態電池業務,加速固態電池商業化應用落地。業內人士表示,固態電池是最有希望實現量產的下一代電池技術,可以解決液態電解液鋰電池續航短、安全性差等問題,固態電池被認為是動力電池未來的升級趨勢,將成為各家必爭之地。隨著全球企業加大對固態電池的研發佈局,有業內人士認為,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進程有望加速,預計2021-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出貨量高速增長,至2030年或突破250GWh;同時,以目前發展態勢來看,固態電池的商業化進程會早於預期。不過,仍有不少業內人士和機構認為,固態電池離商業化還有較長距離。
蘋果明春推新品 台鏈進補
業界傳出,蘋果明年春季將推出新款iMac,以及旗下首款5G平價智慧手機iPhone SE 3等兩款新品,在新品備貨潮帶動下,供應鏈迎來2022年首波訂單,為台積電、大立光、玉晶光、鴻海、和碩、廣達等明年第1季淡季營運添動能。兩款新品當中,以iPhone SE 3最受矚目。外資摩根大通最新報告看好,iPhone SE 3有助蘋果衝刺中階智慧手機市占,由於中階市場目前由三星、華為等競爭對手主導,預計將可吸引近14億中低階Android手機,轉投iOS陣營。摩根大通分析師Samik Chatterjee指出,iPhone SE 3的價格可能落在269美元(約新台幣7,500元)至399美元(約新台幣1.1萬元)間,除了可以吸引中低階智慧手機使用者,也可以吸引3億舊iPhone的使用者換機,帶來龐大的換機潮。Samik Chatterjee說,在2022會計年度,預計iPhone SE銷售產量將增加至3,000萬支,iPhone的年出貨量預期可達到2.5億支,年增1,000萬支。先前傳聞指出,iPhone SE 3外觀將不會有太大變化,除了配備4.7吋LCD螢幕、支援5G之外,還將擁有升級的處理器,可能是A15或A14晶片。另一方面,外電報導,2022年新款的 iMac預計將配備27吋,搭載MiniLED顯示技術的Liquid Retina XDR螢幕,和OLED螢幕相較,採用更小的LED,可以更妥善控制局部背光,達到更亮的亮度,或是更深的黑色,提升畫面的對比度,讓顏色看起來更豐富、立體。新iMac外觀可能與24吋的iMac類似,有多種顏色可以選擇,但不確定會不會和最新的MacBook Pro 一樣具有瀏海。價格方面,起跳價可能落在2,000美元(約新台幣5.6萬元)左右。至於晶片方面,新的27吋iMac預計將使用與2021年MacBook Pro機型相同的M1 Pro和 M1 Max 晶片。在命名方面,新款iMac可能稱為iMac Pro,將與目前24吋螢幕的iMac區分。由於每年首季都是蘋果供應鏈傳統旺季,法人看好,在蘋果兩款新品助攻下,將為台積電、鴻海等蘋果供應鏈挹注營運動能。
汽車零件族群 11月營收奏凱歌
受惠進入產業的傳統旺季,加上先前遞延訂單出貨的加持,汽車零件族群業績火力全開,麗清11月營收創歷史單月次高,廣華改寫近兩年新高,世德、東陽也均繳出全年單月次高成績。年終購車需求激增,車廠客戶加速拉貨,法人樂觀看汽零族群12月~2022年1月業績。麗清是大陸最大LED車燈模組廠,自結11月合併營收6億元,月增69.03%、年增25.96%,改寫單月營收次高紀錄;累計前11月合併營收49.79億元,年增29.53%。麗清表示,11月營收的成長,部分是10月訂單遞延至11月認列所致,加上車用晶片短缺狀況有趨緩現象,大陸主要車廠客戶於第四季傳統旺季下,催動拉貨力道增溫,包括別克GL8、大眾朗逸、邁騰及BMW X1等車款,訂單大量出貨,挹注麗清營收表現。麗清指出,全球LED車燈滲透率持續提升,產品加快應用於新能源車、電動車等新車款,麗清目前來自新能源車LED車燈的接單項目,數量逐年提高,營收占比已達二成,對未來營運創造正面挹注的效果。汽車飾件廠廣華11月合併營收7.38億元,月增10.7%,年增8.78%,創下近23個月新高,及歷史單月次高紀錄;累計前11月累計合併營收64.88億元,年增19.38%。廣華表示,受惠車用晶片供應持續改善,加上步入汽車產業旺季,大陸及北美新車銷售市場成長態勢良好,加上品牌車廠庫存水平整體偏低,提升客戶回補庫存的拉貨力道,11月營收飆上全年的單月新高。廣華分析,目前汽車晶片缺口最壞情形已過,未來晶片供應穩健向上,由於大陸三大日系車廠客戶與自主品牌車廠客戶拉貨力道,均持續提升,樂觀看待後續的業績表現。汽車扣件廠世德11月合併營收2億元、年增14.89%,寫下全年單月次高、近十個月營收新高紀錄;累計前11月合併營收21.13億元、年增15.36%。世德表示,各主要市場受Omicron疫情的影響陸續緩解,加上多國重啟施打疫苗措施,以及預期汽車晶片交貨量持續增加下,帶動車廠客戶對扣件需求回升,看多後續營運獲利。同樣受惠於產業旺季,台灣最大汽車零件廠東陽11月合併營收16.69億元,年增3.60%、月增約6%,創2021年單月次高紀錄;累計前11月合併營收166.84億元,年增6.09%。
銅價明年續看漲?專家:經濟俏有利銅、不利白銀
銅、白銀今(2021)年走勢截然不同,銅因為全球經濟成長、供給緊縮帶動連續第三年走高,白銀卻走勢慘淡、即將出現2014年以來最大跌幅。專家推測,明年銅價有望續漲、白銀則可能再次走跌。Barron`s 12日報導,全球總經避險基金Norbury Partners投資長Decio Nascimento表示,一般來說,若銅的表現擊敗白銀,意味著市場對於全球經濟非常樂觀。與此同時,全球成長、通膨及實質利率走揚,都可能傷及貴金屬。Nascimento指出,銅礦供給吃緊、為銅價帶來極佳支撐。國際銅研究組織(International Copper Study Group, ICSG)統計顯示,今年1~8月,全球精煉銅的供給缺口達到107,000公噸。相較之下,Nascimento表示,白銀的工業用途較少,主要被視為高波動版本的黃金。因此,若黃金下跌,白銀跌得更多。他預測,聰明的投資人將認知到銅市供給有多吃緊,且未來幾年都將持續短缺,銅價也會隨之上揚;白銀則恐因經濟成長、通膨展望良好,促使實質利率走高而受到壓抑。IHS Markit研究部主管John Mothersole表示,由於中國消費成長強勁,再加上銅礦生產受到干擾,銅的基本面已轉為短缺。Delta變種病毒肆虐,使全球供應鏈的摩擦情形延續得比預期還久,銅礦的生產活動直到7月才開始復甦,且至今都「相對受限」。Mothersole說,IHS Markit預測,2022年由於中國房地產市況趨疲,銅的消耗量成長率可能會從今年的4.7%趨緩至3.6%,精煉銅的生產成長率則可能從不到4%拉升至5%以上。路透社、MINING.com 10月報導,花旗分析師最近將未來三個月的銅價預估值從先前的每噸8,800美元下修至8,200美元,2022年第一季的預估值則從9,000美元下修至8,600美元。
連Google都在開發!AI技術興起 聚焦對隱私安全保護應用
AI技術再次興起後,各界對於AI的能力寄予很高的期待,包括隱私安全保護在內。有鑒於發展AI技術或應用時與資料之間的關係如此密切,是否能應用AI作為隱私安全的工具,非常受到各界關注和期待。觀測近二年來科技大廠的研發成果,可發現Google和NEC分別從軟體和硬體角度,開發出具有隱私保護功能的技術和產品,而且正擴散應用至其他垂直領域或者已被企業實際採用。Google聯合學習演算法的機制是先將目前的模型下載至用戶的手機上,再透過手機上的資料進行學習並改善模型,各手機上的訓練結果,也就是神經網絡模型各路徑權重的的變化,可壓縮為一個小型資料封包,再以加密方式上傳到雲端,更新共享模型。用戶手機上的改善模型可立即應用到其設備中,並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提供最新的客製化服務體驗。從聯合學習的運作機制中,可以發現兩個特色, 一是即使資料量少也可以完成模型訓練,二是訓練模型的過程中並不需要搬移或傳送資料。事實上,Google原本想要解決的是資料量少的問題,而聯合學習透過一種相互合作的生態系統,以參數交換的方式,從而建立一個虛擬的共享模型,突破了單一資料擁有者的資料量不足以建構出高品質模型的困境。在訓練模型的過程中不需移動資料的特殊機制,使用戶資料得到保護同時也符合資料規範的要求。根據下圖的示意,多個資料擁有者所持有的資料,僅止於在設備上被用來建立或訓練模型,傳輸至雲端的是經過加密的權重參數,用戶資料自始至終未曾離開過本地端,進而實現了隱私資料的保護,而且不會受到GDPR對資料傳輸限制的影響。NEC X(NEC的創新加速器分支)與資料管理諮詢公司Vaco於2020年3月發表新產品SX-Aurora Tsubasa,據稱是一種具備HPC級性能(2.45TB/秒的吞吐量)的AI平台,將被用於幫助企業自動化的根據GDPR要求,在儲存資料前對其中涉及隱私的部份,以合規為目的進行保護處理。SX-Aurora Tsubasa具體來說,是一種「插卡後即有80%功能可直接使用」的解決方案,意即安裝後大多數功能就可上線,僅有約20%仍需要客製化的程式編寫,以符合用戶特定國家或地區的資料治理法規。對於銀行、金融服務和保險行業而言,隱私資料合規性一直是一個艱鉅的挑戰,尤其是資料規模超出了常規伺服器的處理能力,使情況變得更加複雜。例如銀行每天發送和接收的電子郵件即高達數百萬封,必須在幾秒鐘內進行隱私安全的處理,如果沒有自動化的機制或資訊科技的協助,將難以達成。銀行或金融服務業每日經手與客戶隱私有關的資料,包括電子郵件、Word文檔、Excel電子表格或PDF附件等,在進入資料湖(Data Lake)進行儲存之前,必須對其中的個人識別信息(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PII)進行編輯,也就是所謂的去識別處理。例如,用戶如果在前述任何文件中發送了他們的社會保險號碼、信用卡號碼、身份證字號、出生日期等,根據政府對銀行業的要求,在這些資料存到資料湖之前,必須加以修改。根據Vaco於媒體所宣稱的資訊,表示目前已有兩家銀行,作為不公開的早期採用者,導入了SX-Aurora Tsubasa平台。NEC X亦表示對企業而言,這項產品除了是首次成功的將AI與法規遵從相結合外,也是預算上負擔得起的解決方案。此外,與傳統的HPC伺服器相比,NEC X宣稱可以將解決方案上線時間大幅縮短至一個月,同時使IT部門的資本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CAPEX)成本節省10倍,硬體佔用的空間減少20%,計算效率提高20倍。對於台灣廠商而言,要仿效Google研發出如此創新又具突破性的演算法,以目前的技術能量來說相對困難,但仿效NEC開發以HPC硬體為基礎的低度客製化AI平台則應有成功機會。台灣的系統整合和硬體製造產業已有優勢,若與新創AI公司合作,亦可從法遵議題切入,開發以我國個資法為基準的自動化合規解決方案,相信金融、保險、醫療、政府機關等領域皆有相關需求。
雷軍身卸多職 專心造車
小米董事長雷軍近期一連卸下數職,退出多家小米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等職務,引發外界關注。小米14日表示,雷軍退出職務是正常變更,因他的精力主要都放在造車上,此前雷軍也曾表示要專心造車,能不管的事情一定不管。陸媒引述工商資訊指出,雷軍近期退出許多小米關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董事長等職務,包括廣東小米科技、廣州小米通訊技術、廣州小米信息服務、珠海小米通訊技術等。而在更早之前,雷軍也卸下小米科技(武漢)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兼總經理職務。由於年內大陸網科產業受到政府高壓監管的挑戰,發展並不順遂,也有不少網路巨頭的創辦人、董事長選擇卸任退休,故雷軍的動態引發外界關注。不過小米公關總經理王化14日在微博表示,雷軍這些退出行為屬於正常變更。王化指出,雷軍2021年的精力主要放在了造車相關的事務上面,各高層已經可以分擔相關的一些工作和職責,雷軍的行為是一個姿態,更是一個行動。王化還表示,此前雷軍就曾經在投資者大會上開心對外透露,小米造車各項進展都比自己的預期要快,自己專心提速小米造車,能不管的事情一定不管。此外,日前小米控股的生態鏈企業智米科技傳出也有意造車,已經延攬不少人才準備相關計畫,使市場關注小米是否會雙品牌並進,入局造車市場。王化則對此回應,看到相關報導後才去向智米確認,目前智米有個小團隊在進行相當早期的規劃。王化強調,小米沒有雙線造車的規劃,亦不會直接參與智米決策。
車用LED產值估年增31%
根據TrendForce(集邦科技)「2020-2021全球車用LED產品趨勢與區域市場分析」顯示,2021年全球LED頭燈滲透率超過60%,其中新能源車種滲透率高達90%以上。隨著車市出貨提升,以及LED照明滲透率推升,預估今年全球車用LED市場產值達35.1億美元,年增率31.8%。此外,車用半導體缺料,導致部分車廠生產受阻,集邦科技調查,由於車廠要求LED廠商持續生產,因此主要車用LED廠商的訂單在今年底前仍未受到影響。在今年車用LED廠商營收排名中,前三名是艾邁斯歐司朗、日亞化學和Lumileds,合計市占率達71.7%。車用照明方面,今年艾邁斯歐司朗車用LED營收高速增長,有機會達13.04億美元,年增40.9%。而三星LED的PixCell LED亦導入特斯拉Model 3與Model Y,推升車用LED營收可達1.21億美元,市占有望提升至3.4%。
豐田髮夾彎 加速推電動
豐田汽車14日宣布加速發展電動車,目標在2030年前推出30款電動車,屆時豐田全球電動車銷售量將達到350萬台。豐田社長豐田章男先前一直對電動車有所保留,這回宣布加速電動車計畫透露豐田政策大轉彎。豐田宣布2030年前豪華品牌Lexus在歐洲、北美及中國將百分百銷售電動車,2035年前將達到全球百分百銷售電動車的目標。豐田將為此投資2兆日圓(約176億美元)發展車用電池技術。豐田在今年4月宣布2025年前推出15款電動車,如今又將目標擴大,但眼前仍須先克服上游缺貨造成的廠房停工問題。由於東南亞疫情造成汽車零件缺貨,豐田周二稍早宣布日本部分廠房將持續停工,估計12月產量將損失1.4萬台,多於先前預估的9千台,但豐田依舊將今年度(明年3月底止)全球產量預估維持在9百萬台。豐田章男表示加速發展電動車是為了盡快將車輛排碳量降至最低,與他先前的說法有很大出入。前幾年歐美車廠積極搶攻電動車市場之際,豐田章男曾質疑電動車對環境的實際助益不如外界想像。擔任日本汽車製造商協會(JAMA)會長的他在去年底主持年終記者會時曾表示,電動車成本昂貴且實際環保效果有待商榷。單就日本市場而言,他認為日本國內發電量根本沒有餘力來供應電動車充電站,光是基礎建設就要耗費14兆至37兆日圓(大約1,350億至3,580億美元)。他當時表示,日本過去都是靠核能來提高整體發電量,但在2011年核安危機後轉而仰賴火力及天然氣發電。換句話說,日本若生產越多電動車,實際上反而製造更多排碳量。然而,過去一年來各國陸續立法設下電動車目標時程,例如英國政府已宣布2030年起禁售傳統引擎車輛,另有消息稱日本政府也打算跟進立法,使豐田不得不改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