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詮欣11月純益年增45% EPS 0.22元

連接器廠詮欣12月23日公告 11 月自結損益 1600 萬元,年增 45%、每股純益 0.22 元。詮欣 11 月受惠 IPC 應用持續成長,帶動營收 1.46 億元,月增 20.9%、年增 43.8%,獲利也同步向上,累計前 11 月 14.52 億元,年增 18.23%。12 月來看,詮欣表示,遠端伺服器等 IPC 應用動能延續,加上高階手機等消費性市場應用等需求,公司對 12 月營收也保持正向樂觀。展望明年,詮欣表示,經過近二年體質調整,預計明年營收將大幅成長,同時也啟動未來三年產品戰略布局,包括車用電子及 ADAS 相關、USB4.0、5G/Wi-Fi 6、元宇宙等四大引擎,可望帶動未來業績獲利持續成長。

信邦攻五大應用 成果豐

信邦董事長王紹新12月22日表示,該公司五大應用(醫療、汽車航太、綠色能源、工業、通訊)皆維持穩定成長,近年並積極跨入綠色產業,包含風電、太陽能、電動自行車、電動車等皆有出貨,營收占比已經超過三成,且產品具高度技術優勢,預期明年整體業績將持續以兩位數成長,毛利率目標維持穩定。信邦昨天舉行法說會,總經理梁偉銘則表示,信邦在2013年跨入電動車領域,目前充電槍已通過歐美認證,市場上重要的電動車皆是信邦客戶,隨電動車數量增加,充電樁需求隨之成長,該公司打入許多充電樁客戶,預估未來營收貢獻可望呈倍數成長。在電動自行車、電動機車,以及電動滑板車等市場,信邦也都有投入,梁偉銘強調,信邦在此領域有專業服務,每年皆是穩定成長且客戶持續增加,且目前產能足以因應未來訂單成長性。在產能方面,信邦苗栗新廠剛啟用,目前苗栗有四個廠,並規劃第五座廠房,其他包括江陰,北京與桐城皆有廠房,並在匈牙利與美國設廠,可以就近服務歐美客戶。
信邦今年前11月營收235.2億元,年成長18.3%,並已超越去年全年總營收;獲利方面,前三季每股純益8.09元,營收及獲利均續創新高。信邦多年前即開始耕耘綠色產業,近期亦持續開發新品。在汽車產業上,針對電動車充電系統開發充電槍頭及線束,並因應歐美新興出行方式,提供電動自行車電控系統解決方案。此外,也積極配合各國能源結構加速轉變,延伸風機相關產品至主控櫃及儲能控制系統、提供太陽能相關線束及系統整合服務。此外,信邦對於未來趨勢高度關注,包含持續深耕工業自動化領域、在醫療領域開展手術機器人及遠端醫療監控相關應用,也因應未來自動駕駛的需求,配合客戶設計光達(LiDAR)模組所需的連接線組,未來將持續跟隨新科技的腳步,尋找合適的市場機會。王紹新提醒,缺工將是一大問題,不論是台灣與中國大陸都是處於缺工狀態,作業員非常不好找,且人員成本、材料成本都在上漲,這方面也要密切注意。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正極材料需求 隨電動車狂飆

動力電池正極材料需求大躍進,根據市調單位TrendForce預估,隨著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爆發,動力電池裝機量也出現高速增長,進而促使電池材料的需求水漲船高。正極材料作為動力電池需求最大的一類原材料,其出貨量受益於新能源汽車的拉動而快速增長,預估2021年全球動力電池對正極材料的需求量將達60萬噸,至2025年有望突破215萬噸,電動車鋰電池將占應用大宗。而電動車作為鋰電池最大的下游應用市場,其消費量佔據整體鋰電池消費總量60%以上,而預計今年全球電動車的鋰電池消費總量將達到310GWh,對應正極材料的需求將達到約60.4萬噸。另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今年前11月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已達299萬輛,約占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的五成,成為拉抬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需求量的關鍵。前11月大陸市場動力電池裝機量達到128.3GWh,年增率達153.1%,其中磷酸鐵鋰電池累計裝機量達到64.8GWh,首次反超三元電池63.3GWh的裝機量。TrendForce認為,受益於電動車市場旺盛的市場需求,鋰電池材料廠商今年開啟了新一輪的大規模擴產潮,預計將在未來二~三年內逐步釋放新產能,緩解緊張的市場需求。目前大陸正極材料行業整體的產能利用率不高,以磷酸鐵鋰材料為例,2020年大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產能利用率約為44%,預計今年將升至56%。未來面對全球200多萬噸的市場需求,將端看正極材料的新產能是否能如期投產,以及其關鍵原材料碳酸鋰的供應是否充足而定。

奪特斯拉大單能稱霸? 1數據粉碎三星美夢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預計新一代供應自動駕駛系統處理器HW4.0,在生產成本、長期合作等多方考量下,最終仍選擇與三星合作,台積電依舊無緣。三星透過一站式晶片服務陸續取得歐美客戶青睞,但就算如此,目前市占率仍與台積電遠遠拉開,想要朝著2030年全球系統半導體龍頭目標前進,三星還是困難重重,甚至連20%市占率都難以達成。據《BusinessKorea》報導,2019年起,特斯拉就把全自動駕駛 (FSD)晶片交由三星位於美國德州的奧斯汀工廠生產,新一代晶片將交由三星位在南韓華城的工廠生產,使用7奈米製程,而非最新技術的5奈米製程,主要是考量為兼具效能與穩定性,最終採決定採用7奈米製程,預計HW4.0晶片將用在特斯拉電動皮卡Cybertruck。三星還提供了包括PCIe Gen3 NVMe 256 GB SSD、2 GB DDR4 DRAM、2 GB GDDR6 繪圖 DRAM ,以及2GB GDDR6繪圖DRAM及128GB通用快閃記憶體儲存(UFS)。前者用於高階車用資訊娛樂系統,後者用於自駕車系統。相較於想重回蘋果處理器晶片代工行列,有著台積電這座大山難以撼動,三星透過一站式晶片服務成功打入歐美大廠晶片設計、製造,但就算每年砸入約10兆韓圜(約85億美元),仍無法達到20%市占率目標。研調機構集邦科技報告顯示,今年第三季晶圓代工領域仍由台積電以53.1%市占率穩坐第一,並較上季上升0.2個百分點,三星則是以17.1%市占率居次、卻季減0.2個百分點。據《BusinessKorea》報導,主要是近期車用晶片短缺,台積電反攻車用半導體市場,三星則是專注在智慧型手機晶片代工,導致雙方差距拉大,業界人士強調,三星應該更專注在車用晶片領域的投資,縮小雙方差距。據《Digitimes》先前報導,三星2019年發表將在2030年達到全球系統半導體龍頭的野心,2020年初設立Custom SoC小組,隸屬於半導體事業暨裝置解決方案(DS)部門底下的系統LSI事業部,瞄準大型IT客戶替其設計晶片,並引進三星晶圓代工體系。近期具體成果就是Google今年發表的Pixel 6 / 6 Pro手機,所搭載的自研處理器晶片Tensor,就是以三星處理器Exynos 9855為基礎設計。三星集團副會長李在鎔今年8月假釋出獄後馬不停蹄,先是宣布未來3年投入240兆韓圜,鞏固該公司在後疫情時代科技產業的優勢地位,11月前往美國與政府官員、企業高層會面,隨後宣布德州泰勒市的170億美元投資案,日前更將行動和消費電子部門合併,原本的半導體、消費電子、行動通訊3大部門簡化成消費電子(SET)與半導體(DS)2大部門專攻各自業務。此外,傳出三星良率改善,甚至非記憶體事業部季營業利益有望達到8.5億美元目標,並表示2021年底將開始提升4奈米製程占比,預計5奈米製程生產比重將從今年的13%,提升至2026年34.5%。三星還搶先在2022年上半年量產3奈米製程GAA技術,1年後推出第二代的3奈米GAA,預計2025年推進2奈米。但想要在2030年願景,仍得對整體投資以及產品線生產效率最佳化進行調整。在英特爾宣布投入晶圓代工業務,打算每年都更新製程節點,台積電則是在擁坐高市占率的情況下,3奈米製程延用FinFET架構,打算在2奈米製程才導入GAA技術,並在各大客戶要求下,重新擴張成熟製程產能,也在最新市占率變化上取得一定成效,甚至在毛利率也達到51.3%高標,顯示台積電在成本控制上擁有相當優勢,三星想要達成願景變得更加困難。英國調研機構Omdia研究報告指出,三星今年第三季全球DRAM市場市占率達43.9%,穩坐龍頭寶座,且連3季上升,半導體營收上看831億美元、年增加34%,勝過英特爾奪下半導體營收龍頭,晶圓代工業務獲得記憶體業務挹注下更有支撐。不過,外資近期報告示警,晶圓代工產能將在2022年底陸續開出,2023年將面臨嚴重產能過剩的問題,各大廠商是否能在擴產同時,避免一路成長的資本支出無法順利回收的風險,考驗3大晶圓代工廠商的營運實力。

ESG更普及的一年 氣候通膨、公正轉型搶眼球

未來新主流

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永續、減碳,在過去1年,已成為台灣從投資、金融到產業界的主流議題,進入我們的職場、財富與生活。當全球多國已設定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代表這場從能源到產業、消費的大轉型,將會1年比1年更普及。

明年這領域將有6個關鍵詞引領話題。

首先,是低碳轉型。

「從今年剛結束的COP26(全球氣候峰會)來看,不論是淨零碳排目標,或是氣候金融聯盟,所有企業都逃不開低碳轉型這4個字,」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說。
它將反映在各種產業部門,除了首當其衝的鋼鐵、水泥、石化等重工業之外,運具的低碳轉型,也會是未來各國重點。包括全球大型車廠發起的加速轉型聯盟,預計在2040年之前達到所有新車零排放的目標,這會對台灣在內的全球汽車供應鏈帶來連鎖效應。此外,碳定價課題越來越重要。今年12月初,歐盟的碳價一度飆升到1噸90歐元的歷史新高,雖然隨後降回80歐元的水平,但相較5月中旬每噸50歐元左右的價格,顯示未來排碳成本只可能持續上揚。因此,企業內部的碳盤查、內部碳定價,乃至碳權問題,將是所有產業、企業甩不掉的議題。

下半年對接財報

企業強制揭露,無法再自說自話

第二,是「禁漂綠」的遊戲規則,會越來越鮮明。

在過去,許多企業在ESG報告中呈現的減碳或相關社會責任,並沒有統一格式,甚至也沒有可以具體量化、比較的標準,因此容易形成自說自話的情況,帶來「漂綠」疑慮。因此,今年COP26會議上,各國討論如何杜絕企業「漂綠」,達成共識,由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IFRS Foundation)正式成立「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 ISSB),把所謂的「永續」指標,統一建立起來,並與財報對接,避免企業各自為政,外界無從評價真偽。林泉興指出,台灣金管會一向以IFRS為遵循指標,全球也有逾120個國家跟隨這個指導原則。因此,一旦檢視企業永續指標的規則明確建立,將會影響重大。其一,以前企業採「自願性」揭露永續相關資訊,未來都會變成「強制性」;其二,企業的漂綠行為,將被投資人更嚴格檢視。這套機制,預計在2022年的下半年就會出爐。

未來銀行將評估客戶「氣候風險」
企業也要自我揭露對環境影響

第三,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即將上路。

從2023年起,金管會要求所有國營銀行,如台銀等,落實這項制度,而明年則會先試行。這件事,已被視為影響台灣銀行業者放款融資和投資業務,最激烈的結構調整。未來金融業者必須評估投資戶或授信戶因為能源成本改變、屬高耗能產品製造、將受到用電管制、溫室氣體排放定價等影響的程度;且要針對氣候影響分高、低兩種等級,如營運支出及利潤、資本支出與分配、購併與撤資、及資本取得等。國內第一家製作TCFD報告書的富邦金控,就先從本身做起,針對旗下1319家供應商的營運據點,是否有淹水、土石流、山崩等自然災害潛勢,以及可能產生的危害度,做了評估與壓力測試,列出低、中、高危害的占比,並提出針對高危害群的因應做法。

第四個關鍵字,是生物多樣性。

它跟ESG有什麼關係?自然界的授粉、播種,其實也是產業供應鏈的一部分,全球有約44兆美元、超過世界GDP總量一半的經濟價值,都依賴自然生物環境,包括與人類存亡息息相關的食品業、農業、醫療,甚至是精品業,連LVMH、Gucci等精品集團,都與聯合國合作展開維護生物多樣性計畫,因為,他們對天然原材料(花朵、葡萄、棉花、皮革、石料等)的依賴程度極高,不維護,以後連精品都沒得賣!聯合國將要求企業在ESG報告中納入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預計最快在2022年底提出揭露的框架。在未來3到5年內,企業不只要評估氣候變遷對自己帶來的風險與因應,還要揭露商業行為對自然生態的影響,並提出減緩的措施。就像企業減碳,要先計算產品的碳足跡,未來還要計算產品的生態足跡,且全部都要量化呈現。例如,木材使用量,影響多少森林面積?動物油脂使用量,要消耗多少畜牧的牧草地面積?植物油脂的使用量,會消耗多少作物耕地面積?並且據此提出逐年縮減計畫。

第五,是氣候通膨,又稱綠色通膨(Greenflation)。

它指的是全球推動綠色經濟、節能減碳下,對舊經濟的投資、產出下滑,結果推高原物料、金屬等相關產品價格所造成的通膨。這個最新形態的通膨,包括極端氣候、風災水災、低碳轉型、能源轉型等都可能影響它,也是史上最複雜的通膨。短期內,它可能對要做綠色轉型的企業或國家,帶來高成本壓力,如中國低碳轉型進程的時間較歐美晚,短期內,各種綠色轉型成本推升的通膨程度是最高的;但長期來說,仍會趨緩。
第六個關鍵字,是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

在邁向淨零碳排轉型的過程中,一定會涉及結構、組織改變,有人會從中受益,也一定有人權益受損。

綠色轉型推升通膨,恐釀失業

弱勢自營業者權益亟待保障

公正轉型就是「1個都不能少」的轉型概念。

因為各種舊轉新,出現勞工失業、弱勢無法生存等社會問題,可能引發大規模失業和移民、內亂和政治不穩定。若政策沒有帶著這群弱勢者一起轉變,再崇高的氣候轉型政策,都不可能實現。例如電動車在政策大力推動下,也會出現需要被關照的族群——大量的汽貨車產業、機車修車店業者。「相較於國營事業的低碳轉型,這些自營業者的權益,更需要被保障與關注,」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說。同樣的,企業組織內部為了因應ESG或低碳轉型時,也會遇上相同情況,必須設法讓所有員工都可以搭上、跟上這班轉型列車。ESG正風風火火,顯示全球發展典範,已從經濟發展至上,轉移到經濟成長必須與環境永續並存的模式——永續,才是未來最高指導原則。

看數據找商機

雙11後黑五、耶誕節接棒,年末電商旺季一檔接一檔,終端消費者喜好亦瞬息萬變,每個消費檔期都常有意料之外的變化。對於許多以外銷為主的台灣中小企業來說,如何預測市場趨勢、提前掌握採購偏好,已成為永續生存的關鍵。過往台灣中小企業對於商機的掌握時常押注在直覺之上,然而隨著終端消費偏好快速變化,單憑直覺的做法已漸漸失準。此時,中小企業便應透過「數據」來預測及掌握市場需求脈動,在變動中求成長。舉例來說,9月落幕的阿里巴巴國際站「全球採購節」中,許多台灣3C零組件、家居、食品等企業,短短一個月內就達到超過百萬美元的電商交易額,顯見中小企業若能善用數位工具,掌握數據,不僅能彈性生產滿足市場需求,亦能發掘藍海商機,在瞬息萬變的外貿市場中轉危為機。筆者結合十多年跨境電商經驗,總結出除了專注生產之外的三大關鍵能力,期盼幫助中小企業主在變化速度加快的外貿市場突圍。

一、導入「數據洞察力」能力:從阿里巴巴國際站全球採購節數據觀察,持續增長的流量顯示,國際買家已視線上採購為新常態,智利、柬埔寨、寮國等新興市場跨境電商,交易量均以100%至160%的速度高速增長,中小企業主更應趁此時利用電商加強洞察數據的能力,成為企業回春或找到第二成長曲線的最終贏家。以位於新北市工業區的知名不鏽鋼製廠為例,2020年間受疫情影響致外銷業績下滑,卻從電商數據後台發現一款已存在20年的舊產品流量顯著提升,重新上架後,數月間就獲得來自歐洲的多筆訂單,趁著後疫情時代轉型,打下永續經營基礎。

二、培養「快速應變」能力:消費電商趨勢變換快速,B端中小企業主更應快速學習新的行銷工具和手法,以即時掌握買家需求。尤其疫情導致供應斷鏈後,全球C端電商的採購需求轉移至線上,B端賣家若能妥善導入電商平台,並善用直播導購、短影音等新興工具展示產品與服務實力,便有機會搶先抓住產業鏈重構產生的新機會,占得市場重分配後的一席之地。

三、提升「依需求定產」能力:過往台灣企業習慣先有產品再找通路與買家的商業邏輯,但如今,掌握市場需求「精準生產」往往才是突圍而出的關鍵。B端商家應透過市場數據洞察,將產銷流程轉換為「人、貨、場」,也就是依買家的需求生產、再透過數位化方式精準販售給有需求的買家。

雙11、黑五、耶誕節等大促檔期更應如此,透過B端電商的趨勢洞察超前部署,更能及時搶下電商大促檔期商機。綜合來說,「看數據」的基本功成為中小企業在電商時代必備的能力,學會看數據找商機的成本與CP值,也將遠低於參加實體展會。筆者期盼,未來能看到更多台灣中小企業能夠掌握數據解讀能力、善用數位工具,運籌於帷幄之中,預先掌握全球需求走勢,進而讓台灣的優秀研發製造實力被全球看見。

投資台灣3大方案 延長3年拍板

行政院昨拍板「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延長三年到二○二四年底,預期新增四千三百億元貸款額度,估計吸引投資規模達九千億元,創造四萬個就業機會。行政院長蘇貞昌昨表示,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投資金額提前達標,延長方案新納入淨零排放為條件,鼓勵從事循環經濟投資。投資台灣三大方案為「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根留台灣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及「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案」,截至十二月十七日,總投資金額達一兆五五三四億元。這次延長方案共同資格部分,刪除「美中貿易戰受衝擊的業者」,並增列「配合政府二○五○淨零碳排政策目標,逐步落實減碳排之業者」,可包含使用綠電或投資再生能源設備、採用節能或低碳排設備、熱能回收或循環回收、規畫綠建築。三大方案補助期限都從五年調整為三年。

鴻海旗下工業富聯申請元宇宙商標 智慧穿戴終端專利近百項

鴻海旗下子公司工業富聯執行長鄭弘孟在接受中國媒體專訪時指出,公司早已佈局被視為元宇宙入口的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設備,掌握近100項關於智慧穿戴終端相關專利,當中有關擴增實境、虛擬實境的技術逾三分之一。工業富聯2021年半年報顯示,該公司2019年收購的擴增實境企業「宇博先進」持續精進相關應用產品與工藝,目前已成功推出相關領域產品,將繼續將自身與合作夥伴在教育、工業、醫療方面的需求相結合,做出更為成熟的產品。同時,工業富聯已申請註冊多項「FII 元宇宙」、「FII META」商標,國際分類涉及通訊服務、廣告銷售,目前商標狀態為申請中。鄭弘孟說,元宇宙達成的必要條件之一為高度可靠的網路生態,核心技術是WiFi 6與5G,也是工業富聯最強優勢。工業富聯執行長鄭弘孟提到,工業富聯今年出貨超過3000萬套的WiFi 6相關產品,5G專利申請年增率七成以上,持續精進5G+方面的邊緣運算、智慧家居、車用網路,目前400G交換器與5G基站相關產品,繼續維持雙位數成長。鄭弘孟表示,工業富聯在元宇宙的的另外一個未來優勢為運算能力,元宇宙兩大核心為中央處理器(CPU)、圖形處理器(GPU),工業富聯已和合作夥伴開發出第三代大規模中央處理器加速器,2025年中央處理器相關產品營收幅度可望逾10倍以上。

中國西安封城 恐衝擊半導體、汽車產業

近期中國本土疫情快速升溫,半導體重鎮西安12月22日宣布封城,市場擔憂可能會引發新一波晶片、汽車產業供應鏈的危機。據港媒《東網》報導,南韓三星在西安擁有2座快閃記憶體(NAND)晶片廠,佔三星40%產能;美國半導體大廠美光(Micron)在當地也設有存取記憶體(DRAM)測試廠及封裝廠。是否會因疫情停工,影響產能受到外界關注,因為有可能會牽動全球記憶體價格再度出現波動。有知情人士透露,記憶體為當地政府重點扶植的產業,受到的影響應該不大,此外,去年武漢因疫情封城,廠房仍持續生產,沒有對當地記憶體產業造成影響,但若廠內有員工確診,恐怕會因停工影響產能。業界人士指出,近期市場NAND的價格呈現跌勢,但跌幅逐漸收窄,若三星西安廠受疫情波及,NAND將有可能再出現新一波漲價潮。

專家估穿戴式裝置複合年均成長逾15%

蘋果、亞馬遜、谷歌、其他科技與健康事業公司推出的穿戴式裝置,不再是低科技含量的健身數據追蹤器,而是結合從醫療資訊到數位健康生態圈等更廣大功能,注重個人健康的潮流正推動市場發展。市面愈來愈多配置感應器的手錶、腕帶、戒指、皮膚貼片、眼鏡和服裝等,穿戴式的健康與健身裝置。新冠疫情期間,個人健康數據透過遠程醫療服務,讓醫生和醫院評估健康狀況的需求急速增加。研究機構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指出,市場規模在2020年逾360億美元,估計2028年成長至1,140億美元,期間複合年均成長率15.4%。德勤全球(Deloitte Global)預測2022年全球智慧手錶與貼片出貨量等3.2億個單位,2024年可能成長至4.4億個單位。德勤的美國科技部負責人保羅(Paul Silverglate)認為這領域會成為創投和私人投資的主要投資對象。美國逾10年前已出現基本的健身、鍜練和運動等穿戴式數據追蹤設備,目前近30%美國人使用穿戴式醫護設備,當中許多具備追蹤、監測和發送包括心跳與心律、血壓、體溫、血糖濃度、睡眠品質等資料,甚至可偵察感染新冠肺炎初期症狀等功能。Fitbit在2009年推出記錄穿戴者的行動、睡眠與卡路里等健康資料的設備而引領風潮。該公司今年1月被谷歌母公司Alphabet以21億美元收購。蘋果2015年推出Watch,增加包括健康相關功能與app,打造讓第三方開發商推出新應用功能的平台,使醫療組織和研究員能獲得穿戴者的資訊來評估其身體狀況。Strategy Analytics評估2020年Watch銷售金額約130億美元,占全球智慧手錶銷售總額65%。從亞馬遜、華為到三星電子等多家科技巨頭都投入智慧手錶市場。

廣達擴產 加碼美國投資

資料中心需求持續上升帶動伺服器成長,廣達美國投資再加碼,再度宣布對美國田納西廠投資新台幣4.45億元,以擴充田納西廠產能,加計1個多月前廣達宣布對田納西廠投資7.24億元,相當於兩個月之內廣達對田納西廠投資已高達11.69億元。廣達是直供一線網際網路大廠資料中心自用的白牌伺服器(或稱ODM Direct)大廠,先前出貨以主機板為主,近年來主力已經轉向連同機櫃以整機方式出貨。根據法人推估,廣達營收中約有3成來自於伺服器,其中高達7成都是來自於白牌伺服器,除了一線網際網路大廠外,類似推特這樣的二線網路廠、企業客戶廣達也有所著墨,客戶相對分散。廣達田納西Nashville廠區面積雖大,不過以往不是廣達伺服器美國後段組裝的主力生產基地,加州Fremont廠因為與廣達位於加州聖荷西的美國辦公室、一線網際網路大廠客戶距離近,才是伺服器在美後段組裝重鎮,過去幾年加州廠產能已經經過多次擴充,隨著一線網際網路大廠在全美資料中心蓋不停,既有的資料中心也不斷擴充,對於以供應美中與美東為主的田納西廠產能需求因此直線上升。也因此,廣達繼11月中宣布增加投資田納西廠2600萬美元、相當於新台幣7.24億元後,12月再度追加投資1600萬美元、相當於新台幣4.45億元,今年對田納西廠的新增投資合計已經達到11.69億元。廣達已經連續多年伺服器業務都能維持雙位數成長,雖然目前廣達伺服器營收規模已大、成長相對不易,又有半導體缺料威脅,廣達先前仍在法說會中表示,廣達在現有客戶端持續增加市占率、新客戶持續進駐帶動下,預期明年伺服器營收一樣能維持雙位數成長,並且激勵廣達明年在伺服器市占率上揚。

去年薪水中位數50.1萬 半數員工月薪不到4.2萬

主計總處昨公布2020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50.1萬元,雖然創統計以來新高,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僅僅較前一年微增0.3萬元、年增0.48%,增幅為近4年來最低。2020年受雇員工總薪資中位數50.1萬,以全體受僱員工人數811萬人、1年12個月換算,等於全台有超過405萬人,約有一半員工平均月薪資低於4.2萬元。1111人力銀行媒體中心總經理何啟聖表示,去年受僱員工薪資已經受到疫情波及,今年5月中全台更陷入為期2個多月的三級警戒中,影響面向更廣、且深。若以各年齡層來看,主計總處表示,受僱員工40至49歲總薪資中位數56.9萬元較高,未滿25歲及65歲以上者,因較多為部分工時、35.8萬元較低。若以行業來看,電力及燃氣供應業行情最好,薪資中位數110.7萬元,金融及保險業96.9萬元次之,出版、影音製作、傳播及資通訊服務業,總薪資中位數也有71.5萬元的水準。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住宿及餐飲業、其他服務業、教育業(不含小學以上各級公私立學校等),總薪資中位數均未達40萬元,是相對低薪的行業別;若是與前年比較,以不動產業年增5.81%最高,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營建工程業亦增逾3%

工業製造生產指數 連22紅

經濟部12月23日公布11月工業生產指數為137.86,創歷年單月次高,年增12.19%,而製造業生產指數為141.16,年增13.13%,創歷年單月新高。指數雙雙寫下連續第22個月正成長,經濟部表示,主因新興科技應用及數位科技轉型持續拓展,加上全球終端需求增溫所致。展望未來,經濟部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表示,近期新變種病毒迅速擴散,部分國家重啟或加嚴管制措施,加上供應鏈瓶頸問題,恐制約全球經濟成長力道。但隨著全球疫苗接種率逐漸提高,加上主要國家相繼推動基礎建設,新興科技應用及企業數位轉型持續,及農曆春節前之備貨需求釋出,均有助於維繫製造業生產成長動能,預估12月製造業生產指數將年增7.3%至9.4%,有望再創歷年同期新高,全年指數也將年增13.8%至14%。其中電子零組件業指數為175.43,創下歷年單月次高,年增20.06%,也是連續第24個月二位數正成長,為推升製造業成長的主要貢獻來源。黃偉傑指出,因5G、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等相關晶片需求強勁,帶動晶圓代工、構裝IC產能滿載,加上大尺寸工控、醫療等產業面板生產續增所致。積體電路業指數同創歷史單月次高,年增20%,為連續第25個月二位數成長;液晶面板及組件業指數則年增25.73%,為連續第20個月正成長。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因雲端資料服務、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強勁,加上廠商擴增國內產能,以及供應鏈缺料緩解部分訂單遞延至本月生產,11月生產指數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13.21%,為連續22個月正成長。傳統產業中,受惠全球經濟穩健成長,終端需求續強,國內科技大廠擴廠,加以上年同月部分廠商產線歲修,比較基期偏低,致機械設備業、基本金屬業、化學原材料業分別年增19.16%、8.49%及3.19%,其中機械設備業11月生產指數歷年單月新高;汽車及其零件業則年減1.38%,主因晶片短缺影響。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