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宏致籌資到位,兩岸擴產陸續啟動
籌資到位,連接器廠宏致擴產計畫將陸續啟動,包括台灣與昆山廠都將擴建產能,以符合伺服器與車用高速成長所需,並透過加碼精工中心的投入,提高高精密製程的產製能力;法人預期,公司今年每股稅後盈餘有超過4.5元,創十年新高,明年營運將維持兩位數成長,營運再墊高。宏致此波籌資包括可轉換公司債6.06億元與現增4.8億元,本月中所有款項都已收足,總計超過10億元,外界認為,除因應營收成長的資金需求外,兩岸同步啟動擴產也將增加資本支出。而宏致今年營運已有明顯跳升,4月併入美商創世紀後,第二、三季營收連創新高,雖因銅價庫存成本因素,導致第三季旺季毛利率反低於前季,但前三季每股稅後盈餘3.77元,就已超過前九年每年的全年獲利,根據法人的估計,第四季營收季減幅度有機會壓縮在5%內,毛利率持穩,今年全年每股稅後盈餘會超過4.5元。展望明年,宏致對車用、雲端伺服器的展望明確。其中車用市場,隨上游缺料問題舒緩,今年延後的車種將陸續跟進,公司過往就與中國與美國的新能源車共同開發,法人預期明年車用的營收成長會重回五成以上。至於雲端伺服器,過去靠宏致既有的資源與通路,較偏向點對點的耕耘,但併入美商創世紀後,不僅在接觸美國當地品牌客戶更為直接,在新平台的配合開發上,也會比台廠更具優勢。法人估計,明年宏致透過美商創世紀通路,將擴大雲端伺服器銷售平台效益,相關營收再成長三成目標可期。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疫情延燒推動PC/NB換機潮 電源管理IC穩穩呀賺
【疫情推動PC/NB換機潮】
PC/NB產業受到疫情的爆發,激發了遠距會議、線上教學、居家辦公的商機。NB更是一度出現買不到貨的奇幻景象,雖然只是短期現象,但也讓人替NB的品牌廠捏一把冷汗。無奈Omicron變種病毒在今年再次擴散,英、美兩國的病例數節節高升,雖然美國總統拜登表示,不會重啟封鎖政策,但是人們居家辦公的模式可能持續下去。因此2021年PC/NB產業的榮景,很可能會延續到2022年,只不過,2022年的PC/NB產業,可能會比2021年更加精采。為什麼我說2022年的PC/NB產業會更精采呢?關鍵在於記憶體DDR5所帶動的換機潮。
【DDR 5 多了一顆PMIC】
過去DDR 4的時代,升級只是記憶體容量加大,例如從4G升級成8G,但是最新的DDR 5設計不一樣了,因為多了一顆電源管理IC(PMIC)。為什麼要多這一顆電源管理IC呢?因為以往記憶體的電源,是由主機板的來提供,可是隨著記憶體的電壓設計越來越小,為了讓訊號更明確清楚,就把PMIC直接設計在記憶體上。只不過現在電源管理IC的供給,都在國際的IDM大廠所掌握,例如:TI(德州儀器)、Infineon、ADI、STMicroelectronics、NXP、ON Semiconductor、Renesas、Microchip、ROHM…等,這些大廠掌握了80%的市場供給。而研調機構TrendForce預測表示,電源管理IC在2022上半年供應仍吃緊,相關電源管理IC廠商,包括茂達(6138)、致新(8081)、矽力-KY(6415)與通嘉(3588)營運成長值得關注。請參考附表一。
【法人看好茂達切入DDR 5】
可是這5檔電源管理IC在近一個月裡,三大法人買超較多的只有茂達(6138),三大法人買超2289張。主要原因是茂達2022年將開始放量出貨DDR5電源管理IC產品,而且目前已獲得OEM/ODM廠認證通過,未來應用在電競筆電市場。另外,由於Mini LED市場開始加熱,茂達推出的區域背光產品線也開始接獲客戶訂單,算是倒吃甘蔗的結果。而目前本益比為23.9倍,雖不算低估,但展望明年獲利有機會提升,投資朋友不妨特別留意。
大陸工業企業利潤 成長放緩
受上年同期基數抬升,及大宗商品價格攀升等影響,中國11月工業企業利潤年增9%,增速為一年半最低。分析人士預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趨勢性回落,加上2021年高基數影響,2022年工業利潤年增率亦將呈現逐步回落態勢。大陸國家統計局27日公布,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人民幣(下同)8,059.6億元,年增長9%,較上月回落15.6個百分點,並創2020年5月以來最低水平;兩年平均增長12.2%。上年11月工業利潤總額7,293.2億元,為該年單月最高水平。前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9,750.1億元,年增38%,比2019年前11月增長41.3%,兩年平均增長18.9%。由於大宗商品價格飆升,2021年1~11月煤礦礦企和原油供應商的利潤均上漲了200%以上,但不利於使用這些產品的公司,電力和熱力生產商2021年截至10月的利潤降幅擴大。統計局高級統計師朱虹表示,整體看,11月工業企業利潤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行業均衡性也有所改善,但「成本壓力仍然較大」,下游行業利潤改善還需進一步鞏固,下階段要進一步做好保供穩價,加大對製造業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精準支持。此外,在晶片短缺問題有所緩解、市場需求改善等因素推動下,汽車和通用設備製造商的利潤降幅在11月收窄。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則預測,未來工業部門利潤年增率將呈現逐步回落走勢,主要是考慮基數效應淡出,大宗商品價格高位回落,PPI年增幅將呈現趨勢回落走勢。周茂華預計,大陸工業部門利潤增速與上下游行業間利潤分配格局將逐步回歸常態或趨勢水平。不過他也指出,目前能源、工業原材料價格仍處於高位,上游利潤維持高位,而部分中下游製造業投入成本壓力依然存在,這種上下游利潤分配格局仍處於「非常態」。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部宏觀研究員馬漢平表示,近期大陸國內政策對穩增長的訴求提升,海外疫情快速傳播,對工業利潤仍有支撐,但在PPI回落和2021年利潤高基數的影響下,預計工業利潤的年增率也將回落。
新能源汽車連接器市場大有可為
連接器是電子系統設備之間電流或信號傳輸與交換的電子部件,國內市場規模達到千億級,逐年穩健增長。智新電子董事長趙慶福近日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汽車未來發展成為智慧移動平臺的趨勢越來越清晰。公司幾年前就開始圍繞智慧輔助駕駛、汽車安全防護及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等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發投入,相關産品陸續得到客戶認可並採用,這保證了公司汽車相關業務的較快增長。”業內人士表示,汽車是連接器市場的最大應用領域。隨著新能源電動車滲透率不斷提高,智慧駕駛、智慧網聯、車載娛樂等技術發展需求將帶動對車載連接器的要求及需求量同步提升。
技術門檻較高
智新電子深耕連接器線纜組件市場,公司最初主要聚焦消費類電子領域,並逐步拓展至汽車電子領域。高速數據傳輸連接器線纜組件、微型精密連接器線纜組件等相關産品技術參數要求高、生産工藝複雜,有一定的技術及工藝門檻。“這類産品應用廣泛,市場容量很大。全球來看,連接器廠前十廠商除立訊精密外都是外企。”趙慶福説。從每人平均産值指標看,國內涉及連接器業務的上市公司在A股處於下游位置;從毛利率指標看,這類上市公司排在中游位置。就這兩個指標而言,連接器公司在A股市場不算驚艷,但它們的“科含量”並不低。
連接器廠商需要掌握的技術包括:小型化要求的精密模具製造技術,高速化要求的信號完整性、電磁相容性技術,大電流要求的可靠設計與製造工藝,環境適應性要求的精密衝壓技術和注塑成型技術等。例如,USB3.0對USB2.0的取代,傳輸速率從486Mbps提升到5Gbps,信號頻率提高十倍,由交變磁場帶來的干擾也有了顯著加強,USB3.1的推出更是進一步將傳輸速率提高到10Gbps。連接器廠商不僅需要在模具、焊接等工藝環節精細化運營以降低磁場干擾,在産品設計方面更需要借助電磁倣真軟體進行嚴謹評估和考量。趙慶福介紹,連接器線纜組件相當於設備的神經,性能穩定非常關鍵;同時,由於它們多是非標産品,需要很強的工藝開發能力。公司在産品微型化、高速化、整合化方面形成了技術積澱。為進一步提升公司産品的競爭力,掌握未來市場角逐中的主動權,智新電子的研發機制正在轉變。“公司初期規模比較小,綜合實力較弱,我們的研發投入主要是圍繞相關確定的項目來展開。下一步我們將聚焦行業發展趨勢,前瞻性地針對相關産品加大研發投入,後續的研發力度將會進一步加大。”趙慶福説。
車載業務強勁
近年來,隨著行業景氣度整體提升,疊加公司汽車電子業務放量,智新電子實現了高速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為3.46億元,同比增長45.00%;歸母凈利潤為4767.49萬元,同比增長55.15%。今年以來,智新電子的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收入快速攀升。趙慶福表示,“近幾年,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扶持力度很大,我們在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電池、電驅、電控)相關的連接器線纜組件産品領域進行較多開發投入,有了一定的技術積累。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比的增加,有利於公司相關業務提升。”今年前11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分別達到302.3萬輛、299萬輛,同比均增長1.7倍。隨著社會發展與消費升級,人們對汽車安全舒適度配置要求不斷提高,帶動了汽車對相關高頻數據連接器線纜組件産品需求的不斷增加。對於高頻數據連接器線纜組件産品,智新電子結合USCAR、IEEE等國際標準進行連接器線纜組件的設計開發,可實現LVDS信號、射頻信號等高頻信號的傳輸,滿足汽車在智慧駕駛、V2X、USB充電等領域的功能要求,從而實現汽車整體駕乘舒適度的提高。趙慶福介紹,連接器及相關線纜組件是汽車成本佔比較大的零部件之一。另外,無論是傳統的燃油車還是新能源汽車,智慧輔助駕駛、安全防護等系統配置將會越來越高,這些都需要用到相關的連接器線纜組件産品,這是價值加量。
提升運營能力
“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知名度和自身價值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這對公司的業務拓展非常有利。我們很多客戶業務遍及全球,他們非常關注供應商經營過程中的風險承載能力,以確保供應鏈穩定,上市公司身份的轉變是公司産品市場拓展的加分項。”趙慶福表示。“北京證券交易所的再融資政策已經出臺,可以滿足公司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們的精力主要在優化公司治理、産品開發、市場拓展及提升公司業績等方面,暫時沒有轉板考慮。隨著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增加、投資者認知度的提升,相信北京證券交易所的交易活躍度會越來越好。”為進一步開拓汽車電子市場,並同步放大消費電子線纜組件産能,智新電子投資1.25億元建設連接器線纜組件研發及産業化項目,預計2024年完全達産。趙慶福稱,“項目進展順利,預計明年下半年完成基礎建設。相關的設備投入,我們在同步推進。”上述項目建成後,將形成年産新能源汽車控制線纜組件12萬件、車載智慧輔助駕駛線纜組件160萬件、汽車安全控制線纜組件1300萬件、消費類電子連接器線纜組件4000萬件的生産能力。項目完全達産後,預計年均新增營業收入2.85億元。消費電子類連接器運用場景廣泛,“從趨勢看,受遊戲、家庭娛樂、大屏顯示等因素驅動,智慧終端娛樂系統這塊的表現更強一些。”趙慶福表示,“儘管目前消費電子需求趨緩,但就智新電子而言,我們的業務量沒有下降,訂單還有所提升。”受銅材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連接器廠商面臨成本上行壓力。趙慶福説,“我們沒有漲價,而是把重點放在內部成本管控上,通過優化生産、提升效率來消化成本端的壓力。”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智新電子的毛利率分別為25.32%、24.18%、24.62%,保持穩定。
5G推升虛擬化應用將帶來極大商機
代工廠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今天說,5G專網完成後,虛擬化應用將發生在每個人、每個地方和每個時間,都用得上5G和AI,會帶來非常大的商機。廣達旗下雲端供應商雲達科技今天與英特爾共同舉辦Q.synergy 5G x AI應用趨勢論壇,聚焦如何運用5G與人工智慧(AI),滿足不同垂直產業的應用需求,加速企業數位轉型。林百里於會中接受訪問指出,從訂單來看,明年廣達筆記型電腦和伺服器「兩個都旺」,廣達也將與合作夥伴共同開發5G與人工智慧(AI)解決方案,共創新商機。他致詞表示,在每次技術演變之前,廣達都領先研發、領先佈局,盡快把產品推出市場,取得領先優勢。這些硬體都要用5G相連才能高速運轉,就像電廠之間要透過電網相連。林百里認為,5G建設是一個重大技術,廣達以前很少做通訊,幾年前決定要把5G專網做好,包括上傳和下載都要達到高頻寬、低延遲,需要用很多邊緣運算技術,廣達把5G專網做出來,以後虛擬化應用將發生在每個人、每個地方和每個時間,都用得上5G和AI,會帶來非常大的商機。林百里說,廣達第一次成立Open Lab,所有合作夥伴都可以來測試5G想法和裝置,由廣達提供5G和AI運算技術支援,與合作夥伴一起開發解決方案,藉由提供很好的工具,與合作夥伴共同研發新應用、共創新商機。
AI、VR、AR、5G和區塊鏈將如何相輔相成驅動元宇宙發展?
蘋果衝刺元宇宙商機,傳從Meta挖角擴增實境(AR)公關總監舒蓓特(Andrea Schubert)擔任類似角色,為日後蘋果宣傳、銷售首款混合實境(MR)頭戴裝置預作準備。業界揣測,蘋果最快明年推出切入元宇宙的硬體裝置,帶旺玉晶光、揚明光、今國光、和碩等協力廠出貨。AppleInsider網站報導,市場長期來謠傳蘋果正在打造一款VR或AR頭戴裝置,做為混合實境產品。報導引述彭博資訊「Power On」時事通訊記者葛曼(Mark Gurman)的說法指出,蘋果正在籌組團隊,負責這款VR或AR頭戴裝置的發表和後續市場行銷事宜。葛曼這項說法的依據理由之一,是蘋果據傳已經聘僱Meta的AR溝通與公關主管舒蓓特。AppleInsider報導指出,雖然蘋果可能為了自家AR產品挖角Meta的員工,聽起來是相當有可能的,不過目前並無任何外部跡象證實挖角之事。舉例來說,舒蓓特的專業人士社群網站LinkedIn的個人頁面目前仍顯示她仍在Meta全職工作,擔任「現實實驗室(Reality Labs)溝通、擴增實境和研究總監」,這也就是Meta的消費硬體部門。不過,由於市場競爭和蘋果傾向保密本質,在產品消息公諸於世前,隱匿這類員工異動顯然是有其道理的。舒蓓特先前擔任VR頭戴裝置業者Oculus的溝通經理,Oculus後來被臉書、也就是現在的Meta公司收購。她也有在矽谷公關公司OutCast Agency擔任五年董事的經驗,負責包括臉書、Oculus等大客戶的公關事宜。市場盛傳,蘋果首款MR頭戴裝置售價可能高達3,000美元(約新台幣8.4萬元)左右,是坊間相關產品售價最高,也是蘋果歷來最貴的穿戴裝置。外資則預估,蘋果MR頭戴裝置將是2022年最值得注意的蘋果新品,應該會在2022年底上市。外傳蘋果將於明年推出首款MR頭戴裝置,市場高度期待。法人點名,玉晶光、揚明光及今國光可能供貨該裝置鏡片/鏡頭,至於和碩將是主力主裝代工廠,受惠蘋果發表新品激勵,為明年營運注入新動能。外界認為,蘋果打造的是款混合實境獨立頭戴裝置,利用相機提供混合實境體驗,預料配備像蘋果手表式的玻璃外殼,也有類似蘋果耳機AirPods Max的耳罩襯墊。
美國蓋大型電動車電池廠 南韓廠商占六成多
美國興建中或將要動工興建的大型電動車電池工廠當中,南韓廠商投資的比率超過60%。這情況跟歐洲很不同,在歐洲,南韓、中國大陸和日本的電動車電池廠短兵相接,競爭激烈。
南韓財經媒體Business Korea報導,美國興建中或計劃興建的140億瓦時(14 GWh)電動車電池廠達14座,其中南韓企業投資的占9家。汽車製造商和電池製造商,未來五年內在美國將建立起總生產量能為4,000億瓦時(400 GWh)的電池工廠。這樣的量能,每年可以為500萬到600萬輛電動車提供動力。美國三大車廠,通用(GM)、福特(Ford)和Stellantis都與南韓企業發展密切合作。全球市占最大的兩個車廠,豐田(Toyota)和福斯(Volkswagen)已經決定要在美國建電動車電池廠,Business Korea認為,他們未來與南韓電池製造商合作的可能性大為增加。目前在美國的最大電動車電池廠,是由南韓SK與福特汽車合資公司Blue Oval SK所投資。Blue Oval SK計劃在肯塔基州和田納西州,分別花費58億美元和56億美元興建電池廠。GM的合作對象是LG Energy Solution,共同投資23億美元在田納西州蓋廠。三星SDI則已經與Stellantis簽了備忘錄,預計於2025年上半年,開始興建一座230億瓦時(23 GWh)電動車用電池廠。
Wi-Fi 6升級潮提前到 網通廠衝刺
Wi-Fi 5面臨供應鏈緊缺,價格調漲,逼使網通廠提前將規格升級至Wi-Fi 6/6e,法人估明年Wi-Fi 6/6e的滲透率可望超出五成,受到此趨勢的帶動,網通指標廠包括正文、建漢、智易Wi-Fi 6/6e的出貨也在快速爬升中,紛紛傳出占比已超出Wi-Fi 5的消息。Wi-Fi主晶片缺貨狀況嚴重,迄今難題未解,受到主晶片缺料的影響,Wi-Fi 5幾乎無法出貨,目前的出貨幾乎都以Wi-Fi 6為主,也意外促成了Wi-Fi 5世代交替的提前到來。對此,法人指出,如果主晶片的供料狀況一直未見到改善,不排除明年全球Wi-Fi 6市場的滲透率會突破五成,甚至達到七成以上。受到料況影響,網通廠的客戶紛紛拉長單期,能見度達到明年第一季,甚至明年全年的網通廠比比皆是,同時也積極朝下世代的產品發展。建漢總經理吳忠和直言,隨著愈來愈多的家用設備物聯網終端不斷的增加,Wi-Fi頻寬和速度的要求愈來愈嚴苛,再加上主晶片缺料以及漲價的問題,Wi-Fi 5提前被淘汰,今年建漢Wi-Fi 6的出貨已占到八成,明年估至少會占到九成以上。正文執行董事楊正任則指出,元宇宙是未來的重要趨勢,但元宇宙要成真,最重要的就是通訊的基礎建設,包含5G、Wi-Fi 6、Wi-Fi、低軌道衛星、光纖網路這四塊都是正文未來布局的重心,其中WIFI 6E的部分,最快明年第一季,就會有產品出,就連Wi-Fi 7,正文也已著手布局,內部規畫在2023年第一季出貨。隨著5G需求百花齊放,智易產品組合也出現了變化,除了FWA(固定無線存取網路)產品明年會見到不錯的成長,占比可望由今年的不到5%,一舉突破二成,Wi-Fi 6的滲透率也在持續提升中。對此,智易總經理曾釗鵬表示,今年Wi-Fi 6占Wi-Fi產品的占比已超過半數,Wi-Fi 6e也看到在歐、美需求逐漸起來,明年應會看到比較大量的出貨。
扶植陸廠?傳陸大調鋰鈷鎳價 迫韓EV電池廠漲價
中國一手把持電動車(EV)的電池金屬供給,據悉近來陸企大幅提高了鋰、鈷、鎳的價格,迫使南韓三大電池廠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SK On、Samsung SDI漲價因應。韓國業界擔心,韓企可能會喪失價格競爭力,讓陸廠趁機出頭。韓國經濟日報、BusinessKorea 27日報導,截至12月23日為止,鋰現貨價為每公斤人民幣230.5元;和去年底的人幣44元相比,價格飆升5倍。過去一個月來,鋰現貨價噴高24.3%、奔至空前新高。鋰是製作鋰電池正極的關鍵原料,由於陸廠主掌鋰市,此種金屬以人幣計價、而非美元計價。另外,12月23日為止,鈷價升至每噸70,205美元、為3年新高。上個月鎳價升至每噸20,000美元、創7年新高。電池原料價格漲不停,下個月起LG新能源的圓柱狀電池,價格將上調10%,為該公司的圓柱狀電池首次出現雙位數的漲幅。Samsung SDI的圓柱狀電池,價格已經在11月調高8%。儘管中國並非電池材料的生產大國,卻靠著獨霸此一領域的加工產業,握有呼風喚雨的權力。韓國電池廠高層說:「要是陸廠提高原物料價格,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跟進,會削弱我們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南韓電池三雄掌控了40%的電動車電池市場。根據業界數據,中國包攬了全球60%的鋰加工、35%鎳加工、65%鈷加工。業界人士說:「如果中國像中斷稀土出口一樣,停止供給電池的加工原料,不只韓廠會陷入困境,全球電池業者都難逃劫數」。
稀土後的另一王牌!專家:陸恐限制鈷供給 對付他國
鈷是電動車電池的重要原料,可能是繼稀土之後,中國另一個對付其他國家的工具。專家指出,中國控制全球6成的鈷供給,要是北京與哪國交惡,可能會限制鈷供給作為報復。韓國先驅報4月19日報導,剛果是鈷礦生產的龍頭大國,2019年全球7成以上的鈷出自剛果,而且該國14大鈷礦商中,有8家為中資持有,佔該國鈷產量的將近一半。中國牢牢掌控剛果鈷礦,讓北京能操控全球60%的鈷供給。不只如此,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9年報告指出,全球生產的鈷,有80%由中國加工。對南韓來說,此種狀況令人憂心。中國可以優先供貨給陸廠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這會打壓韓國三大電動車電池廠的發展,包括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Samsung SDI、SK Innovation。專家也認為,萬一兩國關係惡化,中國會拿鈷當武器對付南韓,一如中國在2010年限制稀土出口報復日本。Hyundai Research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Han Jae-jin說:「中國肯定有主動權,也有能力動搖(鈷)供應鏈,一如該國對稀土所做,但是現在不是採取行動的好時機」。他說,要是南韓在美中貿易戰中,和美國站在同一邊,中國可能會緊縮鈷供給,作為制裁南韓的外交王牌。
2035年規上製造企業「全面」數位化網路化
中國大陸「工業和信息化部」(簡稱「工信部」)等八部門28日聯合印發「『十四五』智能製造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35年,大陸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全面實現數字化、網路化,在制定出台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分類標準、智能製造標準體系等都將有所進展。據「新浪財經」報導,規畫立下階段目標,到2025年,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大部分實現數位化、網路化,重點行業骨幹企業初步應用智能化;到2035年則將全面數位化、網路化與應用智能化。其中,到2025年的具體目標為,一是轉型升級成效顯著,70%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基本實現數位化、網路化,建成500個以上引領行業發展的智能製造示範工廠;二是供給能力明顯增強,智能製造裝備和工業軟體市場滿足率分別超過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三是基礎支撐更加堅實,完成200項以上國家、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建成120個以上具有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汪宏表示,經過「十三五」時期的培育發展,大陸已經擁有6,000餘家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其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人民幣10億元的有40多家,服務範圍覆蓋汽車、紡織、醫藥等90%以上的製造業領域。未來將持續推動規範發展、提升供給能力與建構服務網路等,持續增強智能製造的服務力量。此外,在另一重點「智能製造標準化」部分,汪宏指出,目前已先後發布三版「國家智能製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船舶、石化、建材、紡織等14個細分行業構建了智能製造標準體系;建成近200個標準試驗驗證平台,發布300餘項國家標準,基本覆蓋生產製造全流程各環節;先後成立中德智能製造/工業4.0標準化工作組和國際電工委員會智能製造系統委員會中國專家委員會。汪宏說,將在已建設的基礎,持續在標準體系建設、研製、應用與國際合作方面走深走實。
華為投入26億元成立精密製造公司 但不生產晶片
華為是否要開始製造晶片?據陸媒「第一財經」報導,「華為精密製造有限公司」於28日成立,但並非製造晶片,而是生產提供華為無線、數位能源等產品的核心組件。第一財經指出,根據「企查查」APP顯示,華為精密製造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李建國,註冊資本人民幣6億元(約新台幣26億元),經營範圍包含:光通信設備製造;光電子器件製造;電子元器件製造;半導體分立器件製造等。企查查股權穿透顯示,該公司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100%控股。根據第一財經記者從華為內部人士獨家獲得的消息,精密製造有限公司具備一定規模的量產和小批量試製(能力),但主要用於滿足華為自有產品的系統集成需求。內部人士表示,「我們不生產片,主要業務是華為無線、數字能源等產品的部分核心器件、模組、部件的精密製造,包括組裝與封測。」該人士還表示,經營範圍中提及的「半導體分立器件」主要是分立器件的封裝、測試。事實上,自去年開始,華為是否自製晶片的話題就不斷。今年9月,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在一場媒體溝通會表示,目前華為一直靠(晶片)庫存維持生存,也在努力解決晶片製造問題,但要靠中國半導體產業鏈共同努力,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解決。
〈半導體展開展〉儲盈不斷電系統獲台積電青睞 成主力供應商
SEMICON TAIWAN 12月28日正式登場,今年為因應國際 ESG 趨勢,新設綠色製造主題,台積電等大廠皆積極響應,台積電更宣示,2030 年前台灣所有廠區都將全面導入鋰鐵電池;其中,台廠儲盈 (TrueWin) 為台積電 UPS 電池主力供應商,技術獲台積電青睞與採用,引發市場關注。儲盈鋰鐵電池模組採用自製、委外代工方式雙軌並進,自製月產能約 1 萬顆,委外則大多交由錸寶代工,根據客戶現有訂單,明年電池模組銷量年增至少 5 成起跳,錸寶也將直接受惠,營運顯著跳增。綜觀全球終端企業,如蘋果 (AAPL-US)、Google(GOOGL-US) 等皆已加入 RE100 行列,並要求供應鏈採用綠電製造,因此半導體業者包括台積電在內,皆積極推動低碳製造,並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儲盈為現今台灣少數同時具備鋰鐵電池芯與模組技術、BMS 電池管理系統再到整機解決方案的供應商,主要承接各大半導體業者的 UPS 業務,客戶涵蓋京元電 (2449-TW)、台積電、力積電等,堪稱台灣儲能領域的隱形冠軍。台積電自 2017 年起,因看好鋰鐵電池安全性佳、循環壽命又長,同時兼具環保,攜手三家供應商共同將鋰鐵電池導入不斷電系統,並規劃在 2030 年以前將既有廠區的鉛酸電池,汰換成鋰鐵電池,儲盈即為三家供應商之一。尤其,儲盈經營團隊多出身台積電,董事長李衍飛過去也在台積電任職,了解台積電在 UPS 上的需求,雙方契合度高;且儲盈為強化產業競爭力,BMS 電池管理系統全由自主研發,透過與客戶密切合作,讓自家參數成為台積電的訂定標準,造就高良率、高穩定品質,拉高進入門檻,也成為台積電 UPS 的重要供應商。儲盈股東成員也大有來頭,包括台積電廠務系統主力供應商帆宣、線束廠貿聯 - 與佳必琪,還有技嘉、錸寶、、宏佳騰、全漢等,名單全是台灣知名的上市櫃公司。展望明年,台積電除了將新廠 UPS 全面導入鋰鐵電池外,舊廠也將逐步汰換成鋰鐵電池,尤其現今電池材料成本上漲,儲盈也與客戶商議新一輪價格。
小米躍三星最大威脅
隨著中國手機品牌在中國站穩腳步後,紛紛轉戰東南亞、印度並成功搶灘歐洲市場,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表示,對三星威脅最大就是小米,第二季兩者市戰占率差距縮小至兩個百分點,不過Counterpoint也表示,以三星的高垂直整合度、產品線完整性與銷售量涵蓋全球每個主要市場來說,三星還會繼續稱王好一段時間。Counterpoint指出,三星從2012年正式成為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年度冠軍後,便一直穩坐在此,雖然每年第四季常常會因為蘋果推出新款iPhone熱銷而暫時稱王,然而iPhone都是高價機種、旗艦機種一年只上一代新品,產品銷售區域相對較少,三星產品線幾乎涵蓋所有價位帶與市場,旗艦機種每半年就有新品,都讓不論第四季蘋果賣得有多好,都不影響三星穩坐全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冠軍的地位,至於曾在2020年第二季出貨量超越三星、成為三星最大威脅的華為,在實體清單影響下也早已式微。然而,今年第二季三星最大的生產基地越南廠因為疫情而停擺、供應鏈不順,導致三星第二季與小米的市占率差距縮小至只剩2個百分點。Counterpoint表示,小米在東南亞表現向來不錯,在印度更早已取代三星成為印度智慧型手機龍頭,而三星越南廠產出受到疫情影響,今年6月小米在歐洲的銷售量更首度超越三星。Counterpoint進一步表示,華為在實體清單壓力下退出歐洲市場後,不僅三星積極搶占華為原有的市占率,小米、OPPO、一加也加緊搶食,尤其歐洲對於價格敏感的國家,小米因為強打中階與中高階機種而在價格敏感市場上的銷量節節上升,甚至成為龍頭,比如俄羅斯,都讓小米頗有取代華為、成為三星最新威脅的架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