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營運拚雙位數成長 MAGIC五事業 2021繁花盛開

信邦受惠MAGIC五大產業需求強勁,市場普遍看好該公司2021全年業績再締新猷沒有問題。展望2022年、王紹新表示,從過去五年、十年的紀錄看,信邦每年都是一點一點穩健式的成長,沒有陷下去的跌落、也沒有跳躍式的攀升,2022年信邦將維持過往的成長模式,營運更勝2021年的看法不變。王紹新訂下各事業體2022年均要雙位數成長的目標,他表示,醫療設備會越來越多;汽車在電動車快速成長的趨勢下,需求亦不淡,像台灣也開始在做電動巴士;綠能主要受惠環保意識、淨零碳排話題延續,太陽能及離岸風電動能可期;工業領域看好半導體設備,尤其全球晶圓、IC供給仍缺,大廠積極投資擴產;消費性主要做代理銷售,預期維持穩健成長。整體來說,2022年MAGIC五大產業沒有看淡的理由。信邦表示,氣候變遷的威脅日趨嚴重,淨零碳排也成為全球共識,相關的綠色產業備受關注,信邦多年前開始耕耘也非常集中在做,2022年配合各國能源結構加速轉變,延伸風機相關產品至主控櫃及儲能控制系統,以及提供太陽能相關線束及系統整合服務,目標2022年綠能業務營收比重超過四成。為培育新世代階人才,朝百年企業邁進,信邦啟動轉型計劃「定植」,王紹新表示,信邦希望下一代能一直接收到老前輩累積下來的觀念、經驗、作法,換角度想,沒有人是能工作一輩子,到一定程度總會退休或離開,總不會希望組織到你就停止,所以大家都很能接受培養接棒人的想法。信邦採專業經理人制,並讓每個主管選定接棒人來培養,提供課程、訓練計畫等,定期與董事長會談,觀察他的成長變化,審視培育成果。王紹新表示,培育人才不是說幾年間就會看到成績出來,是很長的磨合過程,就像當老師教書,一群學生中有幾個出名了,就證明成功。面對人才難招募的挑戰,信邦積極與多家學校建教合作,實施「超新星計畫」、「信邦學院」等,王紹新表示,過程中學生覺得公司好就會留下來,挖掘到不錯、資質好的人才,也會鼓勵他留下,像實習生計畫,讓大三大四學生來上班,畢業後轉正職,也有「超新星計畫」,招募儲備人才來進行密集訓練,通常轉正的機會都很高。

DDR5轉換潮 優群明年營運有亮點

隨著CPU改朝換代,DDR5市場也逐漸起飛,法人看好連接器廠優群2022年受惠DDR5陸續導入筆電、伺服器等產品,加上其他Type-C、微型沖壓件等產品,明年營運較2021年更進一步成長值得期待。優群主要產品包括M.2、Type-C、So DIMM、Long DIMM、微型沖壓件等,2021年受惠WFH熱潮,筆電相關產品出貨暢旺,尤其Type-C占比倍增,帶動營運維持成長。優群2021年前三季營收22.22億元、年增17.86%,稅後淨利4.83億元、每股盈餘5.36元,均優於2020同期,前11月累計營收達27.6億元、年增16.4%,創歷年同期新高。優群2021年底就已經開始在積極做認證,隨著DDR5轉換潮到來,法人預期相關效益將在2022年逐步發酵,推估上半年是筆電用的DDR5 So DIMM、下半年是DDR5 Long DIMM。由於DDR5相較現在主流的DDR4,DDR5有著更高的時脈和頻寬,以符合高速運算、高速傳輸等需求。法人指出,目前能做好DDR5的業者不多,樂觀看待優群將在DDR5市場中展現領先優勢,加上技術難度上更高,採用更多高階SMT,有利平均單價提升,待2022年筆電陸續導入、伺服器新平台問市,將為優群營運帶來不錯的成長動能。

搭Nvidia元宇宙順風車 正淩營運起飛

Nvidia加速布局AI(人工智慧)及元宇宙,由於Nvidia所收購的Mellanox為連接器廠正淩主力客戶,讓正淩順利搭上Nvidia在AI及元宇宙等高速運算布局成長列車。正淩預估,明年Nvidia Mellanox業績可望雙位數增長,在通訊、工業及醫療產品同步成長下,正淩表示,明年業績成長率可望超越今年。AI及元宇宙等新興應用重塑運算和資料中心架構,由於Mellanox(邁倫科技)是市場上Infiniband高速網路技術的領導者,全球超過一半以上的超級電腦與資料中心都採用Mellanox的網路介面卡與晶片,Mellanox於2020年獲繪圖晶片大廠Nvidia青睞並以70億美元完成收購,藉由收購Mellanox,搭配Nvidia的GPU與AI晶片,讓Nvidia擁有從AI運算到連網端到端的技術、從處理器到軟體完整產品,以及可大規模擴展下一代資料庫中心能力,對Nvidia布局AI、雲端/邊緣運算及元宇宙等領域是如虎添翼。由於Mellanox長期以來是正淩重要客戶之一,Mellanox的400G光通訊I/O介面搭配散熱器最新架構已採用正淩的OSFP解決方案並用於最新高速資料中心。隨著Mellanox配合Nvidia積極搶攻AI、元宇宙等各項新興應用,為正淩未來營運增添新動能;目前Mellanox約占正淩營收10%,正淩預估,明年占比可望持續提升。正淩於2017年組織再造,將產品聚焦MATIC(醫療、航太、運輸、工業及通訊)五大市場,開發著重高速、抗震、強固、抗衝擊及防水需求連接器,公司亦與信邦(3023)策略聯盟,產品布局成果自今年開始顯現,今年前3季稅後盈餘為3577萬元,年增84.2%,累計前11月合併營收為9.13億元,年增34%。在通訊、工業及醫療產品同步成長下,正淩表示,明年上半年業績可望比今年同期好,全年業績可望較今年成長。

特斯拉產能衝高 台鏈來電

電動車龍頭特斯拉2021年產能約105萬輛,但中國大陸、美國德州、德國柏林新廠今年起陸續開出產能,法人預估將挑戰200萬輛,今年還規劃調漲車價,台系供應鏈廠商將可望持續受惠,擴大出貨。特斯拉供應鏈包括電子控制單元的廣達、中控台的和碩、自駕車晶片的台積電、電池線束的貿聯、減速齒輪的和大、LED車燈的聯嘉、面板的群創、觸控面板的TPK宸鴻、電源轉換器的台達電、傳動系統零件的智伸科、充電槍的健和興、電池結構件的乙盛等。根據特斯拉最新財報資料顯示,目前總產能超過105萬輛,加州Fremont工廠擁有10萬輛Model S/X、50萬輛Model 3/Y的產能,中國大陸上海工廠有逾45萬輛Model 3/Y的產能。華爾街日報報導,分析師預估,特斯拉2021年產量將比2020年增加約80%,年產量成長率為2018年來最高。去年各車廠受晶片吃緊所苦,但特斯拉則靠軟體工程專業快速調整晶片功能,減少了晶片缺貨的衝擊。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先前表示,特斯拉能迅速改寫必要的軟體,將替代晶片整合至車輛中。半導體產業主管和顧問認為,特斯拉從一開始就自行設計車輛,能夠整合整體系統,不像傳統車廠過去幾十年來所都以不同部件新增零件。諮詢業者貝恩公司(Bain)拆解車輛指出,特斯拉Model 3運用單一族群的半導體,驅動聲控、及聲音和手勢辨識等功能,類似的競爭對手是使用更多晶片,控制各自的功能。貿聯目前車用產品營收占比約15%到20%,隨著大客戶持續擴產,加上其他電動車新創客戶(Rivian與Lucid)的產品陸續出貨,在車用產品方面的營收持續提升。法人預估,貿聯2021年第4季營收可望創單季新高,並推升2021年獲利挑戰新高。

總體經濟

RCEP 印尼首季將批准加入

全球規模最大的自貿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實施,綜合陸媒報導,這將有利於中國擴大紡織、汽車零組件、電子元器件等優勢產品的出口,並進一步深化中國與東協的外貿關係。騰訊財經報導,2022年1月1日起,RCEP將在中國、日本、澳洲、紐西蘭、汶萊、柬埔寨、寮國、新加坡、泰國和越南這10國生效。路透也指出,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印尼的經濟統籌部長Airlangga Hartarto日前表示,該國可能在2022年首季批准加入RCEP。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測算,到2030年,RCEP可望帶動成員國出口淨增加5,190億美元,國民收入淨增加1,860億美元。尤其,受到中美貿易戰與新冠疫情影響,中國與東協近年外貿關係緊密。以人民幣計價,2021年前11個月,中國與東協貿易總值5.11兆元,年增20.6%,占中國外貿總值14.4%。東協超越歐盟與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RCEP上路後,雙方關係將進一步深化。報導指出,RCEP有利於擴大中國優勢產品的出口,中間產品的生產和貿易將獲益,諸如紡織原材料、汽車零組件、電子元器件等上游產品的出口將獲得成長。譬如,中日在首次達成自貿安排後,兩國在機械裝備、電子資訊、化工、輕工紡織等多個領域相互大幅降低關稅。特別是2022年中國對日本出口57%的稅號產品將立即實現零關稅,對貿易的促進效應明顯。雲南省國際貿易學會RCEP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陽指出,在降稅完成後,中國從東協進口的椰子汁、鳳梨製品、紙製品,從日本進口的電磁爐、電烤箱及大部分機械設備、儀器儀錶、汽車零組件等,都將逐步免除關稅。同時,中國對日本出口的機電產品、紡織服裝、部分水產品和蔬菜等也將逐步享受零關稅待遇。

電子資訊

淨零碳排 全球能源市場典範轉移

一般來說,低(減)碳可分為「既有高碳排能源的低碳化」及「能源使用節約化」兩個方向。前者為利用較低碳排的替代燃料以達成減碳目的,如取自非化石來源的生質燃料、近期熱門的氫燃料皆是此概念。後者則是利用有效的管理技術及行為以減少能源使用的作法,也就是一般而言的節約用電;此作法現今最常見的就是步驟就是「電氣化」、「能效提升」與「智慧管理」,運用場域也包含建築、工業、運輸等部門。負碳則是將既成碳排回收處理之作法。大量植林是目前較常見、且不需技術門檻的作法,近期則開始朝向碳捕獲等技術之導入,其捕獲之二氧化碳可封存於穩定地盤中,或是回收利用生產新燃料或化學品。目前觀察各國在淨零碳策略上,除了再生能源外,低碳燃料、先進核電、能源效率、微電網、綠建築、綠色交通及碳捕集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等,都因各國條件差異而有不同的發展樣貌。在綠色能源發展面向上,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仍是各國的首選項目,只要在土地空間、資金及政策支援充足下,其市場發展仍是所有淨零碳排技術的主流。也因應這兩類變動性電力來源的大幅擴大,儲能的運用也在逐步成長,使這三項產品成為淨零碳排發展的鐵三角。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估計,2021年經濟活動因疫後復甦,太陽光電、風力發電及儲能三項產業市場值預期達3,313億美元,較2020年成長18.6%。

地小人稠國 達標難度高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土地與天然資源豐沛的國家而言,長期發展再生能源設置並無太大的阻礙,且可有效提昇綠電之生產量;然而,地小人稠的國家不僅缺乏足夠空間,又正好是全球製造產業鏈之集中地,用電需求極高,只靠再生能源之導入,長遠難達到國際要求的淨零碳要求。因應目前全球減碳的壓力,不只是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也積極思考其他的減碳選項,再生能源的角色雖持續存在,但會投資更多元的新能源或減碳技術。以日本JERA為例,該公司為東京電力與中部電力在電業分拆自由化後合資的火力發電經營企業,管理兩家電力公司舊有的火力電廠,也成為日本業界淨零碳排壓力下的首要觀察指標。JERA已提出該公司未來2050年的碳中和路徑。該公司現階段除了檢討既有機組之效率外,更加強力道投入離岸風力發電之開發,並結合儲能設備促成再生能源的穩定化。然2030年後,JERA將減碳目光轉移至氨、氫火力混燒,乃至於專燒的可能性。對於再生能源之投入雖然持續,但在這階段之可設置地點已相當有限,邊際效益也逐年降低的情況下,朝向氫能發展似乎也是勢在必行。

氫貿易躍新減碳選項

淨零碳排的需求促成了近期氫能的加速發展,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已成為在國際市場採購未來氫氣的主要國家,其共通特點為國家地小人稠、再生能源設置空間有限。而因應這些國家的氫氣需求,澳洲則利用其廣大且人口稀少的土地、未利用的煤碳資源,轉換為可出口的氫氣,「氫貿易」的體系逐漸成形,也成為未來重要的減碳選項。台灣再生能源產業近年已由出口轉為內銷,因此產值成長與內需市場呈正比發展。太陽光電產業自2020下半年起因多晶矽價格快速攀升,使製造業同步調整產品售價,因此2021年呈現反彈發展之趨勢,材料、電池模組明顯回升。然總體而言,供應鏈價格與出貨量連動,使製造業產值整體變化有限。系統業則仍受到政府政策支持的情況下,產值連續兩年超越製造業,已成為台灣太陽光電產業的支柱。2021年國際風力發電發展雖較前年度平緩,但國內離岸風電水下基礎陸續出貨,促使產值大幅提升。風力機原材料新產品線及離岸風電輔助設備為2021年成長動能來源。觀察發現,台灣目前太陽能與風力之設置水準,可與英國、丹麥等先進國家比肩。此外,開發中國家短期難跟上減碳步伐,但在資金充足前提下,未來發展潛力大。台灣儲能產業也成為近年熱門的發展議題,然因國內市場有限,雖未來將隨著台電開放相關儲能運用形成新的市場機會,但仍需要由台達電、聯合再生能源、台泥綠能等領先業者朝海外尋求開發管道,對儲能供應鏈累積足夠的發展實績。長遠以觀,台灣的再生能源雖然要持續發展,2030年前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也會有可觀的成長;但也要考量自身資源之極限與各國市場的差異性,審慎布局海外新市場與新型態的能源技術,才可在淨零碳排風潮下永續成長。

華碩 攻智慧製造轉型商機

聚焦製造業數位化升級商機,華碩整合集團創新能量,包括旗下的華碩智慧物聯網事業群、華碩伺服器事業部、華碩雲端與台智雲,共同打造全方位解決方案,要協助製造業與供應鏈整合資源發展創新服務。針對智慧製造及企業雲端服務,華碩端出了包括已導入製造業落地的華碩智慧物聯解決方案及華碩伺服器解決方案、華碩雲端企業儲存雲解決方案,加上以臺灣AI雲TWCC超級電腦AIHPC高速運算,提供產業數位發展所需的台智雲AI雲端解決方案,在鎖定產業升級商機的同時,也為企業資安同步提出解方。華碩近日與旗下華碩雲端、台智雲共同舉辦「2022 ASUS 製造業 Summit」研討會,針對製造業的資安新挑戰探討解方、想要協助解決製造業面臨的資安問題,進一步加速發展智慧應用。華碩資安長暨伺服器事業部總經理金慶柏指出,資訊安全的疆界已逐漸從IT領域挪移到OT領域,為因應快速變遷的營運環境,建立相應的資安防護網將是決定企業未來競爭力的關鍵。華碩雲端暨台智雲總經理吳漢章則表示,善用多雲或混合雲,以發展韌性供應鏈,是產業布局的重要議題。為此,華碩也積極連結5G、AI等創新科技,協助產業找到可長可久的立足點。其中,針對工業4.0的智慧物聯網解決方案中,華碩目前亦有數項AI解決方案已導入製造業,協助優化製程與良率。如先前由旗下智慧物聯網ASUS IoT團隊推出的「人工智慧視覺軟體工具包」與「人工智慧波形異常分析應用軟體」兩大解決方案,即能較傳統AI專案建置導入流程節省80%開發時程,為產業用戶打造兼具高效、方便與安全的工作及營運環境。華碩表示,集團在包括雲端、伺服器、AIoT與資料治理領域上已有長足發展,未來將持續整合服務能量,協助製造業打造全方位解決方案,推動企業持續向智慧應用、永續經營的目標邁進。

鴻海電動車IC鏈 浮上檯面

鴻海全力衝刺電動車量產,半導體關鍵元件揪團台廠,集團旗下驅動IC廠天鈺領銜之餘,二極體廠德微及靜電防護IC保護廠晶焱等「小而美,產品具利基性」的公司也浮上檯面,扮演提供關鍵元件的要角,其中,晶焱是獨家供應商,德微今年車用二極體供貨更將翻倍成長。鴻海集團兩年前開始布局電動車,不僅與多個國際合作對象的合資公司將陸續上路,首款電動巴士預計今年上半年問世,隨後緊接著是入門款的SUV Model C,對半導體元件需求殷切。法人認為,鴻海集團以航空母艦之姿領頭,串連多家國內「小而美,產品具利基性」的公司,有助催動台灣半導體業在車用領域的能量大增,隨著天鈺、德微、晶焱等公司的產品搭配鴻海電動車上路,這些廠商的能見度也將大增,擴大接單利基。天鈺隸屬鴻海集團,在鴻海一聲令下,領銜加入鴻海電動車關鍵IC供應行列。天鈺的中尺寸面板驅動IC中,即包括車載、工控與平板應用;據了解,除了供應產品給母公司之外,另外天鈺的車用驅動IC,也出貨供應中國大陸車廠客戶。天鈺2020年營收首度突破百億元大關,去年更迎來爆發性成長,前11月業績已突破200億元,年增率超過一倍,展現強勁成長力道,全年營收篤定寫新猷;前三季獲利為44.53億元,年增18.71倍,每股純益為26.38元。伴隨鴻海電動車與其他客戶拉貨動能續強,即便現階段邁入傳統淡季,法人看好天鈺今年首季仍是史上最旺的第1季。晶焱則證實,旗下靜電防護(ESD)IC打入鴻海供應鏈。其ESD的功用主要是保護電子產品,避免因為靜電釋放與電性過壓(EOS)的情況而損壞。業界表示,晶焱的靜電防護IC在鴻海打造電動車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主因車用機電模組過往為了防止靜電干擾,需另外拉出接地線以避免靜電造成電路短路,影響行車安全,但不少車用機電組設計精細,若關鍵電路設計在主板中央時,再另拉接地線,會使得機電組設計為了讓接地線繞過其他元件,導致設計面積變大或繞線複雜等問題。業界強調,有了晶焱的靜電防護IC之後,即便在電路板中央的位置,也不再需要複雜的接地線設計,有效解決設計問題,且該產品由晶焱獨家供應,未來同一款機電模組將可導入在其他車種,出貨量將倍數成長。德微近期搶搭車用市場強勁復甦列車,旗下車用二極體出貨暢旺。業界透露,德微供應給鴻海的車用二極體,今年將逐步放量,由於去年基期較低,今年出貨量有望翻倍成長。德微去年前三季車用占比約5%,最近一季約8%,公司看好今年車用占比有望提升到10%至15%,2023年將超越20%以上。

低軌衛星二哥 來台找夥伴

低軌衛星熱潮延燒,繼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旗下SpaceX來台找供應商,成功協助SpaceX穩居業界龍頭之後,全球第二大低軌衛星業者OneWeb循SpaceX模式來台找夥伴,明泰、建漢、台揚、昇達科等網通廠入列,並找上台燿、金像電等PCB相關廠商共襄盛舉。OneWeb是英國低軌衛星業者,背後股東大有來頭。該公司初期由日本軟體銀行投資設立,2020年因財務問題轉手,由英國政府、印度第二大電信集團Bharti Global、美國知名衛星公司EchoStar百分百持股子公司休斯(Hughes)一起投資,挾英國官方、印度電信集團,以及美國衛星業者資源,強尬一哥SpaceX。OneWeb來勢洶洶,力拚SpaceX,內部規劃第一期要發射720顆低軌衛星,二期計畫47,844顆仍在申請中。隨著SpaceX來台找供應鏈獲得正面成效,OneWeb如法炮製,也積極拉攏台廠共闖太空。另外,近期OneWeb除專注發射衛星計畫,也積極建構地面接收站及用戶端接受器的產業鏈,台廠同步爭取中。明泰是OneWeb結合台廠當中,最受關注的對象,也是明泰首度進軍低軌衛星領域的關鍵一役。明泰總經理林裕欽透露,明泰近年積極布局天羅地網的網路基礎建設,低軌衛星不僅是6G潛力技術,也是明泰「天羅」的布局之一。明泰近期在低軌衛星領域布局報捷,與合作夥伴鐳洋、台燿、金像電,以低軌衛星高效能用戶終端開發及供應鏈整合計畫,拿下經濟部低軌衛星補貼技術開發案。據悉,明泰、台燿、金像電已經取得OneWeb技術規格,正積極研發中,預計今年可望送樣驗證。鴻海集團旗下網通廠也是OneWeb積極拉攏的對象,其中,台揚已是全球知名衛星收發器廠商,搶進全球低軌衛星商機,並與OneWeb密切接觸。與台揚同為鴻海集團的建漢也積極布局低軌衛星。建漢總經理吳忠和日前強調,該公司不會缺席低軌道衛星領域,已經與多家衛星大廠送樣測試中,預計2022年上半年出貨。據了解,鴻海集團網通廠在OneWeb供應力分工當中,台揚負責室外,建漢以室內接收器為主。

蘋果MR裝置傳6月亮相

市場傳出,蘋果進軍元宇宙,首款擴增實境(AR)或混合實境(MR)頭戴裝置將在今年6月的蘋果開發者大會(WWDC)亮相,最快2023年在市場銷售,相關供應鏈和碩、台積電、玉晶光等有望受惠。目前業界普遍認為,蘋果首款MR頭戴裝置售價將很高,可能為3,000美元(約新台幣8.4萬元),是坊間相關產品售價最高,也是蘋果歷來最貴的穿戴裝置。風投公司Loup Ventures認為,投資者尋求元宇宙淘金機會,蘋果和Meta將競爭2022年最佳科技股寶座,主因兩大巨頭是投資元宇宙類股中最安全的選擇,且兩家公司產值龐大,有望扮演定義元宇宙的要角。Loup Ventures預測,蘋果最終可能會擁有一系列產品應對元宇宙商機,預期2022年看到蘋果首款AR或MR頭戴裝置,具體亮相時間點可能落在今年6月的WWDC。Loup Ventures指出,蘋果尚未準備好要販售MR頭戴裝置裝置,因此該款裝置真正開賣時間點將在2023年。隨著蘋果與Meta未來幾年在元宇宙業務展開競爭,將促使廠商打造價格合理且使用舒適的頭戴裝置,讓消費者可透過產品體驗虛擬世界。彭博資訊先前爆料,蘋果正籌組團隊,負責這款VR或AR頭戴裝置的發表和後續市場行銷事宜。說法的依據理由之一是據傳蘋果已聘僱Meta的AR溝通與公關主管舒蓓特(Andrea Schubert)。外傳蘋果將於今年推出首款MR頭戴裝置,市場高度期待。外資預估,蘋果MR產品在問市第一年到一年半內,銷售量可達100萬套,玉晶光、揚明光及今國光可能供貨裝置鏡片/鏡頭,台積電生產核心處理器,和碩是主力組裝代工廠。 

汽車零件族群 競搶來電商機

電動車不僅是汽車市場的新星,更是當前股市最夯的話題之一,汽車零件族群也積極爭取電動車客戶搶沾光。包括百達、英利、IKKA、怡利電等業者,陸續傳出「來電」訊息,直、間接切入知名電動車商供應鏈,搶食商機也搶搭投資市場話題順風車。過去靠著供貨特斯拉打出名號的汽車零件廠,包括和大、同致、和勤、聯嘉等,近來又有新一批業者切入電動車供應鏈,吸引投資人注意,推升股價表現。隸屬能率集團的IKKA-KY,開發電動車用的冷卻系統模組,結合集團資源,打算介入車載鏡頭、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軟體,意圖透過構建自動駕駛所需功能系統,爭取切入電動車供應鏈的契機。百達在完成二代接班工程後,除開發服務型機器人等新事業領域,在電動車領域的業務拓展業傳出捷報,透過一階汽車零件大廠麥格納,切入特斯拉供應鏈,看好未來業務成長性。英利除掌握大眾(福斯,Volkswagen)汽車在對岸生產的電動車電池盒的全數訂單,日前也傳出打入特斯拉供應鏈,將供貨特斯拉上海廠。怡利電近來股價狂飆,除因走出先前晶片荒導致的業績低潮,市場更傳出,怡利電產品切入美國Rivian、Lucid等新電動車廠供應鏈,為投資人增添未來業績成長的想像空間。

Mini LED進化 台鏈商機大

隨著三星、蘋果等國際品牌大廠陸續在終端產品導入Mini LED技術,外界預料,2022年Mini LED市場滲透率將較去年快速擴大;其中電視、筆電、平板等應用三路進擊,包括富采、億光、惠特等台系供應鏈將喜迎商機。由於Mini LED技術同時具備高對比及高亮度等優勢,加上晶片良率大幅提升,製造成本顯著下降,獲得包括蘋果、三星等大廠青睞,成為近年來最熱門的顯示器技術,並已開始導入不少終端產品。目前Mini LED電視主要由韓系及陸系電視品牌瓜分市場,調研機搆Omdia預估去年全年Mini LED電視全球出貨量約200萬台,三星包辦約100萬台,市占率高達五成,2022年三星更展現挑戰出貨量上看300萬至400萬台的強烈企圖心。Omdia預估,Mini LED電視今年全球出貨量將增至870萬台,2023年再躍升至1,700萬台,商機進一步爆發。同時,日本索尼(SONY)也將加入戰局,與三星競逐高密度Mini LED高階電視市場大餅,其餘品牌尤其是陸廠,則專注中低密度Mini LED電視。除電視外,Mini LED技術也在筆電與平板快速滲透,並以蘋果iPad Pro及MacBook為主。法人認為,目前蘋果僅高階平板與筆電機種採用Mini LED,但未來很可能將此一技術延伸至中階產品,屆時市場對Mini LED需求將進一步放大。根據調研機搆預估,2021年在蘋果新MacBook Pro搶攻高階市場下,預估今年搭載Mini LED背光筆電出貨量將達500萬台,年成長率213%;平板則需看是否有非蘋陣營持續加入採用Mini LED。目前Mini LED產業鏈包括上游晶粒廠富采、檢測分選廠惠特、PCB背板廠臻鼎、驅動IC廠譜瑞-KY、聯詠、聚積;模組廠瑞儀、業成GIS,打樣為台表科,下游組裝廠廣達與鴻海。法人認為,Mini LED今年市場需求會比去年更旺盛,上述供應鏈業績也將雨露均霑,而且因技術、良率、產能三方面同步提升,整體成本將下降,有助供應鏈獲利能力提升。

產業AI化步加速期 3趨勢促企業智慧化發展

DIGITIMES Research分析,企業對於發展AI應用已由探索期,陸續進入建構AI所需資源、擴展及輸出AI應用階段,近期AI產業重心以自動機器學習(AutoML)、MLOps及可解釋性的AI(Explainable AI;XAI)解決方案,分別改善ML模型繁瑣開發過程、ML開發及維運團隊協作效率,以及ML模型缺乏可信度等企業發展AI應用時所面臨的挑戰,加快企業發展智慧化應用腳步。DIGITIMES Research指出,AutoML解決了過去ML訓練模型費時的問題,也緩解AI人才不足困境,幾乎ML開發過程中的每一重複性環節,都能利用AutoML技術來簡化。當AI成果日益增加,企業陸續導入MLOps方案來將ML開發與維運流程標準化,使開發成果規模化(scalability),將有助企業建構AI軟體文化,提升發展AI應用成效。XAI確保AI應用決策建議的合理性,同時提高模型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預期XAI將成為AI技術普及的關鍵之一。 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陳辰妃亦認為,隨著AI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促使AI產業化趨勢方興未艾,然企業發展AI應用仍面臨各階段挑戰,隨著AI產業持續優化AutoML、MLOps及XAI等解決方案來改善產業AI化困境,將推動AI技術普及,以協助企業加速發展各種智慧應用。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