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特斯拉上季交車超標,貿聯今年EV更來電

特斯拉去(2021)年第四季交車超過預期,法人預期,市場可望掀起新一波2022年的交車目標潮,將是150萬輛起跳,甚至挑戰200萬輛,主要供應鏈的貿聯-受惠不小;而貿聯-KY 2022年擁有電動車(EV)、IT與合併效應綜合發酵下,營收將跳躍年增四到五成,獲利再創新高。特斯拉在美國時間2日晚間公布最新2021年第四季交車數字,單季生產與交車超過30萬輛,全年超過93萬輛,超過市場預期,等於單月的產量已拉高到10萬輛以上。市場預期,若以原有廠區產能實力,2022年產量就有上看150萬輛實力,若再加上德州與柏林新廠,不排除有上看180-200萬輛實力。貿聯-KY是特斯拉主要電池線束的供應商,因該品牌客戶2022年交車目標有望上修,市場認為,2022年貿聯-KY來自電動車的成長將優於預期,交貨台數可能有五成到一倍的增長,營業額年增率也將高於五成,成為主力產品線自然成長的最大動能。其他部分,公司收購德國線束大廠LEONI工業應用事業群,順利的話,第二季初前也可望開始認列營收,加上Docking Station有新款上市,2022年營收將呈現上看五成的跳躍成長,獲利增幅不亞營收。貿聯目前兩個海外籌資案也已送往證期局,包括1.2億美元海外存託憑證與1.25億美元的海外無擔保轉換公司債,市場預期,第一季有望完成籌資。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AirPods推虎年限量款 重拾成長動能 三台廠受惠

AirPods虎年限量款上架,天風國際證券郭明錤2日的一份報告預估,AirPods首季出貨淡季不淡,建議投資人關注因AirPods出貨疲弱而股價修正較大的供應商,包括新日興、宣德、臻鼎等台廠。郭明錤表示,AirPods上季出貨量優於預期,達到約2,700萬部(季增107%、年增20%),報告也上修2022年AirPods出貨量至9,000萬部(約25% YoY),顯著優於市場預期的6,500–7,500萬部。郭明錤指出,AirPods首季出貨淡季不淡,強勁需求推升下,出貨量幾乎與4Q21持平。AirPods連續兩個季度出貨優於預期,證明Apple的產品策略正確。郭明錤報告最新的調查指出,AirPods已重拾成長動能。AirPods上季出貨量約2,700萬部,季增107%、 年增20%。AirPods在2021年出貨量約7,200萬部,雖年減18%,但顯著優於市場共識的5,500–6,500萬部。報告認為,在沒有缺料的前提下,AirPods在2022年出貨量將可達約9,000萬部(20% YoY),顯著優於市場預期的6,500–7,500萬部。郭明錤強調,立訊與歌爾為AirPods EMS供應商,兩家公司將成為AirPods重拾成長動能的最大贏家;另外,郭明錤建議投資人可關注因AirPods出貨疲弱,在去年第4季,或是下半年股價修正較大的供應商,供貨AirPods NOR Flash的兆易創新、供貨軸承的新日興、負責連接器的宣德、PCB供應商臻鼎等公司。報告認為AirPods正在複製iPhone的成功模式。雖2021年的TWS市場競爭較以往激烈,但Apple在沒有提供革命性創新下,僅是調整產品策略,便讓AirPods重拾成長動能,足以證明Apple的品牌與生態仍有相當強勁的競爭優勢。

綠色專利審查快速通道 啟動

為促進我國綠色專利的研發,加速產品商業化實施流程,經濟部智慧局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正的綠色專利快速通道,不僅擴大申請範圍、節省能源技術、涉及減碳技術及節省資源使用等綠色技術範圍,皆可申請加速審查,更大幅縮短審查時間,從九個月降至六個月。智慧局自2014年1月1日起,於「發明專利加速審查作業方案(簡稱AEP)」新增「所請發明為綠能技術相關者」加速審查事由。截至2021年7月,申請件數為255件,占整體發明專利加速審查申請件數的2.74%,其中又以本國人申請為大宗,占綠能加速審查申請件數的88%;從產業別來看,以太陽能、LED、鋰電池產業等相關技術領域為加速審查申請案的前三名。智慧局表示,這次修正「發明專利加速審查作業方案」大方向是以「加速審查」方向前進,首先將「發明專利加速審查作業方案」中「所請發明為綠能技術相關者」的加速審查事由修正為「所請發明為綠色技術相關者」,以明確非僅限於綠能相關技術,而是所有綠色技術皆可以適用。智慧局指出,凡為節省能源技術、涉及減碳技術及節省資源使用等綠色技術範圍,皆可申請加速審查,而且將「為商業上之實施所必要者」及「所請發明為綠色技術相關者」之加速審查事由,由原來文件齊備後發出審查結果通知的九個月期限,縮短為六個月,相較於一般發明專利申請案,縮短審查期間,更有利於申請人加速專利布局。智慧局表示,「2050年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目標,我國現正推動之國家人權行動計畫也將「研擬最適綠色專利快速通道之方案」列為「氣候變遷與人權」章節之關鍵績效指標,希望能藉由綠色專利加速審查的修正,鼓勵綠色技術的創新者持續投入資源與研發,藉由我國綠色技術的創新,創造環境永續發展及經濟動能提升的雙贏局面。

陸再砍補貼 新能源車企喊漲

大陸政府近日宣布2022年新能源車補貼將在上年基礎上「退坡」(減少、撤銷)30%,且2022年是最後一年對新能源車補貼。之後包括特斯拉、大眾汽車等大牌車廠紛紛宣布漲價。大陸新能源汽車補貼始於2009年,刺激年銷量從當年的不到500輛增長到2021年前11月累計約300萬輛。據新京報初步統計,截至2021年底,大陸財政部已公告過19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資金清算審核情況,累計金額超過人民幣(下同)1,400億元。2021年12月31日,大陸財政部、發改委等四部委聯合公布「關於2022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表示2022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在2021年基礎上退坡30%。城市公車、道路客運、出租(含網約車)、環衛、城市物流配送、郵政快遞、民航機場以及黨政機關公務領域符合要求的車輛,補貼標準在2021年基礎上退坡20%。通知還表示,2022年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於12月31日終止,之後上牌的車輛不再給予補貼。意味2022年將是實施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最後一年。政策公布後,特斯拉分別調漲Model3和Model Y兩款車型的後輪驅動版售價1萬元和2.1萬元。特斯拉坦承,漲價與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有關。大眾汽車也公布旗下車型在2022年1月1日起進行漲價。ID.6CROZZ和ID.4CROZZ兩款純電車型,將漲5,400元。廣汽埃安也在2021年12月表示,2022年1月1月起,埃安LX將漲價4,000元,起售價達23萬。哪吒汽車和飛凡汽車也曾表示將在1月1日之後調整價格。不過也有車廠自行吸收以刺激銷量,蔚來汽車2022年購車補貼方案顯示,2021年12月31日前支付定金購買ES8、ES6 及EC6,且2022年3月31日前提車的用戶,仍可按照2021年政府補貼標準享受補貼,差額由蔚來承擔。小鵬汽車則表示,將於2022年1月1日~10日推出「限時保價政策」,在上述期間完成定金支付,均可享受綜合補貼後建議零售價格與2021年保持不變。

正崴上季營收獲利將達全年高峰;今年重回成長

通路事業群與子公司貢獻成長,市場預期,零組件大廠正崴去(2021)年第四季營收及獲利可望達全年高峰,法人預估,單季每股稅後盈餘可望重回1元以上;2022年來自元宇宙、車用與儲能裝置的機會點轉佳,營收有望重回兩位數成長,每股盈餘也將以力拼2020年前常態水準為目標。受惠子公司森崴能源(6806)貢獻加溫,正崴2021年11月營收突破95億元,是2019年11月來最佳水準,法人預期,2021年12月有機會維持相對高峰,2021年第四季營收有機會至少持穩前年高峰,甚至小幅年增,營益率可望有不亞於前季水準,單季獲利同步衝高到全年高峰,全年營收年減幅度將壓縮到5%以內,2021年每股稅後盈餘2.5元以上,若以過往年現金股利配發率計算,隱含現金殖利率有近4%水準。展望2022年,法人多數認為,正崴2022年營收重回成長的機會較大,首先是市場將進入大量產階段的元宇宙,公司本來就是遊戲機搖桿與其他零組件、頭盔等的成品供應商,客戶群也多為歐美日一線大廠,在傳言各家大廠2022年將有不少新品問世下,公司相關的營收將呈現跳增。其次是車用市場,正崴原來交貨的歐洲滑板車與美系共享車自行車客戶,2021年受到疫情反覆影響,拉貨不如預期,但2022年來自疫後復甦與新能源車的營收貢獻,都會同步加溫,車用營收佔比將挑戰5%目標,若達基礎經濟規模,車用利潤率跳升速度加快。法人預期,正崴2021年營收已落底,2022年會重回成長格局,毛利率持穩,營益率年增,獲利增幅勝於營收,每股稅後盈餘重回3.5-4元水準。

台達電2021獲利靚、2022續成長

台達電2021年獲利亮眼,法人看好,2021年12月營收估可維持高檔下,全年營收可望衝破3100億元大關,將賺逾一個股本,雙雙再創歷史新高。而展望2022年,法人看好,在IA(自動化)、EV(電動車)、5G、伺服器、儲能等需求持續增長下,台達電營運仍可維持成長,營收年增幅暫估個位數。台達電2021年10、11月營收維持高檔,法人並看好,12月營收仍可維持260億元以上水準,上季營收可望優於2021年Q3(796.46億元)表現,全年營收將衝破3100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台達電短期營運受到原物料價格高漲、匯率干擾,成本轉嫁不易,使毛利率承壓,公司表示,上季毛利率估約維持2021年Q3水準(28.30%),而整個成本轉嫁,大約還需要1~2季度調整。法人分析,台達電2021年下半年營運雖將遜於上半年水準,但2021年EPS仍有望衝10~10.5元,創歷史新高。展望2022年,法人認為,在IA、EV、5G、伺服器、儲能等需求持續增長下,台達電營運仍可維持成長,營收年增幅暫估個位數,且在成本陸續轉嫁下,2022年中期有機會看到毛利率回升,帶動獲利能力上揚。

紅鏈進逼 策略轉向

大立光高階手機鏡頭龍頭地位穩固,近年面臨紅色供應鏈競爭,不論是頭號勁敵舜宇,或是虎視眈眈的立訊集團、瑞聲科技都是一條龍整合布局,就連今年吃下康達智連雲港廠的音圈馬達(VCM)廠中藍電子,也想藉此擴大鏡頭布局,搶iPhone訂單,面對對岸挾補貼資源的「國家隊」狼群進逼,大立光不得不修正策略,向下延伸跨足模組,藉此擴大出海口。iPhone鏡頭供應商以大立光及玉晶光為主,在康達智退出後,舜宇積極補位,紅鏈指標立訊集團整合連接器、聲學、相機模組、組裝及金屬機殼布局後,2018年透過旗下立景創新收購光寶鏡頭模組廠後,近年更積極在台灣、南韓等地尋求投資鏡頭廠的機會。大陸近年鏡頭廠商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陷入百家爭鳴的混戰局面,模具廠想往下游做鏡頭、模組廠想朝上游整合鏡頭,VCM廠也想跨足做鏡頭,之所以陸廠這麼敢砸錢投資,靠的就是官方支持的大旗,砸錢投資就有補助,也因此,兩岸鏡頭廠的「獲利方程式」完全無法等同而論。儘管如此,大陸洗牌戰也很嚴酷,當地前三大鏡頭模組廠之一的歐菲光在2016年買下索尼廣州廠,跨足鏡頭業務,短短五年不到虧損連連,歐菲光去年出脫鏡頭業務給手機ODM大廠聞泰科技。不過,近日傳出,歐菲光在合肥另起爐灶,再砸下人民幣40億元生產鏡頭。歐菲光曾是iPhone鏡頭模組供應商,不過,2020年7月被美國政府列入實體清單,2021年3月,歐菲光證實收到「境外特定客戶」通知,第2季終止與其採購關係。相較於過去LED、太陽能、面板及DRAM等四大「慘業」,光學鏡頭從來都不是砸錢買設備就可以做起來的產業,資金、技術、人才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尤其良率才是唯一獲利的關鍵,沒有良率更陷入「做愈多、虧愈大」的惡性循環。大立光近年埋首投入研發,一路做到9P(九片塑膠鏡片),技術無人能及,但技術要實現商品化,才能獲利變現,技術深耕只要專心向前走,但策略要隨時動態調整,環境變化太快,過去成功的策略,不代表現在適用,對於大立光而言,營運策略的轉向,也是不得不的抉擇。

全球第一!蘋果市值一度突破3兆美元 增1兆僅花16個月

蘋果公司市值在1月3日盤中短暫突破3兆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家達到這個里程碑的企業,而且距離突破2兆美元僅花了16個月,反映投資人對這家iPhone製造商將持續推出暢銷產品、同時探索自駕車、虛擬實境等新市場的發展超級有信心。蘋果公司在2022年開紅盤日締造市值3兆美元紀錄,盤中一度大漲2.99%至每股182.88美元,創歷史新高,但收盤漲幅收斂至2.5%,報每股182.01美元,市值落回3兆美元之下,達2.99兆美元。蘋果股價數年來穩定上漲,從新冠疫情在2020年初爆發、使得世界陷入封鎖以來,股價已上漲超過200%,也凸顯科技成為工作、教育、娛樂和維持人際聯繫的核心工具。投資人也持續押注消費者持續購買iPhone、MacBook和Apple TV、Apple Music等服務,更看好蘋果可望推出虛擬實境(VR)頭戴裝置和自駕車等新產品,長期展望強勁。MainStay Winslow大型成長基金共同投資組合經理人柏頓(Patrick Burton)表示:「我沒想到我會見到3兆美元市值,但這確實凸顯蘋果未來五到十年的展望。」這檔基金持有約275萬股蘋果股票。他說:「我對展望相當看好,持續見到重大機會,有穩定的iPhone業務和來自服務與新產品的成長動力。」蘋果公司市值在2018年年中首度達到1兆美元里程碑,接著在2020年8月達到2兆美元。雖然是全美第一家突破2兆美元市值的公司,但以全球來看,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才是全球首家市值破2兆美元的企業。蘋果當前的市值規模代表對整個美股市場有大幅影響力,在標普500指數中的權重約7%。目前和蘋果一樣擁有2兆美元以上市值的企業是微軟,微軟當前市值約2.5兆美元;Google、亞馬遜和特斯拉的市值則是1兆美元以上。蘋果是在2011年首度成為全世界市值最高企業,此後持續名列前茅,儘管今年10月曾短暫落後於微軟,當時是因警告供應鏈問題將影響假期銷售業績,不過市值第二的位子並沒有坐多久又重回第一。蘋果股價過去一個月大漲逾12%,超過微軟同期間3.6%的漲幅。儘管展望樂觀,但蘋果未來面臨的風險也不少,包括歷來最嚴厲的監管氛圍,美國和印度政府挑戰App Store的商業手法和與第三方開發人士的交易條件。任何會影響蘋果商業做法的法律可能會限制蘋果的服務營收成長動能。從產品角度來看,蘋果也面臨新的競爭同業挑戰,包括即將推出的混合實境(MR)頭戴裝置將與臉書母公司Meta Platforms的頭戴裝置競爭。

特斯拉交車量 連兩季創高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上季再度克服供應鏈挑戰,全球交車量連兩季創新高,達到30.86萬輛,被分析師形容為「令人瞠目結舌」,去年全年交車量也激增約87%,為這家電動車製造商加入1兆美元市值俱樂部的一年,畫下圓滿句點。特斯拉股價1月3日早盤大漲9.2%。特斯拉1月2日公布,去年第4季交車量達到30.86萬輛,遠高於分析師預期的約20.3萬輛,也刷新之前的單季最佳紀錄、即去年第3季的24.13萬輛。上季交車量年比成長約70%,季比更增加近30%。特斯拉2021年全年共交車93萬6,172輛,不僅高於市場預期,年增87%的成長率也超越該公司之前設定的50%目標。該公司曾多次表示,預計未來幾年的交車量每年成長50%。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2日在推特表示:「世界各地的特斯拉團隊幹得好!讓我們實現怒吼的2020年代!」特斯拉曾說,應略為保守看待其交車數據,最終數字可能相差0.5%以上。Wedbush分析師艾夫斯指出,在晶片短缺與物流限制依然存在之際,特斯拉上季交車數據「令人瞠目結舌」,也凸顯「綠能浪潮」正站穩腳步,上季是「特斯拉的得獎季」,交車數據甚至超越最樂觀的市場預期,將帶著龐大的順風進入2022年。他認為,這些數據將提振整體電動車產業的信心,本季中國大陸的需求將維持強勁,會是多頭焦點。特斯拉並未公布各地區的銷售數據,但美國和中國是其最大市場,多數銷售來自Model 3和Y。特斯拉目前在加州費利蒙工廠生產Model S、Model X、Model 3及Model Y,上海廠生產Model 3/Y,2022年德州奧斯汀和柏林的兩座新工廠都將上線,擴大產能。Loup創投公司管理合夥人孟斯特預估,特斯拉今年交車量將增至130萬輛。在業績持續成長的預期下,特斯拉的股價已飆升,2021年上漲近50%,市值超過1兆美元,躋身僅有五家締造這個里程碑的美國上市公司之列。

台商台幹注意!大陸個人稅優惠再延長

2021年末,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延續部分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包括全年一次性獎金可選擇不併入當月薪資所得的獨立計稅延長至2023年底;年收入低於人民幣12萬元且須補稅,或補稅金額低於人民幣400元者,基於重大性原則免予補稅政策延至2023年底;將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單獨計稅(不併入薪資所得)政策延至2022年。中國大陸自2019年開始實施新個人所得稅政策,將個人取得的工資薪金、勞務所得、稿酬所得與權利金所得合併為綜合所得,按照3%~45%的級距稅率課稅。而對於個人取得年終獎金可以選擇併入綜合所得課稅,或將年終獎金除以12個月的數額,對應適用的級距稅率與速算扣除數,單獨計算納稅。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兩岸商務與稅務服務會計師徐丞毅表示,年終獎金與股權激勵所得單獨計稅,可避免因合併計稅而增加中產階級的稅收負擔,並有助於消費穩定。然而從長遠稅收公平性而言,這些所得併入綜合所得也是大勢所趨。近期中國大陸推動共同富裕政策,致力於調整高所得族群收入。調整方式可分為稽查力度的加強與稅收法令的調整。例如近期中國大陸學界建議將高所得族群較常獲得的資本利得、租金等所得併入綜合所得,並調整專項附加扣除項目(例如:慈善捐贈扣除、幼兒照護費用扣除等)。徐丞毅表示,中國大陸個人所得稅電子申報系統十分完善,依據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的統計,中國大陸民眾使用個稅APP申報率達95%以上,且APP資料都可事先預填寫。據統計,2019與2020年度綜合所得電子申報個人匯算清繳的預填使用率分別達到94.35%、97.95%,顯示納稅人對於電子辦稅的依賴程度漸高。徐丞毅強調,中國大陸稅務監控系統持續完善,個人所得資金流向十分容易被追蹤。提醒台商在享受個稅政策紅利之餘,還須注意個人是否有被視為境內所得,但在海外收取的資金漏未申報的情事。

廣達:雲端人才缺口大

廣達旗下雲達總經理楊麒令12月28日表示,隨著雲端伺服器的產能與生意大舉擴張,對人力需求孔急,今、明年人力需求持續以10%以上成長,目前員工人數已超過2,000人,但仍面臨人才不夠的窘境。雲達昨天舉行5G與AI應用趨勢論壇,楊麒令表示,隨著明年台灣、泰國、美國與德國各地新產能開出,營運維持雙位數成長目標不變,但是成長幅度較前一次預估再上修,攀上另一座高峰。廣達近期大舉加碼美國伺服器產能,同時計畫擴大台灣、泰國、歐洲等地伺服器產能;其中,泰國首條伺服器SMT產線本月到位,後續將加碼擴充,估明年全球將增逾十條SMT產線。隨著廣達伺服器擴產幅度較往年大幅提升,外界好奇廣達伺服器展望是否上修,楊麒令說,仍以雙位數成長為目標,幅度則較前一次預估上修,明年將是雲達營運的另外一個高峰。廣達伺服器客戶涵蓋全球雲端資料中心大廠,包含臉書、谷歌、微軟與亞馬遜等,近年也擴大布局5G專網應用,攜手日本樂天電信架設5G公網,也與中華電等電信業者合作,布局5G專網、私網應用,進一步擴展營運規模。楊麒令指出,台灣的專網應用目前屬於概念驗證試行階段,隨著明年NCC正式釋出5G專網執照後,可望朝商業化邁進,屆時商機可期,看好5G專網發酵時間將快於5G公網應用。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也連兩日出席雲達活動,以行動力挺自家伺服器事業,針對明年景氣展望,林百里樂觀表示,筆電、伺服器兩大需求都很好,都將保持成長。

造車新勢力 小鵬排第一

隨官方推動節能減碳,大陸以銷售新能源智慧汽車為主的車企品牌數愈來愈多,最新出爐的2021年全年交車數據顯示,「造車新勢力」三雄─小鵬、蔚來、理想汽車,全年交付都超過9萬輛,均較前一年度倍增,並以小鵬汽車年增2.6倍最多。財經網報導,大陸「造車新勢力」近日陸續公布2021年交車成績單,其中小鵬汽車交付9萬8,155輛排名第一,年增2.6倍。另外,蔚來汽車、理想汽車交付為9萬1,429輛和9萬491輛,分別年增109.1%、177.4%。大陸其他成長較迅猛的品牌,為哪吒汽車、威馬汽車和零跑汽車,交付量分別為6萬9,674輛、4萬4,157輛和4萬3,121輛,其中哪吒汽車成長362%最多。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沈暉指出,今年是大陸中央明確「雙碳」目標後,具體政策落地的一年,也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實施第一年。他認為,相較前幾年,大陸新能源車市場已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未來具智慧駕駛、雲端系統升級等體驗出眾的產品,將備受用戶青睞。

群創三技術 攻元宇宙、自駕車

因應AI、5G、VR/AR、自駕車等產業快速發展,群創1月3日於線上發表創新顯示應用,新一代「InnoLED技術」已導入全系列顯示器應用,而首發的「多人用裸眼N3D顯示器」則是布局元宇宙商機,「智慧車用駕駛艙」整合了儀表板、中控台和副駕顯示,讓座艙設計更彈性。群創積極開發MiniLED背光顯示技術,首次亮相的InnoLED技術,已導入全系列顯示器應用。多分區局部調光(local Dimming)設計,達到高動態對比、高亮度、廣色域等高規格畫質表現,同時兼顧節能、低藍光護眼與輕薄特性,即使不間斷顯示靜態影像,畫面也無烙印現象。群創看好電競市場商機,將InnoLED導入智慧育樂市場。群創全球首發的無邊框遊戲機顯示器,展現InnoLED超高對比、85% BT2020高色域、低功耗、低藍光護眼、薄型化設計等特性。因應元宇宙的蓬勃發展,沉浸式立體視覺享受將是主流趨勢,3D立體螢幕可視為連結虛擬與現實間的橋梁。群創的N3D技術,可讓人在睜眼閉眼之間,遊走於虛擬沉浸跟真實世界之間,獨家亮相的多人用裸眼N3D顯示器,突破螢幕只能顯示2D畫面的限制,還有多項優點,包括低運算資源,無需額外穿戴裝置,多人同時觀看、長時間使用不暈眩。群創深耕車用顯示器多年,因應人工智慧、5G與物聯網的應用愈趨廣泛,群創首次發表整合式座艙顯示系統。除了整合智能駕駛警示系統(DM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之外,搭載超低反射率儀錶板與中控顯示器,大幅減少環境光造成炫光,保持清晰的顯示內容。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