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矽瑪公佈12月營收,近12個月共4次歷史新高,年增率連續12個月成長超過10%
矽瑪12月營收年增率連續12月增長,近12個月共4次歷史新高,年增率連續12個月成長超過10%,月營業收益有機會轉化成攻擊動能。矽瑪專業連接元件廠商,受惠Fitbit運動手環熱賣帶動營運。為老牌連接器廠,近年在微型化、高頻高速與高電流等產品需求下,建立精密製程與高頻設計能力等,已深獲穿戴裝置、車用、醫療用等客戶肯定。受惠於下游需求增溫,上半年營運成長,第三季營收進一步走升並創新高。近5日以來股價漲3.86%,領先同期大盤(漲1.81%)短期股價無明顯表現,短期股價波動與大盤相距不遠,應有上攻動能。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車用火熱 中美晶、凡甲績昂
全球車用市場今年成長可期,市場聚焦新能源車、車用電子需求看旺,積極布局第3代半導體的中美晶,以及凡甲等,挾帶業績增溫題材,4日獲得法人買盤追捧,股價同步走高。市場預估,2025年全球電動車預估銷量將達2,000萬輛,滲透率20.9%,近5年複合成長率上看45%。由於半導體與電池因供給受限、效能及成本考量,為目前市場關注的焦點。中美晶透過轉投資跨入第3代半導體產業鏈題材持續發酵,受惠電動車市場爆發,具高頻、高功率、高電壓、高溫特性的SiC、GaN需求殷切,發展潛力龐大,推升4日股價上漲逾5%,收在245元。其中,外資買超1,922張、投信買超1,107張,加碼態度轉趨積極。此外,法人看好,中美晶轉型為多元化能源應用與儲能、綠能服務供應商,受惠全球淨零碳排放倡議,以及集團加入RE100的長期目標,搭配子公司在矽晶圓超級周期加持下,業內外表現樂觀。凡甲供應電池管理系統(BMS)連接器給其主要客戶比亞迪和寧德時代,隨著比亞迪電動車出貨量快速成長,以及寧德時代在電動車電池市場取得領導地位,推升今年車用營收貢獻倍增,為業績成長的一大助力。展望後市,大陸碳排放要求趨嚴,將有更多價格親民的電動車推出,預估今明兩年大陸電動車出貨有年增40%~50%實力,比亞迪今年出貨量成長50%,寧德時代進一步強化市佔率,供應商凡甲受惠程度高。
健和興上季營收估續創高,今年電工/車用續旺
農曆年前拉貨潮延續,法人預期,連接器廠商健和興去年第四季營收將再創新高,獲利可望同步季增,而今年上半年新產能陸續到位後,平均月營收將墊高到4億餘元,在產能加持與車用、電工應用暢旺下,全年營運將兩位數成長。健和興自去年9月起,連三月營收都墊高到4.2億元以上,法人預期,因農曆年前的提貨潮延續,去年12月營收有機會不亞於11月,第四季營收季增個位數,再創新高,去年營收年增四成。在營業利益方面,根據健和興每月公告的自結數,去年11月營業利益月減9%,法人推估,可能與當月份的產品組合變動有關,不過若12月營收重回月增,營業利益也會同步成長,去年獲利將與營收同步創高。而截至去年第三季,健和興電工、車用營收分別年增56%及78%,佔比各為70%及19%,法人認為,第四季該兩大領域也是成長的重點,佔比持高,展望今年,法人預期除新產能於本季陸續到位後,平均月營收會從去年的4億元以下,墊高到4.5億元以上,以因應供不應求的接單榮景。法人預期,健和興今年車用來自車體與充電槍的成長明確,另電工則有中美基礎建設的動能加持,全年營收會順利突破50億元,年增10-15%,獲利增幅不亞營收,每股稅後盈餘超過6元,再創新高。
陸製造業IT支出2021-2025年CAGR估16.6%
報導IDC發布《2021年V2全球第三平台支出指南:製造業》報告,去(2021)年全球製造業IT相關支出達7,897.9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1,156.5億美元(占14.6%)。IDC預測,到2025年全球製造業IT市場投資將達到1.1兆美元,五年預測期內(2021-2025)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為9.4%。中國製造業IT總支出在高基期基礎上,支出增速仍處於領先位置,五年CAGR將保持在16.6%,明顯高於全球其他地區;IDC並預測,2025年中國占全球製造業技術支出將提升至18.9%。細分行業方面,IDC指出,電子元件作為數位經濟的上游重要技術支撐,將迎來關鍵發展期,新能源汽車市場成熟度也在不斷提升;細分行業的支出依賴於行業本身的發展,透過對11個細分行業的持續追蹤研究,IDC預測,電子、汽車等行業未來五年將持續保持高速發展。在雲化趨勢方面,IDC預測,去年中國製造業雲市場支出僅占總支出的11.3%,同期美國該比例為26.3%。IDC觀察到,近幾年工業軟體技術提供商透過自研、生態合作和投資併購等手段加速產品向雲化轉移,製造業用戶對於雲化成本、安全等方面的觀念也在逐步轉變,加上廣大中小製造業企業數位化需求的持續釋放,雲化趨勢從CRM、ERP等IT領域向設計研發類、製造執行類工業軟體延伸,軟體雲化向製造業滲透是必然趨勢。IDC預測,到2025年中國製造業雲市場支出將提升至17.4%。在工業軟體和數位工廠方面,IDC指出,工業軟體是數位工廠的核心,去年11月30日,中國工信部連續發布《「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和《「十四五」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指出,軟體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靈魂,是數位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製造強國、網路強國、數位中國建設的關鍵支撐;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包括重點突破工業軟體,要求研發推廣電腦輔助設計、模擬、計算等工具軟體,大力發展關鍵工業控制軟體,加快高附加值的營運維護和經營管理軟體產業化部署。至於供應鏈方面,IDC指出,去年12月全球製造業仍持續恢復,但11月底出現的新型變異株、全球海運價格持續飆升及運力不足等問題,又使得全球供應鏈的風險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仍然較大,物流是供應鏈的重要組成,中國物流呈現消費型物流和生產型物流發展不均衡的特點;而隨著順豐、京東物流、菜鳥網路等消費型物流領域的服務商向市場空間更大但更為複雜易變的生產型物流領域滲透,以及AI、大數據等適用於複雜場景的新興技術的應用,未來供應鏈的效率和韌性都將持續提升。
西安比亞迪復工 台鏈鬆口氣
中國大陸汽車大廠比亞迪西安廠恢復正常運作,旗下供應商包括泰碩與胡連等,可望跟著恢復正常供貨。隨著比亞迪持續擴大新能源車的出貨,預期相關供應鏈廠商將跟著沾光。散熱模組廠泰碩近年來積極耕耘車用市場,2021年底傳出打入陸系電動車龍頭大廠供應鏈,並拿下中控平台散熱模組大單,推升車用產線大幅增加,預料今年車用訂單能見度將比過往高。針對陸系電動車訂單概況,泰碩表示,不評論客戶。法人指出,泰碩2021年車用客戶拉貨力道較2020年強勁,近幾個月下單量更是大幅成長,目前產能已供不應求,預料2022年有機會再成長,車用產線也不排除擴大。胡連主要陸廠客戶包括比亞迪、蔚來、小鵬、吉利、長安、長城汽車等大陸自主品牌,其中大陸營收比重超過六成,是最主要的市場,出貨產品包括連接器、保險絲盒、塑件等。法人預估,胡連去年全年營收將達47.19億元,年增29%,稅後純益7.61億元,年增36%,每股純益7.63元。胡連去年前三季稅後純益5.57億元,年增115.8%,每股純益5.6元;而2020年同期每股純益為2.6元。凡甲是供應比亞迪與寧德時代的電源管理系統(BMS) 連接器,公司看好大陸客戶業務持續擴展,有利未來出貨及營運;凡甲目前電動車營收比重約10%至15%,未來比重將會攀升。法人指出,伺服器及電動車將是凡甲未來主要成長動能,在伺服器方面,除高頻、高功率連接器外,近年也跨入可折高頻傳輸線;而電動車BMS連接器業務方面,因寧德時代及比亞迪持續成長,也會帶動凡甲的出貨表現。
鴻海衝元宇宙 Google力挺
鴻海集團衝刺元宇宙,Google撒銀彈力挺。鴻海集團旗下工業電腦廠樺漢1月4日宣布,私募案獲得全球網路巨頭Google斥資約11.07億元參與認購,持股比重約4.6%,成為其第三大法人股東,藉此深化軟硬體整合平台合作。這是Google首次投資台灣上市櫃公司,私募價格每股226.92元,以樺漢昨日收盤價251元計算,折價幅度約9.6%。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先前預告,去年營收、獲利都是過去十年來最佳,並看好電動車與元宇宙是「產業接下來兩件大事」,「鴻海集團不會缺席,一定會有元宇宙相關產品」。鴻海集團過往就為Google代工伺服器、Pixel手機等硬體。業界認為,Google此次注資樺漢金額雖不大,但極具指標性,意味以銀彈相挺鴻海集團,攜手搶攻元宇宙市場,雙方「親上加親」。鴻海集團多元布局元宇宙,擁有豐沛能量。其中樺漢甫與Google共同搶進工業元宇宙領域;鴻海集團旗下工業富聯(FII)在與元宇宙相關智慧穿戴終端裝置掌握近100件專利,其中VR/AR相關技術占比超過三分之一。工業富聯也掌握串連元宇宙關鍵的WiFi 6相關產品、5G基地台及400G交換器相關產品製造能量,居業界翹楚。鴻海並透過元宇宙形式,展示先前對外發表的三款自研電動車,讓民眾能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欣賞旗下最先進的電動車。對於參與樺漢私募,Google台灣昨天表示,Google一直關注一些有吸引力的領域,找尋投資或合作夥伴,在台灣也持續投入相關資源。Google上一次大手筆和台灣上市櫃公司有交易往來,是2017年宣布以11億美元(當時約新台幣330億元)買下為Google代工Pixel手機的宏達電研發團隊。樺漢昨日舉行股東臨時會,通過私募普通股案,宣布引進Google旗下Google International LLC為策略性投資人,私募股數4,880張,每股226.92元。Google將斥資約11.07億,持有樺漢4.6%股權,將成為其第三大法人股東。
比亞迪去年12月總銷量 大增76%
中國大陸媒體報導,全球第三大新能源車廠比亞迪公布2021年12月產銷數據,單月總銷量年增76%至9.91萬輛;其中新能源車銷量年增2.25倍至9.39萬輛,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油電車各占一半。比亞迪去年12月共生產9.72萬輛汽車,年增72%,月減2.5%。當中,新能源車產量達9.2萬輛,年增2.18倍,月增 0.2%。12月生產量雖然低於11月,但比亞迪表示,西安汽車生產基地的產量在這波疫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目前基本上已經恢復正常作業。如果細分銷售量,比亞迪去年12月純電動車銷量達到4.83萬輛,年增1.48倍;插電式油電車4.45萬輛,年增4.49倍。在2021年全年表現方面,比亞迪共生產74.75萬輛汽車,年增75%。其中新能源車產量達60.71萬輛,年增2.2倍;而純電動車產量方面占32.29萬輛,年增1.46倍,插電式油電車產量達27.4萬輛,年增4.69倍。
2022年手機用AMOLED面板 市場滲透率上看46%
根據集邦科技(TrendForce)研究顯示,受惠於蘋果(Apple)、三星(Samsung)與其他中國大陸品牌擴大導入AMOLED機種,2021年手機用AMOLED面板市場滲透率為42%,2022年在各家面板廠持續投資AMOLED產線擴張下,預計滲透率可攀升至46%。然而,AMOLED DDI供貨持續緊張及手機品牌擴大採用AMOLED面板的意願程度,將是影響明年AMOLED市場滲透率的關鍵。
手機用AMOLED DDI供貨持續緊張
AMOLED DDI製程需使用40nm與28nm中壓8V的專用製程,然2021年專用製程產能供給有限,加上三星位於德州奧斯汀晶圓廠2021年初因暴風雪停工,導致AMOLED DDI缺貨問題嚴重;2022年新增產能的部分包含聯電(UMC)28nm與中芯國際(SMIC)40nm,但因為擴產的產能仍無法有效滿足品牌對AMOLED DDI的需求,且三星晶圓廠未來持續縮減OLED DDIC的生產規模,預期2022年AMOLED DDI仍存在缺貨問題。TrendForce表示,聯電28nm AMOLED DDI主要的擴產計畫將於2023年底完成,故預期2023年AMOLED DDI供貨緊張問題將獲得緩解。此外,其他晶圓代工廠均有開發AMOLED DDI專用製程的規劃,不過由於開發時程較晚,對2022年AMOLED DDI缺貨問題並無實質幫助。面對AMOLED DDI專用製程產能的限制,除了傳統一線驅動IC大廠積極預定大部分的產能之外,其他驅動IC廠商也搶爭有限產能,以求打入AMOLED面板廠供應鏈。
手機品牌擴大採用AMOLED面板的意願
面對AMOLED的面板技術逐漸成熟與產品良率不斷提升下,市場滲透率將從2021年42%提升至2022年的46%,壓縮LTPS面板在中階市場的市占,驅使面板廠將LTPS產能轉往中尺寸應用。然而手機品牌2022年面臨AMOLED DDI仍有缺貨的風險,加上AMOLED面板價格居高不下,與其他半導體零組件價格持續上揚等狀況,品牌為維持其獲利狀況與衝刺全年出貨的目標,TrendForce預期可能將少部分AMOLED產品改為使用LCD面板,以衝刺中低階手機市場出貨量,讓LTPS面板廠在中階手機市場稍微獲得喘息的空間。
陸新能源車邁入新戰國時代
大陸新能源車市場廝殺激烈,除了被稱為三大造車新勢力的蔚來、小鵬、理想排名劇烈變動,還有越來越多企業或創業家投入。大廠有互聯網企業百度、華為、小米等加入造車,後起之秀則有零跑汽車、哪吒汽車等爭奪市場,分析預計,2022年品牌競爭將會更加明顯。全天候科技報導,大陸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正在加速。根據中汽協數據,2021年前11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299萬輛,年增166.8%,累計銷量滲透率提升至12.7%。2022年規模還將大幅增長,平安證券預計,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510萬輛,年增50%,市場紅利還在逐步釋放。從2021年看,電動車行業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是,行業格局變得更難預測,僅僅2021年最後一季,「蔚小理」的名次就經歷幾次易位。除了「蔚小理」的「頭部」廝殺,「腰部」新勢力也展現顛覆行業格局的潛力。例如零跑汽車,一年前還名不見經傳,2021年就迅速擠入了榜單前列。12月,其銷量較上年增長近四成,達到7,807輛,開始逼近第一梯隊。哪吒汽車表現更為驚艷,年初時其交付量還僅為2,000多輛,到10月突破8,000輛,該月排名第二僅次於小鵬。隨後的11月、12月其交付量連續突破1萬大關,和「蔚小理」並駕齊驅。此外,百度攜手吉利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小米也宣布將投入100億美元造車。到了年底,小牛電動、自遊家、輕橙時代、盒子汽車等新面孔集體殺出,華為也發表首款鴻蒙汽車AITO問界M5,行業未來競爭格局再添新懸念。
百度力捧元宇宙 希壤上線成效不彰
元宇宙的虛擬實境帶來無限商機,中國網路巨擘百度亦決定推出中國首個元宇宙產品「希壤」,還決定在「希壤」中舉行百度Create大會(AI 開發者大會),不僅成為中國首次以元宇宙形式舉辦的科技大會,更號稱可同時上線人數將達10萬,然而中媒卻以「使用者體驗不佳」來形容,整場大會上的亮點似乎難掩缺點。由於年度Create大會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而取消,百度決定2021年的這場科技盛會在自家首次亮相的元宇宙「希壤」APP平台盛大展開。百度創辦人李彥宏在大會的開場演說中強調,「人機共生」將進入人類的生活之中,而中國有著海量資料與豐富的運用場景,還有政策層面的大力支撐,「中國即將迎來AI產業大爆發的黃金10年」。根據中國媒體《經濟觀察網》報導,為了準備百度Create大會,「希壤」一口氣開放10萬名使用者在「創造者之城」(Creator City)同時上線,使用者可以透過手機、平板或VR裝置進入這個虛擬世界,並先行設計自己想要呈現的樣貌,並與其他使用者對話、行走、分享照片等;然而記者在體驗了大約20分鐘後便稱「頭暈的感覺令人難以忍受」。此外,除了參與百度Create大會的活動之外,在「希壤」中並沒有其他更多提供探索的區域與功能,使用者在創建帳號後,光是在「捏臉」(角色外觀設定)過程就相當不順利,除了語音辨識遲鈍、造型粗糙外,完成創建角色後才會發現—原來大家長得都差不多,穿越牆面草坪等障礙物、打開麥克風也無法與人對話、活動範圍受限等等的bug和功能受限也證明了百度這個號稱中國首個元宇宙產品所呈現的成果還非常初階。元宇宙的虛擬實境帶來無限商機,中國網路巨擘百度亦決定推出中國首個元宇宙產品「希壤」,還決定在「希壤」中舉行百度Create大會(AI 開發者大會),不僅成為中國首次以元宇宙形式舉辦的科技大會,更號稱可同時上線人數將達10萬,然而中媒卻以「使用者體驗不佳」來形容,整場大會上的亮點似乎難掩缺點。由於年度Create大會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而取消,百度決定2021年的這場科技盛會在自家首次亮相的元宇宙「希壤」APP平台盛大展開。百度創辦人李彥宏在大會的開場演說中強調,「人機共生」將進入人類的生活之中,而中國有著海量資料與豐富的運用場景,還有政策層面的大力支撐,「中國即將迎來AI產業大爆發的黃金10年」。根據中國媒體《經濟觀察網》報導,為了準備百度Create大會,「希壤」一口氣開放10萬名使用者在「創造者之城」(Creator City)同時上線,使用者可以透過手機、平板或VR裝置進入這個虛擬世界,並先行設計自己想要呈現的樣貌,並與其他使用者對話、行走、分享照片等;然而記者在體驗了大約20分鐘後便稱「頭暈的感覺令人難以忍受」。此外,除了參與百度Create大會的活動之外,在「希壤」中並沒有其他更多提供探索的區域與功能,使用者在創建帳號後,光是在「捏臉」(角色外觀設定)過程就相當不順利,除了語音辨識遲鈍、造型粗糙外,完成創建角色後才會發現—原來大家長得都差不多,穿越牆面草坪等障礙物、打開麥克風也無法與人對話、活動範圍受限等等的bug和功能受限也證明了百度這個號稱中國首個元宇宙產品所呈現的成果還非常初階。即使如此,10萬使用者同時上線這個破紀錄的數字,預計仍可替百度帶來顯目的廣告效益,這一切都有賴於百度強大的伺服器實力。百度副總裁馬傑解釋,希壤目前還是個「負6.0版」的元宇宙產品,虛擬世界中的感知呈現還需要大約六年時間來解決,他也引用元宇宙「Web 3.0」的概念表示,過去20年人們也很難想像網際網路會如何發展,而元宇宙最大的魅力正是它未來可能超越我們的想像。目前,「希壤」官網列舉的具體應用場景包含 VR 教育、VR 行銷、VR 展覽會等企業端服務,也形容「希壤」是個能替品牌端提供訂製化的虛擬空間,讓品牌能超越實際上的空間限制,舉辦多人同時在線的大型活動,也能進行一對一的客戶服務。不過元宇宙熱潮也讓敏感的北京當局轉移對其他科技巨頭的管控注意,中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在去年12月23日,也就是百度Create大會前四天,亦發布一篇關注元宇宙的深入分析,指出元宇宙發展過程蘊藏著輿論泡沫與股市震盪的風險,金融監管有延伸至虛擬世界的必要;百度副總裁馬傑則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在「希壤」中他們引進了許多區塊鏈技術,但沒有虛擬貨幣,也不進行虛擬交易,「我們希望用戶來希壤不是炒作虛擬貨幣、不是來憑空增長價值」;同樣對元宇宙有所布局的騰訊總裁劉熾平則認為,北京當局並不「從根本上厭惡」元宇宙,或許會提出一套不同於其他地區的相關監管法規。
RCEP生效 汽車零件族群受惠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生效,設廠大陸、東南亞、日本的汽車零件廠添利多,產品外銷版圖拓展,業績成長可期。在台上市日企IKKA-KY,工廠遍布日本、大陸、越南與馬來西亞,將是RCEP生效後受惠最大的汽零業者,高階零件拓展成員國市場享優惠關稅稅率,產品外銷競爭力大增,樂觀後續業績。同時在大陸與東南亞都有設廠的汽車零件族群,包括怡利電產線布局泰國、大陸;堤維西在泰國、大陸也多所著墨;主要生產基地都在越南的豐祥-KY;在印尼、大陸都有設廠的百達等,法人看好RCEP生效,會員國間關稅逐步下降,在原有主力市場大陸之外,將有助於拓展日、韓等汽車工業大國外銷。汽零族群開年就傳利多,範圍含蓋中、日、韓、東南亞的RCEP生效,對於多點布局產線的汽零業者帶來拓展業務範圍的效益。法人點名,日企IKKA將是RCEP生效後,汽零族群的最大受惠者;由於IKKA營運總部位於日本,工廠遍布日本、大陸、越南、馬來西亞四地,均為RCEP成員國,未來將可享受關稅優惠等好處,直接對於企業營運成本帶來實質效益。IKKA主管表示,在RCEP啟動、關稅壁壘逐步消除下,日本銷往大陸的汽車零件關稅廢除率將提升到86%,而電動車馬達部分品項更將階段性達成零關稅;而大陸的電動車電池產品也將透過此一方式銷售至日本,對兩地都有布局的IKKA可說是一大利多。IKKA指出,RCEP生效後,IKKA對各生產基地的生產調配將會更為靈活,不再受限於各地工廠的產能,反而有利於將高優質日本零件輸出至大陸或越南,並將組裝成品回銷日本,以發揮各工廠之生產優勢,且將進一步為IKKA帶來成本下降及未來訂單成本等優勢。此外,IKKA大客戶-日本豐田汽車度過缺料減產低潮後,工廠回復正常營運,且為追趕先前落後的產能,近期並對IKKA等上游協力廠加速拉貨。在遞延出貨的訂單加持下,法人樂觀IKKA在第一季的業績表現。
富士康印度廠 復工路受阻
富士康位於印度南部清奈郊區的iPhone生產工廠,復工之路受阻。據印度政府透露,該工廠難以在表定的1月7日之前,重新開放,復工之日恐繼續延後。路透引述印度政府高級官員指出,富士康這座位於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的iPhone工廠,不太可能在1月7日之前重啟復工。該工廠此前因有逾250名工人因食物中毒送醫,工人進而發起抗議活動,認為工廠提供的食物不當、住宿條件不佳。該項抗議活動,引發當地政府以及蘋果公司的關注,富士康清奈工廠因此在2021年12月18日被迫關閉,甚至被蘋果列入供應商觀察名單。富士康也開啟了一連串與政府、蘋果溝通協調、改善工廠環境的措施,並且承諾會增加住宿區、改善環境、提供飲用水與雇用更多的員工。報導指出,富士康已告知泰米爾納德邦政府,正在努力解決蘋果對工人生活條件的疑慮。上述官員表示,富士康目前仍在與蘋果確認合規標準,預計這至少需要兩天的時間,且估計讓工人回到工作崗位上也要超過一天的時間。不過官員透露,泰米爾納德邦政府方面,已經批准該廠重啟。報導引述與富士康簽約的兩家招聘機構高管指出,富士康並沒有向他們通報工廠何時會恢復生產。另外,有工廠工人表示,富士康和招聘機構,均沒有向他們告知復工日期。富士康清奈工廠有約1千名員工,恢復生產需要時間,該廠主要負責生產iPhone 12,關閉前也有消息傳出,蘋果在該工廠試產iPhone 13機款。自2021年12月18日以來,富士康清奈工廠復工進度一波三折,原本預計停工至12月26日,但後來又稱會再延長關閉至30日,隨後又延長至2022年1月7日,但如今恐又要繼續延後復工。蘋果公司在2021年12月29日表示,發現富士康清奈工廠,出現員工宿舍和餐廳不符蘋果供應商的標準等違規情事,將先該廠列入供應商觀察名單,與富士康進行合作,要確保有完善配套措施再復工。
蘋果、特斯拉衝刺 台鏈嗨翻
美股2022年開盤首日四大指數全面收漲,蘋果盤中市值衝破3兆美元,榮登史上首家市值逾3兆美元企業;特斯拉則受惠交車量創高,股價3日飛漲13.5%。美股兩大科技巨頭齊衝、台股供應鏈「嗨翻」,國巨、大立光、台達電、台積電領漲;特斯拉概念股長園科也同歡。蘋果股價創高,法人指出,主要受惠美股吸引全球資金湧入,美股大型權值表現一枝獨秀,而台股相關概念股股價也處於低基期,投資人現階段介入風險不大。美股科技股2022年開盤首日強強滾,蘋果、特斯拉兩大科技巨頭互別苗頭,助攻台股供應鏈「一飛沖天」。蘋果股價3日強勢噴出,午盤一度衝上182.88美元,助攻市值首度突破3兆美元,成全球首家達成該成就企業,寫下重要里程碑,也帶動蘋概股集體狂歡,台積電ADR大漲7.1%、現貨4日狂漲3.96%,成大盤創高大功臣。另一大科技巨頭特斯拉,則受惠2021年第四季及全年交車量分別衝上30.86萬、93.62萬輛,年增70%、87.4%,同攀新高峰,激勵其股價3日飆漲13.5%、市值大增1,440億美元。美股科技股「登高一呼」,台廠供應鏈集體「揮軍北上」,蘋概股4日由權值、高價電子股擔任「先鋒部隊」。護國神山台積電大漲3.96%、法人連九日買超11.89萬張領軍,國巨、大立光、台達電也分別勁揚8.55%、7.8%、5.32%,新普、萬潤、康舒、茂林-KY、致伸漲幅落在3~5%;特斯拉供應鏈則以長園科大漲7.59%為首。其中,台達電身兼蘋果、特斯拉兩大供應鏈成員,股價「元月翻身」,2022年來短短兩個交易日股價已大漲8%,4日收盤價達297元,逼近300元整數關卡,市值激增近400億元;成交量更飆出1.6萬張,價量同創逾五個月高,三大法人連兩日買超5,336張。元富投顧總經理鄭文賢表示,美股吸引全球資金湧入,大型權值表現一枝獨秀。此外,蘋果今年新品連發,雖受供應鏈持續採用兩岸分散策略影響,台廠面臨訂單遭分食、價格壓力,惟相關概念股基期仍低,現階段介入風險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