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工業/光通訊/醫療看旺,正淩今年營收成長拚勝去年
工業、光通訊與醫療應用需求看旺,連接器廠正淩今年營運成長更旺,包括搭配大股東信邦交貨電商大廠與電動自行車的連接器訂單,與被Nvidia併購的光通訊晶片大客戶邁倫(Mellanox)搭上高速傳輸世代交替浪潮,另疫情後手術量恢復正常的醫療應用,法人預期今年營收成長都是三成起跳,可望帶動公司今年營收成長率更勝去年,每股盈餘再創近年高,未來三年營運逐年走高可期。正淩今年營運動能仍受市場看佳。其中營收佔兩位數的光通訊客戶Mellanox,已被Nvidia收購,業界人士分析,Mellanox過去主推的QSFP介面雖還不到主流,但因相較乙太網路可解決資訊封包再解封的時間問題,傳輸速度更快,已在高速運算上佔有一席之地,在併入Nvidia後,有機會整合推出解決方案,出貨量放大。法人預期,隨5G與高速運算時代來臨,正淩去年光通訊已有強勁增長,今年主力客戶下單量已擴大,整體光通訊應用營收貢獻可望挑戰四成的高標成長。另外在工業領域,也是正淩與大股東信邦優先深化合作的領域。其中出貨給美系電商客戶的解決方案,將扮演連接器的供應商,法人認為,隨信邦喊出今年將是無人商機起飛的元年,正淩工業應用將優先收成,今年營收成長有望比照光通訊的高速,中期車用市場將跟進收成。而在醫療市場,正淩過去兩年受到疫情期間心導管手術量降低,連帶影響耗材用量,隨歐美與病毒共存的策略成為主流,未來醫療手術量可望恢復正常,法人預期,今年醫療應用也會有三成年增增長。法人預期,正淩去年每股每股稅後盈餘將超過1.3元,達四年高峰,今年營收成長將不亞於去年,獲利增長更勝營收,因產品應用已轉往利基應用為主,三年內營運逐年創高可期。
胡連2021年營收49.49億元創新高 2022年再戰新高
汽車端子廠胡連公布2021年12月營收5.07億元,創單月歷史新高,月增3.1%,年增7.33%,2021全年營收49.49億元,創歷史新高,年增35.31%。法人預估,該公司2021年每股純益7.63元,,2022年在三大地區全面成長之下,每股純益上看9到10元,再戰新高。胡連主要產品包括車用連接器/護套/保險絲盒等,該公司產能包括台北、南京、東莞,以及越南四個廠區,其中南京廠為主力廠區,客戶以大陸自主品牌車居多,包括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汽車、吉利、長安、長城汽車等,近幾年積極布局東南亞、歐洲等地,並在印尼成立子公司,搶攻汽機車連接器市場。在電動車領域,胡連也因應客戶需求切入,開發包括電動車用連接器Class 1到Class 4系列產品,電動車充電槍/充電座等的高低壓端子連接器,另外,也為美系電動車大廠供貨電池管理模組連接器,提供三款連接器產品。胡連表示,大陸汽車市場2022年持續成長,滲透率提升,2021年該公司在大陸自有品牌汽車的出貨量表現不錯,尤其大陸國產替代進口的趨勢持續進行,有利胡連擴大滲透率。外界預期,2022年中國大陸乘用車市場,至少會有兩位數以上的成長。至於在歐洲與美國市場,胡連表示,之前新產品打入一階(Tier 1)的客戶,2022年開始大量出貨,也將推升來自歐洲與美國市場的營收。在亞太區方面,2021年越南受到疫情衝擊,使得機車市場受到影響,目前越南逐步恢復正常,出貨量可望跟著增長,印尼市場同步成長。在獲利方面,胡連表示,若是銅價維持在9,500美元上下,毛利率可以達到35%左右。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電動車火熱 帶旺零件業
新年度開始,電動車市場正熱,第1季電動車訂單看好,包括和大、英利-KY等汽車零組件業者可望因電動車市場需求增溫,帶動營收成長;業者指出,電動車市場將是零組件成長的重要動能,不過疫情與人力供應會是左右今年業績的關鍵。依據業界消息,台灣供應鏈體系不只供應給特斯拉,也有傳統的車廠電動車相關零組件已取得蘋果的相關認證,未來汽車零組件業者發展空間相當大。電動車商機快速引爆,台灣多家汽車零組件廠都因電動車訂單挹注,帶動整體營收表現。和大工業除了最早供應特斯拉減速齒輪箱建立在電動車市場地位,且取得多家德系、美系車廠訂單,大陸電動車廠也是和大客戶,目前訂單滿手,營收表現受限於人力問題影響產出。如果今年疫情可以趨緩、人力逐漸補足,營收可望大幅提升。英利產品輕量化有成,成為多家車廠運用到電動車的重要合作夥伴,也有效帶動英利營收與獲利。汽車產業受到晶片荒影響,去年業績普遍受衝擊,但英利去年前三季每股純益3.18元,也較前一年同期2.2元明顯提升,顯示英利在新產品與電動車趨勢下取得有利地位。英利表示,公司為汽車結構件製造商,多年前已布局開發電池盒產品,幾大歐系車客戶像Volvo、Benz,或是中國大陸品牌客戶一汽、上汽、廣汽等陸續推出電動車。除原本合作車廠,英利並打入全球知名電動車品牌供應鏈,今年開始出貨後,估計2022年營收屬於電動車占比會提升至20%左右,供應電動車產品則從電池盒擴增至電動車結構件,客戶與產品項目都進一步擴展。
仁寶隱含殖利率優,今年NB出貨仍具支撐
法人預估,仁寶去(2021)年EPS估2.8元上下,近年公司股利政策穩健,現金股利配發率約5-7成,目前隱含殖利率至少有5.5%以上,展望後市,今(2022)年第1季因工作天數減少、步入NB出貨淡季,NB出貨估季節性修正,不過因需求仍持續,預期單季NB出貨仍有望優於去年同期,法人預期,今年商用、電競NB需求未被滿足,以及去年因長短料所遞延的訂單挹注,今年仁寶NB出貨仍具支撐。仁寶去年前3季EPS達2.17元、優於上一年同期1.10元。仁寶去年11月營收創歷史次高,其中NB出貨530萬台、月增20萬台,主要是料況掌握度提高,預期第4季NB出貨達季持平,且高單價商用機種出貨比重提升,NB營收有望季增。法人預估,仁寶去年EPS估2.8元上下,近年公司股利政策穩健,現金股利配發率約5-7成,目前隱含殖利率至少有5.5%以上。展望後市,仁寶今年第1季因工作天數減少、步入NB出貨淡季,NB出貨估季節性修正,不過因需求仍持續,預期單季NB出貨仍有望優於去年同期。法人預期,今年今年商用、電競NB需求未被滿足,以及去年因長短料所遞延的訂單挹注,今年仁寶NB出貨仍具支撐。仁寶近年也切入伺服器、車用領域。法人指出,目前車用營收佔比僅個位數,主要供應ECU等產品,由於基期還低,預期今年相關業務金額有望成長雙位數。伺服器也在起步階段,基期較低,隨著客戶下單增加,加上去年因為缺料而有訂單遞延至今年出貨,預期今年也將有雙位數成長幅度。
應對全球產業鏈的解構與重建
過去四年層出不窮的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讓全球各行業費盡三、四十年打造出的縝密產業鏈出現結構崩解現象,而國際政經和環衛情勢持續變幻莫測,甚至彼此扞格,使得全球產業鏈的重建至今仍在動態調整難以定型,尤其是「世界工廠」大陸在近期產經局勢複雜難測,更增添產業鏈重建的難度。觀察近期全球產業鏈的調整,可從縱向的時間軸和橫向的政經變化兩大面向來解析。以時間軸看,2018年初中美貿易戰爆發是此次產業鏈解構的導火線。在中美互徵高額關稅之下,包括台商在內的中外資企業,為了減輕稅負壓力而開始展開遷廠行動,遷廠地點鎖定在與中美歐各簽有自貿協定或關稅優惠的東協地區。一時之間,前往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等地考察投資環境的外商絡繹不絕,許多台商也緊鑼密鼓地推進在東南亞的新投資案。但2020年1月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這波產業鏈調整的節奏。初期,疫情從武漢蔓延全大陸,各地紛傳停工、停產、斷鏈,很快衝擊到全球IT、汽車等產業鏈,使得前期的產業外移速度有加快趨勢。然而,2020年下半年情勢出現逆轉,一方面,大陸很快控制疫情,經濟率先復甦,另一方面,東南亞各國疫情快速擴散且持續延燒,當地工廠隨時必須配合防疫政策停工停產,大幅增加企業經營成本,許多有意遷廠者因此卻步,產業鏈在中國境外的重建之路受阻。隨後,2020年底,拜登當選新一任美國總統,許多企業寄望拜登減輕對中國的敵意,取消川普時期對中加徵關稅的措施,因此產業鏈的調整陷入觀望期。然而直至今日,拜登政府不僅未取消川普時期的關稅政策,對中關係更升級成拉攏盟友對抗中國的格局,緊繃情況較川普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產業界對於美中重回貿易戰之前的友好關係的期待幾乎落空,產業鏈的重建又踏上勢在必行之路。以橫向的政經局勢看,影響全球產業鏈布局的主要因素,包括大陸內部政策的外溢效應和區域經濟整合進程。在大陸內部方面,面對美國貿易和科技「脫鉤」壓力和疫情衝擊,大陸領導人自2020年開始推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雙循環」經濟政策,宣告大陸啟動以內需市場為重心、在產業上不依賴外國市場的戰略。這是大陸以出口為導向的傳統產業政策的一次重大調整,對於多數從事來料加工出口和IT代工製造的台商和外商來說,這也是一個產業鏈即將變動的重要訊號。事實上,「雙循環」政策在這兩年持續發酵,顯而易見的例子,是蘋果供應鏈在大陸的本土化加速,許多蘋鏈上重要的台資和韓資企業,逐漸將大陸的生產線移轉至東南亞或印度,這個趨勢預料還會延伸到各產業並長期推進。其他大陸政策的影響,還包括近期配合減碳而實施的「能耗雙控」政策,除了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面臨遷廠壓力之外,限制煤炭等傳統能源所引發限電、停電的疑慮,將是業者是否遷移生產線的重要考量。區域經濟整合也是影響產業鏈調整的重要因素,關稅減免則是最大誘因。近年亞太地區完成多個多邊自貿協定,中國─東協自貿區在2010年啟動之後,大幅降低關稅為雙方帶來實質的經貿利益,當年已引爆一波台商南向投資熱潮。在中國─東協自貿協定的基礎上,加入日、韓、澳、紐四國簽署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在2022年1月1日生效實施,雖然多數產品降稅時程長達10~20年,但在加入日、韓、澳等經濟大國之後,彼此降稅的邊際效應巨大,對於被排除在外的台灣而言是一大挑戰,受衝擊的石化、鋼鐵等產業,勢必得提早進行產業鏈的布局和調整。同時.台灣應想方設法擠入CPTPP(跨太平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的窄門,藉此抵銷RCEP對台灣產業的負面衝擊。產業鏈具有上下游群聚、貼近市場或原物料供應地等特性,同時,產業龍頭「母雞帶小雞」,也可發揮產業鏈順利移轉的效益。但綜合上面的縱橫向因素可見,當前全球產業鏈結構陷入極不穩定的狀態,許多業者進退維谷。較佳的因應之道,是分散生產線,因地制宜。觀察近期許多台商,都有類似的雙重策略:其一,保留原來在大陸生產基地,轉攻大陸內需市場或打入紅色供應鏈;其二,在東南亞和印度另闢新生產基地,負責歐美市場的訂單。而受近期全球海運塞港的教訓,一些業者為了更貼近市場,甚至考慮到墨西哥或東歐設廠。面對全球產業鏈的解構與重建挑戰,曾拎著一只皮箱走天下、歷經無數大風大浪的台商,應再次發揮其靈活轉身的特長,擬定順勢而為的投資策略,方能在全球產業鏈出現劇烈變化的當下,再次取得有利的競爭優勢。
筆電掀機海戰 PC廠Q2添動能
延續供應鏈缺料及國際物流影響,使得市場需求未能滿足,讓PC品牌廠對於上半年整體PC需求多仍保持樂觀,同時看好混合辦公/學習及宅娛樂需求已成新常態,甫落幕的CES 2022中,隨著英特爾最新一代Alder Lake處理器平台的發布,台品牌廠新品機海精銳盡出,提前為第二季後的營運動能備戰。宏碁2021年度合併營收重返三字頭、以近3,188.5億元站七年新高後,2022年初的首波PC新品,包括從家用跨向混合辦公需求的Chromebook系列,及市場需求穩增的電競筆電、桌機、螢幕全線產品外,也有為回應商務/商用需求的高效輕薄筆電和AIO(All-in-One)桌機,通吃多元需求、擴大銷售動能。電競產品線占達營運比重逾四成的華碩及微星,分別在2022年首波的全球新品發表會中,端出各自旗下的電競系列重裝新品。華碩再進化的二合一電競筆電ROG Flow Z13,以市面上最強電競平板之姿亮相,另全球首款配置4K雙螢幕的電競筆電ROG Zephyrus Duo 16也強勢登場。其它高、中階到入門款的電競筆電、電競螢幕及電競路由器到鍵鼠、耳機等產品線亦是一應俱全、列陣對決。華碩也沒放掉疫情持續推動的數位新生活需求商機,在電競之外,高效輕薄、商務/商用及創作者等系列,也都有升級版新品推出,甚至從軍規提升到「太空規格」的Zenbook 14X OLED Space Edition,是市面上罕見能承受-24至61°C的極端溫度,20到2000 Hz劇烈振動的消費型特規機款。至於最受矚的全球首款17.3吋可摺疊OLED筆電Zenbook 17 Fold OLED,預計於年中上市開賣,是否將推動PC跨向可摺疊及整合平板功能的設計/使用趨勢化,也是產業界後續關注的焦點之一。微星則除端出首度內建「相變式液態金屬散熱技術」的兩款頂規電競筆電機皇,旗下全線多達16款以上的電競系列筆電新品,亦全面升級中央處理器和顯示晶片、同步發表,微星更聚焦跨入元宇宙需求,推出以「Meta-Ready」打造的電競/創作者系列筆電,放眼混合工作/學習需求潮選後的下波新需求備戰。而不同於雙A及微星大打機海戰略的技嘉,持續專注聚焦專業創作的AERO及高階電競AORUS兩大系列。其中,首度導入友達AmLED的4K+OLED之AERO系列筆電,從外型設計、規格提升到強化商務工作需求,搶進商務市場的態度積極。
需求仍熱絡 代工廠Q1不淡
隨著供應鏈缺料問題緩步改善,PC廠紛紛加緊腳步趕出貨,力拚縮減出貨缺口、消化過去幾個季度積累的遞延訂單需求,同步帶動代工廠包括仁寶、英業達、廣達及緯創業績表現,2021年第四季筆出貨,預估皆優於預期。雖基期墊高後,首季將因工作天數減少轉為季減,但各家維穩年增走勢可期,第一季營運將呈現淡季不淡。穩居筆電一哥的廣達,2021年在Chromebook機款出貨動能自年中走弱後,第三季營收亦受累逐月走滑,不過商用及消費性筆電訂單回補增溫,加上料況供應好轉,拉抬廣達第四季筆電出貨以季增逾一成的力道,彈升至達1,900萬台的歷史單季新高,連帶推升其全年筆電出貨以7,530萬台刷新紀錄。由於2021年第四季的部分訂單需求,仍未能滿足,將遞延至第一季出貨,為廣達在該季持續挹注出貨動能。雖預期整體供應鏈仍有缺料及國際物流延遲等不確定性,但廣達樂觀預估,第一季筆電出貨將淡季不淡。同樣於2021年第四季營收攀頂的緯創,在單月筆電出貨一路走升下,該季累計出貨量衝上750萬台的近年單季高峰,並拉抬其全年筆電出貨量,站上2,560萬台高點。看好出貨主力集中商用機款,客戶訂單能見度在上半年亦頗為樂觀,緯創因此對第一季筆電出貨動能同步看旺,預期將維穩年增走勢、續站高水位。另一方面,受惠品牌客戶針對商用及電競筆電拉貨力道持續走升,仁寶繼2021年第三季營收及筆電出貨量雙站歷史單季新高後,第四季在長短料問題有所改善下,樂估能以個位數季增幅、進一步突破1,530萬台的表現,站上全年出貨高峰。至於難以擺脫長短料問題、致出貨動受壓抑的英業達,2021年第四季出貨動動亦明顯加溫,繼第三季筆電出貨拚出590萬台的高檔後,第四季亦上看6字頭。除了手上品牌客戶,持續擴大對商用及專業創作者等機款拉貨力道續增,英業達在電競機款的出貨力道,亦隨客戶訂單增加而擴大,更好的產品組合可望挹注後續營運動能。
廣達大爆發 年營收創紀錄
在高單價的蘋果MacBook Pro、伺服器出貨量增加下,廣達2021年12月營收衝上1,247.46億元的單月新高,並帶動全年營收寫下1.13兆元的新紀錄,是相隔11年後再創年營收歷史新高,比2020年成長3.53%。廣達去年第四季與全年筆電出貨分達1,990萬台、7,530萬台,兩者也均締造新的「廣達障礙」。展望今年第一季,廣達預期可望淡季不淡,出貨量季減幅度不會太多。受惠於高單價的筆電出貨量增加,往年廣達第四季月營收表現大都不錯,不過出貨量很難再創新高,但2021年在疫情、半導體零組件缺料影響下,跟往年的狀況大不相同,即使廣達上半年出貨主力Chromebook,在下半年的威力已經不再,但在商用與消費性筆電訂單增長下,廣達在先前法說會時便已預估,第四季筆電出貨量將季增10%以上,全年出貨量也會比2020年成長雙位數百分比。結果廣達營收比預期的更好,12月營收1,247.46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並帶動第四季營收以3,386.85億元締造新猷,季增幅度高達29.5%、年增3.46%,全年營收則衝上1.13兆元的新高,年成長3.53%。在出貨量方面,廣達12月筆電出貨量為680萬台,比11月小減20萬台,但因第四季每個月出貨量都在相對高點,第四季筆電出貨量為1,990萬台,超越2020年第四季的高點、寫下歷史新高,全年筆電出貨量也因此攀高至7,530萬台,年增率達25.9%。廣達2021年營收與出貨量都大爆發,廣達內部笑稱廣達過去兩年來不斷創造新的「廣達障礙」,面對基期已經墊得很高的第四季,廣達表示,第一季筆電、伺服器的訂單很強勁,可望淡季不淡,雖然物流、零組件供應都還是挑戰重重,但出貨量季減幅度應可遠低於承平時期季減15%的水準,不過能不能重現2021第一季筆電出貨量季減僅3.5%的佳績,目前還很難講。
商用PC 今年可望獨紅
市調機構IDC表示,連續兩年強勁的兩位數成長後,預計個人電腦(PC)2022年開始放緩,不過2021到2025年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3.3%,大部分成長來自筆電。至於平板電腦出貨將繼續下滑,因為該類別仍受到智慧手機和筆電的挑戰。IDC行動和消費裝置追蹤報告研究副總裁Ryan Reith表示,由於供應鏈持續受到挑戰,OEM廠近幾個月來優先考慮商用市場需求,與消費和教育領域相比,商用市場需求更高、更穩定。最近家用市場的放緩預計持續到2022年,但從長遠看,家用PC市場有五年的成長率與商用相似。對於商用、消費和教育這三個PC市場,IDC說,商用是2022年唯一成長的市場。教育因供應鏈限制,需求尚無法獲得完全滿足,目前沒有看到廣泛的訂單取消狀況;當供應趕上需求時,預計教育市場也會成長。TrendForce則預期,2021年筆電出貨量將以2.36億台突破歷史新高。關鍵產品Chromebook在2021年下半年需求雖開始放緩,但仍將以4,700萬台達到高峰,2021年成長率高達50%。展望2022年,TrendForce指出,儘管筆電需求放緩,但在混合工作模式與商用筆電回溫支撐下,2022年整體筆電市場出貨量將小幅修正,年減約6%,達2.2億台。
兆元級代工廠 強者恆強
2021年在筆電、伺服器等業務助攻下,代工廠普遍繳出亮麗業績,廣達、和碩、仁寶去年業績都早在11月已突破兆元,而近年在伺服器領域著墨甚深的鴻海、廣達是代工廠中佼佼者,2021年營收皆繳出新高紀錄。目前代工廠中鴻海、廣達、緯創已公布去年營收,至於英業達、和碩、仁寶則尚未公布。其中,2021年全年營收已達兆元規模企業分別有鴻海、和碩、廣達及仁寶,鴻海持續穩坐代工龍頭寶座。根據統計,和碩去年1-11月營收達1.1兆元,仁寶去年1-11月營收1.1兆元,已經超過2020年全年,2021年確定可再創新高。鴻海去年12月合併營收月增近6.3%,儘管較2020年同期衰退約7.4%,仍優於公司預期。去年第4季合併營收1.83兆元,季增30.6%,年減近8.7%,略優於市場預估,也優於該公司預期。2021年全年合併營收為5.93兆元,年增近10.9%。因雲端儲存與計算的龐大需求,鴻海集團伺服器的年營收已接近兆元。
太陽能廠爆單 24小時趕工
台灣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恐難達標,蔡政府全力「趕進度」,近期元晶、聯合再生、茂迪、安集等本土太陽能指標廠訂單蜂擁而至,較預期大增三至五成,生產線24小時全產能運作趕工出貨,呈現大爆單盛況。不僅台灣內需市場強勁,美國拜登政府也大力鼓吹太陽能等綠電建置,綠能產業成為市場新顯學。太陽能業者直言,已經好久沒看到市場需求這麼熱了,伴隨產品價格已達多年來的「甜蜜點」,現在出貨的訂單都能賺錢,推升年度獲利有望遠優於去年。立法院預算中心日前引述能源局資料,若按照目前的建置進度,台灣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僅15.27%,未能達成原訂占比兩成的目標。太陽能業者透露,相關消息傳出後,太陽光電因技術相對成熟且可行性高,政府、系統廠都主動找上太陽能廠表達關切,要求全面「動起來」,藉此補足缺口,逆轉現況達標。業者指出,考量距離蔡政府訂下2025年總量達20GW(10億瓦)的目標時間壓力愈來愈大,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已直接下令成立追蹤機制,只要電廠有供應鏈或裝置等問題,就會快速介入處理,推升安裝量效率大幅提升。太陽能業者透露,行政院主導的追蹤機制,涵蓋幾乎國內所有太陽能相關企業,只要電廠建置出現問題,包括缺料問題或部分公家機關流程卡關等,在即時反應後,追蹤機制就會以「緊迫盯人」的方式,立即要求相關部會協助解決問題。政府出面全力動員,帶動國內太陽能廠訂單量激增。元晶表示,近期明顯感受到內需訂單大增,粗估比原預期高三至五成,該公司生產線24小時全產能趕工出貨,仍無法滿足訂單。元晶去年11月營收領先同業創新高,達8.77億元,月增率高達51.5%;去年前11月營收53.7億元,年增23.8%,公司預期,去年12月營收也將繳出好成績,今年在政府全力拚再生能源發電達標助攻下,展望正向。聯合再生也說,近期訂單非常滿,反映內需市場需求強勁。聯合再生去年前11月營收125.6億元,年增8.2%,隨著訂單源源不絕湧入,後市持續看俏。茂迪去年受惠市場需求強勁以及產品組合佳,全年度營收58.72億元,年增59.6%,業績表現亮眼。茂迪指出,現階段訂單能見度直達今年上半年無虞,甚至還有一些訂單來不及出貨,看好從去年第4季到今年上半年,都會是國內太陽能產業爆發期。
2,700億人民幣商機 字節搶攻虛擬人
繼元宇宙之後,大陸市場近期再現新的投資熱點:虛擬人。無論是在2021/2022跨年晚會等活動還是產業投資上,「虛擬人」三個字頻繁出現,相關概念股2022年以來大漲,機構預估至2030年,大陸虛擬人市場將上看人民幣(下同)2,700億元,字節跳動、網易等網科巨頭均積極斥資投入搶商機。綜合陸媒報導,在2021年底虛擬實境火熱的背景下,大陸企業與平台期間趁熱大推旗下的虛擬人服務,形成投資新風口。邁向2022年之際,大陸許多跨年晚會更直接拿出虛擬人助威,讓概念股在新年首周成為市場焦點。跟隨跨年熱度,陸股1月4日開市後,虛擬人發揮吸金能力,絲路視覺、雲南旅遊等個股當日直衝漲停,中文在線、佳創視訊當日大漲。5日,多數虛擬人概念股持續創高。不過6日出現分化,僅存絲路視覺、雲南旅遊、飛利信等少數標的上漲。7日虛擬人概念股雖全線大跌,但當周火熱狀況讓不少分析師認為,風口已吹起,將有越來越多虛擬人應用投入市場。期間,產業巨頭的動作也替概念添柴升火,6日傳出字節跳動已投資剛在2021年10月成立的虛擬人公司杭州李未可科技,持股高達20%。且該公司由前阿里巴巴A.I.Labs智能終端負責人茹憶,讓外界關注是否會有更多高階技術人員投入該領域。不僅字節跳動,網易在2021年內也大幅投資包括「微軟小冰」母企北京紅棉小冰科技等5家虛擬人相關企業,並在年底推出旗下虛擬人軟體開發工具「有靈」。包括騰訊、嗶哩嗶哩、抖音也都在2021年底發表虛擬人相關服務。量子位在2021年12月發表的「虛擬數字人深度產業報告」指出,預估在2030年,大陸虛擬人整體市場規模可超過2,700億元,且貢獻更多的不是當前廣泛使用的AI助手等服務型虛擬人,反而看好身份型虛擬人會貢獻逾6成規模。報告表示,當前全球虛擬世界概念火熱,讓身份型虛擬人有更多發揮空間,看好包括虛擬偶像等虛擬IP應用在2030年市場規模逼近1,500億元,有望顛覆直播、代言等領域。
汽車、零組件產值 2021翻紅
經濟部5日表示,2021年在貨物稅補貼政策延續,疫情遞延之購車買氣湧現,加上歐美陸續解封帶動汽車零件需求回溫下,1至10月汽車及其零組件業產值3,233億元,年增率21%。另,受惠經銷商冬季銷售競賽提前於11月開跑,加以預期車價調漲刺激民眾購車意願,預期2021全年產值將轉為正成長。經濟部統計處指出,隨著進口車強勢來台競爭,國產車市占率由2014年66.9%迅速下滑至2019年51.2%,同步也抑制汽車及零件的生產動能,2020年更因疫情爆發,全球多地封城擾亂產業供應鏈,汽車零件需求緊縮,2020年產值3,426億元,年減4.4%。統計處指出,2020年遇疫情衝擊,下半年在原訂汰舊換新貨物稅補貼政策即將到期(現已延長),加上業者搭配政府振興措施擴大購車優惠促銷力道挹注下,補足上半年空缺,綜計汽車業全年產值1,705億元,年增1.9%;而2021年受惠貨物稅補貼延續,及疫情激勵物流業需求顯著成長,帶動車市買氣活絡,前三季均為二位數正成長,在比較基數逐步走高下增幅呈縮小態勢,併計1至10月汽車整車業產值較上年同期增加21.5%。汽車零件部分,統計處預估產值可望再度超越整車。2021年全球車用晶片短缺,抑制新車產能,歐美購車買氣轉向中古車市場,推升海外售後維修市場需求升溫,加以先前遞延出貨訂單加持,1至10月零組件產值1,612億元,年增21.6%,占比超越整車。
特斯拉全自駕系統 漲價20%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即將調漲「全自動駕駛」(FSD) 的駕駛輔助功能,用買斷制購買的售價將一口氣漲20%,以月費制購買的價格也將調高。目前最用力推廣自駕輔助功能的車廠就是特斯拉,隨著通用汽車(GM)等車廠也都將推出「全自動」駕駛功能,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已宣布,「全自動駕駛」(FSD)輔助功能的價格17日起將漲到1.2萬美元,高於目前的原本的1萬美元;特斯拉的FSD也有月費制,每月收費199美元,預期也將會調漲,但馬斯克未透露漲幅。儘管特斯拉的FSD名為「全自動」,目前仍無法讓駕駛人不在車上、不握方向盤自行駕駛,台灣的官方譯名也仍強調其「輔助」性質。FSD目前是由特斯拉評估篩選後,邀請車主參加,才能購買使用,目前FSD也僅在美國推出。特斯拉另有免費的「自動輔助駕駛」(Autopilot)功能,出廠時就安裝在車輛內。目前,特斯拉FSD仍處於測試狀態的Beta版,FSD在2020年推出時的售價為8,000美元,很快調漲為1萬美元,這次再漲2,000美元,等於比剛推出時調漲50%。但特斯拉從未公布有多少車主購買、訂閱FSD,特斯拉的FSD漲價會帶來多少收益,外界無法評估。馬斯克曾在2016年表示,2017年就能推出全自動駕駛汽車,但迄今仍無法達到這個目標,在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SAE International)規範的Level 0到5自駕等級中,FSD目前仍屬於Level 2等級。通用執行長巴拉(Mary Barra)上周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CES)表示,計劃在未來十年推出能讓消費者購買使用的全自動駕駛汽車。英特爾旗下子公司Mobileye也已宣布,正與中國大陸的吉利汽車合作,希望在2024年推出Level 4等級的全自駕汽車。Level 4意味著在良好天氣與特定區域內,汽車能自行駕駛,不需駕駛人監控。目前,美國與中國大路已有一些Level 4等級的計程車在行駛,但是讓普通消費者使用的Level 4自駕車尚未推出,通用與吉利打算成為全球率先推出消費等級Level 4的車廠。目前的Level 4等級計程車都須在車頂安裝光學雷達(Lidar)等多種精密感應器,才能達到Level 4自駕等級,硬體配備成本高達數萬美元。Mobileye認為,自動駕駛感測器成本要降到5,000美元,才能廣泛獲得消費市場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