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貿聯完成LEONI工業應用事業群收購案
貿聯公告完成完成LEONI工業應用事業群收購案,貿聯以企業價值約4.51億歐元完成收購德商LEONI旗下工業應用事業群100% 股權收購。自2022 年1月21日起,工業應用事業群(INBG)正式認列收益,成為貿聯-KY的事業體成員。貿聯表示,這次收購將增加3,000 多名員工及15 個生產基地於歐洲、北美、及亞洲。工業應用事業群2020 年的銷售額為 4.316 億歐元,毛利為 1.073 億歐元,營業利益為 2,910 萬歐元。INBG在醫療、工業、數據傳輸線束等多重技術領域之產業領導者。此收購不但加速實現貿聯全球布局的長期策略,並同時達成產品附加價值的提升,並切入高端應用市場領域。

貿聯說,整合後預期綜效:

1‧擴大跨事業群交叉銷售機會:增加工業應用的市場佔有率,強化長期成長動能。

2‧提升採購成本優勢:透過資源整合、分享和導入成功案例,達成區域採購的規模最適化。

3‧短鏈優勢:一站式產品設計、製造以及跨應用技術支援,透過全球布局的短鏈優勢,快速回應客戶需求。

貿聯表示,INBG業務涵蓋6大領域及2020年銷售占比:矽膠應用線材(19)、客製化線束設計(19)、數據通訊解決方案(10)、醫療保健(19)、機器人解決方案(14)、工業自動化與驅動器(19)。工業應用事業群營運健全且獲利穩定,收購完成後將不會進行組織重整計畫。這項收購行動為貿聯全球化布局、在地化生產的長期策略之一。貿聯將持續以穩健長期的發展策略開拓市場、完善產品規模,整合內外部資源達成成長目標,創造更大的企業價值。

總體經濟

2021年僑外、陸資來台 全面下滑
經濟部20日公布最新統計,2021(去)年全年核准僑外投資件數為2,711件,較上年同期減少20.68%;核准金額為74.7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8.24%。經濟部表示,主因受到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且變種病毒Omicron疫情升溫,對跨境投資造成顯著影響,致僑外來台投資下滑。據統計,去年全年核准陸資來台投資件數為49件,較上年同期減少45.56%;投資金額計1.16億美元,年減7.97%;顯示受到美中貿易戰互動下兩岸關係、國際經貿情勢變化及修正《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等影響下,陸資來台投資呈下降趨勢。自2009年6月30日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以來,累計核准陸資來台投資件數為1,510件,核准投增資金額計25.28億美元。去年全年核准新南向國家來台投資件數為529件,較上年同期增加2.72%,投資金額計10.58億美元,年增162.32%,其中投資來源地主要為新加坡、泰國及澳大利亞。對外投資方面,2021年全年核准對外投資件數為404件,年減21.71%;投資金額為125.99億美元,年增6.73%,主因2021年核准環球晶以25億美元增資新加坡GWAFERS SINGAPORE PTE. LTD.暨間接投資德國GLOBALWAFERS GMBH收購德國SILTRONIC AG(世創電子)、台積電以21.23億美元投資設立日本JAPAN 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INC.等大型投資案所致。另2021年全年核准對新南向國家投資件數為121件,年減30.86%,投增資金額計58.28億美元,年增105.97%;其中投資金額較大為赴新加坡、越南、泰國。在赴中國大陸投資方面,2021年全年核准對中國大陸投資件數為423件,年減10.95%;核准投資金額計58.63億美元,較前年減少0.73%;顯示受美中貿易衝突、科技戰造成台商生產線外移等因素影響,台商赴陸投資趨於謹慎。
 
外銷訂單 最強12月
超乎預期!經濟部1月20日公布2021年12月及全年外銷訂單統計。去年12月外銷訂單金額679億美元,表現優於預期,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12.1%,連續22個月正成長,全年金額則達6,741.3億美元,突破6,500億大關、創歷年新高,年增率26.3%,為2005年以來最大增幅。經濟部統計處長黃于玲表示,12月接單優於預期,主要是因供應鏈缺料問題呈現改善,帶動手機、筆電、網通產品等接單,再加上國際原物料價格仍維持高檔,基本金屬表現也優於預期,致整體接單續強。去年第4季1,925億美元也寫下單季新高。黃于玲指出,COVID-19疫情從2020年開始推升遠距商機,宅經濟效應陸續顯現,而台灣半導體優秀的製程以及完整供應鏈產業優勢,帶動科技業熱絡,此趨勢一路延續到去年更上層樓,讓2021年全年接單金額來到歷史新高。至於2022年是否能從高基期再向上發展?她認為,半導體等需求仍然相當高,全球景氣還是正向進行,高基期情況下還是會成長,但較為緩和。展望2022年1月,黃于玲表示,全球經濟仍朝正向軌道前進,加上5G、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等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擴展,將有助於延續外銷接單動能,但變種病毒在全球快速擴散,以及供應鏈問題仍在,恐壓抑成長步伐,再加上第1季為科技類貨品傳統接單淡季,預估接單金額在585到600億美元間,年增11%到13.8%。從主要訂單來源來看,美國、中國大陸及香港、歐洲與東協2021年12月單月與全年接單金額皆創下歷史新高。美國12月訂單金額為208.7億美元,年增16.9%,以資訊通信產品增加最多,而全年接單總計為2,001.4億美元,年增23.8%;中國及香港訂單為167.6億美元,年增4.5%,以電子產品最多;去年全年接單為1,750.5億美元,年增27.2%。歐洲146.1億美元,年增8.2%,以資訊通信產品增加最多,全年接單額為1,346.3億美元,年增23.6%;東協為64.3億美元,年增33.7%,以電子產品增加最多;全年接單639.2億美元,年增37.5%。黃于玲指出,受到疫情影響,景氣恢復情況較世界各國預期更緩,日本訂單僅29.1億美元,年減5.8%,以資訊通信產品減少較多,但基本金屬、電子產品仍呈現年增,全年接單金額343.2億美元,年增20.1%。
 
人民幣躍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公布的資料顯示,2021年12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的占比升至2.7%,為2015年8月以來最高,且是六年來首度超越日圓,躍居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全球最大支付貨幣依然是美元。依據SWIFT公布的人民幣追蹤報告(RMB Tracker),以金額統計,人民幣在去年12月全球交易最廣泛採用的貨幣中,排名第四,是2015年以來首度超越日圓。全球12月以人民幣支付的金額,比11月增34.6%。相較下,12月全球所有貨幣的支付金額較11月增6.44%。2021年12月美元在全球支付的占比為40.51%,自6月以來一直穩居首位,且較11的39.16%擴大。歐元則連續七個月排名第二,上月的占比為36.65%,比11月的37.66%下滑,也降至八個月低點,與美元的差距擴大至3.86個百分點英鎊以5.89%名列第三,維持2011年以來的排名不變。日圓則被人民幣超越,占比2.58%,落居第五名。第六到十名依序為加幣、澳幣、港幣、瑞典克朗及瑞郎。SWIFT為全球兩百個國家逾11,000個金融機構處理跨境支付資料,自2010年10月開始追蹤各國貨幣在全球支付的占比,當時人民幣的占比僅排名第35。

電子資訊

平價5G iPhone將問世 帶旺台鏈

蘋果新一代iPhone SE今年上半年亮相機會愈來愈大。根據顯示器供應鏈顧問公司DSCC透露,蘋果將在4月下旬推出新一代iPhone SE,可能命名為「iPhone SE+ 5G」。市場看好鴻海、和碩、台積電等供應鏈受惠,為上半年淡季營運增添動能。DSCC創辦人Ross Young在推特推文爆料,蘋果主打平價的iPhone SE,新一代機種可能在4月下旬發表,或最遲在5月初亮相,該機種可能命名為「iPhone SE+ 5G」。而新款iPhone SE將延續現在SE機型設計,沿用4.7吋LCD螢幕,採用與iPhone 13相同的A15仿生晶片,並支援5G聯網功能。依照蘋果過去發表會的習慣,iPhone SE一直是在春季發布,藉此與下半年發布的新機種做區隔,第一代iPhone SE是在2016年3月發表,第二代(現在市面販售機種)是2020年4月發布。在此之前,根據彭博資訊撰寫「Power On」時事通訊的記者葛曼(Mark Gurman)引述消息來源指出,蘋果春季產品發表會今年預料在3月或4月再度於網路上舉行。因此外界預期,最快新版iPhone SE會在第1季問世。市場預估,新一代iPhone SE今年產量介於2,500萬至3,000萬支。供應鏈方面,iPhone SE手機鏡頭仍由大立光及玉晶光供貨;製造方面由鴻海及和碩包辦,組裝訂單由鴻海與和碩平分。法人看好,隨著iPhone SE+5G今年上半年上市,可望填補傳統蘋果供應鏈第2季因適逢新舊產品交接期出現的淡季營運,有機會帶動當季業績「淡季不淡」。展望2022年,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先前指出,仍需觀察新冠肺炎疫情變化,以及通膨及國際政治經濟情勢的發展。此外,零組件缺貨狀況仍將延續到今年下半年。法人表示,如果新版iPhone SE順利於今年上半年推出,玉晶光應是最大受惠者,為淡季營運添動能。展望本季,玉晶光表示,目前客戶需求仍不錯,不過仍需視工廠生產效率及客戶實際拉貨而定。

全球第一 聯發科秀WiFi 7技術

聯發科先進通訊技術再出擊,繼日前發表6G願景白皮書之後,1月20日又展現在WiFi 7技術超前部署實力,宣布該公司已成為全球首家率先完成WiFi 7技術現場展示的企業,預計搭載其WiFi 7晶片的終端產品,將於2023年上市,要靠多元先進技術,持續衝刺業績。聯發科表示,該公司日前為主要客戶與產業合作夥伴展示兩項WiFi 7關鍵技術,充分表現出高速度與低延遲的絕佳傳輸性能。聯發科一直積極參與WiFi標準前端研發,是首批採用WiFi 7的公司之一。聯發科強調,該公司已驗證其Filogic WiFi 7技術可達到IEEE 802.11be定義的最大速度,並展示多重連接模式技術(Multi-Link Operation,MLO),可同時聚合不同頻段上的多個頻道,即使某些頻段受到干擾或出現壅塞,資料仍可無縫傳輸,讓連網可以更快、更可靠,這對於需要穩定、持續、即時訊號傳輸品質的影像串流與遊戲等應用至關重要。聯發科副總暨智慧聯通事業部總經理許皓鈞指出,WiFi 7的推出,代表WiFi首次可真正取代寬頻有線/乙太網路技術。聯發科的WiFi 7技術將成為家用、商用和工業網路的核心網路,為多人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應用、雲端遊戲、4K視訊通話與8K串流媒體等應用,提供卓越的無縫連網解決方案。研調機構IDC全球半導體研究副總裁Mario Morales則提到,快速寬頻連網、高解析度影音串流及VR遊戲發展,正推升市場對WiFi 6、WiFi 6E、以及更新一代WiFi 7的需求。WiFi 7增強頻寬、多重連接模式技術等新功能,預期可應用在旗艦級手機、PC等產品上,在工業應用等垂直應用方面也應有發揮空間。聯發科先前表示,旗下所有產品線皆大幅受益於技術升級,如5G晶片、WiFi 6、WiFi 6E、低功耗藍牙及電源管理晶片等。目前聯發科的手機晶片占整體公司業績比重超過五成,物聯網、運算與ASIC業務占比則超過二成,業績增長動能來自於5G 與WiFi 6滲透速度加快,及客戶的智慧裝置、無線藍牙耳機與平板電腦新產品發表,其WiFi 6E產品已於去年第4季開始出貨,供應高階筆電應用。

仁寶一則重訊觸動紅色警戒!立訊iPhone產量翻倍 蠶食鴻海、和碩訂單

根據《財訊》報導,仁寶子公司去年出售昆山廠,輾轉被立訊租賃用於建置iPhone生產基地,這個訊息,可能翻轉鴻海與和碩獨大iPhone組裝訂單的局勢,也恐衝擊台廠蘋果供應鏈。台商要小心了!2022年,蘋果公司力挺中國廠商立訊加大iPhone組裝訂單。《財訊》報導指出,外媒認為,立訊的iPhone產量,將自2021年650萬支,最快於2022年初翻倍至1200萬到1500萬支。

立訊快速侵蝕原本由鴻海、和碩主導的iPhone組裝市場,雖然iPhone組裝生意毛利微薄,但卻等於是整個iPhone供應鏈的「總承包商」;蘋果未來想用什麼樣的零組件、有什麼新計畫?組裝廠都會第一時間知道,立訊在iPhone影響力擴大,將對整個iPhone供應鏈裡的台廠帶來巨大改變。

一則重訊 觸動紅色警戒

根據《財訊》報導,立訊進軍iPhone供應鏈的最新證據,源自於2021年5月7日的仁寶重訊。2021年5月7日,仁寶代子公司仁寶視訊電子(昆山)公司出售不動產,處分位於昆山市巴城鎮石牌立基路1881號的土地使用權及建物予昆山市新澄建設公司,交易總金額達9.56億元人民幣,處分利益為人民幣4.65億元。這裡原本是仁寶旗下的電視廠,再不處理,土地就可能被官方收回。這樁土地交易,表面上和立訊沒關係;但回顧立訊在2020年7月時,買下緯創位於昆山的iPhone生產線,挾著地利之便,仁寶這座位於昆山的老廠房,其實早就被立訊看上。《財訊》分析,2021年9月,立訊旗下子公司立臻精密智造(昆山)公布的「智能手機生產項目」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就揭露,將打造一個智慧手機年產量高達547萬支的生產基地,預計2022年竣工。2021年10月29日立訊更進一步公告,立臻科技智能科技園區正式開工,總投資金額超過110億元人民幣,「主要產品是智能手機和Mini LED屏」,大陸媒體指出,全面擴產後預計實現年產值1000億元人民幣,一期租賃巴城國有企業城發公司廠區進行改造升級,建築面積約18.3萬平方米,規畫14條生產線;2期項目建築面積約79萬平方米,規畫25條生產線。這裡指的巴城國有企業城發公司正是新澄建設,計畫第1期開發基地,也是仁寶售予新澄建設的廠房,如今成為立訊的生產基地。「我們的人都跑去立訊了!」一位電子供應鏈廠的高層向《財訊》透露,立訊為了新廠做準備,正在大張旗鼓地招兵買馬,延攬各路人才。「現在台商都能出脫就出脫,畢竟中國現在政策風向轉彎,又有美中貿易戰的壓力。」一位電子代工製造產業高層觀察,台廠相繼拋售在中國的工廠,已是難以避免的趨勢。這些年立訊以昆山為中心,接手原由和碩、緯創打下的iPhone供應鏈基礎,成為陸廠中最有資格問鼎iPhone供應鏈的公司,「昆山政府支持的力道也大。」一位電子代工製造產業高層點出,昆山將成為iPhone的另一個製造重鎮。

蘋果供應鏈 恐將大洗牌

12月間,立訊籌建大型iPhone組裝廠的消息,激勵股價大漲;但這一切看在過去一直是iPhone代工主力的鴻海、和碩眼裡,卻可能充滿著潛在的危機與挑戰。根據《日經亞洲》報導,立訊位於昆山的新廠區未來目標是大幅提高iPhone的總組裝占比,期望至2022年增長至1200萬至1500萬支。然而,法人指出,若從蘋果每年出貨量約2億支iPhone估算,其中鴻海負責組裝的比重近60%、和碩約30%,換算後約分別是1.2億支與6000萬支;但在立訊昆山生產基地啟用後,正以每年倍數成長速度取代台廠。投資人面對的現實狀況是,蘋果供應鏈變得愈來愈「紅」,由於中國是全球最大手機市場,在美中貿易戰氛圍下,不只台廠,連韓國三星也面臨中國面板廠的挑戰,地緣政治會為蘋果供應鏈帶來什麼樣的風險,是投資者必須關注的趨勢。

美系外資看好Mini LED前景強勁 台灣產業受惠

美系外資近日發布最新報告指出,看好Mini LED(次毫米發光二極體)市場前景強勁,該外資表示,先前在2021年Q4時,就已看見台灣LED產業供需改善跡象,而隨著越來越多Mini LED產品出現,可望消耗更多LED產能,且在Mini LED成長下,多數供應商將成長。該美系外資表示,Mini LED在2020年時,市場占有率幾乎為0,但在去年終端市場快速成長下,預計2022年LED產業將再次取得強勁的進展,該外資並預估,今年Mini LED將消耗LED產能約15%至20%產能,供應鏈廠商可望受惠。對於今年Mini LED的全球出貨展望,LED龍頭富采也持樂觀看法,富采表示,去年全球Mini LED出貨已正式拉上來了,而Mini LED在推廣初期蘋果率先使用對市場有相當大的示範及帶動的效果,不過,在下游逐漸對Mini LED產品特性了解之後,除了且指標性的蘋果產品之外,國內業者逐漸將未來拓展目標轉向下游應用更廣泛的非蘋陣營,富采看好今年Mini LED成長力道強勁。此外,市場法人則是估計,今年全球的Mini LED出貨成長就是在一倍以上水準,並且看好台股Mini LED相關個股,包括富采、億光、榮創、光鋐及惠特等相關供應鏈個股。

全球車廠狂催 電動車潛力飆

全球矚目的美國消費電子展(CES),電動車仍是最大亮點之一,全球各大車廠包括豐田、通用、克萊斯勒、Sony集團、越南最大企業集團Vingroup旗下車廠VinFast等,2022年全面加速進軍電動車市場,展現邁向零排放的決心,預期將進入電動車普及率加速年,也創造無窮商機潛力,更將是基金布局重心。日盛投信投資團隊指出,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2021年全球電動車展望」報告,2020年電動車的新車掛牌數激增41%,同期全球新車掛牌數卻萎縮六分之一,凸顯電動車迅速成長。中企協、IEA統計,美國、大陸、歐盟電動車未來十年間年複合成長率分別將有34.4%、21.5%、16.3%,預估全球2020~2030年間將以28.7%年複合成長率成長,代表未來十年確實是電動車向好且快速普及的時候。台新ESG環保愛地球成長基金經理人蘇聖峰表示,電動車發展如火如荼,美國汽車廠目標2030年五成將是電動車,並加速全國打造充電站網路逾50萬座。大陸更將電動車列為重點政策產業,2025年占比提高至20%,2035年前新車銷售全部為環保車,其中半數為全電動車,顯示電動車長線驚人成長速度可期。合庫AI電動車及車聯網創新基金經理人張仲平認為,在淨零環保趨勢下,電動車已是大勢所趨,未來十年估計有六倍速成長。且電動車商機廣泛,包括車聯網、自駕及汽車共享等都可留意,預估全球電動車相關商機高達6兆美元,比半導體、手機高出十倍左右,投資機會令人期待。日盛全球智能車基金研究團隊強調,打造電動車的核心零組件,半導體及電池扮演要角,目前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已是中高階新車款標準配備,預期2022年在車市復甦、電動化率提升,可望迎來另一波成長,更是2022年基金布局重心所在。

陸公司法修法整理包 這點對台商影響重大

中國大陸24日舉行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並於會議中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訂草案)》(以下簡稱《修訂草案》),同時對外公開徵求意見,預計於2022年1月22日截止。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資深會計師徐曉婷表示,本次修訂草案之實質新增或修訂法令約70條,主要修改內容包括:完善公司設立、退出機制及資本制度,明確公司治理主體及其職責,強化股東和經營管理人員的責任。涉及現有及新增章節之內容範圍廣泛,擬退場的台商可特別關注本次修訂對轉股、減資及註銷等退場相關之草案內容,此部分預期將對台商在中國大陸未來之退場權利義務產生重大影響。

修訂優先購買權機制

在修訂優先購買權機制方面,根據《修訂草案》,有限公司的股東對外轉股不再需要取得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也不再要求不同意的股東購買擬轉讓之股權。而是規定股東應當就轉股的數量、價格、支付方式和期限等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讓股東對外轉股機制更具彈性。

明確轉股責任

本次也明確化股東資金未到位或瑕疵出資時之轉股責任,現行大陸公司法之註冊資本為認繳制,資金到位期限由股東及章程自治決定,實務上常見股東未屆出資期限而需轉股之情形,未到位之出資義務係為轉讓方或受讓方之責任,時常爭論不休。根據《修訂草案》,若股東已認繳出資但未屆繳資期限而轉股的,由受讓方承擔該出資的義務。若股東未按期繳納出資或出資不足而轉股的,則由轉讓方承擔,但若受讓方知道上述情形的,應承擔連帶責任。

新增股權加速到期制度

另大陸也新增股權加速到期制度,根據《修訂草案》,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公司或者債權人有權要求已認繳出資但未屆繳資期限的股東提前繳納出資。換言之,當股東為逃避債務而惡意轉股時,即使未屆繳資期限,公司或債權人均有權要求該股東提前繳納出資。

新增簡易減資制度

此外,針對減資、註銷相關之修法,大陸新增簡易減資制度,過往中國大陸公司營運若有虧損,僅能用任意公積金及法定公積金彌補虧損,而且減資程序較為繁複。根據《修訂草案》,除了允許資本公積金彌補虧損外,並放寬此類虧損公司可以進行簡易減資,不需要通知債權人,但應當在報紙上或統一的企業資訊公示系統公告。簡易減資制度讓虧損公司之資本調整更有彈性,以利吸引外部資金。惟仍需留意簡易減資不等於股東義務之豁免,不可透過簡易減資而達成向股東分配利潤之目的。

新增簡易註銷程序

另新增簡易註銷程序,根據《修訂草案》,對已清償全部債務或存續期間未產生債務之公司,可透過全體股東承諾,完成簡易註銷程序,解決了目前許多公司無法註銷的困境。但同時也強化清算人義務,並規定由董事組成清算小組,若清算成員履行義務不確實或延宕,須負連帶賠償責任。徐曉婷指出,近幾年台商陸續從中國大陸退場,需同時考量中國大陸商務法律問題,以及兩岸稅法變化。台灣財政部1月14日指出,行政院已核定2023年開始施行營利事業CFC制度及個人CFC制度。換言之,中國大陸台商若有退場計畫,以稅務角度,2022年底前實現所得是最佳退場時機。惟仍須關注中國大陸《修訂草案》之修法方向,特別是對於退場的權利義務影響。

電力電子系統研發聯盟 成軍

經濟部1月20日見證「電力電子系統研發聯盟(PESC)」成立誓師大會,力促工研院攜手國內多家半導體與一通訊(ICT)業者,分別在「電動輔助自行車關鍵電控技術平台」、「電動機車馬達驅控技術平台」、「車用及工控用高壓功率模組化技術平台」、「高頻天線封測技術平台」四個SIG營運小組深耕,以加速產研國家隊成形,並能成功彎道超車,拿下全球能源與通訊市場供應鏈關鍵位置。聯盟表示,已有半導體封測及高功率元件大廠、及學研單位共十家加入會員。台達電旗下乾坤科技昨天亦出席成立誓師大會。全球節能減碳與5G科技趨勢引爆電動車、綠能商機。新一代半導體因具備高能源轉換效率與高頻高功率特性,成為各國極力爭取的關鍵物資,更是下一波產業成長契機。根據工研院IEK Consulting資料顯示,台灣2021年半導體產值將僅次於美國,突破4兆元。

中小企營收衰退30% 可紓困

因應疫情紓困考量,財政部1月20日表示,今年5月申報營所稅時,針對全台約59萬家年營收在3,000萬元以下的中小企業,將延續去年上路的紓困措施,若去年營收較2019、2020任何一年度衰減30%以上,擴大書審純益率可以打八折,相當於減稅二成紓困。所謂的擴大書審制度,是針對年營收在3,000萬元以下,且依法設有帳簿並保留憑證,便可依照財政部頒布的純益率標準,以營收推營所稅額課稅,取代複雜的試算申報。財政部昨日發布2021年度營所稅結算申報案件擴大書面審核實施要點,官員指出,近二年受到新冠疫情來襲,國內營利事業營運受到影響,因此去年在頒布擴大書審要點時,就加入紓困方案,若企業營業收入淨額較前一年度減少30%以上,擴大書審純益率得按80%計算。官員表示,考慮到去年疫情非但未緩解,甚至在5月到7月之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還將疫情警戒至第三級,導致民眾食衣住行育樂活動全面縮減,影響國內產業營運,特別是中小企業受影響最大,有必要延續紓困措施。在去年,全台辦理營所稅申報的家數約為99萬家,其中有高達59萬家皆採擴大書審申報,官員表示,每年採取擴大書審的企業約在六成左右,多數產業適用的純益率為6%,像資通訊、積體電路等高科技產業,適用純益率則為8%。官員指出,考慮到去年產業受疫情所困,因此今年5月申報時,更放寬紓困範圍,不只可比較前一年度,只要去年營收較2019、2020任一年度減少達30%以上,便可適用紓困,以擴大書審要點的純益率,再打八折。官員強調,這次放寬是為了合理反映企業受疫情影響的情形,避免只看單一年度,可能會受低基期因素影響,導致營收衰退的企業無法適用紓困。去年採用此紓困措施的企業有39,872家,影響稅額2.5億元,今年紓困資格雖放寬,但推測適用家數及影響稅額變化不大。

Panasonic建置5G智慧工廠有成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稱NCC)暨財團法人電信技術中心(下稱TTC)於1月17日至台灣松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Panasonic)進行5G企業專網暨智慧工廠參訪。當日NCC及TTC由委員鄧惟中及蕭祈宏帶領,台灣松下電器總經理林淵傳及戰略長辻元慎也陪同,前往Panasonic旗下中和AS汽車電子工廠(下稱中和廠)瞭解5G垂直場域應用實例,期間兩位委員與Panasonic就目前導入5G企業專網建置現況需求,以及建構5G專網法規和相關資安規範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溝通。應用無線通訊網路5G技術,塑造高度自動化、數位智慧化的工業場域,是目前國際主流趨勢。隨著產業界對於5G技術需求擴大,NCC自110年起推動《5G垂直應用場域實證與法規調適研析計畫》,辦理智慧場域實證及應用場域參訪,以推廣運用及完備相關法制。配合計畫腳步,Panasonic已於110年10月向NCC申請5G實驗頻率且獲得核准通過,於中和廠進行場域智慧化。並在經濟部工業局的指導與媒合下,與在地優質廠商策略結盟,整合雲達科技公司5G專網設備以及經濟部技術處指導資策會開發之「AR虛實整合技術」等技術,打造適用於各種場域的智慧製造輔助系統,其原理是將作業中即時影像,利用5G企業專網高速傳輸、低延遲之特性,以混合實境虛實疊合(MR)及人工智慧辨識(AI)技術,協助現場作業者提升作業品質,有效降低錯誤率,提昇整體產能及良率。此外,考量便利實用,Panasonic採用智慧眼鏡取代傳統手持裝置,活用於倉儲撿料輔助系統。透過結合MR的智慧眼鏡,作業員可看到最佳路徑指示,大為縮短撿料時間,同時具備條碼掃描功能,自動更新庫存數據,節省人力,促進倉儲效率。另外,Panasonic於中和廠也建置AMR自動搬運系統,利用自主移動機器人(AMR)協助產線原物料搬運,實現精實人力、及時化生產的目標。不僅如此,AMR上還裝置360度全景鏡頭,搬運物料同時也能進行工廠巡檢,藉AI影像辨識,監測是否出現火災、煙霧等異常警示,確保場域安全無虞。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