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車用伺服器夯 連接器廠吃補
法人看好規格升級且需求增加,價量齊揚下,預期將有多家業者如嘉澤、貿聯-KY、優群、凡甲、胡連、宏致、詮欣等今年營運沾光。伺服器去年隨著雲端、資料中心等應用熱絡,以及新平台Whitley推出,加上遠距、線上的需求仍在,去年整體產業表現不俗,展望2022年,法人預期,伺服器將延續2021年的態勢、保持強勢,主要看好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維持高資本支出投入,以及兩大CPU廠將推出新平台,包括Intel Eagle Stream和AMD Genoa,新平台轉換潮延伸帶來成長動能。車用方面,法人認為,儘管2021年車市已自谷底復甦,但受限於疫情、長短料、運輸等不利因素,全球汽車銷售仍未回到疫情前的常態水準,展望2022年,看好汽車需求持續回溫、環保推動新能源車加速成長等,預期相關連接器廠商今年訂單明朗。貿聯、凡甲、宏致、詮欣等均為同時吃到車用及伺服器兩大產業商機的業者。法人表示,貿聯電動車跟隨美系大廠,資料中心受益於雲端數據服務客戶投資持續攀升,兩項產品線2022年均為成長,加上半導體設備、能源(儲能)以及日前完成的LEONI工業事業群併購,樂觀看待該公司2022年營運創高無虞。凡甲法人看好高功率和高頻連接器,以及可折高頻傳輸線等產品,受益於伺服器規格升級而需求及單價走揚;電動車BMS連接器則持續跟隨中國客戶而成長。
胡連提到,2022年是中國電動車補貼的最後一年,預期今年該市場將有強勁的需求,此外,除電池、引擎相關,多數零件可在傳統燃油車及新能源車上共用,預期跟隨各車廠百花齊放,搭上燃油車轉換到新能源車的商機,對於2022年的營運樂觀看待。詮欣表示,今年網通伺服器在資料中心、雲端等應用帶領下持續不看淡,不過亮點在車用,歷經長時間布局,今年訂單越趨明朗,交貨的產品與數量也優於過往,車用的爆發成為推升2022年營運優於2021年的動能來源。
 
特斯拉去年獲利創高,今年交車量目標年增五成,貿聯-KY業績續受惠

特斯拉最新一季財報優於市場預期,全年交車量也持續突破新高,年增87%,帶動2021年獲利繳出新高紀錄,而在今年交付量目標維持年增五成目標下,法人認為,台廠供應鏈今年業績可望持續進補,預估貿聯-KY(3665)今年在特斯拉營收貢獻將有雙位數成長。 特斯拉2021年第四季營收177.19億美元,年增65%,淨利23.21億美元,年增760%,EPS為2.54美元;2021全年營收538.23億美元,年增71%,淨利55.19億美元,年增665%, EPS為6.78美元。展望今年,特斯拉預計電動車交付量將年增50%,但由於供應鏈及晶片問題,特斯拉工廠已經連續幾個季度產能不足,預期供應鏈問題恐將延續至2022年,且今年未有發表新車款計畫。而貿聯-KY今年在半導體、電動車、資訊科技與數據傳輸等領域展望樂觀,此外,也完成德商LEONI AG旗下工業應用事業群(LEONI IN)100%的股權收購,並正式更名為INBG,法人預估,在INBG併入下,貿聯-KY今年今年營收可望成長近七成,朝全年500億元營收邁進。

總體經濟

總體經濟

去年外銷靚 電子零件最威

我國去年出口額成長三成,但是不同產業卻是兩樣情,財政部1月26日表示,去年電子零組件產業,平均每家出口額高達3,694萬美元,遠高於平均五倍以上;相較之下,機械業則以中小企業為主,平均每家出口額僅為160萬美元。為聚焦研究在疫情爆發以來的出口表現,財政部表示,近二年皆有出口的國內廠商中,2021年平均每家出口金額來到724萬美元。如果觀察產業別及主要出口貨品,財政部表示,在同樣的統計範圍內,去年仍以電子零組件出口表現最佳,平均每家出口近3,700萬美元最高,展現我國半導體產業技術與製程之領先優勢;其餘為礦產品,因石化產業龍頭具相關生產規模,平均每家出口1,355萬美元。但機械、塑橡膠及其製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業,則因外銷產商家收眾多,平均每家規模都不及300萬美元,尤其工具機業多屬中小企業,故而機械品項出口的金額,平均每家僅160萬美元。財政部表示,特別在近二年出口金額最高的前30大廠商中,去年平均每家出口值更高達54億美元,較上年增加13億美元,顯示領先廠商對外充滿競爭力,更在我國出口扮演舉足輕重地位。財政部表示,這30家領先出口廠商,去年的出口金額合計高達1,623億美元,占總出口比重達 36%,相當於這30家業者就造就了台灣逾三分之一的出口成績單。

電子資訊

全球筆電Q1出貨 估6千萬台

受惠零組件供應改善,運輸、塞港問題逐步緩解,2021年第四季全球筆電出貨表現大幅優於預期,以近6,758萬台創下單季歷史新高。至於2022年首季,預估仍將有突破6千萬台的不錯表現。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蕭聖倫指出,去年第四季因商用面板及電源IC供應大幅改善,分別為兩大品牌廠惠普(HP)及聯想(Lenovo)挹注衝刺大量遞延訂單的出貨動能,蘋果(Apple)高階及平價新機在旺季需求亦優於預期下,拉抬全球筆電出貨總量以9%季增、7%年增的成長率站高。其中惠普重回市占第一,蘋果則晉升至第四。惟今年第一季在前一季出貨基期已高,加上季節性的消費淡季、教育需求走緩下,DIGITIMES Research預估全球筆電出貨將呈現超過一成的季減、降至6千餘萬台,年增幅再進一步收斂至約5%。六大品牌廠筆電出貨預期皆將較前季衰退,不過惠普可望因前季高於對手的供貨缺口在該季帶來遞延效益,加上歐亞商務需求仍強,抵消部分消費及教育巿場不振等不利因素而有較其它業者好的表現。而同樣因缺料帶來訂單遞延效益的蘋果,在今年首季受到的淡季效應亦估將不若以往明顯。至於位居二、三名的聯想及戴爾,預期將分別因主攻消費巿場、受到淡季效應顯著,及先前受缺料影響不若其它業者、手上訂單供貨缺口較小,雙雙在今年第一季出貨呈現兩位數的季衰退。雙A品牌部分,上季創下出貨新高的華碩,第一季在消費型及電競機款出貨皆將因基期墊高,而有較其它品牌明顯的季減程度。宏碁則可能受到Chromebook標案需求力道不足,至第一季出現近一成季減。另一方面,DIGITIMES Research預估台灣主要代工廠中,廣達將受惠來自蘋果高階筆電訂單需求維持強勁帶動,在今年第一季維穩出貨高占比的一哥地位。至於英業達則將因惠普商務機訂單拉貨力道保持高檔,將成為該季代工廠中出貨比重唯一有增長的業者。

中國長城汽車:赴巴西設混和動力和電動汽車廠

中國長城汽車公司(GWM)今天宣布在巴西聖保羅州內陸城市伊拉塞瑪波利斯的車廠生產混和動力和電動汽車。這將是長城汽車在中國以外最大的業務,規劃年產能10萬輛。巴西新聞網站g1報導,長城汽車的目標是成為拉丁美洲的出口中心,幫助開發巴西市場,在產品中採用電氣化與智慧化技術,在現代化工廠中,通過零組件國產化刺激當地供應廠商,並創建一個充電站網絡。伊拉塞瑪波利斯(Iracemapolis)廠是長城汽車向巴西賓士汽車(Mercedes-Benz)收購的高檔汽車工廠,占地120萬平方公尺,工廠將在今年底前進行初步現代化改造,包括生產中的數位化流程和智慧裝配生產線。長城汽車將在巴西推出混和動力和電動SUV及皮卡車的產品線,以滿足巴西消費者的需求。根據巴西全國汽車經銷商聯盟(Fenabrave)的數據,2021年SUV銷量成長26%,皮卡車銷量成長25%。長城汽車伊拉塞瑪波利斯廠將擁有智慧生產系統,年產能10萬輛,預計2025年的年營業額達巴西幣300億元(約新台幣1537.72億元),2023年下半年推出在巴西生產的第一款汽車。長城汽車將在巴西車廠分2期投資超過100億元巴西幣,2022年至2025年約40億元,2026年至2032年約60億元。長城汽車表示將支持巴西供應鏈,進行投資並促進當地產業發展,同時將制定零組件生產計劃,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60%的國產化率。長城汽車還計畫到2025年在巴西主要城市建立與當地合作夥伴或直接營運的充電站網絡。為使巴西業務多樣化,長城汽車將在第一期投資推出3個品牌約10款車型:哈弗(Haval)只銷售智慧公路SUV;坦克(Tank)將推出豪華越野SUV;波爾(Poer)將推出智能皮卡車。第2期投資預計推出獨家電池供電的高端品牌Ora系列,這將是巴西第一個100%純電動汽車品牌。

蘋果智慧機大陸市占稱冠

市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布,蘋果手機在2021年第4季再次登上中國大陸市場最大智慧手機品牌,且市占率創下有史以來最高,高達23%,這是蘋果自2015年以來,時隔七年再度奪冠。至於大陸本土品牌VIVO和OPPO排在二、三名,分別占19%和17%;榮耀及小米則位居四、五名。不過,若以2021年全年來看,VIVO以22%的市占率排名大陸智慧手機市場第一,其次依序是 OPPO、蘋果、小米、榮耀、華為和 realme。Counterpoint分析,蘋果在2021年第4季的出色表現是由定價策略和從華為的高價基礎共同推動的。去年iPhone 13發布後,蘋果在中國大陸市占率就逐步上升至第一位,之後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另一家市調機構CINNO Research的資料顯示,高端智慧手機市場,蘋果市占率由2020年的48%增長到2121年的75%,尤其是在華為跌倒之後,蘋果更是乘機吃下華為原本的高端市場,VIVO、OPPO及小米只分到中高端市場。2015年iPhone 6熱潮席捲中國大陸市場,這是蘋果手機銷量首次拿下中國大陸市場第一大智慧手機品牌寶座,之後在大陸本土品牌崛起,且強勢通路運作下,蘋果手機市占率被逐步蠶食。財聯社報導,2019年,蘋果公司曾警告說在中國大陸遭遇市場挑戰,並聲稱它有計劃在中國大陸恢復成功。現在,Counterpoint Research稱,蘋果不僅成為中國最大的智慧手機品牌,而且還打破了自己在中國市場紀錄。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布,蘋果手機2021年第4季市占率高達23%,創下有史以來最高,是自2015年以來再次成中國市場第一大智慧手機品牌。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統計,蘋果業績表現突出,但大陸智慧手機銷量在去年第4季其實出現了明顯下滑,比上年同期下降9%,且是連續三季都持續下滑。

5G智慧機械投抵延長

立法院1月27日三讀通過《產業創新條例》第10條之1修正草案,延長智慧機械及第五代行動通訊(5G)系統投資抵減適用年限至2024年12月31日,並自今年1月1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止新增資安投資抵減優惠。經濟部表示,將有助台灣強健5G產業供應鏈,促進資安產業投入創新研發。據指出,產業創新條例的智慧機械及5G投資抵減租稅優惠,相繼於去年底、今年底落日,產業界希望能延長期限。立法院經濟、財政兩委員會去年12月初審通過產創條例第10-1條條文修正草案,但因朝野未能就延長時限、納入投資抵減範圍項目達成共識,因此全案保留送協商。其後朝野黨團在協商時達成共識,採用行政院版條文,立法院會昨日處理時,在場立委對協商通過條文並未表達異議,有些立委還認為智慧機械投抵僅延長三年太短,但財政部認為應維護財政紀律與稅制公平,延長三年較妥適。因此,三讀修正通過將投資抵減延長三年至2024年底。經濟部表示,疫情改變全球產業營運模式,推升智慧應用及資安防護需求,本次租稅減免延長至2024年,有助於國內中小企業減輕其轉型成本,預計將帶動新一波投資動能,並提供三大投資方案投資廠商後續三年擴廠投資的政策支援。台灣已邁入5G世代,國內5G開放網路架構(O-RAN)技術仍在發展階段,配合後續專網專頻及第二階段商用頻譜陸續釋出,產創條例修正通過,將有助發展5G產業供應鏈,擴大更多元的產業導入5G,創造多元垂直領域應用發展。此外,為加速各產業投資資安防護,提升台灣整體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之信賴程度,新增2022年至2024年納入資安租稅獎勵,期於短期內提升國家整體資安防護能力,形成資安聯防體系之效,並促使資安產業投入創新研發,增加國內資安廠商在台試驗場域,使台灣資安產業蓬勃發展。立法院臨時會進入倒數階段,立法院朝野黨團昨日協商獲致共識,1月28日將完成2022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公務預算部分)三讀。

特斯拉Q4財報亮眼 Cybertruck預計2023投產

特斯拉(Tesla)1月26日公佈財報,第4季營收超出預期,特斯拉表示,僅管供應鏈問題將延續到今年,並限制電動車生產,但2022年的交車量年成長將超過50%。特斯拉也透露,備受矚目的電動皮卡Cybertruck目標在2023年開始生產。綜合外媒報導,特斯拉第4季營收達177.2億美元,年增65%,超出分析師預期的165.7億美元。電動車業務營收總計159.7億美元,成長71%;能源生產、儲存營收則年減8%,至6.88億美元。特斯拉在聲明中表示,由於供應鏈成為主要限制因素,旗下工廠已連續幾季處於產能不足的狀況,而這種情況極有可能持續到2022年。對供應鏈謹慎的態度表明,即使是特斯拉也無法躲過去年各大車廠面臨的短缺問題。在晶片和其他零組件供應緊張,新款電池、技術將陸續推出的情況下,特斯拉今年也面臨設立2座新廠的額外挑戰。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表示,由於特斯拉仍受到零組件的限制,今年將不會推出新車型,「這沒有任何意義。」馬斯克隨後提到,特斯拉將致力於工程、機具方面,以製造目前已發表的車款,包括Cybertruck、Semi、Roadster以及機器人Optimus ,有望在明年將這些車輛、產品投入生產。

英業達商務NB出貨強勁

電源及面板相關IC供給改善,去年第4季筆記型電腦(NB)出貨量創下歷史新高,不過,研調機構預估,因前季出貨基期已高,預估本季NB將季減逾一成,估宏碁、華碩出貨皆下滑,惟代工大廠廣達因蘋果高階NB訂單需求仍強,第1季占比可望維持,英業達受惠惠普(HP)商務訂單拉貨力道仍佳,將為第1季唯一增長的代工廠。在零組件供應大幅改善,且運輸、塞港問題開始緩解,加上整體商務及部分消費巿場需求仍強勁下,使品牌業者大舉衝刺出貨,2021年第4季全球NB出貨表現優於預期、達6,700萬台,季增近一成,出貨量創新高。惟研調機構預估,2022年第1季因前季出貨基期已高,加上消費淡季、教育領域需求不振因素,出貨將季減逾一成,幅度大於2021年同期,年增率則走緩至5%。在PC整體產業走緩下,今年首季前六大品牌廠出貨皆將較前季衰退,預期惠普及蘋果表現相對佳。惠普因前季未滿足的商務訂單較對手多,加上歐亞商務需求仍強,可望抵消部分消費及教育巿場不振。

電動車新趨勢

日前看到一則新聞,中國比亞迪一月二十一日宣布將對王朝網和海洋網相關新能源車型的官方指導價上調一千至七千元人民幣(下同)不等,二月一日生效。引爆這次一開年新能源車就上漲的關鍵因素,是去年底中國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等四部委聯合確定了2022年新能源車補貼標準在2021年基礎上減少30%。

電動車企漲價 將成本轉嫁客戶

於是除了比亞迪外,去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的後輪驅動版都漲4752元,十二月三十一日再分別上漲一萬和2.1萬元。小鵬汽車今年一月十一日將P7全系上漲4300~5900元,P5全系及SUV車型G3i全系上漲4800~5400元,哪吒汽車的U部分車型上調三千至五千元,V部分車型上調二千元;廣汽埃安LX漲價四千元,上市新款AION S Plus較2021款漲幅在七千元以上。儘管年關前是汽車銷售旺季,但特別的是,補貼減少,買氣不減,並且主要車廠同時漲價倒是少見,這是因為表面上看似補貼金額減少了,但同時取消了可補貼車二百萬輛總量上限的限制,業界認為補貼總金額不減反增加至少一百億元。於是在通膨上漲的年代,萬物皆漲,恰巧對於目前營收增加但獲利減少的電動車企業來說,此時不將成本轉嫁給客戶,更待何時?2020年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僅為5%,但2021年中國新能源車銷售量為298.9萬輛,年增率達169.1%,市場滲透率為14.8%,成長快速,市場普遍預期今年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可望達到22%、六百萬輛銷售量。儘管新能源車前景看好,特別是在全球能源轉型、高油價背景,但也不是沒有隱憂,成本上揚就是一例。

缺芯與缺電池 也推動車企漲價

除了補貼的下滑,缺芯與缺電池也是推動車企漲價的背後原因,關於車用晶片缺貨,今年仍是無解,但好消息是,英飛凌汽車電子事業部總裁Peter Schiefer接受貿易雜誌Automobilwoche採訪時表示,估計英飛凌將能夠在2023年滿足需求,也就是說,缺芯今年上半年仍難解決。另外,占整車成本三至四成的鋰電池,其原料幾乎每天一個價地往上翻,鋰、鎳、鈷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動力電池正極材料、電解液等價格都持續走高,粗估電池相關企業實際增加的成本約為20-25%,最終傳導到整車廠端電池的採購價格實際可能增加約10-20%。

未來三年之內 鋰礦將供不應求

號稱鋰礦金三角的南美洲玻利維亞、阿根廷、智利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鋰資源,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資料顯示,2020年玻利維亞、阿根廷、智利的查明鋰資源量分別為2100萬噸、1700萬噸、900萬噸,位居全球前三,三者合計占全球鋰礦儲藏量共58%。未來三年內,西澳鋰礦、南美鹽湖等全球主流鋰資源供給量增加相對有限,概略粗估,2022年、2023年鋰行業分別短缺0.6萬噸、0.2萬噸碳酸鋰,供不應求,可望支撐鋰價持續上漲。據了解,玻利維亞、阿根廷、智利已經達成共識,將攜手創建類似石油國家的「OPEC」組織,起到對鋰礦的產能、輸出量、價格等宏觀調控的作用。

新能源車熱銷 換電產業鏈興起

隨著新能源車銷量快速成長,消費者逐漸將焦點從電池續航力轉移到充電速度,目前充電方式主要有交流電慢充、直流電快充及換電三種方式。寧德時代的子公司時代電服推出換電服務品牌EVOGO,推出「換電塊、快換站、APP」三大產品共同構成的「可充可換」的組合換電整體解決方案,一月二十日中國發改委支援鼓勵布局換電模式及標準制定,換電產業鏈主要包括:上游換電站、中游整車廠及通路代理商、下游終端消費。換電是指直接更換新能源車的電池來補充蓄電量的模式,主要通過集中型充電站對大量電池進行集中存儲、集中充電、統一配送,再對電池配送站內的電動車提供電池更換服務。換電站核心設備為充放電設備、檢測設備和自動化設備,技術和市場門檻並不高,核心競爭力在於可靠性、精確性,以及設備的更新反覆運算。現有換電方式主要為:底盤換電、側面換電及分箱換電。其中底盤換電為主流,目前約80%的車型採取底盤換電,具備全自動、時間短,更便利與安全等優點。預期2022年將成為中國新能源車換電元年,2021-2025年換電站成長空間超過二十倍,年複合成長率超過110%,預估到2025年中國換電站累計數量超過三萬座。

聯發科預期 今年全球5G滲透率將超過五成

手機晶片大廠聯發科於今1月(27日舉行法說會,該公司預期,今年全球5G手機滲透率將由近40%成長至50%以上,約為7億支,同時期望該公司在5G滲透率已達80%的中國大陸市場維持領先,也預期5G手機出貨量的成長將主要來自其他地區。聯發科估計,該公司今年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的5G晶片出貨量,將可較去年倍增。除了在Sub-6GHz頻段產品的布局,聯發科的毫米波單晶片也已受到全球主要電信運營商認證,預計將於2022下半年在國際市場量產。

仁寶非NB業務衝,今年EPS挑戰3元,法人看好具成長題材與高息利概念

仁寶衝刺非筆電業務,車用產品是主要佈局方向,去年貢獻營收成長率逾4成,預估今年成長率將優於去年,整體非筆電佔比達35-40%。 法人評估,儘管WFH降溫,但商用機種換機需求補上,加上非筆電業務如伺服器、車電業務大幅成長,全年營收將持續成長至1.3兆元以上,非筆電佔比提升下,EPS估逾3元。該公司去年合併營收達1.24兆元,年增17.8%,連兩年站上兆元大關,再創歷史新高紀錄。除本業獲利之外,加上昆山液晶電視廠利益第三季入帳,前三季EPS 2.17元,年增近一倍,第四季合併營收3678.3億元,刷新歷史紀錄,法人估全年度EPS約逾2.8元。由於今年筆電成長性趨緩,但非筆電業務成長性仍強,仁寶年度合併營收仍有5%左右的成長幅度。其中,車電業務的發展備受矚目,去年第四季併入美國印第安納車用電子廠,貢獻逐漸提升,今年成長率將優於去年的4成,大幅貢獻的時間點約在2025年。除營運持續成長外,今年配息上探2元,以目前股價計算殖利率近8%,高息利令股價抗跌。

去年Q4 NB出貨創新高 廣達、英業達今年首季動能續強

電源及面板相關IC供給大幅改善,且運輸、塞港問題開始緩解,加上整體商務及部分消費巿場需求仍強勁,使品牌業者大舉衝刺出貨,2021年第4季全球NB出貨(未計可拆卸式機種)表現顯著優於預期,較前季再成長近1成,出貨量創歷史新高。DIGITIMES Research預測,第1季因前季出貨基期已高,預期出貨將季減超過1成,廣達因來自蘋果高階NB訂單需求仍強,第1季佔比可維持不墜。英業達因惠普商務訂單拉貨力道仍佳,將為第1季佔比唯一增長的代工廠。2022年第1季因前季出貨基期已高,加上消費淡季、教育領域需求不振等因素,預期出貨將季減超過1成,幅度大於2021年同期,年增率則走緩至5%。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蕭聖倫指出,2021年第4季全球NB出貨大幅季增,除惠普 (HP)及聯想分別在商用面板及電源IC供應大幅改善,衝刺大量遞延訂單外,蘋果(Apple)高階新機及平價機款旺季需求皆優於預期,共同帶動全球出貨創下逾6,700萬台新高,其中,惠普出貨重回龍頭地位,蘋果則晉升一名至第四。2022年第1季前六大品牌出貨皆將較前季衰退,預期惠普及蘋果表現相對佳。惠普因前季未滿足的商務訂單較對手多,加上歐亞商務需求仍強,可望抵消部分消費及教育巿場不振;第二名聯想因主攻消費巿場淡季效應顯著,預期衰退程度較高;戴爾(Dell)因受缺料影響小於對手,手上未滿足的訂單較少,第1季商務及消費機出貨皆將出現2位數衰退。蘋果第1季預期仍有部分高階新機因上季缺料而無法滿足的遞延訂單,因此淡季效應將小於往年;華碩則因前季出貨創歷史新高,消費及電競機第1季出貨皆將明顯減少;宏碁因Chromebook標案需求力道不足,第1季出貨將季減近1成。台灣代工廠表現方面,廣達因來自蘋果高階NB訂單需求仍強,第1季佔比可維持不墜。英業達因惠普商務訂單拉貨力道仍佳,將為第1季佔比唯一增長的代工廠。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