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三大應用需求佳 多家連接線/器業者營運續戰新高
電動車與高速運算夯 6檔零組件廠吸睛
電動車、高速運算(HPC)、人工智慧(AI)等產業大趨勢,為相關零組件業者帶來強勁成長動能。台廠歷經多年轉型卡位,取得絕佳競爭優勢,包括台達電、崧騰、雙鴻、群電、信邦、胡連等去年營運創高後,今年都有機會再戰新高。法人表示,除了綠能減碳趨勢帶動電動車發展外,遠距、零接觸模式持續帶動無人化工廠、自動化、線上線下整合等新興業務發展,將進一步驅動AI、HPC、伺服器等產業持續成長。台灣零組件廠商去年儘管面臨疫情、供應鏈斷鏈、原物料成本高漲等因素,但包括電源廠台達電、崧騰、群電、散熱廠雙鴻、連接器與線束廠信邦、胡連等逆勢突圍,締造營運佳績,今年可望乘勝追擊再戰新高。台達電2021年營收突破新台幣3000億元,年增11%,創下歷史新高。展望今年,除了缺料問題可望緩解、帶動電源相關產品出貨順暢外,法人看好中國工業自動化需求,包括資料中心、伺服品、儲能、車用零組件等產業,都將帶動台達電今年營運再攀高峰。近年來營運快速成長的群光電能,受惠雲端智能等產品需求強勁,推動2021年營收衝破400億元大關,來到403.6億元,年增近16%,創下歷史新高。展望今年,群電指出,由於運用於高效率運算、AI的4000瓦伺服器新產品預計今年第1季開始貢獻營收,今年營運可望逐季成長,再創歷年新高,目標是2024年達成年營收500億元規模。由於來自電動工具機、家電的需求強勁,電源控制機構件廠崧騰2021年營收69.3億元,年增48.7%,改寫新猷,成長幅度優於預期;展望今年,受惠客戶現有高階工具機、家電客戶出貨持續擴大,加上布局多年的電動車和醫材開始發酵,法人預估,隨著營運成果向上堆疊,將續戰新高。面對伺服器新平台瓦數升高,散熱模組複雜度提升的產業趨勢,雙鴻布局伺服器多年,發展液態冷卻解決方案,應用於伺服器、超級電腦等領域,積極爭取客戶。隨著元宇宙及車聯網等各項新興應用,帶動高速運算需求強勁,加上英特爾(Intel)及超微(AMD)新一代平台認證同步到手,伺服器及資料庫中心散熱需求可望成為雙鴻未來幾年營運的新動能,雙鴻樂觀看待今年整體營運進入躍升期。連接器績優生信邦電子2021年營收寫下連續10年創新高紀錄,展望2022年,信邦內部訂下各事業體均呈現雙位數成長目標,整體業績將維持穩步成長的模式,營運可望再超越2021年。端子線束廠胡連2021年營收同樣改寫新高紀錄,展望今年,隨著汽車市場回穩,加上歐、美、亞洲市場布局效益逐步顯現,胡連也看好今年營運將續創新高;除了2021年下半年進入美系電動車大廠電池管理模組連接器供應鏈外,今年出貨品項將再擴增,營收貢獻將顯著跳升;另外,歐洲新客戶也將從2月開始出貨,進入收割期。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商用市場需求旺 雙A衝出貨
因應塞港及跨年長假需求,品牌廠提前出貨因應下,推升去年下半年包括宏碁、華碩等PC品牌廠出貨逐季走高,但也因此使得通路庫存水位大幅攀升,PC市場需求雜音持續受法人關注。不過雙A品牌廠對於今年上半年通路水位將維持健康的看法趨一致,目前手上訂單依然有出貨缺口待補,預計在商用市場需求支撐下,仍將繼續衝出貨。美投資基金公司Atreides Management合夥人Gavin Baker,近日在推特上,分享了自COVID-19疫情以來的市場通路庫存變化圖,顯示到今年1月下旬時,北美市場通路的PC及消費性電子產品庫存水位,已經分別較疫情前增長55%及29%。Gavin Baker則指出,當產品交貨時程拉長時,終端市場將出現緩衝庫存和重覆採購。這也讓市場法人再度關注終端市場需求是否將出現反轉跡象。去年第四季全球PC市場出貨總量再登高,主要品牌廠中除了位居前兩大的聯想及惠普外,包括戴爾、宏碁及華碩等業者單季出貨皆有較第三季再走升的表現。預期在主要PC ODM廠同步於去年第四季時出貨亦站高之際,法人估今年首季PC品牌廠的出貨仍將維持高檔,同時因應商用市場需求,品牌廠也將就先前未滿足的遞延訂單衝刺出貨。雙A品牌廠對於今年PC市場需求並不看淡,宏碁認為,來自商業端的需求明顯增長,不僅為筆電持續挹注銷售動能,包括桌機、顯示器等產品銷售亦隨之加溫。另一方面,教育市場需求亦未消退,除了中南美洲,東南亞及印度等新興市場後續的需求亦值得持續關注。華碩更是看好電競及商用產品線的成長動能,預期在先前市場需求未被滿足、新一代CPU及GPU的推出,加上混合式的數位新生活型態,皆將成為支撐PC市場的剛性需求之一,內部對於營收比重已提升至達四成以上的電競產品線,訂下續以雙位數年增、並有優於市場成長均值一成以上的高標外,對商用產品線則抱持續有翻倍增長的期望。
2022十大科技產業脈動
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集邦針對2022年科技產業發展,整理十大科技趨勢:
一、主動式驅動方案將成為Micro/Mini LED顯示器發展趨勢
2022年Micro LED技術雖然存在許多瓶頸,以至於整體成本居高不下,但參與Micro LED上中下游廠商依舊熱度不減,積極建立Micro LED生產線,在Micro LED自發光顯示應用產品方面,電視產品是目前Micro LED顯示技術主要開發的產品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電視相較於IT產品其規格門檻較低,有利於Micro LED技術的發展,因此,三星推出110吋商業型Micro LED被動式趨動方案的顯示器後,預估將持續發展88吋以下家庭用主動式趨動方案的電視,亦即由大型顯示商業應用延伸至家庭場景的應用,進而擴展Micro LED整體應用的市場。
Mini LED背光顯示應用產品方面,品牌廠商為了增加顯示器新亮點,追求百萬等級的高對比度,以對比OLED的顯示效果,欲提高Mini LED背光燈板上的使用顆數,因此,Mini LED的使用顆數與傳統背光LED使用量相比將有十倍以上的成長,而在Mini LED SMT打件到背板上的設備精度及產能相對也需要提升,現下Mini LED背光源以被動式趨動方案為主,未來將朝向主動式趨動方案發展,Mini LED使用量將大幅成長,故SMT打件設備的性能及產能,將成為品牌廠商評斷供應鏈的關鍵因素之一。
二、AMOLED技術工藝再精進與屏下鏡頭革新,再掀手機新風貌
AMOLED在供應增加,以及產能逐漸擴增下,技術逐漸成熟。為保持領先優勢,一線廠商仍試圖增加更多功能與規格,以提升AMOLED面板的附加價值。首要可以看到持續進化的折疊設計,在輕薄與省電效益上更加優化;除了過去看到的左右摺疊設計外,上下摺疊類似Clamshell設計的方式,讓產品型態更貼近現行的手機設計,此外,訂價也貼近主流旗艦手機的價格帶,可望帶動銷售成長。其他摺疊型態的嘗試,包括多折式與卷軸式,在不遠的將來也可望獲得實現,TrendForce集邦預期,摺疊手機滲透率在2022年將突破1%,2024年挑戰4%。此外,LTPO背板的搭載,將改善在5G傳輸以及高刷新率規格而衍生的耗電問題,預期將逐步成為旗艦機的標準規格。而經過了兩年的開發與調整後,屏下鏡頭模組終於有機會在眾品牌的旗艦手機上陸續亮相,可望實現真正的全螢幕手機。
三、晶圓代工製程迎來革新,台積電、三星3nm分別採用FinFET及GAA技術
在半導體製程逐漸逼近物理極限的限制下,晶片發展須透過「電晶體架構的改變」,以及「後段封裝技術或材料突破」等方式,以持續達成提高效能、降低功耗及縮小晶片尺寸的目的。在2018年自7nm製程首度導入EUV微影技術後,2022年晶圓代工製程技術迎來另一大革新,亦即台積電(TSMC)及三星(Samsung)計畫於2022下半年發表的3nm製程節點。前者在3nm製程選擇延續自1Xnm以來所採用的鰭式場效電晶體架構(FinFET),三星則首先導入基於環繞閘極技術(GAA)的MBCFET架構(Multi-Bridge Channel Field-Effect Transistor)。
相較FinFET的三面式包覆,GAA為四面環繞閘極,源極(Source)及汲極(Drain)通道由鰭式立體版狀結構改用奈米線(Nanowire)或奈米片(Nanosheet)取代,藉以增加閘極(Gate)與通道的接觸面積,加強閘極對通道的控制能力,有效減少漏電的現象。從應用別來看,預計於2022下半年量產的3nm製程首批產品仍主要集中在對提高效能、降低功耗、縮小晶片面積等有較高要求的高效能運算和智慧型手機平台。
四、DDR5產品將逐漸進入量產,NAND Flash堆疊技術將超越200層
在DRAM方面,三星(Samsung)、SK海力士(SK Hynix)、美光(Micron)將逐漸量產次世代DDR5產品,同時藉著5G手機需求的刺激,持續提升LPDDR5市占。DDR5規格將速度拉至4800Mbps以上,高速度、低功耗的特性可大幅優化運算品質,隨著英特爾(Intel)新CPU平台的量產開展,時序上將先在PC平台發表Alder Lake,再發表伺服器的Eagle Stream,預估2022年底將達到總位元產出10~15%市占。製程上,兩大韓系供應商陸續量產使用EUV技術的1 alpha nm製程產品,市場能見度將在2022年逐季提升。
NAND Flash堆疊層數尚未面臨瓶頸,繼2021年176層產品量產,2022年將邁向200層以上技術,而單晶片容量仍維持512Gb/1Tb。在儲存介面上,2022年PCIe Gen4滲透率在PC消費級市場將出現大幅成長;而在伺服器市場隨著Intel Eagle Stream的量產,enterprise SSD將進一步升級支援PCIe Gen 5傳輸,較前一代Gen4傳輸速率增倍至32GT/s,主流容量也擴增以4/8TB為主,以滿足伺服器與資料中心高速運算需求,也有助於單機搭載容量在該領域的快速提升。
以伺服器市場來看,資料中心彈性的價格策略與服務的多元性,直接驅動近兩年企業對於雲端應用需求;若以伺服器供應鏈角度分析,這些轉變已促使供應鏈模式由ODM Direct代工逐漸取代傳統伺服器品牌廠的商業模式,而既有品牌廠業務模式將面臨結構性的轉換,如提供租賃業務與一站式方案的上雲輔助等等。此轉變更意味著,企業客戶仰賴更為彈性多元的計價方式,與面對大環境不確定性的避險作為。尤其,2020年因疫情更加速工作典範的轉移,與生活型態大幅改變,預期至2022年超大規模資料中心對於伺服器的需求占比大約50%;而ODM Direct代工模式將讓出貨比重成長逾10%。
五、2022年5G擴大SA網路切片和低延遲應用比例,將進行廣泛試驗
全球電信運營商積極推出5G獨立組網(SA)架構作為支援各式服務所需之核心網路,加快推進主要城市基站建置,以網路切片、邊緣運算為基礎,使網路服務多元化,提供端到端品質保障。2022年企業需求將推動5G結合大規模物聯網(Massive IoT)和關鍵物聯網(Critical IoT)應用,包括更多網路端點連結數據傳輸,如智慧工廠燈光開關、感測器與溫度讀數等。關鍵物聯網則涵蓋智慧電網自動化、遠端醫療、交通安全與工業控制等,另結合工業4.0案例,提供資產追蹤、預測性維護、現場服務管理和優化物流處理。
疫情迫使企業數位轉型、個人生活型態改變,再次凸顯5G部署重要性,2022年運營商將透過網路切片功能進行競爭,由於5G專網、openRAN、未授權頻譜、毫米波等發展,因而出現多方生態系統,除傳統運營商外,更有來自OTT、雲、社群媒體、電商業者參與,成為新興服務提供商。未來運營商將積極建立5G企業應用,如O2參與5G-ENCODE專案,探索工業環境中專用5G網路之新業務模型,及Vodafone和Midlands Future Mobility聯盟合作測試自駕車聯網。
六、低軌衛星成全球衛星運營商新戰場,3GPP亦首度納入非地面波通訊
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GPP)首度發布,將於2022年Release 17凍結版本,首度納入非地面波(NTN;Non-terrestrial Network)通訊,作為3GPP標準一部分,對於行動通訊產業與衛星通訊產業,皆為非常重要里程碑。此前,行動通訊與衛星通訊係為兩個獨立發展產業,故同時跨足兩個產業之上中下游廠商皆相異,然在3GPP納入NTN後,兩者產業鏈不僅有更多互動合作機會,且有望打造全新產業格局。於低軌衛星積極部署之際,尤以美國SpaceX申請發射數量為最大宗,其他主要衛星運營商包含美國Amazon、英國OneWeb、加拿大Telesat等,全球衛星發射數量以美國營運商持有數最高占全球逾50%;低軌衛星通訊強調訊號覆蓋不受地形限制,如山區、海上、沙漠等,且可與移動通訊5G作互補,此亦為3GPP Rel-17制定NTN規劃之應用方向,預期2022年全球衛星市場產值將有望受惠提升。
七、從數位孿生打造元宇宙,智慧工廠將為首發場域
疫後新常態持續推升非接觸與數位轉型需求,使物聯網在2022年聚焦強化虛實整合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CPS),透過結合5G、邊緣運算、AI等工具,從海量數據萃取有價資料加以分析,以達智動自主預測之效。現階段CPS實例中,數位孿生(Digital Twin)被用於智慧製造、智慧城市等關鍵垂直領域,前者可模擬設計測試與生產流程,後者多監控重點資產及決策輔助。在現實環境愈趨複雜、更多場域與設備交互影響須考量的趨勢下,將促使數位孿生擴大部署範圍,若再輔以3D感測、VR/AR等遠端作業,物聯網技術來年有望以打造全面性的虛擬空間-元宇宙(Metaverse)為發展架構,以期更智慧、完整、即時且安全的鏡射物理世界,並以智慧工廠為首發場域;此亦將帶動感測層視覺、聲學、環境等資訊蒐集、平台層AI精準分析算力、以及確保數據可信的區塊鏈等技術革新。
八、導入AI運算及增加感測器數量,AR/VR力拚全面沉浸式體驗
疫情下,改變了人們生活與工作情境,加速企業投入數位轉型的意願,並嘗試導入新科技,因而虛擬會議、AR遠端協作、模擬設計等新型態AR/VR應用的採用率也隨著提高;另一方面除了遊戲應用外,虛擬社群帶來的各種遠端互動功能也將成為廠商發展AR/VR市場的重要應用。因此在硬體採取低價策略、以及應用情境接受度提高的情況下,2022年AR/VR市場會出現明顯的擴張,並促使市場追求更加真實化的AR/VR效果。例如,透過軟體工具打造影像更擬真的應用服務,引入AI運算進行輔助,或是搭載更多種類的感測器,以提供更多真實數據轉化為虛擬反應,例如眼球追蹤功能就成為Oculus、Sony等廠商在未來消費產品上的搭載選項。此外,甚至可以在控制器或穿戴裝置等硬體上提供部分觸覺回饋效果,以提高使用者的沉浸感。
九、自動駕駛解決痛點,自動泊車(AVP)將成熱門發展功能
自動駕駛技術將以貼近生活面的方式實現,預期符合SAE Leve4的無人自動停車(AVP)功能,將在2022年開始成為高階車款上配載自動駕駛功能的重要選項,而相關的國際標準也在制定中,對此功能的發展有正面助益。但該功能會因車輛搭載配備而異,產生固定/非固定路線、私人/公開停車格等場景限制,停車場的條件也會影響AVP的可用性,包括標示完整性和聯網環境等,執行該功能時人與車的距離則與當地法規有關。由於各車廠的技術路線皆不相同,運算部分可分為由車端進行運算以及由雲端運算生成泊車路線,然雲端運算需要有良好的聯網環境方能執行,故使用上來說車端運算會覆蓋更多使用場景,或也會有兩者兼具的方案。其他如V2X和高精地圖的搭配應用也會影響自動泊車的應用範圍,預期仍有多種AVP解決方案同時進行中。
十、除了持續擴充產能,第三代半導體朝8吋晶圓及新封裝技術發展
在各國將逐步於2025至2050年全面禁售燃油車的趨勢下,將加速全球電動車銷售與拉抬SiC及GaN元件及模組市占,此外,能源轉換需求及5G通訊等終端應用快速增長,驅使第三代半導體市場熱度不減,進而帶動第三代半導體所需SiC及Si基板(Substrate)銷量暢旺。然由於現行基板於生產及研發上相對受限,迫使目前可穩定供貨的SiC及GaN晶圓仍侷限於6吋大小,使得Foundry及IDM廠產能長期處於供不應求態勢。
對此,基板供應商如Cree、II-VI及Qromis等計畫將於2022年擴增產能並提升SiC及GaN晶圓面積至8吋,期望逐漸緩解第三代半導體市場缺口。另一方面,Foundry廠如台積電與世界先進(VIS)試圖切入GaN on Si 8吋晶圓製造,以及IDM大廠如英飛凌(Infineon)將發表新一代Infineon Trench SiC元件節能架構,而通訊業者Qorvo也針對國防領域提出全新GaN MMIC銅覆晶(Copper Flip Chip)封裝結構。
鴻海發威!代工美系電動皮卡 交車速度超越特斯拉
生產電動皮卡車的美國車廠Lordstown去年11月宣布,因零組件短缺、供應鏈延遲,Endurance交車時程要延後;不過,在鴻海協助之下,目前產線又動起來。Lordstown臉書粉專指出,多台白色的Endurance電動皮卡正在產線上,Lordstown感謝與鴻海合作,讓車輛得以組裝、進入測試,有望下半年交車,比特斯拉的電動皮卡Cybertruck更快。外電指出,原本外界還以為,這款電動皮卡是Lordstown與鴻海共同開發,但現在看起來,可能大部分由鴻海自己開發。海董事長劉揚偉也說:「Lordstown電動皮卡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交車。」應可超越特斯拉的交車速度。據了解,之前鴻海向Lordstown購買美國俄亥俄州廠的廠房,除了為Lordstown代工電動皮卡,也會為Fisker生產電動車。
電動車款百花齊放 台灣搶攻快充電樁商機
全球包括美國、歐洲、日本、韓國、中國等多家品牌車廠,規劃今年推出電動車新車款,市場預期今年是電動車快充元年,台灣業者也積極擴張快充充電樁版圖。節能減碳帶動全球電動乘用車銷量快速成長,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預估,今年全球電動乘用車銷量可超過1000萬輛,達到1289.7萬輛,占全球整車銷量比重提升至14.3%;預估最快到2023年,純電動車比重有機會超過混合動力車。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今年產能將進一步增加,德州奧斯汀(Austin)廠區將投產,法人預期,特斯拉今年產能可增加25萬輛,並於今年推出電動皮卡車Cybertruck。此外,包括賓士(Mercedes-Benz)、奧迪(Audi)、保時捷(Porsche)、BMW、福斯(Volkswagen)、通用(GM)、豐田(Toyota)、日產(Nissan)、馬自達(Mazda)、現代(Hyundai)等品牌車廠,將推出電動休旅車、電動轎車、商旅MPV電動車等新車款。中國品牌車廠也正積極擴充電動車產能,當地證券法人報告預期,今年中國大陸電動車銷量目標510萬輛。其中,特斯拉上海廠、比亞迪、蔚小理(蔚來、小鵬、理想等新造車品牌勢力)等積極擴充產量,預計今年合計年產能可到306萬輛,較去年產能193萬輛大增58.5%;今年包括比亞迪、上汽、長城、廣汽、東風、理想、蔚來等車廠,將陸續推出電動車新車款。市場預期今年是電動車快充元年,法人指出,目前大部分電動車電池儲電量由30%充電至80%,需時40至50分鐘,可行駛約150至200公里;部分車款例如特斯拉Model 3、保時捷Taycan電動跑車等,可實現充電5分鐘、最長續航力100公里;今年有更多車廠要推出充電5分鐘、最長續航力拉長到200公里的新車款。中國積極布局充電站與充電樁設備,法人表示,到2021年底,中國累計建成充電站7.5萬座,充電樁261.7萬個,換電站1298個。台灣廠商也積極擴張快充充電樁版圖,除了中油未來5年內將設置19站、59槍電動車充電站,裕隆集團旗下裕隆電能已布建近2200個充電樁,分布在停車場、賣場等,未來會隨著電動車銷售量的成長擴增充電站密度。台泥與飛宏也策略合作,爭取全球充電設施市場商機;中興電工今年規劃透過嘟嘟房子公司開發充電樁產品,士林電機充電樁已有台灣和日本供貨實績,並與台灣車廠和各縣市政府合作推廣,已進入場勘階段,今年士電充電樁生產線也規劃擴大。此外,台達電、華城電機等業者,也搶攻全台電動車充電設備和服務網絡商機,台灣業者積極布局電動車周邊充電市場商機。
軟硬兼施 才能引爆商機
元宇宙是由VR/AR裝置衍生出的虛擬世界,由於每個VR/AR裝置需要至少五、六顆鏡頭,加上搭載其他鏡片,產值不小,由於VR/AR裝置的AI運算需要快速傳輸能力,因此各大品牌的軟體及演算法奧援是致勝關鍵,另一方面,AR/VR裝置產品定價策略也是影響未來市場滲透率的主要因素,在軟硬配合下,才能看到元宇宙商機爆發。根據研調機構TrendForce預估,2021年全球虛擬實境應用內容市場規模達21.6億美元,至2025年將達83.1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40%。其中最主要的應用內容以遊戲娛樂、影視、社群互動為主。由於虛擬世界建設和應用內容的發展,難以單就少數廠商獨立建構完成,會更注重使用者生成內容的概念,主導廠商透過平台環境的建設、開發工具與介面的提供,降低使用者的創作門檻,並提高參與度,推動虛擬實境應用內容市場。元宇宙是使用者必須配戴VR/AR裝置才能進入的沉浸式虛擬世界,市場人士分析,VR虛擬實境頭戴裝置是讓元宇宙身歷其境式互動感受的最佳媒介與裝置。至於AR擴增實境眼鏡,因AR的沉浸感不足,會不時被現實世界干擾,無法完全身歷其境,未來仍可能視成本、技術、市場接受度與應用可行性等因素,讓元宇宙走向有不同發展,輕便型AR裝置可能成為未來主流。TrendForce預估,虛擬實境應用內容的發展,會促使廠商採用補貼策略加速擴大用戶數,為追求更好的沉浸感與互動效果,更多感測器的搭載和回饋設計,也將成為AR/VR裝置發展的下一個重點。
富士康投資 電池獨角獸在美上市
電池獨角獸企業「SES」4日以特殊目的收購(SPAC)方式登陸紐交所,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混合鋰金屬電池供應商,目前市值為36億美元。SES背後的投資方,有通用、現代、吉利、上汽等國內外車企,還有天齊鋰業、淡馬錫、祥峰中國等。值得注意的是,鴻海旗下的富士康也位列投資方名單之列。SES成立於2012年,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獨立出來的企業,主要營運據點在波士頓,目前在美國和中國大陸兩地經營電池原型生產廠。目前市面上新能源汽車採用的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均屬於鋰離子電池。而鋰金屬電池則被認為是下一代動力鋰電池,性能遠超於傳統的鋰離子電池。一旦上車應用,便能解決新能源汽車的里程焦慮。而SES是全球最早瞄准鋰金屬電池的科技企業之一,也是全球唯一和車企簽訂A樣品合作開發協議的鋰金屬電池企業。目前SES與通用、現代和本田等三家車企簽訂了相關合作協議。為了應對未來電池行業的「鎳荒」,去年7月中旬,SES宣布與綜合性礦業艾芬豪資本收購公司達成最終的合併協議。SES與其合併後,能夠獲得近5億美元的現金來支持產品後續研發和商業化外,也能在鎳礦上有更長遠的戰略合作。同時,SES宣布在上海嘉定建設總面積達30,000平方米的超級工廠,計劃於2023年竣工,建成後將是全球產能最大的鋰金屬電池工廠。值得注意的是,鴻海旗下富士康也在股東名單之列。近年宣布進軍電動車市場的鴻海,這次投資SES或可視為對電動車進行超前布署。鴻海去年7月曾表示,鴻海將和SES在次世代電池合作,共同開發高能量密度之車用電池,鴻海將有機會與一線車廠同步推出長里程數的電動車。
台達電 出貨喊衝
台達電身兼蘋果、特斯拉概念股,電動車為長期成長推手,由於具有電源與電機零組件相關產品,已與所有美國與歐洲主要OEM廠合作,去年並切入日本OEM廠商供應鏈,業務模式專注於客製化,隨車用晶片供應舒緩,車載EV零組件(EVSBG)業務獲利在望。碳中和趨勢興起,台達電加入RE100,目標要在2030年達到100%使用再生能源與碳中和,較台積電早20年,全球已完成20多座綠建築,並導入能源節約、樓宇自動化,以降低電力消耗,有利ESG投資趨勢。受益資料中心相關伺服器電源、儲能系統、散熱解決方案及遊戲機遞延出貨,加上電動車客戶恢復拉貨,台達電第1季出貨維持強勁,淡季不淡。展望虎年,法人指出,台達電長期成長動能仍來自電動車、資料處理中心、5G應用等產品。
廣達 雙引擎馬力強
廣達去年第3季受惠產品多元化,整體營收季正成長,單季毛利率6.76%,季增0.18個百分點,稅後淨利93.72億元,季成長18.6%、年成長19.1%,每股稅後純益(EPS)2.43元,財報表現優於市場預期;第4季在缺料舒緩,NB出貨季增,伺服器受惠資料中心、AI應用持續擴大,出貨預期優於上季下,法人預估EPS為2.28元。展望虎年,法人看好在筆電方面,雖教育市場的NB需求衰退,但有常規及商務NB需求補足缺口,預期NB出貨量為持平至小幅增長,同時,Windows 11題材預期帶動NB的換機需求,加上高單價產品占比提高下,將帶動ASP走升,預期全年NB營收仍能有個位數增長。伺服器方面,根據DIGITIMES預估,2021~2026年全球伺服器出貨量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6. 9%,隨著英特爾EagleStream、AMD Genoa將於上半年發表新平台,將帶動伺服器換機需求下,預期伺服器全年出貨將能有雙位數成長。
電池儲能 帶勁
2021年底的全球氣候峰會後,各國政府勢將更重視國家與企業的碳排放政策,將使具有能源(Energy)概念的E型ETF愈來愈受到市場重視,包含電動車、潔淨能源、電池及儲能等ETF可望隨成分股表現水漲船高,可做為投資人長期資產配置的一環。全球朝低碳經濟轉型已是不可逆的發展趨勢,潔淨能源發展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形塑未來產業版圖和企業營運方向的主要動能。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來源中,汽車碳排放占總量近一成,全球在制定2050年至2060年碳中和目標中,汽車的減碳被列為重要指標,因而各大車廠加快電動智能車的發展速度,市占比也將愈來愈高。進一步看,不管是電動車或其他科技發展都需要能源、儲能設備,背後的能源、電池相關產業亦具龐大商機。以電池為例,根據能源諮詢機構Rystad Energy預估,石油需求將於2026年見頂後逐漸下降,國防戰略也會從儲油轉向儲電,儲能需求上升,加上一台電動車約需7,000至8,000顆鋰電池,將促使電池需求出現百萬倍擴張。
全球拓銷 虛擬展會扮橋梁
近兩年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各大國際展會紛紛取消,傳統實體展會的行銷模式面臨重大挑戰。許多國際買家過去主要是透過參加各大國際展會,尋求海外潛力合作對象及代理品牌,但因為疫情在各國市場反覆出現,且未能有效控制,於是有愈來愈多國際買家轉到線上,透過線上虛擬展會、線上視訊等形式,來與國際夥伴及潛力品牌持續洽商。疫情期間,國際買家數位採購與線上洽商模式帶來的方便性、流暢度,以及節省成本等優勢,已經難以超越。因此,我國業者拓銷海外市場模式應趕上國際潮流趨勢,進行數位轉型,除了實體展會,更應該持續運用數位模式,來開發市場及國際買家。商研院行銷所自2019年起即超前部署,開發「非展會」數位行銷模組,已協助超過300個消費性產品、系統設備與器材設備產品的中小企業品牌,透過嶄新的線上模式,前進東協及南亞市場,挖掘市場新商機,打造產品附加價值,並運用專業內容行銷,吸引國際買家成功下單。在疫情發生之前,我國消費性產品出海主要透過展會行銷,聚焦產品的規格、成分和品質,在國際的B2B展會遇見潛力買家,並透過業務來開發訂單。但是在後疫情時代,隨著買家的採購行為從線下實體展會轉向線上,調查發現,買家較以往更重視我國業在當地市場是否有知名度?是否有銷售實績?是否有明顯風格特色?在當地市場是否有商機等。因此,如何透過創新數位行銷模式吸引買家注意、凸顯產品特色及市場性,是平台品牌能否成功前進東協及南亞市場的關鍵致勝訣竅。商研院行銷所在越南市場成功開發出「微網紅部隊」的行銷模式,運用50位在當地擁有1萬至5萬名粉絲、能夠「直播帶貨」的微型網紅,幫平台品牌聯合行銷。微型網紅雖然不如名人、知名部落客或產業內的意見領袖,擁有大量追隨者或觀看者,但他們的費用相對低廉,與粉絲擁有高度互動性及信任感,往往可以創造出產品話題和網路爆品,並引導粉絲進一步點擊,進而造訪品牌的線上通路平台,甚至轉換粉絲成為訂單,達成品牌行銷同時帶動銷售的效果,這就是所謂的「品效合一」。商研院透過「微網紅部隊」的行銷模式,成功協助業者在越南網路社群打響平台品牌知名度;透過直播帶銷售,迅速在市場創造出引發網友熱議的話題。有別於系統設備與器材等產品,消費品買家看重的不是品質或價格,更重視是品牌和產品所傳遞出的「生活風格」(lifestyle),以及品牌如何跟消費者溝通。這是因為消費者購買的是該品牌為其生活所創造的「想望」(desire),而不只是品質和價格。且同時發現,品牌所創造的「想望」和「生活風格」,其實很難透過傳統展會或B2B線上商務平台來展現,反而應該透過「數位創意策展」將品牌精神、意象和風格,透過結合使用場景的影音內容行銷,完整呈現在國際買家面前。透過數位創意策展,業者不僅可透過影片迅速向買家溝通自家產品特點,結合消費使用場景來創造附加價值,更能吸引來自不同國家買家的目光,向海外進行跨市場數位行銷。
虎年明星產業-全球電動車銷量 加速成長
2021年12月發生兩件大事,帶動市場更加樂觀看待全球電動車將加速取代燃油車的速度,其一為全球最大車廠豐田汽車由抗拒電動車轉為擁抱電動車,並將本身2030年的電動車銷售目標由200萬台上修至350萬台,上修幅度75%。其二,Tesla的2021年第四季銷售量超出市場預期,帶動市場將Tesla 2022年的銷售量預估由125萬輛上修19%、至148萬輛,年增58%。
相信全球電動車市場已來到轉捩點,並進入全速增長階段,成長動能包括:
(1)主要市場政府持續支持,並提出嚴格的排放規範及燃油車逐步退場的時程。
(2)新款電動車續航里程已提升至200英哩以上,且電動車基礎設施漸趨普及,緩解消費者的里程焦慮。
(3)電動車款持續增加,且價格也更為親民。
對全球電動車市展望抱持更加樂觀的看法,預估電動車滲透率將由2020年之4%提高至2021年/2022年/2025年之8%/11%/21%,且2020~25年銷售量的複合增長率將達45%,並於2025年可望達到2,000萬輛。電動車滲透率的拉高,將對相關供應鏈出現結構性的變化,包含車用電池、汽車電子、車用半導體等。電動車裡頭的半導體零組件、網路通訊元件、被動元件、控制系統、連接器、光達鏡頭、毫米波雷達、車載面板等,都是台廠擅長的領域。預估台廠汽車電子供應鏈2022年獲利將可增長31%,遠優於整體台股的年減1%或科技股的年增6%。由於插電混動車(PHEV)或純電動車(BEV)的半導體內容價值平均較燃油車成長1倍以上,因此,電動車普及化已是2021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積極投入資本支出並擴大產能的主要原因之一。Strategy Analytics預估,2021年全球平均每輛傳統燃油車的半導體含量為490美元,但電動車則高達890~950美元。車用電池方面,2021年磷酸鐵鋰(LFP)重磅回歸,係因Tesla擬將所有標準里程的車款都將採用該類電池。LFP供應商針對電池芯與電池組之設計將使能量密度提升,使得LFP的性價比變得極具吸引力,而原料供給穩定(有別於鋰電池仰賴稀土材料),也是LFP獲車廠青睞的重要因素。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供應鏈,則是充電樁和充電槍。由於美國總統拜登已制定美國將於2030年之前新建50萬個充電站,預計該政策將投入150億美元,在高速公路沿線和地方社區設立快速充電樁。雖然目前還是以美國在地業者為主要供應商,由於數量龐大,只要通過認證,台灣廠商還是有機會切入這項龐大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