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宏致Q1沒淡季,今年併購整合綜效擴大
總體經濟
上市櫃營收 創最旺1月
上市櫃公司元月營收2月14日全數出爐,在產品報價調漲,以及訂單遞延效應助威下,總營收達3.58兆元,為歷年同期最高紀錄、史上單月第五高水準,年增9.3%,月減13.1%,並已連續11個月站穩3兆元大關。展望後市,綜合凱基投顧董事長朱晏民、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看法,第1季適逢農曆春節,及拉貨淡季,但晶圓代工、ABF載板、網通等電子次產業、以及受惠於國際油價上漲的塑化業,可望淡季不淡。上市櫃公司元月營收創新高家數達121家, 連11個月維持百家以上,創高公司除台積電、聯電、瑞昱、信驊、文曄、欣興等半導體上中游外,還有微星、技嘉等板卡廠。傳產則有運價維持高檔不墜的長榮、陽明、萬海等貨櫃三雄,及統一、統一超、大成、卜蜂、八方雲集等內需為主的食品、消費產業締造佳績。以元月營收排行來看,鴻海受到去年基期較高、傳統淡季,以及供應鏈仍緊等因素影響,單月下滑至4,457億元,月減38.8%,年減10.8%,但仍蟬聯營收王寶座,並預期第1季營收可望持平於去年同期表現。台積電拜代工價格調漲效應,元月營收擴增至1,721億元,月增10.8%,年增35.8%,締造單月新猷,根據先前法說釋出的展望,第1季以美元計算營收季增率約7.4%,呈現淡季不淡,外資更看好產能滿載下,有機會繳出超越財測表現。
電子資訊
鴻海大跨界 搶進遠距醫療
鴻海B事業群總經理姜志雄表示,鴻海集團的智慧醫療與健康裝置布局,將以台灣市場為起點,明年計劃進軍東南亞市場。這次三方合作,是由鴻海提供「硬」醫療等級的硬體裝置,與「軟」包含App應用介面、雲端接口及後台病患生理訊號監控判定演算法的設計與開發。並與擁有醫療等級感測器的臺醫光電合作,將感測器與鴻海醫用硬體裝置整合為一,並將臺醫光電的醫療模組演算法融入整個軟體開發,使整體設計更為進階。目標是打造數位健康的生態系統。姜志雄表示,集團在2019年宣布3+3轉型升級計畫,三大產業之一就是數位醫療,鴻海在數位健康產業已經鴨子划水很久了,不只做產品,還延伸到服務、生態,因為只有生態才能創造最大的貢獻和價值,尤其遠距醫療更是大勢所趨。姜志雄指出,現在醫療等級產品最大的問題是沒辦法智能化,鴻海能提供「軟硬整合,虛實結合」的完整產品開發模式,幫醫療升級,讓醫療設備智能化,進一步做大數據、精準醫療、預防醫療。在硬體方面,鴻海將提供醫療等級的裝置,如呼吸器、專業級的智能健康照護監測平板等,軟體則包含App應用介面、雲端接口及後台的病患生理訊號監控判定演算法的設計與開發。對於集團布局數位醫療的進度?姜志雄表示,由集團中央推動,各事業群分工,但整體來看,鴻海對外會採取聯盟合作方式,不會單打獨鬥,技術層面則會朝心率脈搏、心電(ECG)、血氧、血糖等感測監測技術發展。至於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永齡基金會,也致力發展大健康產業?姜志雄表示,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創辦人主要是以發展生技產業,尤其是醫藥方面為主,例如投資台康生技,就是做生物藥的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鴻海本身,除了發展醫療級硬體產品,也打造軟體雲端運算平台,以軟硬整合的方式,跨入智慧醫療產業。
筆電代工廠布局工業電腦 緯創:尋求加值
筆電代工廠仁寶日前宣布將收購興櫃POS廠普達系統,擴大工業電腦布局,緯創也透過旗下緯昌發展工控相關應用。緯創資通總經理暨緯創智能執行長沈慶堯今天說,這代表業者都在尋求加值。緯創集團旗下緯昌科技今天發表WiZAVIU智慧行動攝影機暨雲平台產品,沈慶堯以緯昌董事長身分出席,會後接受媒體訪問。沈慶堯指出,緯創一路做代工,在思考如何運用本身的技術與軟體能力。緯創旗下緯昌科技希望能在工控、安防等應用提供更好的加值,但不會在緯創內部做,因此透過獨立公司提供相關解決方案。媒體詢問對仁寶擴大布局工業電腦的看法,沈慶堯認為,這代表業者都在尋求加值,緯創也希望運用過去發展多年的軟體經驗找到生意,這是緯創需要長期繼續耕耘的方向。緯昌於2017年由緯創資通與廣積科技合資成立,聚焦物聯網領域,產品包括為執法部門設計的車載智慧影像分析系統、智慧路燈、商用車輛環景輔助系統,以及針對物流、醫療與零售等委託設計專案。沈慶堯在產品發表會致詞說,當初希望利用廣積在智慧電腦、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基礎,加上緯創集團邊緣運算裝置的技術,在傳統代工領域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讓應用服務有更好發展。沈慶堯說,緯昌未來發展兩大重點,包括mobility行動通訊和edge AI邊緣運算,用終端裝置搭配軟體平台,提供解決方案。但在安防、工控等場域有很多專業知識,需要跟夥伴配合,提供有價值的服務,解決在產業上遇到的問題。緯昌總經理鄭耶光指出,緯昌近幾年營收健康成長,已布局歐洲、美國和日本等國際市場;內部有設定今年成長目標,但仍面臨缺料問題,需審慎看待。
宏碁攻AI眼科 緯創布局醫材
PC供應鏈搶進醫療藍海市場,其實各有專攻,各顯神通。以宏碁來說,攻AI醫療領域,具體鎖定眼科,旗下宏碁智醫陸續開發出人工智慧診斷軟體VeriSee DR(智視康)及醫療遠距視訊解決方案TeleMed,智視康利用人工智慧輔助醫師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準確度更是高達93%。目前宏碁智醫VeriSee DR已取得台灣、泰國、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地醫材或使用許可證,印度市場也在申請當中,累計已成功導入超過50間醫療院所。另外,宏碁也預計今年針對 VeriSee AMD(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輔助篩檢軟體)等應用領域拓展,並申請FDA。同為PC品牌廠的華碩布局更為多元,旗下AI研發中心(AICS)產品已打入20家以上醫療院所,且服務用量在過去一年有十倍的增長。此外,近期華碩手持式超音波醫療解決方案與人工智慧內視鏡病灶偵測系統(EndoAim)獲國家品質標章,EndoAim正進行TFDA申請。代工廠方面,緯創集團旗下緯創醫學,持續布局醫材代工、外骨骼機器人、智慧醫療服務三大領域。例如緯創醫學攜手台大智活中心(iNSIGHT)打造BestShape慢性腎臟病照護解決方案,搶攻預防醫學領域商機。此外,緯創醫學還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開發一款透過無線電波偵測呼吸心跳的裝置。該裝置的開發成本低,推廣容易,且無影像沒有個資問題,透過後台雲端系統,可對受照護者進行24小時的健康偵測,頗受市場歡迎,目前已經應用在數家月子中心、安養院與長照中心等場域,接下來,還將進軍大企業的健康檢查市場,以及連鎖健身中心。緯創醫學跨入上述三大領域,以醫材代工為大宗,占營收比重約85%。近年緯創醫學在醫材代工方面,逐步從「幼稚園成長到小學階段」,陸續打入國內外二、三線醫材品牌,承接 PCR、醫療產品電路板等產品製造代工,預期隨著客戶擴大,成長動能可期。
英特爾擴版圖 台鏈變盟友
英特爾2月15日宣布以54億美元現金收購高塔半導體(Tower),也因此與新唐、旺宏成為盟友,成為英特爾此次跨國併購案的台廠大贏家。未來可在晶圓代工、消費性電子以及當紅的車用領域進行合作,藉由三方各自獨到的邏輯晶片與記憶體能量,衝刺半導體業務,擴大彼此的出海口。新唐原與高塔共同擁有在日本的三座晶圓廠,旺宏早在20年前就與高塔結盟並為其大股東,預期在新唐擁有車用、消費性電子相關晶片設計能力,未來也與英特爾共同握有日本三座晶圓廠股權,攜手合作空間大。旺宏與高塔有記憶體技術合作,同時也是高塔股東,也為與英特爾合作帶來新契機。新唐是從2019年9月1日起,正式將併購的日商松下(Panasonic)半導體事業(PSCS)納入旗下,成為子公司NTCJ,藉此獲得2D與3D ToF影像感測技術及元件、高效能微控制器(MCU)、電池管理及CSP MOSFET等半導體元件技術與人才。新唐藉由該案,同時承接原本松下與高塔合資的PTS公司49%股權,PTS旗下共有二座8吋廠及一座12吋廠。PTS由原高塔掌握51%股權,並負責營運,據了解,新唐身為PTS的大股東之一,NTCJ的產品以工控與車用產品為主,主要也是交由PTS代工。隨著英特爾併購高塔,原由高塔掌握的PTS股權也將由英特爾承接,即未來新唐與英特爾將合資共同持有位於日本的三座晶圓廠。新唐具備車用、消費性電子相關晶片設計能力,與英特爾成為盟友之後,雙方將可有更緊密的合作機會,擴大事業版圖。旺宏則是台灣與高塔結緣最早的科技廠,雙方2000年便啟動合作,當時共同開發、生產先進快閃記憶體產品。同時,旺宏也是高塔股東,根據旺宏最新揭露的數據,截至去年第3季底持有高塔股票46.4萬股,持股比例為0.43%。因應客戶對高品質及高容量產品需求,旺宏積極推進製程技術,包括將目前主流NOR晶片再微縮至45奈米,3D NOR產品預計2023年至2024年間推出,挑戰業界最先進製程。另外,3D NAND晶片已於2021年第4季小量生產48層,月產能從5,000片逐步拉升,已開始供貨主要客戶,96層產品預計2022年底小量生產。旺宏與高塔淵源深厚,隨著英特爾收購高塔,旺宏與英特爾的互動也將可更緊密。旺宏現為全球最大NOR晶片供應商,其NOR晶片與NAND晶片都是消費性產品與車用市場必備的零組件,未來有望藉由其在記憶體領域的能量,擴大與英特爾合作關係,為後市增添更多動能。
NB組裝續受缺料干擾,盼下半年漸改善
NB組裝廠今(2022)年1月營收全數出爐,普遍因進入淡季,營收較上個月下滑,不過多數仍優於去年同期,展望後市,由於整體料況掌握度較去年下半年提升,今年第1季NB組裝廠出貨都有淡季不淡表現,不過業者也坦言,目前長短料仍持續干擾出貨、沒有完全解決,預期要至下半年,上游晶片緊缺情況才有機會進一步舒緩。NB組裝廠去年12月受惠料況走順,普遍NB出貨都有亮眼表現,包括廣達、仁寶、緯創都有創歷史新高表現,英業達也創歷史次高;今年1月則普遍因為基期關係、進入淡季、長短料問題持續,NB出貨皆較上個月修正。
廣達1月營收月減19.20%、年增6.83%,NB出貨600萬台、月減80萬台。緯創1月營收月減30.31%、年增14.32%,NB出貨170萬台、月減100萬台。仁寶1月營收月減35.28%、年減9.35%,NB出貨360萬台、月減200萬台。英業達1月營收月減24.00%、年增0.66%,NB出貨150萬台、月減30萬台。展望第1季,廣達維持看法,認為去年第4季未消化訂單將遞延至今年第1季出貨,因此以往廣達因為消費機種比重較高,第1季淡季NB出貨季減幅度會大於產業平均、約季減2成上下,不過今年第1季NB出貨季減幅度較過往相比有望收斂、有機會低於2成幅度。仁寶受到缺料影響,使得1月NB出貨月減超過3成,仁寶指出,若料況改善,2、3月出貨有機會回升,目前對第1季NB出貨展望沒有改變,控制在季減15%以內,並較去年同期保持成長。緯創預期,第1季NB出貨將季節性修正,不過由於需求持續,預期出貨量將優於去年同期、有機會年增個位數幅度。以單月出貨來看,預期1-2月較淡、3月有望回升。英業達原本預期第1季NB出貨約季減low teens(11-13%),不過有鑒於1月NB出貨受長短料影響仍大,目前有單無料情況持續,因此第1季NB出貨下修為季減15-20%。整體NB組裝廠第1季NB出貨展望,普遍維持季減幅度較往年收斂、或是出貨年增的預期,有望淡季不淡;不過供應鏈也坦言,NB缺一顆零件就無法出貨,目前主要仍缺成熟製程IC,整體長短料情況若要進一步緩解,仍待上游產能逐步開出,預期要至下半年才有機會進一步改善。供應鏈也認為,NB經歷兩年遠距需求拉升出貨量之後,今年出貨量難以再有爆發性成長,不過觀察包括商用、電競需求仍具支撐,整體NB市場相較去年仍有持平上下的表現。另方面,由於NB組裝廠去年普遍有不錯的獲利表現,加以具備穩健的現金股利配發水準,目前這個族群普遍隱含殖利率都有6%以上,下檔具有保護。
ESG投資需求增 MSCI評等擬納400家上市櫃公司
指數編纂公司MSCI(明晟)發布ESG趨勢報告邁入第10年,MSCI台灣區業務負責人暨執行董事陳彥霓今天表示,投資者對ESG及氣候變遷數據的需求變得更殷切,MSCI ESG評等已涵蓋124家台灣上市櫃公司,未來預計擴充至400家。陳彥霓出席MSCI 2022年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與氣候趨勢展望記者會表示,2022年台灣市場將看到資產擁有者、資產管理業者採取更積極且具體的行動,將資金往減碳及氣候變遷風險影響較低、甚至因此受惠的資產移動,建立投資組合也會以符合淨零碳排為目標。陳彥霓指出,MSCI持續將更多台灣公司納入MSCI ESG評等,截至2022年1月底MSCI ESG評等涵蓋的台灣公司已達124家,超過摩台指的成分股家數,未來預計擴充至400家,但無法預測何時可以達成。她說,金管會於去年底發布指引,要求所有銀行應自2023年起,依據TCFD(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披露工作組)標準辦理前一年度氣候風險相關財務揭露,並要求上市櫃公司編製2022年永續報告書時,須採用TCFD標準進行揭露。MSCI ESG與氣候研究部亞太區主管王曉書表示,亞太地區與新興市場過去3年在ESG評等都有提升,部分企業早期對ESG理解可能不足,現在已明顯提升,在評等取得進步,台灣市場也看到更多上市公司的ESG評等上升。2021年是ESG投資具突破性的一年,MSCI數據顯示,去年第3季追蹤MSCI ESG指數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管理資產達1796億美元(約新台幣5兆元),年增1.52倍。MSCI在2022年ESG趨勢報告中指出,一些企業將透過供應鏈推動其他企業實現淨零排放,發生「新亞馬遜效應」。以網購平台亞馬遜爲例,為達成淨零排放目標,亞馬遜將要求供應商減少碳排,這些供應商包括全球主要的硬體供應商與半導體公司,例如聯想、惠普、英特爾及台積電(2330)等。報告指出,這些供應商即使未承諾實現淨零排放,也不得不定出目標,投資人也將留意供應鏈上下游關聯企業的減排情況。
2035年全球預估將有8.6億輛電動車上路
全球最大礦商必和必拓(BHP Group Ltd)週二(2月15日)發表經濟和商品展望報告時指出,電動車(EV)市場正在起飛。依據BHP的基本假設情境,2035年全球預估將有8.6億輛EV上路,屆時全球輕型車車隊將有45%左右屬於EV車款、八成的年度銷量將出自EV。BHP表示,2021年全球EV銷量達到破紀錄的670萬輛,分別較2019年、2020年成長179%、116%。歐洲、中國去年EV銷量分別年增70%、159%至200萬輛、300萬輛,EV佔兩地的輕型車銷售比重介於15-16%之間。2021年全球EV銷量佔比達8.8%、較2020年增加一倍,美國EV銷量佔比自2.0%升至4.3%。BHP去年7月宣佈與特斯拉(Tesla Inc.)達成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必和必拓將從西澳Nickel West供應EV電池所需的鎳。BHP週二指出,長期而言,鎳將成為電氣化大趨勢的主要受惠者,而硫化鎳將特別具有吸引力。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F)預估,2021年能源轉型投資額年增26.9%至7,550億美元,可再生能源、電氣化運輸就囊括了85%的資金。Thomson Reuters報導,BHP去年9月宣布與KoBold Metals合作,在澳洲和全球其他地區透過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尋找銅、鎳等電池金屬。英國金融時報2月10日報導,隨著EV在未來20年成為主流,鋰、鎳等電池金屬需求預估將會激增。
2022產量大爆發 智能車衝鋒 投資時機到
根據DIGITIMES Research預估,2021年全球電動車銷量約600萬台、2025年達1,500萬輛、2030年逾3,000萬輛,年複合成長約兩成,占全球汽車銷售有望增至三成,若2021年是高速成長起始年,2022年即是產量大爆發元年,產業進入高速成長爆發期,有利透過智能車基金掌握投資好時機。日盛投信投資團隊表示,全球各大傳統車廠在各國政府政策推動與龐大的商機驅使下,紛紛搶食汽車電動化大餅,電動車成為未來全球車市成長的主要動能,加速汽車業升級,相關基礎建設及零組件等也隨著放量成長。預估2021~2026年在車市銷量複合年增率32%,滲透率2026年達28%,即每三輛車就會有一輛,凸顯分批布局電動車/智能車股的主動式基金,將充分掌握長期爆發的契機。群益創新科技基金經理人黃俊斌分析,全球電動車銷量持續增長,已是各國際大廠競相發展布局的領域。根據市場預估,2020~2025年全球電動車銷量複合年增上看45%,市場需求強勁,許多台廠早已切入相關供應鏈,包括馬達、充電槍、車用晶片、中控面板等,在供應鏈中扮演要角,隨電動車滲透率持續提升,後續受惠發展可期。台新ESG環保愛地球成長基金經理人蘇聖峰認為,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各國政府紛紛將車聯網、聯網汽車、智能汽車列為重要的發展方向,大力支持智能車產業發展,加上車廠、電信商和第三方服務業者推波助瀾,帶動智能車快速發展。日盛全球智能車基金研究團隊強調,產業續看好AI、數據中心、電動車等長線趨勢,聚焦電動車所需零組件除半導體之外,插電混動(PHEV)與純電動車(BEV)所需電流、電壓轉換,加上充電基礎設施的核心技術功率模塊,將帶動元件需求強勁成長,預期電池裝機量2022年將高速成長。
2026年全球將有四分之一的人口 每天待在元宇宙一小時
Gartner研究副總裁Marty Resnick表示,元宇宙供應商已經在為用戶建構在虛擬世界中生活的方法,包括從參加虛擬教室、購買土地到和建造虛擬家園等等,這些活動目前都在不同的環境中進行。最終,它們將在一個單一的環境中完成所有事,這個單一環境就是元宇宙。Marty Resnick進一步表示,到了2026年,全球將有30%的組織或公司已經為元宇宙準備好他們產品和服務。Gartner將元宇宙定義為一個集體虛擬共享空間,結合VR虛擬實境和AR擴增實境二者,且不限制使用的設備,可透過從平板電腦、頭戴式顯示器或其他AR/VR裝置進入。Gartner預計將會有一個由虛擬貨幣和NFT(不可替代代幣)主導的虛擬經濟即將誕生。所以,大家不要以為進元宇宙就是遊戲和玩耍。在疫情影響之下,在家辦公的人們還是必須開會;而元宇宙創建的虛擬辦公室,讓每個員工都擁有一個虛擬替身,老闆可以在元宇宙建造一座他想要的辦公室、會議室樣貌,甚至他也可以把這座虛擬辦公室建構成跟原本實體辦公室一模一樣。而在虛擬教室中,也能創造出和實體教室完全一樣或另一個全新空間。每個學生也都有一個專屬的虛擬頭像,這個頭像必須讓老師們容易辨識,才能順利點名。每個學生也可以操控他們的虛擬替身,隨時起身走到教室前方黑板去答題。甚至,虛擬教室還能隨時變成好幾個大桌的外觀樣貌,方便大家可以分組討論,連搬桌椅的步驟都免了!這就是未來元宇宙的樣貌。
搶奪元宇宙市場大餅 Google捲土重來投入AR裝置開發
中國新能源車市場需求強勁,研究機構Canaly於2月14日公布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電動汽車(EVs)銷量年增109%。其中,中國市場銷量超過320萬,占全球規模的一半,五菱宏光Mini EV持續衛冕大陸年度銷售冠軍,汽車大廠特斯拉(Tesla)兩款車型則緊隨其後。集微網引述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為650萬輛,年增109%,占所有乘用車銷售的9%。但受全球新冠疫情延燒和「晶片荒」影響,全年汽車市場總量僅增長4%。中國成為新能源車品牌的必爭之地,主打低價車款的五菱宏光Mini EV仍為中國年度最暢銷新能源車型,特斯拉旗下Model Y和Model 3則分居二、三名。中國本土車企比亞迪也持續擴大產品陣容,陸續推出十幾款車型搶攻市場,年銷量增長逾200%。作為新能源車最大市場,中國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已達15%,整體規模占有全球一半,年銷售量超過320萬,較2020年大增200萬輛。相較之下,美國電動汽車銷量大幅落後於中國和歐洲等市場,滲透率僅約4%,年銷量為53.5萬輛。特斯拉仍穩居全球龍頭地位,2021年市占率達14%,旗下Model Y自2021年在主要市場銷售後,銷量迅速於中國和美國等地超越自家車款Model 3。數據顯示,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2021年交付量達48.41萬輛,2022年公司將專注於現有車款交車業務。
去年印度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年增7%
中國新能源車市場需求強勁,研究機構Canaly於2月14日公布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電動汽車(EVs)銷量年增109%。其中,中國市場銷量超過320萬,占全球規模的一半,五菱宏光Mini EV持續衛冕大陸年度銷售冠軍,汽車大廠特斯拉(Tesla)兩款車型則緊隨其後。集微網引述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為650萬輛,年增109%,占所有乘用車銷售的9%。但受全球新冠疫情延燒和「晶片荒」影響,全年汽車市場總量僅增長4%。中國成為新能源車品牌的必爭之地,主打低價車款的五菱宏光Mini EV仍為中國年度最暢銷新能源車型,特斯拉旗下Model Y和Model 3則分居二、三名。中國本土車企比亞迪也持續擴大產品陣容,陸續推出十幾款車型搶攻市場,年銷量增長逾200%。作為新能源車最大市場,中國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已達15%,整體規模占有全球一半,年銷售量超過320萬,較2020年大增200萬輛。相較之下,美國電動汽車銷量大幅落後於中國和歐洲等市場,滲透率僅約4%,年銷量為53.5萬輛。特斯拉仍穩居全球龍頭地位,2021年市占率達14%,旗下Model Y自2021年在主要市場銷售後,銷量迅速於中國和美國等地超越自家車款Model 3。數據顯示,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2021年交付量達48.41萬輛,2022年公司將專注於現有車款交車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