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信邦今年車用營收看增兩成;股利政策3月定案
利基客戶訂單能見度佳,法人預期,零組件大廠信邦今年營運維持兩位數成長無虞,毛利率先看持穩,但若原物料與料源取得穩定,明年毛利率年對年轉強可期;根據法人的估計,公司去年每股盈餘會超過10元,過往股利配發率約七成,預計3月董事會定案,今年獲利再創高可期。因客戶多為利基領域的龍頭大廠,且近年在核心客戶的供貨比重逐年增加,信邦算是法人圈有共識每年營運較能擺脫景氣波動的防禦類股。公司也指出,因主力領域都屬訂單式生產,訂單能見度至少都有半年水準,有利提早備料,不過去年至今因還是以穩住客戶的出貨為主,毛利率相對採取守勢。 公司認為,今年毛利率還是先看穩定,主要是料源供應還不十分順暢,不過若按照目前的態勢,明年毛利率年對年可能會有比較強勁的動能。 而在利基布局上,公司對今年車用看法樂觀,一是既有電動車、車用電子領域,公司本來就有供應不少陸系電動車大廠高壓線束,倒車雷達、顯示屏上也有不少車用電子零件導入。而美國強化電動車的基礎建設,另電動自行車與電動滑板車的共享經濟的商機逐年竄升,公司也掌握不少商機,法人預期,今年車用營收將有兩成年增幅度。 法人也預期,信邦去年每股稅後盈餘將逾10元,過往股利配發率約七成,現金股利配發數字可望同步創高,預計3月董事會定案。今年營收將有10-15%年增成長,獲利再創新高。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立訊精密計劃籌集135億元以建設六個項目

據路透社報道稱,蘋果供應商立訊精密表示,該公司將籌集最多135億元(21.3億美元)為六個項目提供資金,其中包括建設一條可穿戴設備生產線。立訊精密在提交給深圳証券交易所的文件中稱,該公司計劃曏最多35名投資者發行21億股股票,價格將在稍後階段披露。此擧旨在提高公司在消費電子產品和智能汽車等下遊應用領域的生產能力。備案文件顯示,這六個項目包括智能穿戴設備、智能移動終端精密部件、新能源汽車高壓連接系統等生產線的建設。報道稱,立訊精密成立於 2004 年,近年來已成為蘋果的一家快速增長並穩步前進的供應商,從為iPhone和Macbook製造連接器電纜到製造Airpods。此外,2020年,該公司還從台灣地區的緯創資通收購了兩家iPhone代工廠。

歐美制裁俄國 四大產業恐爆斷鏈危機

俄羅斯進軍烏克蘭,引發西方國家威脅將祭出「嚴厲」制裁,但俄國坐擁豐富天然資源,是鈀金、白金、鎳、鋁等多種原物料的出口大國,牽動半導體、電動車、不銹鋼、智慧手機等四大產業供應,美歐的制裁措施可能阻斷相關原料出口,引發製造業的斷鏈危機。即便制裁沒有預期嚴厲,這些金屬行情近來大漲,也將增添製造商的成本壓力,由於這些原物料終端應用涵蓋全球民生消費、基礎建設等重大領域,其成本上揚,恐引爆後續一連串產品漲價效應,使得近來全球關注的通膨問題更趨嚴重。從俄羅斯的各種商品全球供應占比,可看出該國在原料的莫大影響力。俄國的鎳出口占全球49%、鈀金占42%、鋁占26%、白金占13%、鋼鐵占7%和銅占4%。鎳用於製造不銹鋼、電動車;鈀金用於汽車觸媒轉換器、手機、感測器、記憶體、電極、甚至牙科填充物。美國35%的鈀金來自俄羅斯,許多用於半導體後段封裝環節。荷蘭合作銀行警告,俄羅斯掌控全球近半數用於廚具、手機、醫療設備、運輸、建築和電力的鎳出口,還有近半數用於觸媒轉化器、電極和電子產品的鈀金出口,以及全球四分之一用於汽車、建築、機械和包裝的鋁出口。俄烏衝突升高、俄國遭制裁的前景,已帶動基本金屬行情22日盤中強漲,倫敦金屬交易所(LME)3個月鎳期貨攀揚3.1%至歷史新高,報每噸25,095美元,鋁期貨也一度漲3.1%至每噸3,380美元,逼近歷史新高。鈀金期貨22日盤中漲2.9%,報每英兩2,404.5美元。分析師指出,由於美歐的制裁可能會瞄準俄國原料出口這個痛點,因此鋁、鎳價格從近期到中期都看俏。此外,氦、氖、氬、氪和氙和鈧等氣體和稀有金屬也來自俄烏地區;這些氣體是半導體曝光、蝕刻製程的關鍵材料,可能使半導體業再受缺料影響。市調機構Techcet估計,美國逾90%的半導體等級用氖來自烏克蘭,氖是俄羅斯生產鋼後的副產品,再送往烏克蘭進行純化。若美歐的制裁清單涵蓋氖,可能衝擊相關供應鏈。
Techcet推估,美國半導體等級的氖供應,超過90%來自烏克蘭。

鴻海電動車拓版圖 開進沙國

鴻海電動車事業開進沙烏地阿拉伯,2月22日公告,斥資約5.625億沙烏地里亞爾(約新台幣41億元),取得新設合資公司8.2%股權,集團電動車版圖正式插旗中東。據了解,鴻海將與管理4,500億美元資產的沙國油元基金合作,接下來將投資布局電動車軟體平台。知情人士透露,這家新的合資企業,將會採用BMW授權的底盤來組裝電動車。市場看好,挾沙國基金銀彈優勢與鴻海集團能量,鴻海電動車勢力將更壯大,全球布局再下一城之際,與BMW這樣的指標傳統車廠建立合作關係後,也為鴻海未來承接BMW電動車大單預作準備。鴻海指出,目前以合資方式新設的公司正式名稱待定,這筆交易將取得合資公司5,625萬股股權,占總數8.2%,每單位價格為10沙烏地里亞爾,此為去年11月法說會提到的中東合作案。

鴻海攜手XRSPACE打造元宇宙 投資金額上看1億美元

鴻海2月22日宣布與新世代虛擬實境應用、元宇宙開拓者 XRSPACE攜手簽訂合作備忘錄,未來,鴻海有權投資 XRSPACE 1億美元,第一階段將投入1500萬美元,取得XRSPACE股權。未來,XRSPACE擁有的虛擬空間掃描和互動、視覺運算、渲染、手勢互動和全像追踪、人工智慧等技術,將結合鴻海在軟硬體平台垂直整合的設計製造能力,建立起完整的元宇宙(Metaverse)生態系統。XRSPACE由前宏達電執行長、現任XRSPACE董事長兼執行長周永明於2017年創立,專注打造完整的元宇宙應用發展。不同於過往的科技產品,元宇宙涉及遊戲、動畫和內容,需要10倍以上的計算能力和顯示解析度,結合矽谷的高科技和好萊塢的創新想像;元宇宙將成為繼智慧型手機之後的重頭戲,透過3D即時互動,從實體到虛擬、虛擬到實體的通信體驗,無論人們身在何處,它會將人們聚集在一起,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鴻海和XRSPACE的合作將展現出全新的台灣產業實力,整合一線消費者體驗、技術、零組件和製造,這將讓台灣不會錯失新的元宇宙巨大商機。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表示,「Peter(意指周永明)在引領全球創新與品牌建立上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他所創辦的XRSPACE更是元宇宙的先行領航者,已建立了各種技術及元宇宙平台。鴻海很高興能與XRSPACE結盟,共創元宇宙。」劉揚偉指出,鴻海對元宇宙的策略和電動車一樣,會朝平台化的方向發展,從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軟體、基礎設施、內容與應用等五大領域都已經有所佈局。鴻海和XRSPACE合作,將能強化元宇宙架構所需要的AI(人工智慧)及軟硬體相關技術,讓元宇宙的軟硬體生態系更趨於完整。此外,雲端服務需求浮現,造就了更為強大的伺服器架構、雲端資料儲存以及雲計算能力等市場潛力;劉揚偉表示,元宇宙將加速此成長力道,鴻海作為全球最大的資料中心伺服器供應商,將會積極抓住這個成長機會。XRSPACE董事長兼執行長周永明表示,「我們希望能做更大、更優質的元宇宙,我們需要跟雲端(Cloud)、AI(人工智慧)、Edge computing(邊緣運算)、Storage(資料儲存) 網路及5G結合。這也是我們跟鴻海策略結合的一個重要的關係。鴻海對元宇宙有很清楚的願景,我們很多地方可以互補,一起合作,把元宇宙做到更好。我們很高興與鴻海的策略性合作,此項合作不只大量強化 XRSPACE metaverse 的能力,對XRSPACE全球業務推動也有很大助益。」2021年XRSPACE推出了GOXR新平台。同年10月,鴻海科技日(HHTD21)活動,即透過GOXR平台在元宇宙的虛擬世界同步呈現,提供給對HHTD21有興趣的民眾上線體驗,並獲得不少正面迴響。元宇宙作為產業Next Big Thing,鴻海從攝像頭、3D Projector、光學鏡片、顯示光源、晶片、傳感器、PCB、外殼機構件、AR/VR到雲端伺服器、雲儲存、雲計算等,已逐步完善起上下游的硬體產業生態鏈。元宇宙現在才剛起步,本次雙方合作,鴻海透過投資XRSPACE契機,雙方共同創造未來元宇宙龐大的商機。

折疊iPhone問世 恐再等等

研究機構Display Supply Chain Consultants(DSCC)分析師羅斯(Ross Young)表示,蘋果可能將折疊iPhone推遲到2025年問世,也正探索研發全螢幕可折疊的MacBook筆電。這意味市場原本寄望大咬折疊iPhone訂單的新日興、兆利等軸承廠恐怕要再等一等;隨著MacBook出新花招催買氣,鴻海、廣達等供應鏈樂透。羅斯表示,傳聞已久的蘋果折疊iPhone已經推遲到2025年,與先前業界預測在2023年或2024年推出的時間明顯延遲,且是在與供應鏈消息人士討論後發生的,意味著蘋果不急於進入可折疊手機市場。蘋果近年來持續累積折疊手機專利,並與台廠密切合作,測試折疊機螢幕、軸承等關鍵零組件,但目前處於「只聞樓梯響」的研發階段。法人點名,未來蘋果若推出折疊iPhone,攸關折疊手機品質良莠的軸承,國內軸承廠新日興、兆利有機會取得相關訂單,爭取躋身iPhone供應鏈。儘管延後折疊iPhone問世時間,但傳出蘋果正研究新款折疊筆電MacBook的可能性。市場傳出蘋果與供應商討論螢幕尺寸約為20吋的折疊筆電。蘋果Mac產品組裝供應鏈是廣達與鴻海,廣達是MacBook筆電組裝最大供應商,蘋果發展可折疊MacBook筆電,未來有望為廣達增添成長力道。廣達2021全年筆電出貨7,530萬台,年增25.9%,創歷史新高。市調機構預估,2021年是筆電市場的高峰,預估2022年的筆電市場規模,將較2021年小幅下滑,但廣達今年筆電出貨量,仍力拚優於產業平均水準。市場傳出,蘋果的折疊筆電發表時間會在2025年之後,依照過往蘋果研發時間來看,可望在2026年或2027年看到蘋果折疊筆電問世,將為筆電產業帶來全新且巨大的變化。法人認為,蘋果不會只滿足於目前的智慧手機市場,未來勢必會跨足折疊手機,外界也持續關注蘋果切入市場的時間點、產品差異性,及最重要的終端價格。

蘋果AR/VR 頭戴顯示器有望年底亮相 傳已完成生產測試

多年來一直有傳聞表示Apple蘋果公司正在開發AR/VR頭戴顯示器,但向來只聞樓梯響,不知道這款產品是否存在。稍早外媒《MacRumors》引述《DigiTimes》報導,據稱Apple蘋果已經完成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頭戴顯示器在第二階段的工程驗證測試EVT 2,有望在2022年底亮相。這次消息來自《DigiTimes》付費版本的「Before Going to Press(出版前)」報導,據稱內容指出Apple蘋果已經完成EVT 2第二階段工程測試,確保原型裝置符合蘋果公司的設計與規格。由於這篇報導還沒有進一步說明的內容,更多詳細資料可能要等新聞發佈為主。不過,從這消息來看,雖然Apple蘋果頭戴顯示器似乎有望在 2022 年底前亮相,然而先前《彭博社》科技記者Mark Gurman指出因為開發問題影響,Apple蘋果頭戴顯示器可能會延期到 2023 年發布。即使有網友在Apple Store的程式碼找到了Apple Glass,也證實了蘋果正在開發頭戴顯示器的系統,也證明這項作業系統的存在,而根據說明Apple頭戴顯示器確實實在,而且龐大的VR/AR市場才正要起飛。《MacRumors》認為DigiTimes的最新報告顯示Apple蘋果頭戴顯示器即將迎來大規模生產階段,而產品發表時間大約落在2022年或2023年附近。據傳聞,這款頭戴顯示器具有輕巧的設計,兩個4K微型LED顯示螢幕、15個光學膜組、兩個主要處理器、支援Wi-Fi 6E網路、眼球追蹤、透視AR模式、物體追蹤、手勢控制...等等,至於價格部分據部分報導顯示,價格至少3,000美元(約8萬3千元新台幣)左右。

電競品牌示警 筆電出貨推延

德系高階電競PC業者Schenker(XMG)示警,受到中國蘇州工業區爆發的Omicron疫情,影響當地部分供應鏈工廠停工或降減產能,加上物流運輸的瓶頸及部分IC料件短缺和價格上漲等問題再度發酵,將使得原預計於今年上半年陸續上市的筆電新品發貨時程推延。Schenker指出,在中國新一波疫情下,去年因零組件及IC元件短缺的筆電OEM/ODM廠,近期情況可能轉趨惡化。目前Schenker幾乎每天都會收到來自合作夥及供應商將延遲交貨時間的訊息,有些項目可能延後數周,但旗下如搭載英特爾第12代Core CPU的筆電新品,則還看不到延期時程有多久,加上短缺的元件和物流等成本上漲,亦使新品上市規畫及定價策略變得困難。放眼目前各品牌廠,包括惠普、戴爾、聯想與雙A宏碁、華碩等,甫於年初發布最新搭載英特爾第12代Core CPU的筆電產品,現階段也多仍未上架鋪貨,電商零售通路僅見微星有部分新機款已搶先開賣。Schenker表示,筆電產品使用的部分IC關鍵元件如電源管理IC,供貨依然十分緊俏,或得以更高的價格才能購得。此外,SSD(固態硬碟)的價格短期內也恐因NAND快記憶體兩大供應商Kioxia及Western Digital的污染品事件,而漲價一成以上,這也將直接對終端筆電產品價格帶來影響。另一方面,持續緊繃的全球物流運輸資源,除運輸時程仍長、物流價格上揚及搶櫃難度未減,中國蘇州的疫情也使得當地運輸樞紐受影響關閉,讓整體物流更雪上加霜。供應鏈業者指出,直至今年第一季底前能出貨的新品仍十分有限,國內外現通路上銷售主力仍以先前到貨的11代CPU庫存產品為多,不過一線品牌廠現仍有許多海上漂或待離港的產品,預計今年上半年升級換機潮的效益將難發酵。Schenker旗下XMG電競品牌筆電的主要ODM台廠包括藍天及志合,在持續受到供應鏈料況及蘇州疫情影響下,兩業者近期的陸廠產線稼動率亦因此受累。藍天今年1月合併營收在筆電事業出貨動能維持強勁下,仍有20.37億元的歷年同期新高表現。雖預期2月在工作天數縮減,加上供應鏈及疫情影響出貨動能下,將回檔下修,惟展望其上半年手上訂單能見度明朗,第一、二季維穩年成長走勢仍可期。

豪車改裝廠登陸 專攻特斯拉

台灣豪車改裝廠,前進大陸改特斯拉。國內超級豪車改裝大廠三一東林宣布,將與大陸指標汽車大廠上汽集團合作,改裝特斯拉車輛並自建品牌;短線雙方訂下目標,一年銷售量約3,600輛,每輛售價應落在新台幣200萬元內。根據透露,三一東林與上汽集團雙方已簽訂三地銷售據點,包括北京、青島與廣州,單一據點單月銷售可望逾百輛,成為兩岸合作、專責改裝特斯拉的首例。三一東林以高級車改裝為主要業務,動輒千萬元以上的BRABUS更受到矚目,此外,包括以德國賓士V-Class為基礎所打造之歐洲最頂級商務車品牌KLASSEN、賓士原廠授權之改裝成車廠HOFELE,以及專精於德國BMW改裝的新興品牌BOLDMEN,這些全球首屈一指的品牌,都將陸續導入最新車款來台發表。台灣頂級豪華車改裝市場需求穩定,三一東林的營收表現也有效反應,去年全年營收8.1億元,年增75%,今年賓士改裝車豪華品牌BRABUS接單看好,再加上一輛要價4,000萬元的BRABUS XLP800今年預估將四台交車,三一東林台灣的業務可望較去年進一步成長。至於前進大陸改特斯拉,三一東林今年3月將於上海成立據點,鎖定大陸改裝車市場,初步鎖定TESLA MODEL 3車款,由大陸上汽代工負責改裝,雙方已簽定北京、青島、廣州三處經銷商,初估每個經銷商單月接單都在100輛以上,目前正在申請自有品牌,未來TESLA MODEL 3的合法改裝車將由三一東林自有品裝的模式在大陸銷售。三一東林指出,大陸的改裝車市場規模極為龐大,初期,三一東林以大量的車款為首發產品,MODEL 3在大陸的市場規模相當大,前景也看好,大陸轉投資的業務可望快速超越台灣,未來並將陸續加入高階品牌的改裝車款。三一東林選擇TESLA MODEL 3為改裝對象的主要考量是,TESLA在大陸生產供應,產量極大,取得MODEL 3車款改裝車源並沒有困難,再加上大陸政府積極推動電動車,MODEL 3在大陸的價格相當平民化,即使改裝之後價格翻了近一倍,仍然是容易取得的價格,有助於三一東林在大陸市場打開知名度、擴大規模。

陸資來台投資大增200%

經濟部投審會2月21日發布統計數據,今年1月僑外資、陸資來台投資金額分別年增1.7倍及2倍,主要原因包括丹麥商的風電投資、日商投資永大機電,以及陸商鴻碩精密電工(蘇州)公司增資航碩興業公司等案。核准僑外投資部分,1月核准件數為164件,較上年同期減少28.07%,但在金額部分,投(增)金額計13億7,300萬美元(約新台幣381億元),年增170.21%。投審會表示,主要係因核准丹麥商CI II CHANGFANG K/S等以約105億6,343萬元,對哥本哈根基礎設施彰芳股份有限公司增加貸款投資,用以轉投資彰芳離岸風場,和日商株式會社日立製作所以約246億7,308萬元取得永大機電3億7,900萬2,832股等大型投資案所致。在此之下,1月投審會核准新設公司件數為97件,新設公司投資金額2,925萬5,893美元;另1月核准新南向國家來台投資件數為32件,年減25.58%,投(增)資金額計8,966萬7,000美元,年增264.12%,投資來源地主要為新加坡、泰國及澳洲。陸資來台方面,1月核准投資件數為四件,較去年同期增加100%;投(增)資金額計456萬4,000美元,年增201.84%。投審會表示,金額增加主要是因為核准大陸商鴻碩精密電工(蘇州)有限公司,以8,388萬元增資航碩興業有限公司等大型投資案所致。

碳盤查擴大 盯資通訊業

碳揭露為世界趨勢,環保署2月22日表示,正研議將用電量大的製造業納入強制盤查登錄碳排範圍,若用電產生的「間接排放」與製程產生的「直接排放」每年合計達2.5萬公噸,將納入應盤查登錄對象,預料資通訊(ICT)產業、半導體業封測等業者將受影響。環保署環管處長蔡玲儀表示,環保署在2016年公告的第一批應盤查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排放源,包括發電業、鋼鐵業、石油煉製業、水泥業、半導體業、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每年製程排碳達2.5萬噸CO2e(二氧化碳當量)者,以2020年而言共287家。隨著國際減碳成為顯學,環保署也持續檢討強制盤查對象。蔡玲儀表示,原先僅針對直接排放達2.5萬噸門檻者,才要強制申報,未來規畫,製造業若加計用電部分的間接排放達2.5萬噸門檻,一樣要申報。蔡玲儀表示,尚難統計有多少業者會被納入,接下來將與經濟部、各公會溝通,蒐集意見。她表示,事實上許多製造業早就啟動碳盤查,被納入應盤查登錄對象僅是多了一道查驗及申報程序,衝擊不會太大。除了法規強制盤查登錄對象外,國內中小企業、住商部門在受到供應鏈或公司治理要求下,也需要碳盤查,據各產業公會日前估算,全台合計約19萬家有需求,但國內符合標準的查驗機構僅七家。

配套不足 抵換平台難接軌國際

為推動二○五○年淨零碳排,政府規畫對排碳大戶開徵碳費,但全世界早已推行十幾年的碳交易市場(ETS),台灣尚未邁步向前。專家說,碳交易制度的確是推動淨零排碳的絕佳手段,但台灣受限國際因素、權責畫分等問題,加上並未制訂碳排放核配機制,目前僅環保署的溫室氣體減量抵換資訊平台,但並未接軌國際。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林泉興說,碳交易的先決條件是要有排碳量核配機制,藉此機制決定產業碳排放配額的多寡,而取得的配額就像權利一樣,通常會成為衍生性金融商品,如果企業節能減碳做得很好,例如配額一百單位卻只排放九十單位,多出來的十單位就可出售,或留著作為未來擴廠或排碳增加扣抵之用;反之,當碳排達到一一○單位,比配額多出的十單位就要去市場買碳權來抵換,碳交易制度因此成形。世界銀行統計,到去年為止,全球已有六十五個國家或區域有碳交易市場或相關制度,政府雖然喊出二○五○年淨零碳排目標,問題是至今連碳費要課徵多少都尚未出爐,更遑論碳交易平台的建立。林泉興說,碳交易平台就像股票交易,今天多排了十單位,就要去市場買這十單位,但出價高的才買得到,由需求決定市場價格,自然形成新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碳費則是強制企業交一筆費用,由政府統籌運用,用來支應政府相關節能改善或推動工作。一位永續專家指出,台灣的碳交易市場之所以做不出來,原因是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碳交易只能在國內玩,無法接軌國際,加上台灣有地理環境等限制,像水力發電或植樹造林,得到的碳權量和國外相比差距很大。此外,「氣候變遷因應法」的主管機關是環保署,但國際上做碳定價或碳交易市場,通常是金融財稅單位推動,主因是性質為可交易的金融商品,但只說要收碳費、沒有要做碳交易平台,在國際間比較罕見。這位專家說,尤其碳交易先決條件是要有排碳量的核配機制,所謂核配機制是先確定某種產業可以排多少碳,再換算該產業的個別企業的排碳上限,台灣相關機制都付之闕如,因此也做不成碳交易市場。目前為止,國內只有環保署的溫室氣體減量抵換資訊平台。林泉興說,這套機制是先期減量的抵換專案,假設中鋼廿年前就開始盤查及減排溫室氣體,就可把減排量向環保署登記,日後推行碳交易或相關碳權制度時,中鋼就可以把減碳的量拿出來抵換。不過,國內有些企業會去購買透過國際碳權驗證標準的碳權,其中最廣泛使用的認證標準為VCS。

傳產接單增速 超車科技

1月外銷訂單傳統貨品增速超車科技貨品;經濟部統計處表示,疫情前兩年推升遠距商機、宅經濟,但隨著疫情趨緩及高基期因素,科技貨品增速已放緩;相反地,原物料價格高漲及終端需求未減,傳統貨品持續發燒。從主要貨品接單金額增速看,科技貨品雖然都有維持正成長,但資訊通信及光學器材都只勉強維持正成長,只剩下以半導體為主的電子產品維持13.5%的二位數成長,與去年同期動輒五成、六成增速比較明顯放緩。經濟部統計處長黃于玲表示,因新冠肺炎推升遠距商機、宅經濟,帶動個人電腦、筆電及手機的硬需求,也科技貨品連續兩年都刷高紀錄。但科技貨品連兩年攀高峰也墊高比較基期,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逐漸讓科技貨品難以再重現大增速;隨著疫情趨緩導致需求減緩,守住正成長挑戰更大。黃于玲也說,全球對於新興科技應用及車用電子需求仍相當殷切,因此電子產品仍具相當大的接單動能,增速減緩幅度也會較資通信產品平穩。而光學器材1月險些「紅翻黑」,黃于玲解釋是因為面板價格下挫。據調研機搆Omdia預估,1月電視面板價格年減20.3%至44.2%;手機面板1月價格則是跌幅8.9%至漲8.4%,反彈力道來自5.71吋手機面板價格回升。相對於科技貨品熄火,傳統貨品因終端需求未減,再加上國際原油價格、鋼價等原物料價格持續攀高,化學品、基本金屬年增率均超過三成。惟獨原本理應隨油價上漲而大幅成長的塑橡膠製品接單,因防疫用品需求漸緩,抵銷部分增幅,僅年增12.1%。OPEC國際原油價格1月來到每桶85.41美元,油價較去年同期漲近六成。受到國際油價走揚,化學品1月外銷訂單金額達22.9億美元,年增逾三成。而隨著各國疫情趨緩、經濟復甦帶動大量基礎建設,推升鋼品成長量能,再加上鋼價頻頻走高,基本金屬製品也受益於這波漲勢,訂單金額來到33億美元,年增36.1%。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