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筆電放緩信音Q1營收年減個位數;非筆電續增溫
筆電需求放緩,連接器廠商信音預期,本季營收將是個位數年減,毛利率也會略受到庫存打呆影響。不過,非筆電的成長仍維持高標,法人預期,去年底法說會給出今年車用與新能源高成長的目標可期,全年兩者合計營收佔比將朝兩成邁進。 信音坦言,Chromebook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動能趨緩,去年底、今年初一般消費型也轉弱,只剩商用還在成長,雖大致符合經營團隊對今年筆電應用全年將呈持穩到小幅衰退的趨勢內,後續還是會關注整體變化,但第一季看來,筆電應用相較去年同期應呈下滑。反倒是非筆電的成長維持高標,公司表示,車用與新能源仍是今年主要成長的兩大來源,前二月成長幅度符合法說會預期;法人指出,公司因在歐系與亞系兩輪車的電源相關連接器出貨暢旺,預估今年車用營收貢獻將年增四成以上,營收佔比也將從去年的16.5%,提高到兩成左右。法人也預估,信音第一季營收將個位數年減,因原物料、庫存策略與淡季經濟規模因素,毛利率年對年可能下滑。 信音日前也通過財報,去年稅後淨利2.4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1.97元,每股通過配發1.3元現金股利,對照目前股價,股息殖利率超過5%。
 
貿聯大陸廠區復工;去年股利配發率估50-60%
華南廠區復工,貿聯此次受大陸疫情控管停工影響降至最低,法人預期3月營收將續創新高,第一季營收將創高,且毛利率年對年成長,爾後營收逐季創高可期;公司也預計本月下旬召開董事會,通過去年財報,法人預期每股稅後盈餘應有16元,股利配發率將介於五至六成,同步挑戰高峰。貿聯-KY表示,配合大陸政府疫情管控,原深圳廠自本月14日停工,但近期改為動態管控,目前廠區都已順利復工;先前內部統計,因深圳、東莞停工對客戶物流有衝擊的佔比,也僅千分之七上下,低於百分之一。外界關注特斯拉上海區停工兩日影響,法人也解讀,因特斯拉的訂單供不應求,若只是動態清零的短期措施,對出貨影響不大。 值得留意的是,貿聯-KY在併購LEONI工業事業群後,取得不少歐洲產能,在此波俄烏戰爭中,因歐洲客戶擔心部份生產會斷鏈,確實有部分工業應用的訂單轉往貿聯-KY集團塞爾維亞廠生產,只是並非外傳的車用線束,且因該廠規模不算太大,對短期營收影響有限,長期則觀察該等客戶轉單後的訂單延續性。法人也預期,貿聯-KY去年第四季獲利與每股盈餘將再創新高,以去年底加權流通在外股本計算,全年每股稅後盈餘有16元實力,現金股利配發率將介於五至六成間,預計本月25日董事會通過財報。法人亦估計,貿聯-KY今年首季營收將因合併效益逐月創高,毛利率雖會季減,但可望年增,全年營收逐季創高可期。
 
嘉澤去年每股賺33.32元 登頂
嘉澤21日公布2021年財報,受惠於桌機、伺服器等產品需求強勁,嘉澤去年稅後淨利34.72億元,每股盈餘33.32元,創下歷史新高。同日,董事會通過預計配發現金股利16元,也創下新高紀錄。展望後續法人表示,受益於桌機、伺服器等需求延續,儘管第一季工作天數較少,預期營收會較第四季下滑,不過整體表現將會是淡季不淡,隨後搭上CPU升級需求、DDR5的轉換潮到來,將為嘉澤帶來強勁的成長動能。嘉澤2022年2月營收13.9億元、年增8.22%,累計前二月營收達37.4億元、年增22.8%,創歷年同期新高。法人表示,受到農曆春節假期影響,部分2月需求提前至1月,加上考量疫情、航運等因素干擾,預估嘉澤首季營收季減0~5%,優於先前預估的衰退10%。嘉澤主要產品包括CPU Socket、DDR插槽、I/O連接器、PIC連接器等,廣泛應用在PC、NB、伺服器等領域。其中,伺服器是不小的營運亮點,除了看好雲端、資料中心等應用,將帶動伺服器產業較去年成長,兩大CPU廠將推出新平台,其所帶來的成長動能也備受市場期待。法人表示,兩大CPU廠預計今年推出新平台,分別為Intel Eagle Stream和AND Genoa,並用上DDR5、PCIe Gen 5,由於規格提升,CPU socket的pin腳數也增加,產品升級之下有利於推動單價提升,加上轉換潮逐步發酵放量,價量齊揚下,法人樂看嘉澤今年營收獲利更進一步成長、挑戰再創新高可期。以全年來看法人指出,嘉澤產品線中,桌機的成長幅度最大,伺服器次之,目前市場較為關注的Eagle Stream,預計量產時間還是落在下半年為主,不過客戶從Purley轉到Whitley的轉換潮仍在持續進行,NB則是持平至微增,主要是教育機種下降,但一般機種呈現回溫。

總體經濟

首度2月站上500億美元 外銷訂單 最強2月
史上最強2月外銷訂單!經濟部21日公布2月外銷訂單金額,表現優於預期,衝上515.6億美元、為歷年同月新高,首度2月站上500億美元大關,年增率21.1%,不僅是去年10月以來最高增幅,更是連續24個月正成長。展望3月有望在上半年挑戰單月600億美元門檻,也將挑戰「最強第一季」。經濟部統計處處長黃于玲表示,2月表現超乎預期,主要與智慧型手機、筆電等供應鏈缺料情況改善有關係,讓資通訊產品、車用電子產品接單表現優於預期;1至2月累計接單金額1,104,4億元,為歷年同期新高、年增15.9%。展望未來,黃于玲表示,隨著疫苗接種率普及,各國相繼解除邊境管制,主要國家持續推動基礎建設,全球經濟復甦態勢可望延續,再加上新興科技應用及數位轉型加速擴展,對我國高階製程半導體需求不墜,均有助於外銷接單穩定成長,預計3月外銷訂單金額為585億至600億美元,年增9%至11.8%,有望首度在上半年挑戰單月600億美元門檻,連25紅可達陣,首季也將來到1,689億至1,704億美元、季年增率13.4%至14.4%,第一季淡季不淡。不過,黃于玲也說,俄烏戰爭持續延燒、變種病毒風險未除,供應鏈瓶頸仍存在不確定因素,恐約制全球貿易成長動能,宜密切關注妥為因應。她說,俄烏戰爭比預期來得久,這次針對200多家廠商詢問是否會因為俄烏戰爭受到影響,其中有180家、占87%廠商認為不受影響,有18家、約8.7%認為會受到影響,「大部分是小家廠商」,會受到影響廠商因應方式為暫停接單、或取消部分接單。從主要訂單來源觀察,美國訂單金額為150.9億美元,為歷年同月新高,年增23.5%,為連續25個月正成長,是去年10月以來最高增幅,其中資訊通信產品增加13.2億美元、年增32.9%較多,電子產品增加13.1億美元、年增33.2%次之。另中國大陸及香港訂單金額128.3億美元,為歷年同月新高,年增17.6%,連25個月長紅,以電子產品增加16.1億美元、年增31.9%較多;歐洲訂單金額為105.7億美元,也是歷年同月新高,年增22.3%,為去年10月以來最高增幅,以資訊通信產品為主要增加產品。東協訂單也是歷年同月新高,金額56.3億美元,年增37.2%,為去年11月以來最高年增幅度,連續21個月正成長,以電子產品為主要增加貨品。

電子資訊

拉高電動車占比 將祭補貼誘因

為達2050淨零目標,國際能源總署(IEA)建議2030年新售車輛60%為電動車,據了解,2030年我國新售車輛電動車占比也要大幅提升,政府會訂定比例目標,同時,將透過價格補貼機制,提供誘因,經費來源則是碳費收入。國發會21日邀商總、中小企業總會旗下會員廠商談2050年淨零目標方向與計畫,與會業者轉述指出,IEA建議2030年新售車輛60%為電動車、2050年達100%,在此目標下,我國電動車占比也要大幅提升,在電力供應將以汽電共生方式,擴大綠能比重,同時火力發電要有CCS(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設計,否則需汰換。歐盟研議2035禁售燃油車,國發會官員表示政府不會用特定年度禁售燃油車手段,而是透過價格補貼機制,提供誘因,未來碳費收入將成立單一基金,用來補助及獎勵減碳相關技術開發,及電動化推廣。環保署也說,2030年新售車六成電動車目標是IEA給出建議值,台灣電動車的目標還未確定,正研議中。至於台灣如何跟進國際目標,環保署說,當全球汽車產業轉型時,進口車等規定就會隨著改變,屆時低碳電動車比例就會提高。不過,與會業者質疑,每部電動車的充電度數是1,000多度電,「那是很龐大的數字」,台灣電力結構與供電能力,2030年如何跟上國際訂定六成目標?業者指出,未來火力發電廠都要有CCS設計,這是世界標準,若不符合就要汰換,而台灣現有火力發電廠都沒有,屆時都汰換了,「是要拿什麼來補?」雖然,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2050年會有新增能源,但「大家還是質疑」。高層官員表示,未來台電利用火力電廠混燒氨氣、發展氫能,多元發展再生新能源,且2025~2035年穩定綠電供給,每年離岸風電新增1.5GW,太陽光電新增2GW。商總理事長許舒博指出,供電重要,儲能也很重要,既然未來電動車是淨零重要目標之一,他建議,電動車充電站,應搭配太陽能光電及儲能裝備,還有客運業的停車場面積都非常大,若能輔導客運業停車場都裝設太陽能光電,一來符合綠能目標,同時也能舒緩供電吃緊問題。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李育家則說,每個行業到底要做什麼?將來的節能減碳,碳交易又該怎麼做?希望有更完整資訊與資料。會中有中小企業反映,目前要驗證碳排費用,一個項目20萬元,對中小企業而言負擔過重,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也認為,確實是會造成中小企業的負擔,未來會設法協助。

工研院攜手電子設備協會 推動虛擬IDM拚異質整合

工研院今天宣布,與台灣電子設備協會合作,共同推動虛擬整合元件製造(IDM),以實現異質整合技術本土化目標。工研院表示,與台灣電子設備協會合作,將以工研院的晶片級客製化、少量多樣試產平台為基礎,結合台灣電子設備協會在不同領域的跨國會員資源,除朝向實現異質整合技術本土化目標發展,同時帶動本土設備異質整合製程能力與國際接軌,共同搶攻國際商機。工研院指出,半導體將以系統微小化發展為主,異質整合已成必然趨勢。工研院規劃以虛擬IDM模式,串連國內IC設計、製造、封測與終端裝置系統應用廠商,提供從架構、設計、製造到試量產的全方位解決方案,讓業者縮短產品上市時間,加速產業轉型升級。目前工研院正號召國內外半導體相關業者,籌組異質整合系統級封裝開發聯盟,為國際學會、IEEE、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新創企業等提供異質整合平台,尋找創新應用。工研院表示,這次與台灣電子設備協會合作,希望以晶片級少量多樣試產平台,推動「一條龍」的全面解決方式,協助業者建構國產化產業,並在國內進行測試驗證,不但降低成本、產線更有彈性,更可發揮多元跨域整合的綜效。

布局5G智慧交通 交通部加碼逾6億元

交通部今天表示,攜手多家資通訊業者協力發展5G智慧交通技術和創新應用,112至114年預計加碼投入逾新台幣6億元加速5G智慧交通創新,以全面提升交通場域數位轉型。交通部發出新聞稿表示,為加速交通場域的5G數位轉型,自去年開始推動為期5年的「5G帶動智慧交通技術與服務創新及產業發展計畫」,計畫首2年即投入3億多元,促成中華電信、仁寶電腦、亞太電信、東立物流、神通資訊、研勤科技、凌羣電腦、遠傳電信等資通訊業者協力發展5G智慧交通技術和創新應用。交通部指出,「5G帶動智慧交通技術與服務創新及產業發展計畫」以政府出題、產業解題、開放場域,攜手資通訊業者打造以5G創新技術服務導向的陸、海、空交通場域,後續在112至114年,預計加碼投入逾6億元加速5G智慧交通創新,以全面提升交通場域數位轉型。交通部舉例,仁寶電腦和神通資訊分別以5G傳輸技術,打造智慧鐵道安全預警與決策系統、列車防護監視管理系統等;透過5G結合智慧鐵道的應用方案,不僅可隨時防護預覽列車行駛狀況,若有ATP故障還能即時記錄,將大幅提升鐵道安全。凌羣電腦整合5G傳輸技術和IoT應用,強化蘇花公路的智慧交通控制與管理平台,輔助行控中心即早針對路況進行評估和應變,讓用路人能夠安心行駛在台灣最美的公路;台灣西半部,則有中華電信提出結合5G技術、打造虛實整合的智慧交通管理方案,並將在台中和高雄進行落地實證。機場智慧化部分,桃園國際機場有研勤科技導入無人智慧載具,除可接駁旅客、更能同時以5G通訊即時回傳載具影像資訊,協助機場提升旅運服務品質與營運安全監控作業。中華電信利用無人載具輔助傳統人力巡檢作業,東立物流導入智慧巴士接駁、碼頭鋪面影像辨識服務,亞太電信試驗低軌衛星進行港區油污辨識、無人機監測空氣品質,以及遠傳電信打造智慧旅運行動服務,期透過5G AIoT多元應用方案,加速港口數位轉型,提升國際競爭力。交通部指出,將於智慧城市展台北展區的「交通願景館」,展示5G智慧交通技術及創新應用的無限可能,在3月22日至25日共4天的展期中,將舉辦多場產業交流說明會,邀請交通場域、產業及民眾共同討論5G智慧交通解決方案。

鴻騰看手機下半年回溫 續攻電動車和車載娛樂

鴻海旗下鴻騰六零八八精密科技預估,手機下半年可重回成長軌道,連接器產業可持續成長,看好電動車和車載資訊娛樂產品滲透率提升。展望今年營運,在行動裝置,鴻騰表示,5G應用持續推動手機升級,預期手機產業下半年重回成長軌道,帶動5G零組件商機;鴻騰預期耳機相關產品出貨量減少,但行動裝置仍是主要營收來源。在通訊基礎設施,鴻騰指出,高速連接器及線纜、記憶卡插槽產品的業務將會增加,但光通訊模組業務形態改變,將影響今年通訊基礎設施業務整體表現;在電腦及消費電子產品,鴻騰著重獲利能力而非營收成長。在車用領域,鴻騰預期,今年持續受惠電動車需求增加以及車載資訊娛樂相關產品滲透率逐步提高,將推升產品市占率;今年持續擴大投資研發車載電子系統及自動駕駛主要零配件。整體來看,鴻騰預估,今年整體連接器產業持續成長,鎖定行動裝置以及汽車、工業及醫療終端市場。鴻騰去年營收44.9億美元,較前年43.15億美元成長4.1%,去年獲利1.37億美元,較前年4257萬美元大增219%,去年每股基本純益2.04美分,優於前年EPS0.64美分。在行動裝置應用,鴻騰指出,去年品牌公司新智慧手機取消有線耳機配置,因此鴻騰有線耳機出貨量減少,不過Lightning線纜產品彌補部分缺口;去年行動設備終端應用營收年減15.8%,占去年鴻騰營收比重約31%。在通訊基礎設施應用,鴻騰去年受惠COVID-19疫情帶動在家辦公上課應用,中央處理器插槽、網絡介面業務增加;去年通訊基礎設施終端應用營收年增10.7%,占鴻騰營收比重19.8%。鴻騰去年也受惠疫情帶動筆記型電腦、平板相關產品應用營收增加,較前年成長11.5%,相關營收占鴻騰比重21.7%;去年汽車、工業及醫療終端應用營收年成長21.9%,占鴻騰營收比重3.9%;智慧配件受惠真無線藍牙耳機產品業績帶動、去年智慧配件終端應用營收年增59.4%,占鴻騰營收比重19.2%。

陸廠復工 蘋鏈、PCB鬆口氣

中國大陸生產重鎮深圳宣布實現動態式清零,啟動復工復產,市場解讀,對於在當地設廠的PCB、蘋果供應鏈等台商而言,影響程度是最少的一周時間,並未進一步擴大,營收衝擊有限,尤其先前股價已反應利空修正,有望配合大盤回升,搭上補漲列車。先前中國大陸受疫情加速升溫影響,針對深圳、東莞等地區進行封閉式管理一周,西安也再度封城。不過,官方宣布已基本實現社會面動態清零,疫情總體可控,自21日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在當地有產線、子公司的PCB、連結器、電供應器等台系供應鏈也重啟生產。受惠解封復工正向消息激勵,包括GIS-KY、欣興、奇鋐、康舒等21日同步上漲逾2%,且獲得法人買盤敲進,上演反彈補漲行情,惟目前股價位階普遍仍未收復前波跌幅,市場觀望對業績實際影響程度。法人指出,深圳、東莞宣布停工一周期間,各家廠商大多仍能以產能調配、庫存及後續加班生產來因應,散熱模組、連接器廠商也因客戶Hub倉備有庫存,對營運影響有限。而官方宣布恢復正常生產,停工時間未再往後延長,顯示對供應鏈整體干擾處在可控階段,短線有望利空出盡。業者也表示,封城一周時間主要影響除了停工之外,還有「料進不來、貨出不去」的問題,但距離3月底還有超過一周可以趕工,只要後續防疫措施沒有再擴大,預料對首季營收影響有限。

北京 大陸手機換機周期拉長 前二月出貨減22.6%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1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大陸市場手機出貨量4,788萬支,年減22.6%。5G手機出貨量3,769萬支,年減11%,占同期出貨量78.7%。 手機出貨量減少的原因是疫情衝擊及民眾換機周期延長為25個月至30個月。

面板關鍵零組件供應商 受累

面板報價本季止跌反彈無望,意味整體市場買氣不如預期,不僅群創、友達等面板廠營運受牽絆,面板驅動IC大廠聯詠、電源管理IC廠致新等面板關鍵零組件供應商也受累,恐面臨庫存調整問題。聯詠是台灣第二大IC設計業者,也是最具指標性的面板驅動IC大廠,公司坦言,第1季通常是消費性應用淡季,但其商用與車用產品需求仍強勁,本季系統單晶片(SoC)的業績可能略微增加,中小尺寸驅動IC業務可能與上季持平;至於大尺寸驅動IC業績,因為電視市況尚未完全恢復,所以預期將略微減少。致新的產品終端應用包括PC、面板、電視,還有馬達驅動IC等,該公司預期,首季是面板傳統淡季,第2季應可回溫,至於今年PC總出貨量可能是持平到小增局面。受市況發展不確定性大衝擊,外資近期大砍面板相關族群持股。其中,面板雙虎雖然去年都大賺逾半個股本,有高配息與殖利率題材的想像空間,但外資還是「先賣再說」,即便近期台股開始有跌深反彈的味道,但外資截至上周五(18日)已連四天大賣友達,累計逾7.6萬張;群創方面,外資上周五大賣逾3萬張,終止連二買。聯詠去年營收、毛利率與獲利三項指標都創歷史新高,每股純益高達63.87元,即便現階段股價已低於500元,外資砍手上持股不手軟,上周五大賣2,860張。統計金虎年開市以來29個交易日,外資幾乎天天賣超聯詠,僅五個交易日買超。聯詠上周五股價跌10.5元、收456.5元,外資持股比重已滑落至51.85%。

鴻海不藏私!提供1400件專利 無償授權新創公司使用3年

全球最大的科技製造與服務商鴻海科技集團近日公布「鴻海專利扶植新創計畫」,並於3月16日在臉書將其公開,鴻海指出,團隊不藏私,邀業界共享專利挺新創,並在本月正式對外推出「專利扶植新創計畫」,並在第一階段提供1,400多項優質專利給新創公司無償申請授權使用。鴻海指出,團隊秉持「有質、有量、有多用」的專利策略與專利共享的精神,彙整出逾 1400 件優質專利,免費授權予外界申請使用,同時提供免費專利諮詢服務,奠基於團隊現有專利及多年專利管理經驗,幫助新創公司在營運初期減輕創新研發之風險負擔,充分發揮創意量能, 並完善專利佈局。鴻海指出,團隊也期盼透過此計畫建立專利分享制度,成為國內新創公司的 後盾,創造更大的價值,專利扶植新創計畫之對象,將優先提供給成立 2 年內的新創公司,且其技術、 產品、營業領域符合鴻海推動核心技術與未來產業之新創事業。經申請審查通過後, 將提供3年無償、非專屬授權使用。第一階段已公布逾 1400 件專利,涵蓋領域包括資通訊系統、觸控面板、製程改善、 機器人、人工智慧、區塊鏈、穿戴裝置、訊號控制、馬達、機械設備與結構等,相 關專利資訊,相關資訊皆可透過鴻海官網查詢。中央智權總處處長林忠億指出,不斷創新的科技技術是引領產業前進的驅動力,團隊希望透過此項計畫,以分享的思維拋磚引玉,讓新創團隊不必 reinvent the wheel。 在新創公司關鍵的起步期,能專注在創意工作上,藉由鴻海的專利價值,開創多元 運用的可能,並期望我們的計畫能幫助提升產業的知識分享合作氣氛。鴻海指出,團隊專利研發以配合未來發展策略、產品和客戶的需求為主,佈局於全球主要國家 跟地區,其中以美國、日本之專利件數為最多。專利質量的優秀成果,多次獲得國際機構的肯定,是台灣唯一連續五年入選科睿唯安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的民營企業,自去年成立的中央智權總處,對內整合智財內容與管理維護,對外更積極落實「專利就是分享」的精神,分享技術與知識,希望專利可以多元應用於不同的領域,為 社會貢獻更多的技術知識。

福特加速衝歐洲電動車計畫

砸20億美元在德生產電動車,並在土耳其蓋電動車電池廠

為實現2035年前歐洲銷售車款全面電動化的目標,美國第二大車廠福特(Ford)加緊歐洲的布局,14日宣布投資20億美元,在德國生產兩款全新純電動車,還要在土耳其蓋電動車電池工廠。福特近來動作頻頻,3月初才宣布要將汽車業務一分為二,分拆成傳統燃油車及電動車兩大部門。福特預計到了2030年,電動車將占福特全球銷售量的一半。而福特生產重心朝向電動車的轉型計劃,在歐洲的推動速度會比美國本土還快。福特的歐洲分公司打算2035年之前,逐步淘汰燃油車,全面生產電動車。福特歐洲分部總裁羅利(Stuart Rowley)向媒體透露,2024年前將推出七款全新純電動車,全部在歐洲生產。他提到,歐洲地區的純電動車需求日益旺盛,福特必須有所因應。福特第一款全新電動車是跨界休旅車,預定明年在德國科隆廠(Cologne)量產,充電一次可跑500公里。第二款電動車也計劃由科隆廠生產,但福特未提供任何細節。福特這兩款電動車,都將採用德國福斯汽車(Volkswagen)授權的MEB電動車模組化平台技術。兩大車廠合作生產的電動車,擬將產量擴大一倍到120萬輛。福特另宣布,旗下熱銷小型跨界休旅車Puma的純電動版,預計2024年起在羅馬尼亞克拉約瓦廠(Craiova)量產。福特也打算明年在克拉約瓦廠生產多功能商用車Transit Courier及Tourneo Courier的電動版。福特歐洲分部總裁羅利表示,福特已與韓國SK Innovation旗下電池製造商SK On Co、土耳其Koc Holding集團簽了意向聲明,要在土耳其蓋電動車電池廠,此合資企業將設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附近。羅利指出,福特擬透過另設合資企業或爭取第三方供應的方式,擴充電動車電池產能,以應付與日俱增的需求。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