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健和興通吃電動車、綠電 今年營運拚年增雙位數

健和興3月24日舉辦法說會,該公司表示,今年仍目標兩位數成長,但毛利率部分因為銅價影響大,比較難估算。健和興大吃電動車商機,今年也目標綠電、車用均有兩位數的成長。不過針對近期原物料價格大漲,該公司也表示,銅價漲漲跌跌、銅價還沒有很穩定,原物料價格會適時反應予客戶。針對客戶產品會檢視毛利率產品偏低的部分會漲價因應。對於原物料價格看法方面,由於全球朝電動車方向發展,因此該公司認為,「銅價要欲小不易」。目前該公司在俄羅斯客戶為綠電、車用方面,且金額不大、影響極低,健和興也採預收貨款方式降低風險。健和興台灣廠產能為65%、大陸為35%,預計將在彰濱廠蓋新廠,目前已取得建造許可,新廠有6000坪,可以放五條充電槍產線,預計2023年上半年完工。健和興指出,全球連接器規模高達約767億美元,根據Bishop&Associate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連接器市場規模達252億美元,占全球32.85%的比重。該公司表示,全球電動車銷量2020年約為300萬輛,預估到2030年將達3,100萬輛,成長10倍。且全球充電樁總量(私人+公共)規模方面,2020年為950萬座,預估到2025年將達4500萬至6500萬座,成長5-6倍。全球正處於能源轉型的關鍵時代,在各國節能減碳的政策推動下,儲能市場需求也遍地開花。健和興未來將在電動車輛與充(換)電系統產業,投入整體性的新產品研發,以及策略性的新客戶開發。在整合產品的上、下游製程,建立一條龍生產模式,降低製造成本。

今年智慧手機產量13.66億支 恐有下調風險

據TrendForce研究顯示,由於去年第4季銷售不如預期,今年第1季智慧型手機市場除要調節積累的成品庫存外,也受季節性需求低迷影響,造成生產表現相對疲弱,加上俄烏戰爭、中國大陸封城事件衝擊,整體將削弱上半年生產表現,連帶影響全年生產總量,預估將由原先13.8億支,下調至13.66億支,年增長率下滑至2.5%。TrendForce認為,包含新冠疫情、晶圓產能緊缺尚未明顯緩解,加上地緣政治、通膨、能源匱乏等今年更顯嚴重的問題,將為今年智慧型手機市場帶來更多變數,不排除持續下修全年生產總量。戰事對智慧型手機市場影響有兩大觀察重點。其一,品牌銷售停擺或銳減,據TrendForce統計,俄烏兩國的手機銷售市占約占全球3~4%,其中,俄羅斯手機品牌前三席次依序為三星(Samsung)、小米 (Xiaomi)及蘋果(Apple),共計囊括85%市占率。隨著蘋果及三星相繼宣佈暫停向俄羅斯出口所有產品,該市占將轉由中國品牌承接。若戰事能在4月底前獲得控制,預估對全年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影響約落在2,000萬支。其二,戰事加劇全球通膨問題,特別對能源和糧食價格正產生重大衝擊,並由歐洲快速向全球蔓延,隱含個人可支配所得將同時緊縮,造成智慧型手機市場換機週期延長、單機購買預算下降等現象。由於通膨的影響既廣且深,目前尚無法定奪其對於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影響程度,但後續確實存在高度下修風險。另外,須特別留意的是,除戰事以外,疫情也持續牽動今年智慧型手機市場走向,由於作為全球最大智慧型手機消費市場的中國,目前仍採取動態清零政策,該政策除對繁雜的智慧型手機供應鏈造成人力、物料短缺等問題外,需求面也將因防疫行動而降溫。TrendForce認為,在中國大陸短期經濟增長率持續走低的影響下,現階段對中國大陸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出貨量預測將由去年約3.25億支下滑至3億支,年衰退約7.7%,衰退可能持續擴大。

鴻名今年東南亞續擴產;車用線束佔比穩增

零組件與系統整合廠商鴻名(3021)去年第四季雖因費用墊高,導致獲利未隨營收走高,但全年每股稅後盈餘1.41元,仍較前一年度有顯著成長,董事會也通過每股將配發0.6元股利,現金及股票各半,這也是2003年來首度配發股票股利;公司今年營運仍期許能有兩位數成長,動能來自東南亞持續擴產、車用布局與系統整合業務加溫,另已購得泰國土地,也將擇機蓋廠。鴻名兩大業務分別為連接線束與系統整合,去年兩者營收佔比約65:35,而連接線束相對同業的最大特色,在於早早布局東南亞,目前東南亞佔集團製造部門生產的比重已有四成,菲律賓與泰國產能都已達規模經濟水準。鴻名表示,今年泰國與菲律賓廠都有考慮擴產,如果以兩廠的終端客戶來看,菲律賓比較集中在家電與IT產業,泰國廠則較多元;外界認為,在非陸產能還是較受歐美客戶青睞下,有助於公司持續開拓新客戶。而鴻名目前線束營收佔比中,有25-30%來自車用,應用包括傳統車與電動車,包括倒車雷達、引擎、車燈等線束都有著墨;外界認為,隨車用電子化趨勢成形,公司車用線束出貨有望逐步成長。至於系統整合事業群,鴻名表示,近兩年因外商加碼與疫情催化,成長都超過預期,目前公司仍鎖定政府與外商作為主要客戶深耕領域,現階段該事業群硬體銷售與服務收入佔比約3:1,獲利貢獻則約各半;公司認為,雖今年沒有疫情催化,系統整合可能不能像去年營收跳升,但還是期許能有雙位數成長。公司也期待,今年營收能有近雙位數的成長動能,且看銅價,也多數可以轉嫁,全年毛利率期望守穩兩成以上;而今年董事會配發股票股利,主要也是保留部分現金預備未來擴產需求,去年已找好泰國土地,未來將擇機視需求擴產。

油價飆升 促使消費者轉向電動車

全球油價持續攀升,加州的汽油價格更是屢創新高,不少民眾開始考慮駕駛油電混合車(HEV)或電動車(EV)。據消費者追蹤機構Piplsay上週出具的報告顯示,超過三分之二受訪美國人表示,對燃油價格上漲感到憂心,有49%的人表示,駕駛燃油車成本上漲難以承受。另外,有近一半的受訪者認為,電動車可望取代燃油車。艾爾蒙地(El Monte)本田車行(Honda)的銷售人員Jeff Lee表示,目前本田油電混合車詢問度很高,除了油價居高不下外,也因為油電車的性能越來越好。過去油電車最大優勢就是比燃油車更省油,但引擎馬力不足,但現在的車廠大多都已改進了這方面的問題。除了省油外,油電車的瞬間加速也更平穩安靜,不會像燃油車會有幾秒的停頓與震動。油電車是由電動馬達推進行駛,汽油引擎則負責充電,所以在上坡或加速時,引擎也可持續提供動力。據Jeff Lee的經驗,目前油電混合車還是比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更受消費者青睞,因為全美充電站仍不夠普及,他說:「插電車的續航力可能只有100至150英里,如果要去賭城,中途就得找地方充電,比較麻煩。」Jeff Lee不諱言油電混合車的電池偏貴,整修經費比較高,但目前本田的三款油電混合車都提供了更完善的保固,消費者可以選擇車輛使用8年或者是行駛15萬英里的電池保固期。自2020年全球疫情大流行後,汽車製造業因晶片短缺一直處於「缺貨」的狀態。Jeff Lee表示,目前車行仍常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消費者需要預購(Pre-order),車行確定該型號的車有貨後才會釋出,不像過去早上看車、下午拿車這麼方便。Jeff Lee說:「客戶可以先買,因為預售車都已經在路上,但看不到。有時候要等兩、三個禮拜,但有時候只要一兩天。」因全球供應鏈短缺與通貨膨脹等問題,近一兩年的車價也節節攀升,甚至是二手車市場也很缺貨。Jeff Lee認為這種情況可能仍會持續一段時間,因為不確定什麼時候可以結束疫情、供應鏈能恢復正常。「這沒有一個定數,很難掌握,全球晶片短缺,若沒有晶片,就不能出產汽車,最大的問題可能還是要等晶片恢復供應。」他說。目前車廠 沒有辦法大量生產汽車,所以無法降低製造成本。Jeff Lee說:「每家車行都面臨一樣的問題,因為車輛不足,所以漲價。」大多數購車的消費者也都心裡有數,知道汽車會加價。幾年前許多車廠都表示會繼續販售燃油車,且市場普遍認為燃油車至少還可以生存10至20年。但近兩年幾乎所有車廠都投入電動車研發和量產,近期由於歐洲的地緣政治動盪及俄烏戰爭的影響,燃料價格在過去幾週出現大幅上漲,天然氣價格高於十多年來的最高水平。根據美國汽車協會(AAA)的數據,全美汽油價格在3月11日創下每加侖4.33美元的歷史新高,較一年前高出約1.35美元。而且由於拜登政府停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因此天然氣價格短期不太可能下降。這些情況都促使民眾增加購買電動車的意願,也間接加速了全球汽車製造的轉型。

電動車滲透率上看10%!法人:轉折點落在Q2

最近俄烏戰爭與國際間對於能源供需問題的後續衝擊,以及台灣市場近期跳電頻傳事件,均突顯出新能源產業鏈未來需求的發展機會,也有望挹注以蓄電節能為主流的電動車等市場行情看俏。隨著新型態科技應用的進步,電動車時代逐漸來臨。根據美國顧問公司ADL預估,未來10年內電動車產業將持續成長,或將搶占約3兆美元的全球車市商機,目前預估今年電動車滲透率將上看10%,兩年內將可望近兩成。凱基投信表示,在智能化、多元移動載具、車聯網等科技應用下,傳統汽車產業鏈展開轉型為智能電動車生態圈並迎接整合的機會,從上游的電動零組件、車用電子與智能軟硬體,到下游的車聯網、雲端資訊、自駕車輔助系統等,串接起商業服務與銷售方案的轉型商機,可望帶動出成長的微笑曲線。日盛全球智能車基金研究團隊表示,受惠全球政府減碳排政策驅使以及各大車廠新型智能電動車款推陳出新,終端消費者需求快速提升,根據調研機構估算2021整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將高達640萬輛,隱含年增率106%,且銷量激增浪潮延續,除了目前歐洲及中國電動車銷量貢獻重大,未來美國在拜登政府支持下勢必後來居上,全球智能車基金,為不可或缺的加碼焦點。「今年以來費城半導體指數修正幅度已超過14%;長期科技股和新興市場的布局點浮現。」日盛全球智能車基金研究團隊指出,全球4Q21晶片供應漸好轉,預期2022~2023年全球汽車產量將回升8%,有利零組件廠營運復甦,全球車市將逐步復甦。對於電動車產業,功率半導體仍是電動車滲透率提升下的最大受惠者,電動車與傳統燃油車的結構大為不同,高壓電池取代油箱、電控系統操控馬達運作、充電系統取代傳統加油方式等,皆大幅增加功率元件使用量,純電動車功率半導體,價值為燃油車的3.7 倍。凱基未來移動基金經理人馮紹榮表示,未來電動車市可望衝出藍海商機,其背後潛藏著消費者對移動載具升級化的需求,例如:電動車的能源轉換效率相對高於燃油車,但平均養車成本比燃油車少一半(見圖2),搭配技術持續進步有助電動車售價調降,預估電動車與汽油車的售價將在2026年進入黃金交叉(見圖3),屆時可望刺激電動車普及率加速,也將驅動產業成長動能旺盛,預期未來移動題材將成為含金量較高的題材之一。馮紹榮表示,未來移動題材是股票型資產配置中長線不可缺的關鍵主題,但因最近適逢聯準會調整貨幣政策、地緣政治未穩定、原物料價格大幅上漲等因素,整體市場系統性風險走揚,建議投資人採取漸進式心法,例如:若能承受短線震盪風險的投資人,可藉由市場逢回階段,採用單筆分批進場或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操作面上,馮紹榮提出,觀察過去恐慌情緒出現飆升情形,多半為股市中長期進場良機,當恐慌情緒指標VIX來到30以上,後續有較高機率浮現反彈;後續若貨幣政策走向溫和調整、地緣政治出現緩和的曙光等,有助系統性風險降溫之情勢,將再調節為穩健增持股票標的之比重,作為長線布局策略的依據。中信綠能及電動車ETF經理人張苡琤表示,由於電動車、混合能源車需求大增,持續推動車用晶片市場暢旺,相關廠商股價表現強勁,且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重返巴黎協定,雖然積極推廣電動車,但美國電動車尚未建立完整在地產業鏈,研判未來會致力引進外國廠商入美設廠,而在美中角力下,中國以外供應鏈出線機會預料較高,台廠在MIH聯盟支持下,或許會有表現機會。日盛全球智能車基金預估市場攻守轉折點將落在第2季,聯準會正式啟動升息、俄烏局勢底定,則市場對經濟成長預測信心度增加,市場聚焦便重回企業財報,由於智能車產業基本面仍相對大盤更為有利,後續表現可期。

華碩強攻AIoT5G生態圈

華碩強攻AIoT與5G生態圈,3月24日宣布以5.4億元投資台灣智慧雲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台智雲),以雲端服務模式提供各行各業發展人工智慧所需的AIHPC高效算力與大數據平台。這是華碩近年布局AIoT的重要里程碑,未來將持續結合夥伴深耕製造、醫療、金融、智慧城市等AI應用領域。華碩自2018年參與台灣杉二號計畫,投入上百位AI雲端工程人員負責系統軟體的研發與整合,也讓台灣杉二號在2018年11月躋身全球超級電腦前20名,並利用先進冷卻技術打進全球綠能超級電腦前十名。華碩投資台智雲後,將持續開發AI雲端核心技術,積極布局ML、多雲架構、軟體定義數據中心及5G混合雲端平台。台智雲本身即為華碩集團子公司,由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兼任台智雲總座,台智雲核心團隊即為當初華碩集團參與建置台灣杉二號的成員。據悉,華碩為台智雲最大股東,自台智雲成立後,華碩總計砸下5.4億元投資。台智雲團隊去年成立後,陸續取得政府部門不少指標專案,包含台南市AI影像平台、中央研究院混合算力平台、客家委員會台灣客語語音資料庫、桃園捷運雲平台案等指標性合作案。

正崴去年EPS 1.9元 將派發1.5元

正崴3月24日公布去年稅後純益9.21億元,年減53.1%,每股純益1.9元,董事會通過去年度盈餘每股配發1.5元現金股利,以昨天收盤價39.1元計算,殖利率約3.8%。正崴去年受到缺料所苦,加上年度營收下滑,以及印度廠去年建設初期費用較高,導致獲利衰退。今年缺料問題獲得紓緩,部分產品遞延出貨,再加上藍牙耳機、運動手環、智慧筆等獲得新客戶,營收將優於去年。

陸氫燃料電池車 4年要增4倍

大陸國家發改委23日公布最新規劃,明確氫能的戰略定位,即未來大陸能源體系的重要成分。規劃目標到2025年,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以此估算,2025年的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與2021年(8,938輛)相比增長近4.6倍。目前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製氫國,年製氫產量約3,300萬噸,其中達到工業氫氣品質標準的約1,200萬噸。大陸可再生能源裝機量也位居世界首位。三年前,氫能源首度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內容提出將推動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發改委、國家能源局23日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簡稱規劃),明確氫能是用能終端達到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界面新聞報導,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司長王翔23日在記者會中表示,大陸氫能產業仍然處於發展初期,面臨產業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設備水準不高、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制度滯後等諸多挑戰,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引導產業健康有序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要形成較為完善的氫能產業發展制度政策環境。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每年10萬噸至20萬噸,成為新增氫能消費的重要成分,達到二氧化碳每年減排100萬噸至200萬噸。華爾街見聞報導,中信證券表示,行業「遊戲規則」和政策體系的確立,有助於激勵規模化、技術領先的龍頭企業脫穎而出,也有助於強化投資者對氫能產業發展的信心,提振產業長期預期。中國氫能聯盟預計,2020年至2025年間,大陸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人民幣(下同)1兆元,2026年至2035年產值達到5兆元。到2050年氫氣需求量將接近6千萬噸,氫能在大陸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超過10%,產業鏈年產值達到12兆元。光大證券指出,大陸政府對發展氫能持積極態度,相關政策密集推出,氫能產業鏈有望迎來高速發展期。另外,大陸「碳中和」政策推動能源轉型,使氫能有望成為兆元藍海市場。

MIH聯盟25日夥伴大會 首次海外招商拚電動車出海口

鴻海推動的MIH電動車平台聯盟,25日將舉行夥伴大會暨首次海外招商會,包括鴻華先進、美國Lordstown Motors、泰國PTT等,將與MIH會員深度交流,打造電動車出海口。MIH聯盟日前在官方臉書貼文,夥伴大會暨海外招商會將於25日在台北南港盛大舉辦,此次為MIH會員夥伴專屬活動,將邀請200家至250家會員參與實體盛會。MIH聯盟預計在活動中宣告重要計畫,此次活動也首次加入海外招商說明會,包括鴻海與裕隆合資的鴻華先進、美國在台協會(AIT)、美國商用電動輕型卡車供應商Lordstown Motors、泰國國家石油集團(PTT)等,將與MIH會員深度交流。MIH聯盟表示,此次活動包括鴻海的策略夥伴及出海口策略,將對會員進行說明。根據MIH官網資料,截至今天為止,已有2297家全球軟硬體廠商和公司加入MIH聯盟,3月新加入41家企業,涵蓋全球63個國家和地區。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先前表示,集團廣納業界心聲,推動MIH聯盟成為中立組織,鴻海打通MIH聯盟的出海口。鴻海集團自主開發電動巴士Model T正提供智慧城市展台北場接駁服務,鴻海指出,Model T大約65%軟硬體由MIH電動車聯盟會員廠商提供;今年初Model E旗艦轎車及智慧座艙螢幕設計也曝光,其中智慧座艙由MIH聯盟成員提供關鍵零配件的比重在5成左右,未來比重將提高至8成以上。

PC出貨前景轉差 大摩重申南亞科、華邦電劣於大盤評等

摩根士丹利指出,個人電腦出貨前景轉差,或將影響第2季PC DRAM、SSD、NOR Flash需求,預期NAND第2季價格僅會季增5%,利基型DRAM 第2季價格將季減0~5%,而NOR Flash第2季價格與首季相較則大致持平,摩根士丹利持續重申力積電、南亞科、旺宏、華邦電「劣於大盤」評等。摩根士丹利近日進行記憶體市況訪查,指出一個月前,市況緊俏有效支撐NAND價格,使市場預期NAND第2季價格有望回彈季增5~10%,然而,近兩周發現個人電腦需求前景持續轉差,使NAND第2季價格僅會季增5%。DRAM方面,SK海力士和三星並未退出DRAM市場,並將準備切入DDR4以進軍4Gb產品,該動向或將衝擊南亞科在TV/STB的市場。摩根士丹利預期利基型DRAM 第2季價格將季減0~5%。可留意的是,中國長鑫存儲17nm良率已達40%,該公司並計劃今年第2季提供客戶DDR4記憶體樣品。摩根士丹利認為中國長鑫存儲17nm製成將較南亞科、力積電、華邦電等利基型DRAM商擁有更佳的成本競爭力。另外,中國兆易創新也開始19nm 1Gb/2Gb DRAM產品銷售,並由長鑫存儲代工供應。NOR Flash第2季價格與首季相較大致持平,然而,近期個人電腦等終端需求疲軟以及疫情等不確定性因素使下半年價格市況有更多變化。摩根士丹利認為NOR供應商獲利表現在2022上半年可望持穩,但下半年開始將面臨庫存增加壓力。

儲能趨勢興,電池模組廠迎新動能

俄烏戰爭引發能源短缺疑慮,歐盟各國考慮降低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程度,也將再生能源議題再度推上檯面,除了推動綠能,如何藉由儲能強化能源韌性也成為下一波發展重點。電池模組廠新普、順達、加百裕都鴨子滑水布局儲能領域多年,可望挹注未來營運新動能。 電池模組廠在非IT領域應用主要聚焦動力電池相關應用與儲能領域,而動力電池目前以電動自行車發展最具代表,在歐洲市場蓬勃發展、美國市場興起帶動下,成長趨勢明確。儲能聚焦資料中心BBU、家用ESS至於儲能領域的發展則主要有BBU備援電池模組、ESS儲能系統兩大項,受惠於Google、Amazon、Microsoft等網路巨擘積極興建資料中心,帶動BBU備援電池模組需求成長,新普子公司AES-KY(6781)即是主要的受惠者,而新盛力(4931)今年資料中心BBU成長也相對顯著,終端客戶同樣為北美大廠。ESS儲能系統目前國內廠商大多聚焦家用儲能領域,電池模組廠主要與歐、美系統整合業者合作,由於開發時間較長,且牽涉規格、安全認證等,一旦切入將可有較長的訂單能見度,客戶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而且利潤也相對較佳。新普/順達擁殖利率保護,AES-KY成長勢頭銳電池模組大廠新普對今年營運看法正向,今年整體筆電產業需求雖看平,不過在長短料問題解除,加上新普在商用、電競筆電滲透率提升,今年整體IT接單仍有可期;在非IT方面,小金雞AES-KY在電動自行車、資料中心BBU都有不錯的成長動能。AES-KY去年EPS達30.18元,擬配息15元。 新普去年前3季EPS已達25.67元,法人推估,新普去年EPS也有機會突破3個股本,新普一向重視股東權益,法人認為,新普今年股利有機會提升。順達今年將配息15.05元,除息基準日為4月12日,也有現金殖利率題材保護,非IT將扮演今年主要成長動能,順達今年非IT營收比重可望突破10%,未來則期望能往15%以上的目標努力,由於非IT毛利率較佳,若非IT營收比重可突破15%,對於毛利率將有助益。

陸今年藍牙耳機市場出貨估增13%、真無線增近17%

報導根據IDC《2021年第四季中國無線耳機市場季度追蹤報告》顯示,去(2021)年中國藍牙耳機市場出貨量約1.2億台、年增21.1%;其中,真無線耳機增長,對整體藍牙耳機市場帶動作用明顯,去年出貨量約8,092萬台、年增28%。IDC預計,今(2022)年中國藍牙耳機市場出貨量約1.3億台、年增13.1%;其中,真無線耳機預計出貨量為9,456萬台、年增16.9%。IDC指出,今年藍牙耳機市場將持續增長,廠商競爭格局依然存在一定變化空間,市場機會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一、產品形態多元化發展;藍牙耳機產品形態一直以真無線產品為主導,其中柄式入耳耳機伴隨主動降噪功能的流行,帶動出貨量大漲,去年領跑真無線耳機市場,實現年增59%;而隨著入門級產品更多進入線下渠道推動市場滲透,豆式耳機出貨量年增34%。此外,藍牙耳機中的骨傳導產品持續增長,運動等細分場景逐漸催化該市場贏來更多關注。二、延伸市場仍然存在較大空間;藍牙耳機市場以線上渠道銷售為主,去年線上渠道出貨量占比69%,線上渠道的快速發展大幅推進了較發達地區市場的滲透率;隨著直播電商及拼多多等延伸流量集中的電商平台發展,藍牙耳機也更多透過該類平台滲透到更多延伸市場。此外,去年線下渠道占比較2020年提升了4個百分點,更多入門級產品參與延伸市場滲透的推進過程;未來隨著手機廠商更加深入的參與和布局,延伸市場依然具有較大空間。三、真無線耳機入門級市場升級;儘管真無線耳機市場以入門級市場為帶動,但從價位段走勢來看,200元(人民幣,下同)以內市場小幅升級趨勢明顯;去年100元以內產品占比有所下降,而100-200元產品占比顯著上升;預期今年100-200元和200元-400元產品出貨量將有重要增長空間。IDC中國高級研究經理潘雪菲認為,藍牙耳機市場一方面處於競爭激烈的紅海中,另一方面也在技術、品質及設計等方面逐漸升級;對於多數廠商而言,在此一過程中,入門級市場是保證市場出貨規模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中高端市場的旗艦產品布局也對未來品牌發展尤其關鍵。

分兵兩路 電動大巴廠強攻海內外

台灣電動大巴業者兵分兩路,搶攻國內外電動巴士或底盤三電市場商機。車王電兼華德董事長蔡裕慶表示,集團今年除打算完成國內示範型計畫電動巴士105輛訂單,元月也交給三重客運8輛一般型計畫電動巴士,3月交給巨業交通2輛一般型計畫電動巴士,還有一般型電動巴士購車案進行中,預期今年電動巴士接單總量超過150輛,等於公司過去十年的交車量。另外,華德與日本西鐵巴士進行電巴合作案,由華德提供技術授權、西鐵製造電動巴士,符合日本電動巴士在地自製規定,搶攻日本市場。蔡裕慶說,華德中港廠首輛電動巴士已在財團法人車輛中心測試中,預定4月外銷至日本,之後做技術移轉,首度將電動巴士的底盤三電系統外銷至日本。中港廠預定4月開始投產,兩班制規劃年產能1,700輛的電動巴士整車,及底盤三電系統7,000套。華德布局電動巴士及底盤三電系統,不僅引進策略性股東日本住友商事,協助開拓海外市場,今年也取得台灣最大公車動態系統服務廠商銓鼎科技的38.8%股權。銓鼎2月22日召開股東臨時會,並改選董事,新任董事長改由蔡裕慶出任。交通部去年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補助營運審查評選,華德拿下全台四縣巿四家客運業者訂單,採用華德甲類電動大客車,共計105輛;另成運汽車取得彰化客運29輛。此外,巨業交通斥資約2,000萬元購置2輛華德電動巴士,預定4月25日行駛靜宜大學至巨業沙鹿站。巨業交通董事長李正舜指出,巨業計畫斥資逾4億元,預定二年內將目前42輛柴油公車全部汰換成電動公車。每輛電動巴士價格約1,000萬元,示範型計畫電動巴士,政府最高補助1,000萬元,一般型計畫的電動巴士,政府最高補助600多萬元。同樣地,由唐榮車輛與漢翔合作主導研發的漢唐一號(Alighter)電動巴士,今年初舉辦全球發表會,唐榮分別與漢基綠能、金賓汽車,簽署電動巴士代理銷售與維運服務合約。唐榮董事長何義純透露,Alighter電巴今年打算先在台上市銷售,第三、四季進軍美國電巴市場。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