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貿聯去年獲利20.36億 創高
連接器大廠貿聯25日公布2021年財報,稅後淨利20.36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每股盈餘15.22元。董事會同日也通過決議預計配發現金股利9.1312元,配息同樣創下新高。展望2022年,法人樂觀預估,受惠先前併購案,INBG工業應用事業群的加入下,貿聯2022年營收獲利再創新高可期。回顧2021年,貿聯全年營收285.64億元、年增26.74%,稅後淨利20.36億元、年增11.37%。主要受惠於長期動能產品成長強勁,包括半導體、能源及儲能、數據中心、電動車及充電等,2020年長期動能產品占比約20%,2021年提升到30%。另外,公司亦持續轉嫁成本至客戶端以應對成本攀升,並與客戶、供應商合力解決成本問題。以各產品線來看,工業應用受惠半導體設備營收貢獻接近倍增,能源同比年增亦超越50%,醫療設備也有雙位數的成長。貿聯表示,過去兩年人類生活型態劇變,全球對晶片智慧產品、能源、以及醫療器材的需求增加,並維持增長。資訊數據動能來自數據中心用線營收同比增長超過50%,且降低擴充基座和Dongles的佔比。車用主要受惠電動車客戶及新客戶高速成長,使EV加上充電設備營收成長近70%。電器產品也有50%成長,惟原物料及零組件成本攀升對毛利造成短期壓力,公司將持續優化營運效率以提升長期利益。另外,貿聯於今年1月20日完成對德商LEONI工業應用事業群的收購,公司表示,憑藉過去收購電器(EA)事業群和Speedy Industrial的成功經驗,貿聯將全力投入工業應用事業群(INBG)的整合工作,並持續擴大業務與銷售範圍。展望後續,貿聯預期長期動能產品將維持雙位數成長,帶動公司長期營收穩健成長,以及INBG加入後,工業用產品成為貿聯最大的產品板塊,且該INBG部分業務也會納入長期動能中,成為2022年成長動能之一。此外,貿聯也提到,因為INBG的加入,今年資本支出將稍低於去年,並謹慎投入可長期持續增長的領域。
 
三大產品線需求正向,中探針今年營運拚登高
中探針2021年營收29.63億元,年增23%,EPS 2.7元,為歷年第四高水準。展望後市,法人預期,受工作天數減少及中國東莞廠停工影響,中探針第一季業績估較前季略為降溫,但可優於去年同期。全年而言,公司旗下連接器、半導體測試、新能源三大產品線需求皆正向,今年營收年增幅上看兩成,有望帶動獲利同步攻高。中探針主要經營探針及探針製品研發製造,產品可廣泛應用於手機、筆電、電動汽機車、半導體封測等,客戶群涵蓋美系及陸系一線客戶。以去年產品組合來看,以連接器(Connectors,主要為POGO PIN)貢獻最多,約6~7成,其次為半導體測試探針占約兩成,至於新能源、工業則占約1成多。中探針2021年營收29.63億元,年增23%,創歷年新高;毛利率31.71%,低於前年的32.29%,然因費用控管得宜,營益率達7.12%,優於前年的3.99%,稅後淨利1.75億元,EPS 2.7元,遠優於前年的1.48元。公司董事會決議每股配發現金股利1.8元,以昨(25)日收盤價計算,現金殖利率約3.16%。因中國疫情重燃,中探針東莞廠區也配合政府防疫政策自3月16日暫停生產,已於在20日復工及正常出貨,據了解,該廠主要生產全系統POGO PIN連接器、低階測試探針。法人推估,因工作天數少,又有疫情擾局,推測首季業績將較前季降溫,不過,因停工天數不長,第二季有望加緊追回,對全年營運並無影響。展望後市,中探針旗下三大產品線需求皆正向,公司手握美系大廠MagSafe訂單,預估今年美系連接器業務可成長逾兩成;電動車和電動機車應用產品將於第二季起貢獻營收,而電動車AC充電槍則會在第三季準備就續;至於半導體測試探針,則可受惠半導體客戶的暢旺需求,估計該業務今年將成長雙位數。整體來看,法人認為,中探針過去業務以連接器為主,但近幾年積極調整產品結構,今年也將持續收割成果。除連接器穩健貢獻營收外,未來半導體、新能源等業務將擔綱重要的業績成長動能,看好今年營收年增15~20%,EPS可站上4元。
 
瀚荃Q1營收看年增雙位數但毛利率恐年減
連接器廠瀚荃去年財報出爐,全年每股稅後盈餘4.29元,符合市場預期的高標,但現金股利配發率低於去年水準,換算現金殖利率約4.3%,保留現金主要為支應中國大西部與寮國廠建廠所需;法人預期,公司第一季營收將雙位數年增,但因原料上漲與工作天數影響,毛利率將呈年減。瀚荃去年營收41.59億元,毛利率29.99%,年減2.88個百分點,主要是銅價高漲影響,但營益率受惠規模經濟年增近1個百分點至13.29%,稅後盈餘3.39億元,每股稅後盈餘4.29元,符合市場預期的高標;董事會通過每股配發2元現金股利,盈餘配發率約46.6%,低於前一年度五成以上水準,對照目前股價,現金殖利率約4.3%。公司表示,保留部分現金,主要是華南與華中廠已無擴產空間,未來中國大陸新廠布局勢必得向大西部移動,目前廣西廠與東南亞的寮國廠,今年若疫情影響趨緩,都有逐步建置計畫。而受到大陸疫情影響,法人多預期,3月多數電子零組件廠營收不容易超前1月,瀚荃狀況也類似,但整體第一季營收還是有機會雙位數年增,只是因去年同期毛利率基期較高,今年在疫情略影響工作天數與銅價一度又創高下,毛利率恐呈現年減。法人預期,瀚荃今年營收靠車用、網通伺服器、儲能等動能加溫,營收可望維持雙位數成長,但通膨與高原料價格對毛利率的影響,還有待觀察,目前先暫估全年毛利率持穩去年約三成水準,獲利與營收同步成長。
 
高殖利率題材推升 優群漲停鎖死、逾2,000張排隊等買
連接器廠優群去年稅後純益6.4億元,年增4.66%,創下歷史新高,每股純益(EPS)7.11元,董事會決議通過每股配發5.6元現金股利,以昨日收盤價99.5元估算,現金殖利率5.6%;今年營收及獲利可望再挑戰新高,3月25日開高後直衝上漲停113.5元,逾2,200張漲停及市價單排隊等著買,優群去年合併營收30.16億元,年增16.09%,創歷史新高,營業毛利12.7億元,合併毛利率42.11%,營業淨利7.85億元,稅後純益6.4億元,每股純益7.11元;累計今年前二月合併營收4.6億元,年增8.65%。優群表示,未受俄羅斯及烏克蘭戰事影響,隨著新產品出貨放量,今年營收將較去年兩位數成長,且成長幅度不會低於去年,獲利可望同步成長,再度挑戰新高。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特斯拉擴產 台鏈業績爆發

特斯拉德國廠本周啟用,美國德州新廠也規劃4月7日舉辦盛大開幕活動,中國大陸除了上海廠外,也規劃興建第二座工廠。隨特斯拉今、明兩年三大新廠產能齊發,供應鏈廠業績可望跟著爆發。特斯拉供應鏈包括電子控制單元的廣達、中控台的和碩、自駕車晶片的台積電、電源管理線束的貿聯、減速齒輪的和大、LED車燈的聯嘉、LCD螢幕的群創、觸控面板的TPK宸鴻、電源轉換器的台達電、充電槍的健和興、傳統系統零組件的智伸科與電池結構件的乙盛等。特斯拉最早的工廠位於加州費里蒙市(Fremont),另外還有五座超級工廠(GigaFactory),分別位於美國內華達州、紐約州、大陸上海、德國柏林及美國德州。其中德國工廠本周開幕,預估年產能可達50萬輛;至於美國德州工廠即將舉辦的開幕活動已獲當地政府許可,4月7日特斯拉除了帶受邀者參觀新工廠,還將在活動現場提供食物並準備二個音樂舞台,是個盛大派對。特斯拉2019年時稱霸歐洲電動車市場,全年銷量超過10.9萬輛、市占逾31%,但2020年受到歐洲沒有產能,加上競爭激烈,銷量落後福斯等車廠。依Schmidt Automotive Research數據顯示,2021年特斯拉歐洲市占率為14%,落後福斯的 25%和Stellantis的14.4%。隨著德國柏林超級工廠產能增加,排名可能出現變動。另外,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1月的法說會中透露,下一座超級工廠新廠址有望在年底宣布。大陸媒體報導,這座新工廠可能在大陸,具體地點包含青島、重慶、西安、深圳及瀋陽等地;另外,特斯拉也積極擴張上海廠產線,目標是拉高Model 3和Model Y的數量。上海廠產線優化項目投資總額達人民幣12億元(約新台幣53.8億元),主要涉及沖壓、車身、塗裝、總裝及物流操作中心的擴建,去年12月動工,預計今年4月完工。特斯拉去年共交付93.62萬輛,年增87%,今年在德國柏林工廠與美國德州工廠新產能挹注下,該公司表示,預期新車交付量至少成長50%。外界預測,特斯拉今年新車交付量將挑戰150萬輛。

正崴新案發酵 營運添翼

受到長短料、產品組合改變等不利因素影響,正崴2021年營收獲利均下滑,放眼2022年,公司今年把目標放在多項產品,營運要重回成長軌道。正崴2021年營收868億元、稅後淨利9.21億元、每股盈餘1.9元。董事會通過決議預計配發現金股利1.5元,今年股東會將於6月21日舉行。正崴2月營收51.98億元、年增4.89%,累計前二月營收122.8億元、年減9.17%。受傳統淡季、農曆長假、疫情等因素影響,法人預估第一季為今年谷底,後續將隨市場回溫、新產品逐漸發揮效益,第二季優於第一季可期,並逐季成長至第三季傳統旺季,2022全年業績也會較2021年回升。正崴旗下業務主要分為零組件、系統、通路,正崴表示,去年整體以通路成長最為顯著,零組件製造跟系統則下滑,除了受到客戶產品組合調整、原物料漲價、市場普遍缺料等影響外,疫情也使不少新產品開發案遞延。展望2022年,隨著不利因素逐漸趨緩,去年遞延的新案也將在今年逐步發酵,正崴預期零組件、系統兩塊業務今年有雙位數成長潛力,通路部分則維持小幅成長,對於今年營運看法樂觀。以各產品線來看,零組件動能來自新耳機、新手機的連接器、高速傳輸線(USB 4傳輸線)、電動車用的模組及零組件、NB及智慧音箱用電源供應器等。

電源三雄去年獲利聯袂創高 今年有望再登峰

電源供應器深植各個產業,台廠近幾年從電腦擴展到電動車、綠能、物聯網、AI智慧居家等不同領域,逐步尋得自己的一片天,電源三雄台達電、光寶及群電去年獲利聯袂創新高,去年電力十足,今年齊聲再造高峰。去年疫情延燒,在居家辦公及雲端需求帶動下,包括PC及NB、伺服器等相關產品出貨火熱,帶動相關零組件供應商營運表現,檢視電源三雄去年營運表現,包括台達電、光寶及群電均同步改寫歷史新高紀錄,每股盈餘均賺超過半個股本,龍頭台達電更賺進一個股本。台達電2021年營收新台幣3146.71億元,年增11.3%,毛利率28.67%,低於前一年度的30.86%,稅後純益284.9億元,每股純益(EPS) 10.32元,創歷史新高,年增5.28%;董事會擬定每股配發5.5元。台達電累計今年前2個月營收年增率為14.15%;展望今年,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表示,目前看到第1季訂單還不錯,會較去年好一點,全年營運預估仍可超過2位數成長,各大業務都會成長,下半年毛利率可望回升。外資則看好第2季營收年增率有望達15%,且毛利率將進一步回升。光寶科2021年營收1648.28億元,年增5%,營業毛利率18.5%, 優於前一年17.4%,稅後盈餘138.87億元,年增39%,EPS為6.01元,創下歷史新高。展望今年,光寶科總經理邱森彬表示,隨著新產品及新客戶逐步進入大量出貨階段,今年營收預期有雙位數以上成長,其中雲端電源及光電產品是未來2至3年主要動能,2023年營收目標將挑戰2000億大關。群電受惠筆電及雲端、智能等相關產品動能強勁,加上伺服器電源新客戶及新產品布局效益顯現,推升2021年營收來到403.64億元,年增近16%並首度突破400億元;每股盈餘達7.22元,年增3成,包括合併營收、盈餘、股息、ROE連續3年寫下歷史新高。展望今年,群電總經理曾國華表示,雲端智能應用還是今年的成長重心,特別是伺服器電源新客戶及新產品布局效益顯現,另外,包括伺服器、低軌衛星、大瓦特數電源、電競筆電等需求都將持續成長,營收可望逐季成長,其中新產品衛星通訊電源,今年將進入起飛期,整體營收預期維持雙位數成長動能。

電視、NB品牌廠開始對組裝廠砍單,零組件業者恐「挫咧等」

端市場需求不振,近日市場傳出,包括NB與電視在整機端已有客戶開始砍單,幅度一到二成不等,而若連結到零組件端,業者認為,不只手機相關晶片,其他的NB、電視或是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砍單或減少後續下單量的情況,將會陸續在一個月內發生。疫情與運輸問題,導致業者均在一年內大舉將庫存水位拉高,但終端消費市場買氣疲弱程度超乎預期,尤其又以中國大陸最糟糕,為此,除了手機端開始明顯下修外,其他消費性電子產品與NB等,也開始有下修的訊息傳出。業界傳出,目前由於通膨高漲進而壓抑到消費性電子需求,電視品牌廠庫存持續升高,進而開始跟組裝廠下修今年訂單。而去年銷售量創新高的NB則由於疫情趨緩,WFH需求減緩,且同樣受到通膨壓抑需求,因此品牌廠下修第二季訂單幅度達雙位數,至於電視,電視目前庫存問題也很嚴重,但因為適逢淡季,下單量本來就比較少,近期砍單幅度約為一成。業者也提到,近期電子產品的整機開始砍單,連結到零組件端大概需要一個月,亦即最快一個月內,電視與NB零組件也將開始出現砍單、砍價的狀況,而這波的調整修正時間,可能達到一季。

PC出貨下修 大摩看淡記憶體

在家工作需求趨緩、通膨影響消費信心之際,PC廠過去二周以來開始下修2022年出貨目標,摩根士丹利證券示警,PC用DRAM、固態硬碟(SSD)、NOR Flash第二季需求將受影響,DRAM價格甚至可能令市場大感失望,保守看南亞科、旺宏、華邦電,並將南亞科股價預期降至65元。回顧一個月前,先前因供應限制環境發揮支撐效果,市場原本研判NAND第二季價格反彈5~10%,不過,根據摩根士丹利證券半導體產業分析師詹家鴻最新針對供應鏈調查,NAND第二季價格可能只有反彈5%;而且因為PC終端需求不振,消費型、客戶用的SSD過去二周前景展望明顯下滑。DRAM產品線方面,考慮到消費性產品終端需求疑慮,摩根士丹利認為,智慧機、PC(包含PC品牌與筆電ODM廠)2022年出貨都有下修危機,儘管網通與監控攝影機等消費性產品表現尚可,電視與機上盒需求卻依然疲弱,大摩估計,DRAM第二季價格將修正5%,與業者在摩根士丹利海外論壇釋出的消費用DRAM上半年可能跌價觀點相呼應。南亞科身為純DRAM供應商,摩根士丹利證券研判,南亞科更受DRAM價格下滑,以及消費品DRAM領域競爭激烈的衝擊,預期表現將比其他大中華記憶體廠更遜色。

陸防炒作 遏止電動車企無序擴張

大陸電動車發展在過去幾年取得巨大成功,但當前出現各行各業開始造車、電池與材料價格飆漲現象,官方26日為行業降溫,強調將加強電池材料保價措施、防止炒作,並且遏制電動車企業無序擴張。證券時報報導,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26日在北京登場,當前電動車全產業鏈價格飆升,動力電池以及鈷、鎳等原材料價格飛漲,車企紛紛漲價。小鵬汽車CEO何小鵬當日更在會上直言,預估年內電池漲價幅度會超出想像。對此,大陸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在會上表示,新能源汽車項目要有序建設,整車企業要在現有生產基地繼續發展,在現有基地達到合理規模之前,不再新增產能擴張據點。官方且將推動車企兼併重組,大力推動落後企業和無效產能退出。在電池領域,林念修指出,將研究促進動力電池產業發展的措施,將加強鋰、鈷、鎳等資源保障體系建設,持續做好保供穩價,推動加快開發採購。大陸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也指出,將適度加快國內資源開發進度,堅決打擊囤積、投機炒作等不正當競爭行為。除了限制盲目擴張、做好穩價等規範措施外,大陸官方還引導企業發展新技術領域,不要一頭熱栽入電動車與電池。林念修表示,要加快行業發展鈉離子、無鈷、固態電池、燃料電池等新型電池技術,促進電池技術和材料多元化,化解當前原材料緊張的情形。前工信部部長,大陸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向業界喊話,如果新能源汽車是上半場,智慧網聯汽車就是行業的下半場,「大陸汽車在上半場取得成功,但現在應聚焦真正能決定勝負的下半場」。業者方面響應官方方針,國軒高科董事長李縝表示,將加大開採能力,預計到2025年在宜春將形成年產50萬噸的鋰開發,徹底終結大陸鋰短缺情況。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指出,未來會在質大於量的方針下發展汽車、提高均價,但認為2022年車企會仍面臨電池供應、漲價的挑戰。

5G發展 元宇宙扮推進器

隨著元宇宙(Metaverse)議題持續甚囂塵上,尤其科技巨擘紛紛表態投資、開發各類涉及元宇宙之顛覆性科技互動體驗,發展嶄新運作機制,並思考更具可行性新興商業模式,元宇宙無疑是頭條焦點。在此態勢下,推動5G商用的電信商與相關業者也將Metaverse視為促使5G加速發展,且具備龐大商機的「殺手級應用」。為實現虛擬空間中包含「社交、遊戲、購物、辦公、教學等場景體驗,沉浸感、低延遲、任何實地三要素更不可或缺,而先進、高性能通訊網路就扮演重要角色。5G發展以來,都將AR/VR/MR和數位雙生等沉浸式、虛實整合技術與服務視為與5G通訊技術相得益彰的關鍵應用。因此5G無線通訊技術持續發展與進步,將為實現Metaverse奠定基礎。對電信商而言,要從Metaverse獲利也非一蹴可及。從國際主要電信商布局策略中可觀察到,即使初始並非以Metaverse這樣的名詞進行發展,但電信商無疑地正逐步建立一個奠基於5G通訊技術上的Metaverse平台系統/生態體系。如南韓SK Telecom目標發展成一家「AI & Digital Infrastructure Service Company」, 藉由先進無線電信基礎設施,加上AI等新的增長動力,為用戶帶來最大價值。去年7月SKT推出自家Metaverse平台Ifland就屬於AI服務。Ifland讓SKT用戶可利用智慧型終端、VR頭戴裝置等,進入多樣化虛擬空間和第一人稱虛擬形象最佳化其體驗並計畫藉由營運社交VR和虛擬聚會等Metaverse服務。5G技術也有助於Metaverse技術生態體系的穩固發展。但要正視的是,無論是已步入商用的5G,或是處於「聲量」高峰的Metaverse,對彼此的技術完成度、應用成熟性、商業模式的建立等面向,都還在摸索前行階段。首先在技術面,5G標準正逐漸完備實現早期Metaverse應用所需的技術要素,包含XR、觸覺網路等。但Metaverse更遠發展樣貌,若是一個虛實融合,具備開源、去中心化特性的「可互通、互補、互操作」且「無處不在可隨時在線」,同時容納難以計數虛擬數位雙生用戶之共享空間,就需更先進、增強的通訊基礎建設方能支撐。而目前進入Metaverse的媒介除智慧型手機/平板外,仍是笨重耗能、尚無法獨立運作的AR/VR頭戴式顯示器或智慧眼鏡。近兩年關鍵話題的6G,在目前國際為6G擘劃的各種沉浸式應用服務願景,討論數位/虛擬/真實世界深度融合鏈結而成的數位雙生體系,並結合萬物智慧互連,甚至包含五感通訊技術的發展、極精準定位技術之輔助;加上6G世代設想結合衛星、高空平台通訊(HAPs)通信與地面基地台架構出多維多技術網路基礎建設,與6G需達成、超越5G的各項技術特性指標。這些要素交織而成的願景,才有辦法實現Metaverse所應有的樣貌。再者,電信商發展Metaverse前提下所擁有的最重要資產是通訊基礎建設,現階段部分標竿電信業者布建發展5G時,也投入Metaverse生態體系建構,但仍有許多課題要思考,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整體投資報酬率。從SKT的例子可觀察到整體營收的成長,Ifland有所貢獻,但也只是全球電信公司的一個尚算成功的案例。電信公司若想讓Metaverse成為金雞母帶來營收,與5G發展共存共榮,如何加強自家Metaverse研發能量與建立完整生態體系、引入合作夥伴,則是當務之急。相較於電信公司多屬侷限於「國家/區域」型業者,全球化/國際性的ICT科技巨擘高舉的Metaverse大旗,似乎更能吸引市場目光。因此電信業者當真能如願以償避開的競爭,藉由5G+Metaverse切進B2C/B2B市場衝高營收,並成為市場主導者?還是重蹈4G時代覆轍,淪為高級流量水管角色?是必須深思的問題。Metaverse是新世代通訊應用發展極致的最佳樣態,但國際上又有多少電信業者能在Metaverse浪潮中,基於自身5G基礎建設與創新研發能量打出一片天,無論是採用5G通訊技術或由6G通訊技術支撐Metaverse的發展,主導Metaverse市場的會是電信業者或國際ICT巨擘,短期仍難有解答。

俄烏戰爭未休 全球手機產量下修

俄烏大戰開打至今已滿一個月,蘋果、三星已宣布暫停在俄銷售,外界一度預料中國品牌廠小米、OPPO可望趁機崛起,但盧布大貶導致中國手機廠縮手,大砍出貨規模,誰能在俄羅斯市場坐收漁翁之利很難判斷。不過,研調機構TrendForce預估,俄烏戰爭未停歇、中國再度封城,將影響智慧型手機市場,今年智慧型手機生產預估量下修至十三點六六億支。俄羅斯、烏克蘭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的銷售占比約百分之三至四,當地市場三大品牌分別是三星、小米以及蘋果,其中蘋果、三星合計市占率約四成,蘋果、三星暫停在當地銷售新機後,對俄友好的中國品牌廠可能趁機搶進。只不過,盧布匯率波動大,大部分品牌廠都採取觀望態度,產業人士表示,以目前盧布匯率來看,手機產品難以定價,甚至必須要每天調整價格,才能避免企業獲利蒙受損失,而在戰亂動盪不安時期,當地通路商似乎也開始減少向中國品牌廠下新訂單。俄烏戰爭加劇引發全球通膨問題,TrendForce認為,這場戰爭對能源和糧食價格正產生重大衝擊,並由歐洲快速向全球蔓延,個人可支配所得也將同時緊縮,造成智慧型手機市場換機周期延長、單機購買預算下降現象。TrendForce指出,新冠疫情、晶圓產能緊缺尚未明顯緩解,加上近來地緣政治、通膨、能源匱乏等今年更顯嚴重的問題,這也將為今年智慧型手機市場帶來更多變數,因此將生產預估量從由原先的十三點八億支下修至十三點六六億支。

中國供應鏈在地化 台系端子廠把握轉單契機

歐美日廠商淡出中國市場,疫情也加速中國零組件在地化趨勢,以及銅價高檔墊高生產成本,部分小廠退出端子生產行列,台系廠商如健和興 、建通等也把握契機,迎接中國當地的轉單需求。業者表示,中國目前仍是全球組裝、代工的重心,但隨著歐美日商近年逐漸淡出中國市場,疫情也導致海外供應鏈生產以及運輸的不確定因素增加,進口料件交期變長,也加速中國在地化、國產化零件的需求。另一方面,國際銅價維持高檔,雖然刺激帶動客戶下單意願,但生產成本提升,也使得部分小廠主動或是被迫退出端子、連接器生產行列,都使得台廠也把握機會,迎接轉單需求。如建通就趁著此波供應生態改變,趁勢拿下奇異電器、開利冷氣、史丹利百得 電動工具機等大廠訂單,建通認為,電工、電線端子毛利較佳,加上蘇州廠製程持續優化、稼動率提升,在出貨攀升下,可望貢獻獲利表現。健和興也認為,目前布局的產品無論是車用、綠能,都走在產業趨勢上,且公司 9 成產品都有取得 UL 認證,將可望因此坐擁轉單;另一車用端子及連接器廠胡連,同樣也受惠中國汽車供應鏈在地化,推動營運表現。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