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虎門科技 2021年EPS創高
胡連 年營收目標雙位數成長
雙鴻超眾泰碩 獲利走升
全球智慧手機龍頭三星今年開始在各產品線擴大導入均熱板(VC)設計,藉此解決散熱問題,並吸引不少陸系手機品牌廠跟進。法人認為,此風潮有助於國內散熱模組廠雙鴻、超眾、泰碩獲利能力走升,有助整體營運向上。由於5G通訊時代來臨,加上處理器效能日益強大,讓智慧手機散熱難度愈來愈高,因此,三星今年A系列與S系列新機開始導入熱管與均熱板設計,為手機進行解熱,而台廠是全球熱管與熱板的主要供應商,扮演關鍵角色。事實上,均熱板散熱技術早已問世多年,但過去由於成本居高不下,在價格較為敏感的智慧手機市場中,普及率遠不及石墨片與熱管。不過,近年來在台廠戮力研發下,成本也獲得不少改善,因此逐漸開始獲得品牌大廠青睞。據悉,目前國內均熱板產能最大的業者為雙鴻,其後為超眾、泰碩、奇鋐等廠商。法人表示,雙鴻與超眾為三星手機主要供應商,因此均熱板的實際出貨量也較其他同業高,但隨著未來陸系手機廠也將跟進導入均熱板設計,估計其他台系散熱廠也有機會搶進此一商機。法人預估,雙鴻今年主要成長動能來自伺服器、筆電、手機散熱;其中,在三星擴大導入新散熱設計後,均熱板開始放量出貨,此一產線稼動率更從原先30%,提升至50%,而產品單價也有望跟著提高。雙鴻今年前二月合併營收24.5億元,年增11.2%,首季營運表現有望順利開出紅盤,目前雙鴻顯示卡與主機板的營收比重已拉高至37%,高於去年第4季的33%,加上元月手機散熱業務比重提升,推升整體營收動能優於過往同期。雙鴻董事長林育申曾指出,隨著高速運算日益普及,市場對散熱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包括板卡、智慧手機、伺服器,甚至車用,都會需要用到更好的散熱產品,是產業成長的原動力。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星鏈」援烏 萬泰科出貨爆發、訂單滿到年底
鴻海集團 規劃在印度掛牌
鴻海印度布局邁大步,旗下富智康(FIH)將分拆印度附屬公司BFIH,並規劃在印度當地掛牌上市,最快今年第3季前可在印度證券交易所上市。BFIH將成為繼在上海掛牌的工業富聯(FII),以及在香港掛牌的FIH與鴻騰精密(FIT)之後,鴻海集團自力推動的第四家海外掛牌小金雞。法人看好,隨著BFIH成為上市公司,不僅將拓展鴻海集團在全球資本市場能見度,為集團帶來更充沛的財務動能之外,也將讓全世界更多人接觸到鴻海集團相關企業,有助優化集團能量。鴻海表示,富智康子公司Bharat FIH Limited(BFIH)為拓展印度地區相關業務市場、增強BFIH競爭力,擬向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及孟買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申請首次公開發行盧比普通股及掛牌上市。鴻海訂5月31日召開股東會,屆時將改選董事,並討論BFIH在印度掛牌上市案。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之前表示,集團未來發展將把全球劃分為五、六個區域,並採取營運本地化(BOL)的模式,來展開區域化的製造與布局。外界預期,BFIH擬於印度市場掛牌,將開啟首例,接下來,可能是鴻海與泰國國家石油公司(PTT)的合資公司,規劃在泰國掛牌上市。業界人士分析,BFIH在印度掛牌有兩大優勢,首先是可以有獨立的業務管理,並受到印度資本市場的關注,加上印度政府正在對消費性電子產品、半導體與電動車等產業進行補助,鼓勵在地設廠,BFIH此舉將可以受到印度政府與當地更多投資人的支持。其次,印度是全球數一數二大的消費興電子產品市場,BFIH是印度最大電子專業製造服務(EMS)廠,擁有本地製造的優勢,除了免關稅之外,BFIH還能增加印度當地市場的能見度,擴大在印度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市占率,帶動業績增長。鴻海指出,富智康對BFIH持股比率將透過上市後,由目前持股100%降為75%,股權稀釋對未來鴻海集團認列BFIH獲利影響不大,預期公開發行之後,BFIH營收及獲利將因新業務導入而成長;富智康釋股不會產生損益,但會增加鴻海集團的股東權益。鴻海表示,BFIH在印度資本市場掛牌上市後,鴻海集團將在印度具有獨立集資能力,為鴻海未來營運資金、資本支出需求提供更有效率的融資環境,有助BFIH在印度市場未來業務擴充與發展,增強鴻海集團全球競爭力。BFIH在印度上市後,將打開鴻海集團在印度資本市場知名度,可讓當地金融機構、國際評級機構及投資者更了解BFIH在印度電子代工業重要地位,進而投資BFIH,使BFIH有充足資金在印度深耕電子代工業務,以及跨足其他領域發展,並吸引其他國際廠商合作。
5G需求增+缺料 中、高階手機 去年市占創高
4G升級至5G需求增加、缺料讓品牌集中火力在中、高階機種,市調機構Counterpoint表示,去年全球400美元以上的中、高階機種占比躍升至27%,創歷史新高,出貨量年增率則高達24%,遠超過市場平均年增率7%。該機構仍看好今年400美元以上價位帶的成長性,並指出華為用戶今年多到了該換機的時間點,能否吸引華為用戶「轉檯」將成為品牌增加400美元以上價位帶市占率關鍵。雖然旗艦機最吸引大眾目光,但其實市場最大銷量都來自於300美元以下的機種,根據Counterpoint資料顯示,400美元以上的中、高階機種在整體智慧型手機市場占比,長期僅在兩成上下,隨著疫情帶來在家娛樂與工作、5G普及率提高,推升400美元以上價位帶占比在2020年首度來到23%後,去年400美元價位帶的占比在去年來到27%,創下歷史新高,該市場價位帶出貨量年增率高達24%,也是遠遠超過整體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年增率7%。Counterpoint表示,400美元以上價位帶去年出貨量大增,主因是愈來愈多用戶換機時選購5G手機、帶動需求增加。而在去年半導體零組件缺貨下,多數智慧型手機品牌在平衡出貨量與獲利率考量下,優先將有限的零組件用於生產中、高階機種,也是驅動該價位帶出貨量大增的原因之一。而在400美元以上價位帶擁有絕對領導地位的品牌仍是蘋果,Counterpoint表示,在i13系列大受歡迎下,蘋果去年在該價位帶市占率一舉上升至60%,優於2020年的56%,也拉大與第二名三星的差距至43個百分點。OPPO、vivo與小米明顯受惠,OPPO、vivo在該價位帶出貨量都超過倍增,小米在該價位帶市占率則由2020年的3%、成長至去年的5%。華為遭到美國實體清單制裁後,華為仍持續推出高階機種,但是連線能力被限制在4G,然而Counterpoint表示,在400美元以上價位帶市場中,5G與4G在2020下半年已黃金交叉,至去年第四季4G在該價位帶的滲透率已經衰退至9%,華為過去在中國、西歐市場建立大量的用戶基礎,這些用戶接下來換機、升級,繼續購買只支援4G的華為手機的可能性愈來愈小,成為400美元以上手機出貨量成長的重要動能之一。
車用工業應用需求火
近期不少消費性電子應用包括電視、手機、Chromebook等出現雜音,但是意法半導體依然傳出漲價消息,主要是該公司著重在車用與工業應用領域,電動車與輔助駕駛的發展趨勢,讓汽車所應用的半導體元件持續增加,同時,全球加速數位轉型也讓工業應用需求保持熱度。長期的產業發展趨勢促使意法持續擴充產能,該公司正在義大利Agrate建立12吋新晶圓廠、還有在義大利Catania的碳化矽(SiC)工廠,以及在法國Tours的氮化鎵(GaN)工廠。該公司規劃在未來四年內大幅提升晶圓產能,預計2020年至2025年間,將歐洲廠區產能提升一倍,主要是增加12吋產能,至於8吋產能也會選擇性提升。同時,到2024年時,碳化矽晶圓產能將提升為2017年的十倍,以因應汽車與工業客戶的業務成長需求。其實從意法的策略布局,就可以一窺半導體產業未來重要走向。該公司先前指出,其策略有三個長期推動因素,包括智慧出行、電源與能源、物聯網與5G。其中,智慧出行主要協助汽車製造商,讓每個人的駕駛更安全、環保、更互聯,這也涉及配套基礎設施,如電動汽車快速充電站。
充電樁不夠 趕不上電動車需求
邁向淨零時代,交通運輸扮演減碳關鍵角色,但基礎工程還百廢待舉,好比改開電動車省錢又少空汙,但最基本的充電樁卻不夠,讓民眾縮手,仍回頭買燃油車;政府鼓勵客運業者買電動公車載客,但電池續航力好壞參半,讓業者信心不足。學者認為,交通減碳基礎工程應導向私人運具減量、提升公共運輸使用率,目前看不出交通部對二○五○淨零的具體解方。負責充電樁維運的遠傳電信企業暨國際事業群協理張文津指出,國外電動車、充電樁的裝設比例是二比一。台灣純電動車約一點八萬輛,按此比例至少需要九千支充電樁。但據宅電App統計,截至去年底總數約三六五二支,完全追不上需求。張文津表示,社區裝充電樁除了管委會考慮安全性,很多大樓都是機械車位,常要移動位置,裝充電樁難度高,且充電樁分快充、慢充兩種,設快充必須改電力迴路,這還牽涉大樓的電力迴路使用狀況,要避免造成大樓電網負載不平均而跳電。內政部營建署已表明要修改「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未來只要有充電設備安全認證,管委會不得拒絕安裝;經濟部也規畫二○二五年時,增加公共充電樁至七千八百支。但產業人士建議,設充電樁最好要因地制宜,否則恐造成局部電網無法承受。交通部表示,二○五○淨零策略主要分為兩大塊,包括發展公共運輸系統和推動綠色運具,所以一直推動電動大客車。以電動大客車為例,在高雄經營客運的業者感受兩樣情。高雄客運副總林隆萬說,幾年前首度採購十一輛電動公車跑國道快線,單程約卅公里,三年後電池耗損,常無法充飽電,去年全數淘汰。港都客運經驗大不同,董事長賴文泰說,港都三一○輛公車,有一三○輛是電動車,「我沒有比較勇敢,只是比較精算,選對電池也很重要。」台大土木系教授、台大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主任張學孔表示,提升公共運輸使用率,關鍵是做好最後一哩路,以台北捷運推出一二八○元月票為例,除了適用北市捷運、公車、共享單車外,也應該能搭鐵路、國道客運、區域巴士,甚至一併納入雙北周邊的桃園、宜蘭等大眾運具,「交通部應把建設快速道路的資源,合理移轉來推動公共運輸。」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說,交通部近年力推高鐵宜蘭延伸案、基隆輕軌等軌道建設,如果只是移轉原本的公共運輸量,減碳效果就有限,加強當地公共運輸便利性更重要。張學孔也說,政府對管理私人運具長期都不敢碰,必須以稅費等經濟手段,快點引導民眾正確使用低碳、節能的運輸工具,否則二○五○淨零目標絕對達不到。
蘋果輕薄筆電變大 將爆換機潮
供應鏈傳出,蘋果將打造旗下史上最大尺寸的MacBook Air輕薄筆電,一改目前僅推出十三點三吋的機種,將螢幕放大為十五吋。除了計畫讓Macbook Air、iPad螢幕變大,傳出蘋果也要讓iPhone變大變長,同時還打出租賃的服務,要讓果粉更願意花錢埋單,希望藉由硬體銷售衝刺軟體業務,達到「軟硬兼備」的效果。MacBook Air儘管尺寸變大,但仍以輕薄的「Air」為訴求,顯示整體組裝工藝大躍進,並導入最先進的Mini LED顯示技術,預料有望掀起新一波換機潮,廣達、鴻海等供應鏈吃補。相關供應鏈向來不評論單一機種與客戶訂單動向,據了解,新款十五吋MacBook Air預計明年推出,相關協力廠內部已開始動起來,準備為新機展開初期測試與試做。業界人士指出,MacBook Air主打輕薄,深受學生文書族與一般上班族喜愛,目前僅推出十三點三吋這一個尺寸規格。一旦這次螢幕升級至十五吋並導入最先進的Mini LED顯示技術,將是MacBook Air史上最大規模改款。除了筆電,市場也盛傳蘋果今年預定推四款新iPhone,揚棄五點四吋螢幕的「迷你」機型,採用六點一吋和六點七吋螢幕,解析度則是維持iPhone 13水準。高階版的Pro以及Pro Max款的螢幕會長高一些,先前有傳出Pro機型螢幕上的瀏海會被換掉。此外,也傳出蘋果正在為入門級iPad計畫「更大」的螢幕。蘋果正考慮推出iPhone和iPad等硬體產品的訂閱服務,彭博認為,iPhone訂閱制服務將可以幫助蘋果創造更多的收入,因為這將進一步降低消費者取得iPhone的門檻,也可以直接綁住消費者。
蘋果傳Q2大砍新iPhone SE訂單
品牌廠蘋果甫於3月上旬推出升級支援5G的新款平價機款iPhone SE,不過外媒引述消息人士說法指出,考量俄烏局勢及通膨對消費電子產品需求造成影響,蘋果已下修iPhone SE 5G及AirPods無線耳機的出貨量。外媒指出,蘋果已通知數家供應商將於下一季下修5G版iPhone SE的出貨量200~300萬支,基於市場需求低於預期。另針對AirPods亦將調降全年出貨量1,000萬組,以因應需求走緩、降低庫存水位。雖然蘋果對於上述報導未予以回應,不過,正在趕工生產新款iPhone SE的和碩上海廠昌碩,因處於這回上海市實施分區封城的首波封控區內,因此動態受到關注。業內人士認為,以昌碩近兩季來的招工狀況來說,似乎看得出些許端倪。昌碩從去年底開始就取消生產線員工內薦制度與獎金,入職滿90天的獎金也縮水至人民幣4,800元,雖然SE在2月底、3月初量產,但是昌碩2月份的招工甚至提前好幾天結束,3月初新一輪招工,不僅獎金進一步縮水至人民幣2,700元,3月招工動作也在開放數天之後就「夭折」,顯然是SE量產後未久就被蘋果告知不需要這麼多生產線員工。和碩去年仍以代工iPhone 13 mini機款為主,並另與鴻海分食iPhone 13的代工訂單,不過從市場對於iPhone 13系列的需求來看,只有高階的iPhone 13 Pro與Pro Max目前還有一些銷售動能,屬於入門款的mini與iPhone 13需求早已快速下滑,因此今年新加入的新款SE,對於和碩來說不無小補。業內人認為,就外觀來說,比起市面上新機大部分都已是全螢幕設計,新款SE仍有占比很大的「天與地」,已經完全過時,且SE主相機只有一顆鏡頭,甚至跟不上中國手機品牌的中低階機種規格,而SE的螢幕、機構件、相機像素、電池容量,都還停留在2017年的業界水準。也因為SE大部分零組件維持在五年前的規格,在年年降價下,零組件供應鏈承接SE訂單的毛利率也不會太好,但就是能夠多少填補淡季時的產能利用率。不過,iPhone SE需求量一直很穩定,每年大約可維持2,000多萬支的出貨總量。今年新款SE雖然升級至5G,處理器也換上與iPhone 13系列同級、最新款的A15,更有「蘋果最便宜5G手機」的優勢,對於買氣或有助益。不過此回傳出蘋果砍單,似乎也為下半年的消費電子產品市況帶來警訊,接下來的俄烏情勢及通膨升溫會否進一步削弱整體市場需求,也是各家業者密切關注的重點。
小鵬汽車去年虧人民幣48億
大陸知名電動車企業小鵬汽車28日港股盤後公布,2021年營收年增2.59倍至人民幣(下同)209.88億元,但虧損48.63億元(2020年同期虧損48.9億元)。截至28日晚間9時10分,小鵬汽車美股盤前上漲2.14%至27.63美元。小鵬汽車港股28日收跌3.35%至103.8港元,近一個月股價累計重挫27.36%。對於2022年市場前景,小鵬汽車在年報中預估,2022年第一季汽車交付量介於33,500輛至34,000輛,年增約151.1%至154.9%。營收介於72億元至73億元,年增約144.0%至147.4%。綜合陸媒28日報導,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28日晚間在業績發表會中指出,2021年遇到一些交付問題,公司訂單中磷酸鐵鋰的比例很大,但是最終交付的只是比較小的比例,公司會透過和供應鏈的合作,在2022年解決這個問題。在新車型方面,何小鵬表示,小鵬汽車將在2023年推出兩個全新車型平台及其首款車型,分別是C級車平台與B級車平台。新平台會繼承並發展小鵬汽車電動化與智慧駕駛能力及製造技術,希望在增長潛力巨大的中高階市場涵蓋更廣泛的用戶群體。小鵬汽車名譽副董事長、總裁顧宏地則表示,隨著三個車型的加速交付,小鵬汽車在2021年營收超過200億元。尤其是在第四季出現可觀增長,營收達到86億元,年增200.1%。藉由公司銷售的強大車型,計畫中基於新平台推出的新車型,以及在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小鵬汽車將可持續的增長,並改善毛利率表現。
大眾汽車拉陸廠 確保鎳鈷供應
全球最大鎳及不鏽鋼生產商中國青山控股,才剛度過軋空危機,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近日就表示,將與青山集團、華友鈷業組建合資企業,以確保鎳和鈷的原料供應,以俾在全球原材料價格飆升之際,藉此控制電池成本。市場人士認為,供應鏈上下游業者間的加強聯盟今後將成為常態。3月份,全球金屬市場剛經歷過一輪「妖鎳」之亂,做為主角的青山控股遭到軋空,導致鎳價狂飆到每噸10萬美元以上,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更因此宣布關閉鎳市場,直到16日才又開始恢復交易,並首度啟用5%的漲跌幅限制,讓市場體會到當前金屬原料供應鏈的脆弱性。路透報導,對於這次三方合作,大眾汽車表示,三家公司已經簽署組建兩家合資企業的諒解備忘錄,第一家合資企業將由上述三家公司在印尼組建,共同投入各自的優勢和資源,主要生產電池原材料。目前全球超過10%的紅土鎳礦儲量位於印尼。大眾表示,將與華友成立第二家合資企業,專門從事硫酸鎳和硫酸鈷的提煉。大眾強調,這兩項合作的目標是為集團的長期目標做出貢獻,即每個電池的成本降低30~50%。合作旨在獲得顯著的成本優勢,確保原材料供應。要保障供應鏈穩定的不只大眾,上汽集團28日表示,其與青山控股合資成立的賽克瑞浦和瑞浦賽克年產20GWh動力電池電芯及系統專案合作協定正式簽署,該專案計畫在柳州柳東新區建設年產能20GWh動力電池及系統產業基地,涵蓋動力電池電芯、電池系統等關鍵產品的生產製造,產業基地規劃總投資人民幣100億元。
上海封城令 衝擊台系鏈
大陸疫情增溫,上海27日無預警宣布,全市今日5時起以黃浦江為界,分區分批「封城」,所有企業實施封閉生產或居家辦公,形同「封半城」。業界認為,此舉將衝擊人流、貨流,對生產型企業來說,「基本上就是停產」,牽動半導體、電子代工、電動車等產業,iPhone、特斯拉面臨出貨挑戰先前已有專家示警:「如果上海停下來,將影響全大陸與全球經濟」,上海昨天突然宣布實施封控管理,業界震驚。上海是電子代工、晶圓代工、封測、電動車生產重鎮,和碩、廣達、台積、中芯國際、日月光、特斯拉都在當地有工廠,加上又是主要進出口海港,地位重要。鄰近的昆山也有面板大廠友達、代工廠緯創等知名業者,多經由上海出口,恐同步受累。其中,最受關注的當屬台積電上海松江廠,以及中芯國際在上海的總部。台積電昨晚表示,一切遵照當地官方防疫措施,目前不影響生產。台積電松江廠主要以8吋晶圓代工為主。中芯上海有8吋、12吋廠,其最先進的製程都集中在當地,月產能約3.5萬片,惟至截稿前,未取得中芯回應。半導體封測龍頭日月光也在上海有大型投資,主要落腳張江高科技園區。電子代工方面,廣達位在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區,生產筆電、雲端與車電產品。和碩旗下上海昌碩是組裝iPhone的重要基地,也在此次管制範圍內。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在上海有一座「超級工廠」,是特斯拉海外最重要的生產據點,此次上海大管制,也將受影響。根據上海官方文件,今日5時起,將以黃浦江為界分區分批實施核酸篩查。第一批,浦東、浦南及毗鄰區域先行「實施封控」,展開核酸篩查,4月1日5時解封。第二批,4月1日3時起對浦西地區「實施封控」,展開核酸篩查,4月5日3時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