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宏致併購綜效顯現 營運增溫
連接器廠商宏致去年各產品線需求不淡,加上併購Genesis創世紀發揮效益,2021年營收創下歷史新高,獲利也重回成長,創2012年來新高。展望2022年,法人表示,受益於併購持續發揮綜效,以及第二季起漲價效益隨新訂單逐漸顯現,樂觀看待宏致毛利率、獲利表現會較去年更進一步成長。宏致2021年營收105.76億元,稅後淨利5.11億元,每股盈餘4.16元,董事會通過決議預計配發現金股利1.5元,同樣為2012年來新高。宏致2月營收7.23億元、年增13.9%,累計前二月營收為17.7億元、年增19.8%,創歷年同期新高。法人預估,由於進入傳統淡季加上工作天數較少,預期宏致首季營收小幅度個位數季減,不過仍會較去年同期有雙位數成長,全年在網通及車電產業的帶動下,營收雙位數成長可期,並在報價調整、產品組合優化的幫助下,毛利率、獲利表現較去年提升。宏致主要產品分為I(工業)、C(雲端/伺服器)、A(汽車電子)、N(NB/消費性3C)等四項產業,其中,網通跟車電是今年主要成長動能來源,法人估,網通隨市場對高速產品的需求持續提升,將保持高成長,預期近幾年都有30~50%成長;車用電子去年因基期較低,今年成長幅度最大;消費性電子約10~20%成長;工控同樣雙位數成長。Genesis創世紀產品包括連接器、連接線、電磁遮蔽罩、高速及高功率連接器、高速連接線等,涵蓋機上盒、纜線數據機、網通、雲端資料中心、5G、IoT、工控等應用。宏致併購Genesis創世紀後,在拓展高頻高速、雲端/網通上取得更多機會,法人看好合併後在產品、營收、毛利率上都會發揮綜效。車用方面,法人分析,去年出貨受到疫情、缺料干擾,宏致車用出貨不如預期,今年隨不利因素趨緩,將逐漸復甦。目前宏致已打入美系、日系客戶中,切入倒車雷達系統,後續將再拓展至其他產品中。EV應用布局開花 中探針Q2動能有望增溫
中探針2021年2月營收2.01億元,月減40.42%,年增7.07%,主要受農曆新年因素影響。展望後市,公司近年積極拓展新能源業務,並逐步開花結果,自第二季起電動車(EV)、電動腳踏車(E-Bike)等相關應用產品將開始陸續貢獻營收。法人估,第二季營運動能有望向上,全年業績拚年增15~20%,惟須留意中國封城帶來的不確定性。 中探針主要經營探針及探針製品研發製造,產品可廣泛應用於手機、筆電、電動汽機車、半導體封測等,客戶群涵蓋美系及陸系一線客戶。以去年產品組合來看,以連接器(Connectors,主要為POGO PIN)貢獻最多,約6~7成,其次為半導體測試探針占約兩成,至於新能源、工業則占約1成多。展望後市,中探針旗下主要產品線中,以新能源產品最具爆發潛力,終端應用包括EV、E-Bike及E-Scooter等。目前公司大電流端子與大電流連接器可應用到電動汽機車、充電槍/樁等領域,而車削件更切入美系電動車大廠,預計電動車充電槍應用規格在第三季完備。E-Scooter部分,中探針則與國內機車大廠合作,產品應用則有隨車充電槍、充電站、換電連接器(電池)…等,未來可望跟隨客戶一同切入東南亞市場;E-Bike則是與國內電池廠配合,今年也看成長。隨著公司在新能源布局準備就緒,第二季起EV、E-Bike等相關產品可望逐步貢獻業績。值得注意的是,因中國疫情重燃,中探針東莞廠區先前配合政府防疫政策自3月16日暫停生產,已在20日復工及正常出貨。由於目前中國上海、昆山等地區正實施人員、交通管制政策,在當地物流、人員、港口進出不順下,是否會對公司第二季營運帶來影響,需持續關注。整體來看,法人認為,中探針過去業務以連接器為主,但近幾年積極調整產品結構,今年也將持續收割成果除連接器穩健貢獻營收外,未來半導體、新能源等業務將擔綱重要的業績成長動能,只要中國疫情不致於失控,今年公司營收有望挑戰年增15~20%,EPS可站上4元。詮欣 創新轉骨 拚車用領航者
成立於1985年的詮欣,最早是跨入D sub連接器,當時詮欣董事長吳連溪是門外漢,剛開始做電子產品加工,雖然不是很懂,但是邊做邊學,且戰且走,而且早期毛利率還不錯,約有20%。由於當時市場剛開始起飛,靠著品質良好與準時的交期,以及低於國際大廠供應商的價格,業績逐步開始成長,吳連溪表示,早期詮欣的產品利潤還不錯,硬著頭皮衝,但是做了12年之後,競爭者愈來愈多,雖然後來仍是很拚,但因為是做同質性(me too)的產品,這樣拚下去沒有利潤,不是辦法,因此開始思考公司轉型。詮欣第一次轉型是在1997年,並歷經將近十年,當時雖然電子製造產業蓬勃發展,但是詮欣也面臨到激烈的價格競爭,以及毛利衰退的問題。因此吳連溪後來轉做記憶體卡,並且是台灣最大,打入SanDisk供應鏈,而且是一條龍在做,包括模具、沖壓、射出成型等,至於電鍍則在外面加工,並拿到中國大陸組裝,當時最多擁有2,500名員工。但是做消費性電子產品是一件很拚的事情,許多電子公司剛開始做的時候都是有利潤,可是隨著時間推移,後來又沒利潤。因此吳連溪思考做第二次轉型,當時他決定跨入汽車產業,也就是2006到2018年,歷經將近12年時間,公司又轉型進入汽車產業。衝刺消費電子 向上精進 取得認證
吳連溪回憶,他在1997到2006年間發現,消費性個人電腦(PC)市場很競爭,因此1997到2006年也進入工業電腦(IPC)市場,IPC少量多樣的產業特性,加上單價不會一下子被砍很低,促使他由IPC再轉入汽車產業。其實詮欣剛開始進入汽車產業,量不大,而且是做消費影音產品為主,一開始只能成為Tier 2供應商,最後打入德國六大車廠,量產花了五年時間,也就是2006年開發,到2012年才開始有訂單,2017年達到高峰,目前詮欣在車用影音娛樂的連接器已經做了5,000萬顆。在這段時間,詮欣已經累積設計、驗證、自動組裝與自動檢測四大能力,因此持續向上精進,取得八家VDA 6.3的認證,並從Tier 2供應商向上提升到Tier 1供應商。在汽車產業轉型歷經將近12年,詮欣在設計能力方面,由過去只能做me too產品,轉變成可擁有與客戶共同設計規格的能力,並且成為express member,能夠與協會共同制定express C與express D,還能與Tier 1的車廠共同設計開發零組件產品。
培養年輕人才 帶進創意 注入活力
除設計能力外,詮欣也培養出驗證能力,也就是能夠符合協會的標準,詮欣的強項在於模擬治具板,以及充足的實測設備,讓產品符合客戶的需求。另外,在自動組裝能力方面,詮欣為持續提升產品競爭力,以及解決人力缺乏的問題,2006年開始成立自動化部們,目前台灣廠的自動化程度已經達到70%,未來將持續提升自動化程度,預計要達到90%。在自動檢測能力方面,當產品到達自動化生產後,為達到客人對品質的要求與信賴度,詮欣開始導入自動化檢測設備,從產品的生產、檢測到包裝都採全自動化作業。在2018到2021年的四年期間,詮欣累積很多能力,不僅使詮欣取得八家VDA 6.3認證的客戶,也帶動公司從Tier 2供應商地位晉升到Tier 1。
詮欣經過這麼多年的四階段轉型,看似容易,但吳連溪說,其實過程相當辛苦,講起來是很輕鬆,但實際上在執行時非常困難,常會遇到人員、技術、規範等問題,所以詮欣也一直培養年輕人,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人進來,為公司注入活力,帶進創意與轉型的契機。另外,在數次轉型的過程,資金也是其中一個難提,不僅周轉金會遇到問題,要取得資金來投資設備,其實相當困難,因此詮欣在財務操作上比較保守,沒有大舉投入,等到周轉金夠了,才投資購入設備。在轉型的過程中,吳連溪發現消費性產品通常是以價格取勝,當他的設備已經買了,廠也擴了,可是客人卻以價格取勝,詮欣若不拿下訂單,就必須裁員或是縮編,也促使該公司就往更難的地方去做,這樣才比較容易不被取代,也比較不容易陷入價格戰的泥沼。吳連溪也不滿足於目前的成就,他說,公司轉型邁向車用領域的成果,將在這二、三年持續開展出來,接下來的目標將是成為自動駕駛系統連接器與線束領航者。
總體經濟
電子資訊
鴻海3月、Q1營收優預期 齊登同期高
鴻海公布2022年3月自結合併營收5073.94億元,較2月4450.25億元成長達11.51%、較去年同期4412.17億元成長達15%。累計首季合併營收1.4兆元,雖較去年第四季1.89兆元減少25.5%,仍較去年同期1.34兆元成長4.83%,雙創同期新高鴻海指出,3月營收表現優於預期,使首季營收季節性表現為近10年來最佳、表現同步優於預期。展望第二季,目前訂單能見度與市場預期相當,但仍須密切觀察地緣政治變化、疫情、通膨及整體供應鏈對市場供需影響。鴻海預計5月12日召開法說。鴻海表示,3月四大產品與2月相比,受惠平板新品發布、供應鏈狀況較穩定,伺服器市場整體需求續旺,以及消費性及其他產品零組件需求帶動,使電腦終端、雲端網路、元件及其他產品均繳出雙位數成長,僅消費智能產品因步入新舊產品交替期而略為衰退。不過,若與去年同期相比,3月四大產品均繳出雙位數成長,其中,電腦終端、雲端網路、元件及其他產品分別受惠平板新品發布、供應鏈狀況較穩定,伺服器市場整體需求續旺,以及消費性及其他產品零組件需求帶動,消費智能產品則受惠手機需求維持高檔。觀察四大產品首季營收,鴻海表示,雲端網路受惠伺服器需求續旺、消費性及其他產品需求帶動,均繳出雙位數年增率。電腦終端產品受惠平板新品發表及供應鏈管理優勢穩固較多零組件,亦維持顯著年增率。消費智能產品則受惠手機需求維持高檔,仍維持年成長。
鴻海強攻電動車 多國徵才
鴻海衝刺各事業營運,積極招募人才,今年除了在台灣與中國大陸持續找人之外,配合全球布局,集團也在捷克、墨西哥、越南與巴西等地,展開大規模人才招募,主要是為了該公司在電動車等新事業的發展。鴻海表示,集團在美洲、歐洲與亞洲等各地有很多職缺,員工總人數季節性高峰約100萬人,事業版圖遍及全球,橫跨三大洲,在逾20個國家及地區都有生產及服務據點。 近年來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以3+3結合作為集團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針對今年全球布局,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之前表示,面對新的國際局勢,將持續發揮全球布局優勢,彈性且動態地調配產能資源。面對電動車(EV)產業未來趨勢,鴻海以營運本地化(BOL)新的合作模式,持續在電動車全球布局有序地發展,除了北美及台灣,將持續布局泰國、印尼、印度、中東與墨西哥等地,提供整車、三電、零組件、軟體與雲端服務。鴻海2021年資本支出為923億元。鴻海指出,預期今年資本支出會提高,包括投入數位轉型、新產能、3+3新事業發展等,其中,有關新事業的資本支出金額大約達150億元左右。
5G邊緣伺服器 大廠搶進
因應雲端資料中心客戶正積極拓展其公有雲服務至邊緣端,及Open-RAN(O-RAN)組織持續推廣開放式架構電信基礎設施的布建,研調單位DIGITIMES Research指出,近期台伺服器廠包括英業達、緯創、緯穎、廣達、鴻海及神達等,皆相繼投入5G邊緣伺服器市場,而這也將為台伺服器廠在發展雲端資料中心之外,帶來新的軟硬體創新機會、成為下一波商機。考量伺服器產業整體料況,雖持續較去年下半年改善,不過DGITIMES Research預期,今年第一季在IC料件缺貨問題有較去年下半年明顯改善下,以逾17%的年增幅、站穩440萬台以上高檔,惟因季節性工作天數減少,仍將較前一季小幅季減近4%。至於第二季在CSP訂單需求持穩下,則可望受惠上季的遞延出貨效益拉抬,回到季增、年增的雙成長走勢,推升單季出貨量達470萬台高峰。受惠雲端資料中心客戶正積極拓展其公有雲服務至邊緣端,加上O-RAN組織持續推廣開放式架構電信基礎設施的布建,為台廠帶來布局集中單元(CU)、分散單元(DU)電信伺服器,或多存取邊緣運算(MEC)伺服器等市場的動力。各台廠中又以緯穎、廣達及鴻海最積極投入5G邊緣伺服器市場,大多源於雲端伺服器硬體設計基礎,進一步整合集團資源,包含伺服器、網通設備、系統整合等事業單位,共同發展5G邊緣伺服器相關軟硬體方案。
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龔明德認為,面對電信運營商在5G公網及企業客戶的5G專網需求,台廠勢必得因應更多元化、破碎化的各種應用領域題目,而更細分發展軟體服務、系統整合及整合測試驗證能力,但在此同時,這些挑戰也將成為台伺服器業者創造升級轉型及業務成長的契機。展望今年伺服器產業市況,隨著IC料件供應情況可望逐步改善,DGITIMES Research看好來自CSP(大型雲端服務商)的需求持續強勁,加上企業加速數位化轉型、5G邊緣運算伺服器的推出亦將帶動資料中心需求,預估全年度全球伺服器出貨量將年增6.7%、達1,820萬台,未來三~五年亦仍將維穩年成長走勢。不過,外資亦因擔憂近期因日益加劇的通膨壓力,與俄烏局勢對總經環境帶來的影響,恐削減企業對伺服器採購預算,並壓抑中國超級電腦(HPC)建置進程,下修全球伺服器出貨量今年度的年增幅至7%,惟短中期而言,伺服器產業的需求指數仍為正向。
陸非蘋市場響警鐘 2指標大廠首當其衝
大陸2月智慧型手機銷售月減、年減少均逾2成,加上穩居單機銷售前三大的依舊為蘋果iPhone,換言之,在大陸一片消費電子低迷下,非蘋市場面臨的挑戰恐更勝預期,首當其衝就是兩大晶片指標廠聯發科、高通。研調機構CINNO Research數據顯示,大陸2月智慧型手機市場持續疲軟,在歷經1月的月增、年增後,2月單月智慧型手機銷售月減少24%、年減少20.5%,其中,相較去年同期減少逾2成主要是因為海思,至於相較1月下滑則是因為宏觀經濟環境加上手機廠商新品發布與出貨節奏放緩所致,也因使,SoC(系統單晶片)市場也同步出現下滑。以目前大陸手機SoC市場格局來看,聯發科(2454)、高通為兩大巨頭,至於蘋果則在品牌、產品優勢下,持續穩穩經營高階市場。聯發科2月仍穩居大陸智慧型手機SoC晶片王、市占率超過40%,高通市占率也超過37.5%,整體市場呈現大者恆大;波動最劇烈的則是海思,單月出貨量僅70萬顆,月減少28.2%、約100萬顆,較去年同期更是更大減84%。值得注意的是,以大陸智慧型手機市況來說,2月市場呈現明顯下滑,2月大陸智慧手機SoC終端銷量月減少24%、年減少20.5%;若以各品牌來說,海思月減幅28.2%最大,聯發科、高通則分別減少25%、21.8%。依照各手機品牌來看,vivo為聯發科最大終端應用品牌,占比約30.6%;OPPO為高通最大終端應用品牌,占比約24.2%;榮耀為紫光展銳最大終端應用品牌,占比約94.3%。聯發科、高通在大陸市占率儘管坐穩前兩大,但整體出貨的減少卻是一大警訊,加上以大陸2月單機銷售來看,前三名依序為蘋果iPhone 13、iPhone 13 Pro Max以及iPhone 13 Pro,顯示出非蘋市場確實有警訊。由於大陸5G智慧型手機已經漸漸步入高原性成長,如何拓展高階市場,拉高產品ASP,將是聯發科重要課題,至於高通,則須在面臨聯發科來勢洶洶的挑戰下,積極固守現有高階市場。
電池原料成本狂飆 電動車掀漲價潮
俄烏戰爭、市場需求增加使電動車電池原料供應趨緊,特斯拉(Tesla)等電動車大廠相繼宣布調漲,電動車正迎來一波漲價潮。《日經新聞》報導,因俄羅斯遭制裁,大宗商品出口受阻,電動車電池主原料之一的鎳已漲至去年2倍多,截至今日(5日),倫鎳價格每噸仍高於3.3萬美元。非俄產的金屬鋰因供不應求,價格也比去年上漲6倍,由於電池佔電動車製造成本的約3分之1,因此原材料價格走高將直接推升電動車生產成本。自去年(2021)下半年以來,中國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CATL)已2度提高電池價格。日前,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透露,特斯拉和旗下航太公司SpaceX在原物料和物流方面,都面臨龐大的通膨壓力,3月中旬特斯拉將美國全部車型售價提高4~10%,另外台灣、中國、日本等國家也跟進調漲。不止特斯拉,電動車新創公司Rivian電動SUV已大漲20%,同業Lucid也考慮跟進;而中國比亞迪和小鵬汽車等也因成本上升3月中宣布漲價。
五大非蘋PC品牌 大砍單
隨著各大PC品牌廠手上存貨水位紛紛來到歷史高點,在去化庫存、調節存貨壓力下,近期供應鏈頻傳客戶下修Forecast(預估訂單),前五大Windows系統PC品牌中,除了在商用市場具相當支撐力的戴爾(Dell)修正幅度相對保守外,包括惠普(HP)、聯想(Lenovo)及雙A宏碁、華碩等,皆傳出有雙位數幅度的下修。據供應鏈業者指出,依部分零組件的訂單需求變化來看,諸如面板、DDIC(面板驅動IC)、電源/充電整流器及部分SSD、和DDR5以外的DRAM等,多有訂單減少現象,「某些零組件」更已出現高達六成的砍單幅度。其中動作最大的惠普,光是今年3月原預訂要達500萬台的筆電出貨目標數,現估計達成率僅六成左右,依供應鏈手上Forecast調整數來看,預期惠普針對消費型筆電機款的下修幅度至少10%。以去年度的出貨結構來看,惠普有高達46%的PC出貨比重落在教育及一般消費市場,法人因此預期惠普今年受到整體消費市場需求走弱的影響也較大,原對其全年筆電出貨預估仍有1%以內的微幅年增率,亦已下修為年減6~7%。至於台雙A品牌廠針對今年PC市場策略,皆已轉向聚焦商用、中高階商務及電競等區塊,不過近期亦傳出雙A針對對成本較高的零組件如面板,正逐步擴大下修幅度,以調節手上因存貨金額站上歷史高點的壓力。目前品牌廠對於下半年的消費型PC市況展望仍未鬆口,不過對於商用及電競等兩大領域,則多抱持樂觀期待,尤其看好下半年不僅兩大GPU晶片廠輝達及超微,都將推出次世代的GPU新平台,今年積極搶進的英特爾,針對中高階遊戲/電競筆電推出的效能型筆電GPU及獨立顯卡,也訂於下半年上市,屆時將為電競市場帶來升級、換機需求,為各品牌廠挹注出貨動能。不過市場法人及市調機構仍接連下修對整體PC市場出貨看法。其中研調單位DIGITIMES Research近期即下修今年全球筆電出貨預估數,從原本的2.34億台降至2.28億台,年減幅擴大至7.7%。TrendForce則將全年總出貨量從2.38億台下修至2.25億台,年減幅擴至8.5%。
零組件廠難逃衝擊
電子業砍單潮傳吹向PC業,不僅和碩、仁寶、緯創等代工廠嚴陣以待,面板、驅動IC、電源管理IC、觸控晶片等零組件廠也難逃衝擊,包括友達、群創、聯詠、敦泰等業者恐承壓。面板業方面,近期報價持續走弱,未如預期呈現穩定或小幅回溫態勢,主因原油價格上漲引發通膨疑慮高張,排擠消費性產品需求,用於顯示器的面板市況同步受累。針對面板市況發展,友達董事長彭双浪在2月法說會中就明確揭露,今年將回歸正常季節性淡旺季需求,後續則還要關注通貨膨脹、地緣政治變化與淨零碳排等三大議題。他並示警,用於監視器螢幕、筆電等應用的資訊科技(IT)面板今年市況變化會較大。半導體元件方面,相關IC設計業者提到,不同PC客戶訂單有所消長,但整體而言,需求大於供給。也有IC設計業者透露,目前訂單變化,主要以Chromebook相關下修為主。
Google新品下月亮相 仁寶、廣達受惠
Google一年一度開發者大會I/O將在5月11日登場,除了一定會有的新款作業系統Android 13亮相外,外界預期Google有機會在I/O推出入門款手機Pixel 6A,以及Google投入智慧手錶作業系統多年來的首款智慧手錶Pixel Watch,Pixel 6A代工廠為仁寶、Pixel Watch代工廠則為廣達。 疫情進入第三年後,美國疫情雖然比起高峰期已經明顯趨緩,不過Google還是決定以純線上方式舉行I/O,而就每年的I/O來說,一定會有的重頭戲就是新的作業系統Android 13亮相。 根據目前Google已經公開的Android 13開發者預覽版本來看,新的作業系統將更加強用戶隱私保護,APP存取手機內資料的權限會更透明,APP傳送通知前必須要先獲得用戶許可,另外,新的作業系統不僅支援低功耗藍牙音訊,作業系統系統也會針對背景運作時耗電量太大的APP向用戶示警。 而與供應鏈最相關的還是新的硬體會不會在I/O亮相,一般預期,諸如在家上班、缺料等各種供應鏈干擾,在今年都相對不嚴重下,Google有機會回復在I/O亮相新款入門款智慧型手機的往例,也就是推出Pixel 6A,而Google自從併購穿戴裝置大廠Fitbit之前,便默默開發的智慧手錶Pixel Watch,外界認為也可能在I/O前後登場。 就目前流出的Pixel 6A資訊來說,6A最大賣點無疑就是搭載與旗艦機Pixel 6相同、由Google開發並由三星代工的處理器Tensor,Tensor是Google為了AI與機器學習特性所開發,這也代表旗艦機的相機演算法、從用戶使用習慣學習的AI,都有機會複製到入門款的6A,6A背蓋外觀與材質也與旗艦機接近,不過,6A畢竟是入門機種,主相機畫素比旗艦機差了一截,螢幕為6.2吋AMOLED、比Pixel 6與6 Pro小,上市時間可能落在7月,代工廠為仁寶。 至於Pixel Watch方面,目前僅知維持Google WearOS智慧手錶一貫的圓形錶面外觀,血氧、心跳偵測等高階智慧手錶健身、健康相關的功能,應該一樣都不會少,至於是否會如外界預期般可以離線使用語音助理還有待證實,Pixel Watch最快上市時間為今年中,代工廠為廣達。 Duplex、2019年的AI對話模型LaMDA與去年亮相、應用於搜尋的MUM,去年Google也透過I/O首度對外亮相量子電腦園區,今年Google在I/O大會的AI火力展示項目,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亞馬遜喊五年發射數千衛星
電商龍頭亞馬遜加速部署衛星網路,希望盡快追趕上勁敵穆斯克領軍SpaceX推出的「星鏈」(Starlink)服務。亞馬遜旗下衛星網路部門古柏計畫(Project Kuiper)近日宣布斥資數十億美元委託三家火箭公司進行83次發射,未來五年內,要將數千顆衛星送入軌道。亞馬遜對於新計畫保密到家,不願透露花費多少錢於發射上頭,僅表示投資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亞馬遜聲稱,此次合約是「史上最大筆商業發射採購」。古柏計畫合作的三家火箭公司包括: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 (Jeff Bezos)旗下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負責12次發射且可額外追加15次,波音與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合資企業聯合發射聯盟(ULA)被交付38次發射任務,以及法國公司Arianespace負責18次發射。2020年,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批准古柏計畫部署3,236顆寬頻衛星計畫,但要求至少一半須在2026年7月前開始運作,否則將喪失發射權利。古柏計畫表示,與三間火箭公司的合約,有助於他們達到FCC的要求。古柏計畫迄今尚未將任何衛星送入軌道,但該部門表示今年將發射兩顆原型衛星。古柏計畫與SpaceX推出的星鏈服務概念類似,兩者皆是利用數千顆人造衛星向地球發射網路訊號,協助偏遠地區民眾取得高速網路。但穆斯克領導的SpaceX進度遠遠超越貝佐斯旗下古柏計畫。前者迄今已發射超過1,900枚衛星,星鏈在全球多國已提供部分服務、用戶人數達到25萬。古柏計畫去年與電信巨擘威瑞森(Verizon)達成合作協議,後者將利用前者提供的衛星系統,擴大美國偏遠與鄉村地區的寬頻服務。SpaceX也不落人後,與日本電信商達成類似協議。
疫情燒 昆山、上海封城再延長
面對疫情來勢洶洶,台商大本營昆山5日晚間宣布,自4月6日零時至8日24時「封城」,進一步升級疫情防控措施,包括非必要不得離開昆山、市民全面減少非必要活動,城市保持「相對靜默」。輪休減產的企業,要實行全封閉管理,嚴格落實防疫主體責任,並做好安全生產工作。上海4日完成全市2,500萬居民的核酸檢測,但當日新增本土確診268例、無症狀感染者13,086例,首度破萬並再創新高,也讓上海當晚決定,原訂5日凌晨3點解除的封控措施繼續延長。且目前沒有跡象顯示何時解封。昆山不僅擁有眾多台商,更是印刷電路板PCB的重鎮,昆山2日至6日升級防控措施時,台灣PCB大廠欣興電子、南亞電路板,以及台光電、緯創、和碩等都已宣布停工因應,隨著昆山封控措施再度升級,市場憂心PCB供應鏈恐告急。包括欣興、精成科、佳世達表示,原訂4月2日至4月6日暫時停工,延長的部分則持續了解相關規定中,若有改變或調整將會另行公告,待上班日再按相關規定以及評估出貨、原料狀況來決定是否需要延長休假來因應。供應鏈業者指出,昆山是很多即時供貨(JIT)料件的重鎮,以目前整體疫情管制範圍越擴越大的趨勢來看,完全不影響廠商生產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正緊盯疫情變化已做出後續回應。延長封控將繼續影響包括機場在內的各行各業人力調度,衝擊兩岸貨運往來。上海28日率先對浦東採取封控措施時,已有台商反映嚴重影響兩岸貨物空運,衝擊大蘇州及昆山地區的電子業原物料運輸。當時台商除喊話兩岸加開貨運航點外,也希望客機幫忙運送所需物資。但自3月30日開始,中國東方航空已兩度宣布取消浦東機場與桃園機場之間的航班,至4月6日前都停飛。華航2日已取消桃園來往浦東載客航班,5日再取消當日至7日浦東往返台灣的所有載客航班。長榮航空則取消12日前浦東往來松山、高雄航班,保留7日、9日、12日飛往桃園的航班,也是目前唯一來往兩岸的航班。昆山台商5日受訪表示,當地電子業原物料運送原本多依靠上海機場,如今機場人力因嚴格防疫措施短缺,希望能在江蘇無錫機場加開航點,解台商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