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矽瑪併購效益完全發酵 今年營收續戰新高

佳世達旗下連接器廠矽碼今年在穿戴式、車用產品需求持續回升,加上今年起完整認列同星科技年度營收,公司看好今年營收可望續增,再創新高。矽碼自去年第二季開始將擴充基座廠同星科技合併入財報,認列營收,今年則可完整貢獻;矽碼 3 月營收 3.46 億元,月增 41.7%、年增 268%;第一季營收 9.67 億元,雖然微幅季減 0.4%,但年增 282%,3 月及首季均寫下同期新高。以矽碼自身來看,穿戴式裝置受惠疫情舒緩,客戶需求回溫,車用相關的隨車電腦診斷系統連接器 (OBD connector) 以及電子紀錄裝置線束 (ELD Cable),也在北美法規要求下,出貨也持穩攀升。另外,在醫療方面,矽碼與母集團佳世達也陸續有合作新案,加上併購效益完全挹注,除了奠定營收創高的基礎,公司獲利也可望隨之放大。

嘉澤3月營收創歷史新高,近12個月共5次歷史新高

嘉澤3月營收創歷史新高,近12個月共5次歷史新高,年增率連續10個月成長,月營收攻頂。嘉澤生產電腦、電子相關的精密端子、連接器產品。為連接器廠,去年前三季獲利改寫歷史新高,第四季不畏中國十一長假及年終盤點效應,營收創新高,全年應可大賺逾3個股本。展望今年,伺服器平台升級,再加上在Intel滲透率及ASP提升,可望大賺4個股本。近5日以來股價跌0.86%,領先同期大盤(跌2.31%)短期股價無明顯表現,短期股價波動與大盤相距不遠,應有上攻動能。

總體經濟

電子零組件拉貨主力 3月出口435億美元史上最高

財政部今天公布3月出口金額為435億美元,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21.3%,連21紅,續寫史上正成長次長週期;其中,電子零組件出口達182.4億美元,堪稱是貢獻出口主力、撐起半天邊,同創單月新高。展望4月,財政部認為,受到工作天數較少影響,出口規模落在394億美元至408億美元間,可能呈現月減格局,不過有望創歷年同期新高。財政部今天召開記者會公布3月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進出口金額雙創單月新高;3月出口金額為435億美元,年增21.3%、月增16.2%;進口金額為388.5億美元,年增20.3%,月增22.8%;累計2022年首季出口值為1209.3億美元,年增23.5%。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表示,3月進出口金額雙創新高,出口連21紅達陣、進口則連17紅,整體貿易情況可謂「春暖花開」;蔡美娜分析3月出口亮麗原因,除工作天數較多,另可歸功四大原因。首先,國際景氣呈現穩定成長;第二,5G、高效能運算、物聯網、車用電子等新興科技應用商機強勁,客戶為確保供貨順暢,擴大晶片拉貨力道;第三,地緣政治局勢讓國際原物料行情走高、需求回溫,傳產貨類因此受惠;最後,供應鏈缺料狀況持續改善。觀察出口前11個主要貨品項目,除塑橡膠及其製品、光學器材年減以外,其餘9個貨品項目皆呈現成長。蔡美娜說明,光學器材3月出口年減19.8%,為2016年6月以來最大降幅(排除春節因素),主因為全球通膨升溫,加上近期地緣政治衝突影響,衝擊手機、電視買氣,加劇面板價格跌勢。電子零組件撐起3月出口半邊天,金額達182.4億美元、年增35.6%,創歷年單月新高,且為連續35個月正成長,其中,積體電路年增38.2%;此外,累計今年前3個月,電子零組件占總出口比重達41.2%,寫歷史高點。資通與視聽產品3月出口額為56.8億美元、年增15.3%,主要是因電腦與其零附件銷往美國持續熱絡,抵銷中國、香港需求轉弱衝擊。傳統類貨品出口方面,隨國際原油價格一年來飆漲,帶動礦產品3月出口年增46.6%,化學品也因此受到挹注,出口金額達22.91億美元創單月新高、年增15.5%。同時,基本金屬及其製品3月出口年增23.1%,主要受惠於歐美需求強勁,加上俄烏戰爭、中國疫情封城造成國際鋼鐵供應趨於緊俏,助長價格走高;運輸工具方面,汽車、自行車零組件買氣續旺,出口額15.6億美元,也寫單月新高。觀察五大出口市場表現,蔡美娜指出,除了歐洲,其餘四大市場出口金額都創單月新高,年增率方面則以對日本48.2%居冠,主因是去年比較基期較低。展望後市,蔡美娜表示,3月出口暢旺,電子零組件獨挑大梁,未來出口表現仍是取決於電子零組件;若順季節推估、按往年型態來看,4月工作天數較少為淡月,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等貨類出口金額料將收斂,估計4月出口額規模落在394億美元到408億美元,年增13%至17%,仍有機會創下歷年同月新高。

電子資訊

電動車鋰供應不足 恐延續十年

全球電動車銷售兩年來強勁成長,刺激生產電動車專用電池的鋰價大漲。鋰需求大增令人憂慮未來10年或更長時間內,市場可能受鋰供應不足困擾。據資訊商Benchmark Mineral資料,反映全球碳酸鋰和氫氧化鋰等加權平均價的鋰價指數迄2月底止869.2點,今年來大漲88%,較去年同期飆漲441%。其分析師珀克斯(Cameron Perks)說雖然鋰供應大增,但電動車市場令鋰需求增加幅度更大。諮詢公司AutoPacific的2月報告預測今年美國純電動小型車銷售量66萬9,200輛,較2020年成長155%。能源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指鋰離子電池市場需求近80%來自電動車。去年電動車需求大增,和原物料價格持續攀升而出現鋰供應不足問題,估計2023年底前鋰仍供不應求。拜登3月底提出「國防生產法案」(DPA)以確保美國能為乾淨能源經濟供應必須的原料,該案焦點讓美國蓋多座電池廠來供應電動車需求。美國鋰開採與加工商Piedmont Lithium執行長菲利浦斯(Keith Phillips)說,原設備製造商(OEM)和電池製造商正不斷投資數十億美元計資金蓋電池廠,跟兩年前情況相較是出現巨變。2018年到2020年間鋰市場陷入熊市,令大部份礦商的鋰開採計劃被延後,但礦商的開採計畫從構思到生產要10年或以上才能完成,因此預測鋰供應不足問題至少維持10年到15年之久。全球最大鋰生產國澳洲去年底預測2023年鋰市場供需緊張,電動車電池所需碳酸鋰的全球需求量將從2021年48.6萬公噸上升至72.4萬公噸,鋰產量從48.5萬公噸上升至82.1萬公噸。各國政策、電動車價下降和更多新款電動車上市,刺激全球電動車需求上升。

2025年亞太區AI支出將達320億美元

根據IDC最新《全球人工智慧支出指南》研究指出,亞太地區(不含日本)在AI系統方面的支出,將從2022年的176億美元增加到2025年的約320億美元,企業投資於人工智慧,通過提高客戶洞察力、提高員工效率和加快決策速度來獲得競爭優勢。IDC預測,2020-2025期間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25.2%。IDC亞太區認知計算/人工智慧副研究總監Jessie Danqing Cai表示,疫情引起的許多變化將持續下去,IDC預計遠端或非接觸式參與等AI實際案例的採用成長動能將繼續下去;從長遠來看,對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相關風險因素管理的明確指導將進一步提高購買組織的信心水準。未來五年,銀行業仍將在人工智慧解決方案上投資最多的產業。IDC預期,透過加強的威脅情報和欺詐分析應用程式,降低風險對於銀行業的人工智慧投資至關重要。國家/地方政府是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的第二大支出者,主要專注於公共安全和緊急回應、增強威脅情報和預防系統。IDC預期,未來五年,下一個支出最高的行業是專業服務,以年複合成長率26.6%的速度快速成長,重點領域是加強型客戶服務代理,這將有助於解決客戶問題,而智慧業務創新和自動化將優化、簡化複雜及重複的業務任務,以支援組織決策。IDC IT支出指南高級市場分析師Vinayaka Venkatesh表示,政府對人工智慧的信任、穩健性及其道德使用的法規越來越多,企業需要解決這個問題;其中,金融服務、飯店和旅遊業等需要面對客戶的行業將率先面對這些政府要求。而人工智慧前五大使用案例支出佔61億美元,占人工智慧總支出的34.5%,預計到2025年將成長至108億美元。對增強型客戶服務代理、銷售流程推薦和增強、智慧業務創新和自動化解決方案等使用案例的投資在所有行業中都很普遍。這些解決方案能使企業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同時節省決策過程中的時間。國家和地方政府在公共安全和緊急應變解決方案的支出,佔人工智慧總支出的64.3%以上,這些解決方案可以應對新出現的威脅,並改善應急/災難規劃和應變。同樣, 金融服務機構將AI總支出的25%左右投入到欺詐分析和調查AI解決方案上,以檢測詐欺性交易和異常情況。另外,硬體將是領先的技術,占AI支出的49.8%以上;最大的投資領域將是伺服器,佔總支出的84%以上,其餘將用於儲存。軟體是第二大領先技術,占人工智慧支出的31%。軟體領域人工智慧總支出的71%用於人工智慧應用和人工智慧平台。服務業的支出成長最快,技術方面的五年期年複合成長率為34.3%。以台灣市場來看,「台灣企業在人工智慧技術的預算支出將於今年達到3.65億美元;其中,又以金融服務、製造與零售流通業的需求最高。IDC台灣企業應用資深研究經理蔡宜秀表示,人工智慧技術已被廣泛的應用在顧客體驗與營運流程優化,包括透過聊天機器人服務強化客戶服務管道、以人工智慧技術優化商品推薦準確度、透過人臉辨識技術進行身份驗證、持續改善數據分析模型以優化詐欺偵測,以及建立AIOps機制以降低資訊系統的維運工作等,預期AI應用將持續擴散,整體市場保持成長的態勢。

淨零減排 拿出擴大投資企圖心

拖延了數月,政府終於在3月底公布2050年淨零碳排的實施計畫,這原本應該在去年就公布的方案,遲至今年才推出,顯見方案制訂的不易與複雜度。然而,這份淨零方案未能讓各方滿意,反而帶來了更多疑問,學界、環團到產業界,都認為這份路徑至少缺了兩項要素:實踐路徑與企圖心,也點出了這份路徑的兩要:要擴大投入與擴大溝通。國際減碳趨勢從2015年的巴黎協定開始就逐步攀向高峰,主要因素是地球升溫一旦達到某個階段就難以逆轉,也就是減碳有其急迫性,因而分別針對2030年與2050年提出了中長期的減排方案。可惜的是,美國總統川普2017年上任後就退出巴黎協定,蔡政府在2016年勝選後,也未把減碳列為主要施政目標,蔡政府的能源政策主軸主要是核退、綠進與降低空汙,減排與淨零在蔡政府第一任任期是一個鮮少被提及的議題。拜登出任美國總統後,國際風向轉變,美國重新加入巴黎協定,淨零在國際間成為更重要議題,蔡總統在去年元旦談話中花了相當篇幅談減碳,即是看到趨勢的轉變。可惜去年一整年我國在淨零的政策上進展不多,不但無法在COP26氣候峰會舉辦前後提出減碳主張,日前公布的淨零方案內容看似豐富,但外界普遍認為實踐路徑不明確,凸顯政府在此議題的準備不足,還不如台積電等跨國企業已有明確的2050淨零目標與推動方向。在實踐路徑上,蔡政府的淨零策略是極大化再生能源比重與降低火力發電的碳排,前者主要是靠新增12%的氫能,後者寄望碳捕捉與封存。氫能確實是國際再生能源的新趨勢,但我國投入的資源少,不像日本已布局多年,如果政府再不加強在氫能的產學研究投資,未來極可能重演過去幾年花大錢買風電的覆轍,因為核心技術都沒掌握在自己手裡,就只能用高價向國外購買。其次,碳捕捉與碳封存雖已有不少商業應用,但前者仍屬小規模測試,後者則牽涉到地質環境與民情,兩者要在台灣落地實施都有其難度,投入的費用也不菲,將加劇電價成本。在企圖心一事上,我國的淨零路徑很難在2030年達到國際普遍認可的目標,在未來面對愈來愈多的碳關稅壁壘時,產業出口競爭力令人擔憂。在上述的兩缺中凸顯政府投入不足。首先,蔡政府認為淨零預算的編列以下任政府來做較為適宜,目前不符合蔡總統所說的加速發展前瞻綠能的施政目標。以日本為例,僅投資在氫能供應鏈的費用就高達3,000億日圓,且在三年前日本就已讓全球第一艘液化氫運輸船下水,顯示前瞻綠能不只有利於達成2030年的初步減碳目標,還是一門再生能源的好生意。看看鄰國的企圖心,蔡政府對淨零的投入速度與規模,必須加快與放大。對產業而言,淨零路徑不應只是國家的發展戰略,也應內化成為產業界的發展戰略,這需要綿密的溝通、政策擬定與推動。舉例而言,在淨零方案中,政府訂出了2030年電動車市售占比30%,2040年新售小客車與機車全面電動化,兩者在推動上都有多個關卡必須克服,且牽涉到汽、機車與零配件的廣大產值。然而過去數十年來,對於電動車的推廣與燃油車的落日,政府提出的政策方向已有多次改變,產業界若沒有一個中長期計畫與趨勢可以依循,就難訂出長期發展計畫。減排與淨零是未來30年影響產業發展的重要變數,淨零方案不僅要能符合國際期待,方案本身也要具備可實踐性與可發展性,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須結合產學界一同前行,才能擴大減排效果並邁向淨零目標。

特斯拉擴產 德州新廠神助攻

繼上個月德國柏林超級工廠落成後,電動車巨擘特斯拉德州奧斯汀新廠於7日盛大開幕,執行長穆斯克特別舉辦萬人派對以慶祝啟用。穆斯克表示,新廠有助於擴大特斯拉產能,未來將用於生產電動皮卡Cybertruck等新產品。在這場名為「網路牛仔競技」(Cyber Rodeo)的派對,穆斯克戴上牛仔帽與黑色墨鏡,為現場觀眾展示新廠生產的Model Y與眾所期盼的Cybertruck。此派對可說是特斯拉的「返鄉活動」,該公司去年才將總部由加州帕羅奧圖(Palo Alto)遷至德州奧斯汀。Cyber Rodeo取自電動皮卡Cybertruck名稱,活動現場最多可容納1.5萬人。穆斯克指出,新廠啟用代表特斯拉「進入新階段」。這座斥資11億美元打造的工廠將為當地帶來1萬個工作機會,未來將負責生產Cybertruck、電動卡車Semi、Model 3與Model Y休旅車。他表示,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廠,面積相當於三個五角大廈。特斯拉為德州新廠設定的目標包括:待產能提升後,每年生產50萬台Model Y,且預計從明年開始生產Cybertruck。特斯拉原本計劃於去年開始量產Cybertruck,但生產時程不斷延後,拱手將先發優勢讓給新創電動車公司Rivian。穆斯克今年1月時表示,他們在掌控成本方面遭遇困難。穆斯克亦透露公司目前研發中的產品,除了Cybertruck可能改版外,最引人矚目的是他口中「未來感十足」的自駕計程車隊(robotaxi)。但他不願提供更多細節。瑞士信貸分析師李維(Dan Levy)在最新報告預估,特斯拉德國與德州新廠今年兩者加總約可生產12萬台Model Y。
2021年特斯拉加州弗里蒙特與中國上海工廠共生產93萬台電動車,並設下每年交車量平均增加50%的目標。FactSet訪調分析師後指出,特斯拉今年交車量預計可達150萬輛。

供給加大、電池成本下降,電動車換車潮快來了?

烏俄戰爭炒高油價,隨著美國普通汽油零售均價飆至每加侖4.315美元歷史新高,電動車買氣跟著衝高。產業龍頭特斯拉(Tesla)傳出北美訂單倍增,加上德國工廠3月初取得政府量產許可,在業績看好下,股價7個交易日大漲29%,公司市值重回1兆美元大關,相關ETF績效表現超越指數。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因此重登全球首富寶座,在他跳舞迎接首批德製特斯拉正式上路的同時,德國福斯(Volkswagen)、奧迪(Audi)都宣布將積極擴充電動車產線。德國車廠加速推動電動車,不單是看到高油價造成消費行為改變。奧迪執行長直言,烏俄衝突凸顯產業「擺脫化石燃料的急迫性」,電動移動則是目前去化石產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美國媒體估算,石油和天然氣價格大漲,使得傳統內燃機汽車的續航成本大增,相較之下,電價漲雖然也拉高電動車續航成本,但電動車成本增幅遠不如內燃機汽車劇烈。因此,有不少市場分析師推估,就算油氣價格回跌,電動車因為供給加大、電池成本下降,未來幾年與內燃機汽車的續航成本差距會再拉大。基於此因,換車潮是否將屆,值得期待。

英業達、緯創首季營收 齊登頂

英業達及緯創在季底筆電出貨彈升帶動下,3月營收亦明顯增揚。英業達以535.68億元一舉刷新單月新高,月增50.53%、年增30.65%,緯創則以948.59億元站上歷史次高,月增46.77%、年增37.29%。累計兩業者第一季營收分別達1,287.95億元、2,264.46億元,年增幅各有約15%及28%,同步寫下歷年同期新高。在美系客戶季底拉貨力道強勁下,英業達及緯創3月筆電出貨皆回升至2字頭,以月增三~四成的力道彈升至200萬及230萬台,推升單季出貨量分別來到500萬台與560萬台,皆較去年同期增長20萬台。由於3月拉高基期後,兩業者皆預期4月筆電出貨將回檔,不過展望第二季在客戶forecast(預估訂單)都未有變化下,則皆樂估筆電產品將維穩季增走勢。雖部分料況如PMIC等元件仍相對緊缺,英業達為因應客戶在高階商用機款的急單,積極調貨趕單出貨,預期第二季因部分急單提前至3月,出貨季增幅度將收斂至個位數。受到中國大陸境內疫情持續延燒,多個縣城自農曆年後接連啟動封城或分區封控措施,對電子產業供應鏈帶來程度不一的衝擊,尤其在人員及物流的跨縣管制令下,對料件進貨、成品出貨帶來挑戰,兩業者也密切關注供應鏈變化,預計若僅短期內受到衝擊,後續即會加緊補上。另一方面,來自美系客戶的資料中心的強勁訂單需求,亦為兩業者在第一季挹注相當動能。其中,為緯創營收帶來相當貢獻的雲端資料中心供應商緯穎(6669),在客戶拉貨力道強勁、缺料進一步緩解下出貨大幅彈升,3月營收並以月增77%、年增58.3%,跳升至242.8億元、刷新歷史單月新高,拉抬其單季營收達507.05億元、年增逾29%,在推升緯創整體季營收有優於預期的表現之際,也同步站上歷年同期高點。至於英業達亦持續看旺第二季伺服器業務的成長動能,撇除中國封城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預估該季伺服器業務至少能有高個位數的季增幅。至於旗下營運正逐步回溫的智慧裝置事業,在第二季亦能以高個位數的季成長力道向上。

廣達、和碩營收旺 寫最強Q1

受惠季底客戶拉貨,廣達3月營收以1,102.88億元寫下同期新高,而和碩受惠於iPhone SE出貨,3月營收也以1,155.63億元創同期新高,兩者首季營收均創下歷年同期新高。仁寶營收也回溫至1,027.64億元。不過隨著上海、昆山一再延長封控時間,筆電、iPhone都有下修雜音,對4月營收的影響仍難估算。上海自從3月底進入分區調控,廣達雖有大型廠區設於上海松江,不過3月營收未受到影響,在季底客戶拉貨增加下,回升至1,102.88億元,比去年同期大增16.8%,累積第一季營收為3,017.81億元,年增率也達12.2%,創下同期歷史新高。而在筆電出貨量方面,3月回升至610萬台,累積第一季為1,690萬台,季減15%,符合季減幅度低於往年約兩成以上的預估。隨著上海、昆山各種封鎖措施恐一再延長,法人表示,廣達上海松江廠在中美貿易戰關稅、疫情肆虐影響差旅的這3、4年間,不少原本在松江廠生產的伺服器訂單已轉回台灣製造,或許有機會讓廣達4月營運受到的影響降低一些。筆電訂單不缺、只缺料的仁寶,在積欠的IC到貨下,長短料獲得短暫的紓解,3月營收回溫至1,027.64億元,比2月成長24.6%,不過還是比去年同期下滑5%,累積第一季營收為2,678.58億元,年減0.8%。仁寶3月筆電出貨量來到460萬台,累積第一季出貨量為1,180萬台,季減26.7%,算是符合調降後的季減幅度。但值得注意的是,昆山從4月2日以來進入等同於封城的靜態管理,最快也得等到12日才有可能解除封閉,仁寶昆山廠運作也因此而暫停,以仁寶有近半數筆電代工訂單在昆山廠生產來說,解封時間點至關重要,接下來能否加緊趕工追回來,將是4月營收一大變數。受惠於iPhone SE出貨、筆電出貨量躍增至百萬台帶動,和碩3月營收來到1,155.63億元,創下同期歷史新高,並比去年同期大增43.69%,累積第一季營收為3,238.25億元,年增率亦高達49.49%,同樣創下同期歷史新高。不過受到景氣不振影響,外傳蘋果已下修iPhone SE訂單,而且和碩筆電最大客戶華碩也頻傳下修筆電出貨量,不僅訂單有變數,和碩負責生產iPhone的昌碩廠、世碩廠分別位於上海、昆山,都是長三角疫情封控的重災區,對4月營收的影響性有待觀察。

傳昆山恐停工至五一長假 逾80家台商心碎

為控制因應疫情,大陸台商重鎮昆山祭出的停工令,已從7日延至12日,逾80家台商受到影響,該地區台商近日盛傳,這一波停工潮將一路持續至五一長假,且若五一黃金周時仍無法復工,將嚴重影響第二季財測目標的達成。截至8日下午,統計已有超過80家台灣廠商跟進公告,昆山廠進入停工狀態,涵蓋各種類電子廠,友達昆山廠也加入這一波停工行列;9日再新增台光電、金洲、廣華-KY等企業,公告受此事件影響的因應措施。昆山市官方7日宣布,將防疫「靜默期」從8日延長至12日,4月至今都一直受到防疫管控影響,多數工廠從清明連假至今,都處於停產配合政策狀態,只能讓員工放假或放無薪假。一位昆山台商受訪時表示,目前還不知靜默期會不會再進一步延長,要等到11、12日才有消息,有一說「靜默期」會再延到15日,大家都在觀望。加上物流管控,材料、貨物進出困難,整體生產受很大影響。台商圈近日瘋傳一封尚未經官方核實的公告,內文指出,昆山將封到5月1日,所有生活物資政府全面管控,個人網購完全停止,至於其後要不要繼續封城,要等5月1日再決定。該公告指出,5月1日~7日封控情況將維持現狀,沿用目前生產運行方案;5月中旬至5月18日全市大面積解封。被傳出停工到五一的城市,還包括上海、蘇州、常州等地。台廠表示,雖然還沒有得到官方證實,但是大陸當地的民情常是無風不起浪,若第三度延長封城至5月1日,等於大半個月營收泡湯,4月營收將受衝擊,最令人憂心的是,五一長假有至少四天假期,若無法有序復工,電子廠本季財測達成進度堪慮。業界表示,昆山地區為台灣電子業者的大本營,PCB、散熱、機構件、被動元件等業者,在此地布建為數不少的產能,特別是PCB廠,昆山為產能重中之重,過去十年,雖因工資上漲、招工不易導致生產條件惡化,不少台商因此而出走,或降低昆山的產能比重,但昆山仍擔綱電子供應鏈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上海地區則有EMS廠在該地建置產能,如廣達、和碩等,雖然相關EMS廠不認為運作受影響,業界普遍認為,人流、物流雙雙受限下,對上游供應鏈的拉貨力道將減弱。電子業原就有五窮六絕效應,處於季節性淡季,如今遭遇大陸停工潮,加上俄烏戰爭導致歐洲電動車廠停工,電子供應鏈飛來黑天鵝,已有業者醞釀下修第二季財測數據。

華碩攜台灣大搶進5G雲網合一商機

看好政府祭出抵減優惠政策、全力推動5G應用落地,華碩旗下華碩雲端及台灣智慧雲端(台智雲)共同攜手台灣大哥大搶攻5G雲網合一商機,預計今年第二季首項AI-on5G Lab專案BETA第二季上線,鎖定製造業導入5G專網、升級智慧工廠之解決方案外,華碩也將透過推廣具AI高效能運算的AIHPC應用服務,深化在智慧醫療、生技、智慧城市及區塊鏈應用暨金融等領域之布局。華碩於2018年與台灣大、廣達等產業夥伴共同參與台灣杉二號超級電腦建置計畫,並協力打造台灣首個國家級AI雲端服務平台「臺灣AI雲(TWCC)」。去年為商轉TWCC運營服務,台智雲因此成立,近日並獲華碩注資5.4億元、成為最大股東後,預計後續將加入台灣大注資,將資本額擴充至6億元。台智雲在台杉二號及TWCC的基礎下,過去一年間將AIHPC導入包括智慧醫療、自駕車、半導體製程數位轉型、智慧城市…等多項領域專案,累積迄今,更服務逾150家新創業者,預估到今年底將增至250家以上。接下來台智雲也將聯手合適的新創夥伴,一起搶進市場、擴大商模服務至第二、三層的不同產業客戶端。看好AIHPC在與5G、區塊鏈等技術串連後將推動更多應用,並將在今年進入高速發展,華碩除將與台灣大等台灣區塊鏈大聯盟於4月底、5月初推出台灣第一個國家級區塊鏈服務平台,與台灣大合作推出的5G雲網合一服務解決方案也將於第二季上線。華碩雲端暨台智雲總經理吳漢章表示,製造升級的最大推動力就是5G,國內為加速推動5G的落地應用,政府對於今、明年台製造業導入5G應用,提供投資抵減優惠,亦為製造業運用5G專網、轉型智慧工廠帶來動能。但吳漢章進一步補充,5G只是串接、連結上雲的裝置和資料,還是得透過AI才是推進智慧化的最後一哩路,也因此透過台哥大的合作,把5G和AIHPC綁在一起,提供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解決方案。此外,看準衛福部自今年4月起針對醫療院所資料上雲也打開政策綠燈,預期將推動更多智慧醫療、健康照護相關的創新應用發展。華碩近三、四年來持續深化在智慧醫療領域布局,全台從北到南的百餘家四級以上的醫療院所及醫學中心中,就有多達三成與華碩有不同的AI相關專案合作,其中與關渡醫院攜手展開建置零機房的數位原生醫院計畫,就將透過AIHPC帶來的優勢成為國內醫界領頭羊。

陸智慧網聯汽車 2025年出貨量估2,490萬輛

AI技術漸趨成熟和5G應用普及化之下,智慧網聯汽車(又稱車聯網)被視為汽車產業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市調機構IDC最新報告預估,大陸智慧網聯系統在汽車產業內的裝配率,將在2025年達到83%的水準,出貨量將增至2,490萬輛,年複合增長率達16.1%。大陸工信部3月18日公布「2022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指出,進一步優化汽車行業「十四五」技術標準體系,持續完善新能源汽車、智慧網聯汽車等重點領域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研究制定智慧網聯汽車測試裝備標準體系,加快建構汽車晶片標準體系等。由此可見,智慧網聯汽車在大陸汽車工業的重要性。報告指出,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之下,加上5G和智慧網聯技術迅速推廣,以及消費者對汽車智慧化接受度逐漸增高,大陸智慧網聯汽車的發展空間十分廣闊。另一方面,日漸廣泛的互聯互通,使汽車行業的數據庫不斷擴張。整體而言,這些數據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車輛運行數據、用車者數據和環境數據,每一類數據都對應著不同的變現方式和使用場景。報告以車輛運行數據為例指出,目前車輛的運行數據構成最多樣的數據庫,包括車輛的性能、狀態和故障情況。對於電動車而言,數據類型還包括充電頻率和充一次電後的行駛路程,這類數據在產品層面可以支援主機廠為電動車設計配套的充換電服務,戰略層面可以用作參考為電池技術制定發展策略。IDC中國智慧汽車領域研究經理王博表示,汽車行業已經意識到智慧網聯汽車的巨大潛力,並正在致力於創造一個在汽車設計和製造之初就能進行多用例整合的平台。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