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會員動態

布局5G、電動車 鴻海收購arQana無線通訊

布局5G和電動車市場,鴻海科技集團4月13日宣布和安科諾科技arQana Technologies完成收購arQana無線通訊事業協議,收購範圍包含Taiwan arQana Technologies Limited(台灣)和arQana Technologies BV(比利時),未來收購之業務單位將與 AchernarTek Inc. 合併,成為鴻海旗下間接持有100%股權之子公司,並跟進規畫成立全新品牌 iCana。鴻海佈局5G和電動車市場再下一城,透過全新的收購合作佈局,鴻海表示,arQana Taiwan、arQana Belgium 和 AchernarTek 將得以持續投入無線通訊基礎建設的高性能應用研發,同時強化5G Sub-6與毫米波的產品開發,並且能在不斷成長的互聯網車和電動車市場中擴大業務規模。此外,AchernarTek、arQana Taiwan和arQana Belgium 將整合技術與營運資源,成立新品牌iCana。iCana執行長、arQana前執行長 Glenn Vandevoorde 表示,此次合作將借重鴻海在半導體領域的專業知識與開發能力,強化半導體供應鏈。iCana納入鴻海後,可以共享鴻海既有專業知識和創新解決方案,讓 iCana有能力滿足日益激增的5G聯網電動車市場需求。鴻海也指出,這次收購arQana的5G業務並與 AchernarTek 合併,呼應了鴻海的3+3策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展現了其致力發展電動車生產與半導體設計供應的決心。RF半導體是未來電動車車聯網基本元件,世界各地都在部署5G網路的同時,新世代汽車也將需要新的RF組件來與5G網路搭配使用。iCana執行長、arQana前執行長 Glenn Vandevoorde強調,之所以促成此次合作,是因為鴻海與 arQana有著共同的願景「想成為5G產業中的領航者」。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此舉可望為既有客戶帶來巨大的好處,除了加速產品上市速度,縮短零組件到市場的供應鏈時程,也有助於業務成長。

總體經濟

陸3月出口強 進口意外衰退

在俄烏戰爭、國內疫情打亂供應鏈情況下,大陸海關總署13日公布3月以美元計出口仍保持兩位數增長,年增14.7%。但進口受到能源價格上漲、高基數及國內疫情打亂物流等影響,出現負成長,年減0.1%。兩岸貿易方面,第一季兩岸進出口總值825.77億美元,其中出口203.34億美元,年增18.9%,進口622.43億美元,年增14.1%。進、出口相較過去多有20%以上增速,2022年第一季呈現放緩。大陸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以美元計,3月大陸進出口總值5,047.9億美元,年增7.5%。其中,出口2,760.8億美元,年增長14.7%,進口2,287億美元,年減0.1%;貿易順差473.8億美元。從第一季看,進出口總值1.48兆美元,年增13%。其中,出口8,209.2億美元,年增15.8%。進口6,579.8億美元,年增9.6%;貿易順差1,629.4億美元。該署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分析,當前國際國內環境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加上上年高基數等因素,從3月來看,進出口增速整體有所回落。但世界經濟整體復甦趨勢沒有改變,國際市場對大陸產品的需求仍在擴大。第一季,大陸對東協、歐盟、美國分別進出口人民幣(下同)1.35兆元、1.31兆元、1.18兆元,分別年增8.4%、10.2%、9.9%。東協續為大陸第一大貿易夥伴,占外貿總額14.4%。此外,外界關注俄烏戰爭是否影響中國與兩國貿易。數據顯示,第一季中國對俄羅斯進出口2,430.3億元,年增27.8%,對烏克蘭進出口295.9億元,年增10.6%,皆保持正成長。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考慮到上海防疫措施主要在3月下旬升級,這種影響在3月出口數據中並未充分體現,這可能是3月出口年增率僅小幅下行的原因。針對3月進口年增率下滑,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分析,主要是能源及原材料商品市場波動加劇,推升進口商成本,降低短期部分商品進口需求。此外,上年高基數也有關係(上年3月進口年增率為39.1%)。局部散發疫情也一定程度影響企業庫存計畫等,並對進口通關物流造成拖累。王青表示,疫情防控導致的進口報關延遲等短期因素可能是3月進口增速超預期下滑的主因。這也意味,4月進口數據可能繼續偏低。

電子資訊

Wi-Fi6、6E手機 2025衝八成市占

Wi-Fi 6、6E市占率持續擴張,市調預估,2022年就可望達到58%,正式超越Wi-Fi 5技術,隨著美、英、德、法、韓、日、台等陸續將6GHz頻段用於Wi-Fi技術,以及iOS、Android兩大手機陣營支援搭載與相關產業鏈積極布局所帶動,預估至2025年,支援Wi-Fi 6和6E智慧型手機市占率將突破八成。Wi-Fi 6E於2021年啟動商用化,除了支援5 GHz和2.4 GHz頻段外,亦可在6 GHz頻段運行,隨著商用化的啟動,Wi-Fi 6和6E的市占率也與日俱增,根據TrendForce統計,Wi-Fi 6、6E市占率在2019年時僅11%,隨後逐年攀升,依序由2020年的28%、2021年的43%,來到2022年的58%,正式宣告超越Wi-Fi 5技術。推究其背後的原因,除了美、英、德、法、韓、日、台等國家相繼將6GHz頻段用於Wi-Fi技術外,iOS、Android兩大手機陣營支援搭載與相關產業鏈積極布局也有直接相關。此外,手機、筆電、平板和無線存取橋接器(AP)等對高品質Wi-Fi有更高效、可靠的連接需求,其中視訊、遠端醫療和導航系統等需要更大頻寬、更低延遲的要求使連網流量成長,預計今年將會有更多汽車、物聯網、擴增實境與虛擬實境的解決方案進入消費市場。與此同時,Wi-Fi技術也朝向商業、工業和家庭領域拓展,又以智慧家庭和智慧照明需求成長最多,其中基於Wi-Fi的智慧家庭設備出貨量2021~2026年間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達18%,透過Wi-Fi網路串聯居家設備作為家庭核心網路,帶動AR/VR、雲端遊戲、4K視訊通話與8K串流媒體等應用。此外,在智慧家庭連網技術不斷發展,進一步推升推動智慧照明連接功能,其訴求為便利、安全、提高能源效率,目前Alexa、Cortana和Siri等語音助理可與智慧燈具應用程序同步,透過語音命令控制照明開關、亮度、色調等功能,也因此智慧照明除運用於家庭外,包括工廠、辦公室甚至是戶外照明皆可採用。根據TrendForce研究顯示,Wi-Fi 6E旨在透過更多、更寬且不重疊信道(信號在通信系統中的傳輸通道),以減少網路擁塞和干擾,而Wi-Fi 6和6E的定時喚醒機制(Target Wake Time)功能有效協調網路流量,並且最大限度地延長智慧型手機的電池壽命,預估至2025年支援Wi-Fi 6和6E智慧型手機市占率將達到80%以上。

廣達上海廠停工 衝擊蘋果筆電

iPhone供應鏈才剛受影響,中國大陸疫情又燒進了MacBook供應鏈。繼和碩宣布上海、昆山廠停工後,廣達昨天也公告上海廠停工,仁寶則宣布昆山廠疫情防控措施升級;由於廣達幾乎是蘋果MacBook的獨家供應商,MacBook的生產狀況恐將大受影響。蘋果預計在六月舉行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並發表新款MacBook,若中國大陸疫情遲不舒緩,封控措施衝擊相關供應鏈,是否推遲新產品出貨,值得後續關注。蘋果每一季的產品營收比重各有不同,依據蘋果去年第二季財報,iPhone營收占比約在四八點五九%、接近五成,Mac、iPad營收占比則分別為十點一一%、九點〇五%;由於iPhone營收占比最高,若iPhone產線停工,將大為衝擊蘋果營運帶,所幸現在正值iPhone新舊產品交替期,而非新品出貨高峰期,讓市場鬆了一口氣。不過,MacBook產線狀況就沒有那麼幸運,廣達是MacBook主要組裝供應商者,如果上海廠停工時間一久,MacBook的生產、銷售計畫將明顯受到影響。原本外界認為,蘋果今年將推出兩款全新MacBook,分別是13吋與15吋的MacBook Air,是否影響新產品進度,值得觀察。鴻海旗下富士康、仁寶、廣達可說是蘋果硬體產品的三個主要代工業者,目前看起來,位在深圳的富士康所受影響相對較小;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指出,富士康可以支援iPhone、iPad部分供應,降低和碩、仁寶停工所帶來的影響,然而廣達幾乎是MacBook唯一的組裝供應商,因此廣達上海廠一停工,MacBook所受影響最大。對於上海廠停工一事,廣達公告,「配合上海市政府對COVID疫情防疫工作暫時停工,實際復工時間待當地政府通知。」廣達也將與客戶及供應商保持密切聯繫,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復工作業,並持續評估對財務業務的影響。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指出,上海分區封城,影響鄰近電子業生產重鎮昆山,周邊代工廠長短料問題進一步擴大。預期陸續解封後,成品出貨、物料回補需求恐將導致物流量驟增,屆時海關塞車,恐使得交期延長,預料四月底才有機會改善。

封控後座力 堪比限電事件

中國大陸本土疫情持續嚴峻,台商重鎮上海、昆山兩地封控措施延續,當地工廠生產受創。有台資科技廠高層直言,短期封控對營運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大陸多地物流不順與嚴控,估計對產業的衝擊不亞於去年9月底的大陸限電。上海市持續採取劃分為封控區、管控區和防範區的階梯式管理,昆山也繼續執行差異化靜默管理措施,產業鏈持續受到影響。由於疫情尚未出現拐點,上海市公安局13日進一步發布通知,「嚴禁封控區內人員在封閉管理期間擅自出戶」,列出十項可能違法違規的行為,包括擾亂秩序、防範區人員擅自進入風控區等。雖上海市政府規定,封控期間實行封閉生產的企業可正常經營,但據財新報導,疫情導致許多蘋果鏈企業停工,晶片、晶圓製造廠也透過閉環管理因應挑戰,但若封城持續,這些企業也將因缺料而減少產能。昆山方面,雖然12日將「全域靜默管理」改為「差異化靜默管理」,但除了連續七天以上未發現陽性感染者的無疫鄉鎮外,昆山大部分地區仍為靜態管理區,並繼續延長「非必要不流動、只進不出」的防控措施七天至19日24時。多家台資企業宣布,配合當地防疫,繼續停工或閉環生產至19日。當地台商表示,目前是電子業傳統淡季,廠內庫存約有半個月物料可供生產與出貨,不過,若封控持續拉長對後續營運影響恐逐步增強。台灣電路板產業協會(TPCA)昨天發布分析報告指出,昆山封控對台商而言不是一件好事,特別是台灣PCB產業有六成比重在中國大陸生產,且多集中在華東華南等此次疫情災區。業界也憂心,由於鄰近的上海市為本波疫情重災區,且仍不見趨緩,勢必影響昆山當地官方是否再延長靜默期的決策。

鴻碩新動能挹注 營運逐季揚

鴻碩2022營運持續成長可期,繼拿下美系電動車大廠充電槍並已開始出貨,也拿下另一家車廠訂單,加上多元布局的太陽能用線逐漸看到成果,公司目標力拚今年營運逐季走升,且較去年有顯著的成長。受惠電動車充電槍陸續出貨,鴻碩3月營收成長顯著,4.03億元、月增51.4%、年增67.4%,寫下單月歷史新高,累計第一季營收達9.87億元、年增47.8%,同樣創下單季新高。鴻碩表示,儘管貿易戰、疫情、戰爭等干擾仍在持續,原物料上漲、通膨等對企業經營也都是挑戰,但公司以穩健腳步朝目標前進,從連接線跨到充電槍,再到太陽能、儲能設備等,多元化布局之下,朝年營收百億的目標不變。鴻碩提到,2021年營收成長、但獲利不理想,有不少因素所致,像是電動車充電槍設備很多,每項認證費用高,認證時間也冗長,尤其安全規範的部分更是繁瑣,UL和美系電動車廠自有規範不同,感謝在系統大廠的協助下召開國際會議討論出折衷的方式,直到今年2月底才正式通過。隨充電槍開始出貨,鴻碩營收看到顯著的成效,公司表示,3月首次突破4億創下新高,不過受到中國疫情影響,稍稍有點變化,不然原本預估可以到5億。董事長張利榮指出,鴻碩有信心2023年達到100億營收,因為近年來在美系電動車客戶的訓練下,鴻碩成長不少,取得不少認證,4月中又拿下另一家車廠大單,其排程已到明年,需求量也不亞於現有美系客戶。此外,新跨入的太陽能線束已經在出貨,天門廠新產能今年也會投產加入貢獻,以因應客戶強勁的需求,同時,公司也在規劃切入儲能櫃相關產品,鴻碩持續朝著理想和目標前進。放眼上半年,鴻碩指出,主要看好動能來自新能源車快速成長趨勢不變,預期充電槍會逐漸放量,顯示器上半年能見度還不錯,遊戲機受惠宅經濟延續,若缺料更近一步緩解,同樣也有機會放量。

上海昆山封控,筆電供應鏈停工,規模越大越不利,引分散廠區討論

上海、昆山加強疫情防控,筆電供應鏈大停工,從組裝代工大廠廣達(2382)、仁寶(2324)、和碩、藍天一直向上游延伸到散熱模組、鋰電池模組、機殼、軸承等精密零組件業者,新一波的停工措施將至下週二(19日)。 據了解,華東地區的上海、昆山是台商大本營,更是科技產業重要聚落,這次受到疫情衝擊,當地政府加強封控措施,勒令工廠停工的措施衝擊4月份供應鏈的產出,甚至如廣達、和碩的停工,也影響蘋果(APple)Macbook、iPhone等重要產品線的出貨時程。不過,由於疫情的封控措施的強化,不僅衝擊全球供應鏈的產出,讓海、陸運等物流的步調大亂,甚至嚴重衝擊民生。而昆山市原本在週二(12日)就可解封,但因疫情難控,因此當地業者又陸續出現新一波的延長停工公告,且時間長達一週,要下週二才解封。週三(13日)在國內股市觀測站公告上海、昆山廠停工的筆電供應鏈大爆發,當中除稍早先行公告的和碩之外,還包括廣達上海達功廠區,而以昆山為大本營的仁寶,則公告旗下的仁寶電子科技(昆山)、仁寶資訊工業(昆山)、仁寶信息技術(昆山)、仁寶數碼科技(昆山)以及仁寶視訊電子(昆山)將配合當地政府防疫,動態調整升級疫情防控措施。不止如此,筆電廠藍天昆山凱博電腦也宣布停工至下週二,機殼廠華孚昆山華復精密金屬、伺服器廠勤誠的勤昆科技、軸承廠兆利的昆山兆利電子、散熱模組廠雙鴻旗下的雙鴻電子科技工業(昆山)、尼德科超眾的尼得科巨仲電子(昆山)、安力的昆山新力精密五金與昆山廣禾電子、協禧的協禧微機電科技(昆山)以及鋰電池模組廠加百裕昆山廠、興能高都宣布停工。業者指出,在防疫措施上,當地官方其實也傷透腦筋,在盡可能降低衝擊的期待下以抓大放小的方式管控,越大規模、作業員動輒上萬的大廠幾乎無可倖免的必須停工抗疫,小規模的廠商反而有機會繼續運作。因此,業者也認為,除了近年因應美中貿易戰,業者將工廠紛紛移出中國市場,提升非中國製造的佔比之外,是否未來也可能出現分散式工廠的趨勢,每一座工廠限制在一定的規模內以防類似情況再度發生,值得觀察。

蘋果AR/MR頭盔料延至明年Q1發布

IT之家4月13日報導,海通國際證券分析師Jeff Pu表示,蘋果AR/MR(擴增實境/混合實境)頭盔可能會在明(2023)年第一季發布,相較部分分析師預測將於今(2022)年底發布,時間略微延期;並預計新款AR/MR頭盔第一年銷量將在100萬-150萬台之間。而自研晶片可能將成為蘋果與其競爭對手的主要區別之一,預計該設備將擁有10個以上感測器(包括鏡頭)組合,供應商包括索尼、韋爾股份、舜宇光學科技等。據瞭解,今年早些時候,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表示,蘋果的新頭盔將於今年底發布,但供應量有限。彭博社近日報導,蘋果「不可能」在6月的《蘋果WWDC 2022(全球開發者大會》發布該頭盔,但將在今年秋季至明年夏季之間的某個時間推出。另據之前傳聞,蘋果的AR/MR頭盔將採用「創新的三顯配置」,結合兩塊Micro OLED顯示屏和一塊AMOLED面板,以及用於環境和手勢檢測的先進感測器;且蘋果的AR/MR頭盔設計將受到AirPods Max和Apple Watch的啟發,預計價格可能達3,000美元。

電子業產線加速遷出大陸

中國大陸疫情再起,加上大陸政府堅持封城清零,導致供應鏈與物流運輸大亂,成本節節上升,由於大陸仍然是全球最大電子業生產製造基地,大陸此舉恐促使蘋果等品牌業者加速把大陸產能移到印度、越南與東南亞等非大陸地區。蘋果近日證實主要代工大廠鴻海集團在清奈的工廠已經開始生產蘋果最新款手機iPhone 13,目前蘋果在印度所有暢銷機型都是透過鴻海和緯創在印度當地生產。和碩預計本月開始在印度生產,但是最初將組裝iPhone 12。蘋果最初於2017年在印度生產iPhone SE,目前則生產iPhone 11與12,現在又加入iPhone 13。蘋果過去在發表最新款的iPhone之後,通常要八個月才會到印度生產,現在縮短至六到七個月,彰顯印度供應鏈的重要性。

特斯拉闖進機器人領域 馬斯克:業務潛力可能勝過電動車

特斯拉的創辦人馬斯克向來都是以打破產業舊生態而聞名,從跑在路上的電動車,到飛上太空的SpaceX都是如此,這回他宣布明年量產特斯拉機器人,毫無意外地,也將帶給機器人產業全新的震撼!「我們可望在明年開始生產Optimus的第一版。」7日,在德州奧斯汀的特斯拉新汽車裝配廠開幕式上,伊隆.馬斯克再透露旗下特斯拉機器人計畫的下一步進程,且更聲稱Optimus最終將能接手處理任何人類不想做的事情。去年八月,馬斯克首次公開這款代號為Optimus的Tesla Bot人型機器人,高度約五呎八吋(約一七三公分)、重達一二五磅(五六.七公斤),預期承重能力為四五磅(約二○公斤),能以時速五公里移動,並與電動車「自動輔助駕駛」(Autopilot)技術採用相同的AI系統。而今年一月,馬斯克也在財報會議上表示,Optimus是特斯拉今年研發最重要的產品,且隨著時間推移,「機器人業務的潛力有可能勝過電動車事業」,此番言論可顯示出特斯拉對機器人業務的重視;專家也從商業角度分析,看好馬斯克發展Optimus有機會再為機器人產業注入新能量。應該可以這樣說,全球機器人產業發展已久,早自1960年代,人類發明出機械手臂後,帶動產業正式進入自動化時代,並促使各界積極投入機器人相關產品的研發,尤其擁有人類型態的人型機器人,更被視為是機器人領域的聖杯,但即使如此,這個產業始終缺乏突破性的發展也是事實,而這回特斯拉積極進軍機器人產業,以過去特斯拉在電動車、SpaceX、Starlink低軌道衛星的營運經驗來看,市場相信這回肯定也會替機器人產業帶來顛覆性的突破。

智慧化升級浪潮 機器人需求旺

近年來,在產業智慧化升級的浪潮中,各式各樣的機器人不斷問世、從各方面融入經濟社會,正極大程度改變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像是掃地機器人、物流機器人、醫療手術機器人,甚至電動車等,都是對人類生活越顯重要的服務應用,推升機器人產業產值不斷攀升。在機器人滲透率穩定增加的趨勢下,根據研究機構(TrendForce)與IFR的年度報告指出,推估今年自動化與機器人的全球產值總計上看二六六九億美元(約七.五兆台幣),將一舉超越產值六兆元的PC與NB產業。正因為潛在的商機還很大,全球機器人新創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去年九月,獨角獸企業思靈機器人(Agile Robots)完成一筆二.二億美元的C輪融資,該融資由軟銀願景基金二期領投、阿布達比皇室集團、高瓴創投、紅杉中國及鴻海旗下的工業富聯等參與,凸顯企業大力投資機器人意願高漲。由此可見,全球機器人產業正如火如荼發展,而台灣想搶下一席之地其實大有可為。

陸新版退減稅 台企適用

大陸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減稅與退稅並舉,相關政策台企也適用。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於13日例行記者會表示希望符合條件的台資企業積極辦理。此外,對於美方邀台灣參與「印太經濟框架」,馬曉光強調,無論參加何種經濟架構,前提都必須符合「一個中國」原則。馬曉光指出,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採取減稅與退稅並舉,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人民幣2.5兆元(約新台幣11.25兆元),其中留抵退稅約人民幣1.5兆元,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而「大陸台資企業同等適用此項政策。」馬曉光舉例,江蘇省淮安市一家利用稻殼加工生產環保餐盒的台資小微企業,在1日新政策實施第一天,即到稅務部門咨詢,並成功辦理退稅金額人民幣33.76萬元。該公司董事長表示,此次退稅是「真金白銀」的實惠。他介紹到,截至7日,山東省有7家台資企業辦理留抵退稅,累計金額達人民幣343.11萬元。陸方希望符合條件的台資企業積極辦理留抵退稅,應享盡享,從中獲利受益。另一方面,馬曉光提到,各地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部署和要求,紛紛出台幫扶企業發展政策措施,有關方面積極協助台企同等受惠,並為台企抗疫穩產提供支持和便利。比如上海市、江蘇省、湖北省與湖南省等皆出台助企業紓困政策措施。馬曉光說,符合條件的台商均可一體適用。希望各台商台企積極瞭解掌握、應享盡享。各地台辦一如既往靠前服務,協助台商台企瞭解並用好相關政策措施。此外,台灣積極想加入區域經濟聯盟,而近日美國多名眾議員日前聯名呼籲拜登政府,邀台參與所謂「印太經濟框架」。對此,馬曉光回應,台灣無論想參加什麼經濟架構協議,前提都必須符合「一個中國」原則。陸方反對台灣地區參與任何有官方性質的經貿安排或簽署有官方性質的經貿協議。

雙鴻昆山筆電、伺服器散熱產線 配合防疫停工

散熱模組大廠雙鴻今天公告昆山子公司配合當地政府防疫政策暫時停工事宜,延長停工至4月19日,當地廠房生產筆電、伺服器散熱產品,佔整體營收比例不會太大,目前還在進行財務、業務評估,初判4月營收稍微會受到影響。雙鴻指出,由於每個廠區產能都要通過客戶認證,因此無法把A廠產品調配給B廠生產,目前適時聯繫客戶與供應商調整出貨時間,並持續密切注意疫情發展,採取應變措施,以維持公司環境安全與員工健康。雙鴻提到,雖然4月營運受到昆山疫情影響,但預計第2季整體表現會較首季成長,原因在於市場需求沒有減少,訂單將在復工後往後遞延,部分訂單可能從第2季推延到第3季出貨,但全年度展望沒有改變。雙鴻除主力NB散熱產品外,還包括伺服器、主機板與繪圖卡散熱模組、一體成型電腦(AIO)、工作站等散熱模組,客戶包含電子五哥、鴻海與DELL,目前產品營收分布約為NB34%、VGA29%、伺服器16%、桌上型%8%、電競6%、手機3%。

電動車蓬勃發展,電池材料後市仍佳

中國2021年電動車銷量大增,帶動全球2021年電動車銷量大幅成長108%,根據EV-Volumes統計,全球電動車2021年銷量約為675萬台,其中中國銷售大增200萬台,全年銷量來到339.6萬台,成長數量超越全球其他地區成長總和,而國際各大車廠也仍在積極推出新電動車,除了歐洲車廠外,日本車廠也積極投入,國內電池材料業者包括美琪瑪、康普、立凱均對電動車後市需求抱持正面看法,今年業績仍看成長可期。根據研調機構EV-Volumes統計全球電動車2021年銷量約為675萬台,此一銷售數據包含電動乘用車、輕型卡車與輕型商用車,相較2020年,整體電動車市場銷量大幅成長108%,對比全球車市2021年僅成長4.7%,顯示電動車成長動能非常強勁,其中中國市場銷量大增200萬台,全年銷量來到339.6萬台,其成長數量超越全球其他地區成長總和。在今年市況展望上,美琪瑪日前在法說會上表示,全球車廠均積極衝刺電動車市場,除一直積極的歐洲車廠外,日本車廠去年底也積極投入,儘管目前有俄烏戰爭衝突,但客戶端釋出的需求並未減弱;而在俄烏衝突影響下,原物料價格走升,也衝擊三元電池重要貴金屬鎳的報價走高,不過美琪瑪與康普均表示鎳價漲跌不會影響毛利率,且可完整反應予客戶,無需過度擔憂鎳價對電池材料業者影響。美琪瑪與康普為三元電池正極材料供應商,今年首季出貨量穩健增加,加上主要金屬材料鎳價、鈷價走高,也推升美琪瑪、康普業績,3月雙雙寫下新高,美琪瑪3月營收來到5.03億元、年增93%,累計今年首季營收來到12.82億元、大增97.79%,成長突出,康普3月營收衝高至10.31億元、年增6成,首季營收來到24.57億元、年增45%。立凱-KY則是主要供應磷酸鋰鐵電池正極材料業者,磷酸鋰鐵電池材料受小型電動車廠商青睞,是中國車廠主要的電池材料選項,立凱表示近期也持續擴大對電動車電池業者認證力道,3月營收來到5,592萬元、大幅年增約147%,首季營收來到1.06億元、亦增加約137%。

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