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動態
總體經濟
陸4月製造業、服務業 疫蹶不振
受官方疫情封控措施的影響,大陸製造業景氣連降,服務業飽遭衝擊。大陸政府30日公布,以大中型企業為調查樣本的4月份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7.4,較3月下降2.1個百分點,非製造業PMI重挫6.5個百分點至41.9。兩者均繼續處於50以下收縮區間,並雙雙創下2020年2月以來新低。另外,以中小型企業為調查樣本、同日公布的財新中國4月份製造業PMI,也較3月下降2.1個百分點至46.0,同樣創逾兩年低點。分析人士指出,大陸製造業景氣連兩個月陷入收縮且跌入新低點,主要是3月疫情散發,尤其3月28日上海實施分區封控,4月份昆山、蘇州、唐山、義烏、包頭、秦皇島等多個製造業與工商重鎮,接連實施封城封控,不僅重創消費活動,更導致企業生產與新訂單數量加速下滑,且供應鏈受阻問題加劇。綜合陸媒報導,大陸國家統計局30日公布,4月份官方製造業PMI降至47.4,遜於市場預期的48.0。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等各分項指數均低於50臨界點。其中,生產指數為44.4,比3月下降5.1個百分點,說明製造業生產活動放緩。新訂單指數為42.6,下跌6.2個百分點,表明市場需求回落較大。原材料庫存指數為46.5,跌0.8個百分點,反映主要原材料庫存量繼續減少。值得注意的是,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僅37.2,比3月大跌9.3個百分點,顯示原材料供應商的交貨時間明顯放慢。大陸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指出,本輪疫情造成4月份企業減產停產,產需兩端降幅加大。不少企業表示,受到多地封城封控影響,物流運輸困難加大,出現主要原材料和關鍵零部件供應困難、產品銷售不暢、庫存積壓等情況,上下游相關企業生產經營均受到較大影響。另一方面,4月份官方非製造業PMI僅為41.9,其中服務業景氣水平回落幅度加大。趙慶河表示,受疫情衝擊,統計局調查的21個行業有19個位於50以下收縮區間,航空運輸、住宿、餐飲等持續低迷,就連批發、郵政、金融等行業業務總量也由升轉降。
電子資訊
凡甲Q1毛利率估年增;Q2營收盼逐月攀升
連接器廠商凡甲第一季營收年增16%,法人預期,毛利率年對年將同步成長,單季每股稅後盈餘將有2.4-2.5元,4月營收雖受大陸封控影響不小,但期許第二季營收逐月攀升,也預估車用與伺服器客戶成長動能仍在、只是遞延,全年成長趨勢不變。凡甲第一季營收6.18億元,年增16%,但季減9.7%,法人預期,毛利率也會與經濟規模高度相關,呈現年增但季減,落在46.2-47.3%間,而過去公司受匯兌變動影響不大,業外評價看穩,單季每股稅後盈餘估2.4-2.5元。展望第二季,凡甲坦言,4月因長三角封控策略,客戶與供應商都採閉環式生產,且對外物流中斷,營收勢必會有很大衝擊,不過就目前訊息看來,5月後逐步恢復,期許第二季營收能逐月成長。公司也認為,目前應用面主力的車用與伺服器,都是難以轉單且剛性需求的領域,客戶端目前不但未下修展望,頻追生產進度的情況有增無減,顯示對終端需求仍正面看待,內部也認為,此次情況可能也會與中國前幾波疫情類似,恢復生產後將有急單湧現,暫不調整今年成長預期。凡甲今年董事會也通過每股將配發11.16元現金股利,對照目前股價,現金殖利率6.7%。
全球智慧機出貨 Q1衰退8.9%
市調機構IDC最新初步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比去年同期衰退8.9%,不僅代表智慧型手機市場連續三季衰退,第一季出貨僅3.14億支,比IDC在2月份的預測低了大約3.5%,三星、蘋果則在供應鏈與零組件掌握程度優於競爭對手下,首季市佔率分別為23.4%、18%,都有所提升,小米、OPPO與vivo第一季出貨量年減幅度都遠高於市場平均衰退值。IDC表示,消費者對通貨膨脹和經濟不穩定的嚴重擔憂,又有零組件缺料、運輸成本上升的壓力,以及最近上海、昆山的封城,都讓全球消費者的消費意願、特別是中國的消費者,普遍偏向負面,也讓已經很困難的局面變得更加艱難,除此以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也使得東歐與中歐對智慧型手機的需求受到影響,都讓手機品牌業者對於今年採取更為保守的策略。IDC進一步表示,從區域角度來看,今年第一季中歐和東歐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下滑近20% ,不過,中歐與東歐並非全球手機出貨量下滑的「罪魁禍首」,中歐與東歐只佔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6~7%、營收占比更只有5%,全球手機出貨量縮水的主因是中國和亞太地區,中國與亞太地區佔全球所有出貨量的近一半,而中國與亞太其他地區合計手機出貨量在今年第一季下降12.3%。而在各主要品牌方面,IDC表示,三星、蘋果受惠於供應鏈與零組件掌握能力優於其他競爭對手,三星第一季出貨量僅年減1.2%,蘋果甚至逆勢增加2.2%,都明顯優於市場平均衰退幅度8.9%,而三星第一季的市佔率達到23.4%,更創下2018年第一季以來最高的市佔率,蘋果也在出貨量逆勢上升下,首季市佔率來到18%。三星、蘋果以外的中國手機品牌業者,則都受制於中國內需市場不振、零組件缺料導致主攻外銷市場的中低價手機供應不足,第三名的小米第一季手機出貨量年減17.8%、第四名OPPO年減26.8%,第五名的vivo更年減27.7%,都比市場平均衰退幅度大很多。雖然智慧型手機首季出貨量不佳,IDC仍樂觀認為,任何減少的需求都不會消失,只是需求何時恢復的問題。
全球雲端支出增 5台廠受惠 外資喊買緯穎
歐美國家生活逐漸脫離疫情影響,但市場對雲端服務的需求,依然維持疫情時期的高速成長。據市調機構Canalys資料顯示,第一季全球雲端服務支出達559億美元,年增率高達34%,雲端服務業者的資本支出向上提高,帶動台廠供應鏈如廣達、緯穎、英業達、台達電、光寶等業者明顯受惠。歐美國家逐步恢復正常生活以來,筆電、桌上型電腦需求下修,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也明顯下滑,不過疫情讓混合辦公成為常態的一部分,企業數位轉型需要更多的伺服器與AI、雲端服務,雲端需求不僅不受生活回歸常軌影響,反而持續高速成長,Canalys資料顯示,第一季全球雲端服務支出,比去年第四季成長20億美元。從2020年以來各國深受疫情干擾,2020第二季全球雲端服務支出成長率至去年第四季為止,每一季年增率都穩定落在30%~35%,今年首季,解封的國家越來越多,但雲端服務支出年增率仍有34%,是少數沒有因為回歸常軌而受影響的產業。Canalys進一步指出,在全球雲端服務支出中,高達62%流向全球前三大雲端服務業者亞馬遜AWS、微軟Zaure與Google Cloud,市占率以在首季33%居冠的AWS,近來專注於全球大型電信業者,拿下指標性電信業者如Verizon、Telefonica,第一季年增率達37%,Azure市佔率以21%居次、年增率更高達46%。而老三Google Cloud雖然首季市占率僅8%,但年增率最高、為54%,在三家業者成長率都超越市場平均值的34%下,三家業者合計年增率來到42%。隨著雲端服務支出持續成長,雲端服務業者的資本支出不斷提高,根據擁有臉書、IG與whatsapp的Meta所公布最新財報,今年Meta規劃資本支出約在290億~340億美元,年增約56%~83%,而擁有Azure的微軟則預期,今年資本支將逐季成長,以跟上雲端業務需求的成長。至於還在投資階段、持續虧損的Google Cloud,Google母公司Alphabet也表示,還是會持續擴增Google Cloud,且除了Google Cloud之外,Google眾多服務如搜尋、YouTube、廣告、地圖、GMAIL等,都是依靠Google資料中心才能運作,Google服務日漸增長是Alphabet必須不斷對雲端基礎設施增加投資的主因。
廣達、緯穎、英業達 業績暢旺
雲端服務需求旺盛帶動伺服器代工、關鍵零組件一起暢旺,包括白牌伺服器龍頭廣達、緯穎、英業達、台達電、光寶科,業績都可望受惠。雲端服務高速成長帶動伺服器需求,也帶動伺服器相關的關鍵零組件,如電源、PCB、風扇等不斷成長,尤其是一線雲端服務業者如Google、亞馬遜、微軟、Meta,大量採購白牌伺服器,而大型企業用戶在數位轉型下也不斷添購,同樣帶動品牌伺服器需求提升,進而拉抬品牌伺服器供應鏈出貨量。廣達身為全球白牌伺服器龍頭大廠,外界推估伺服器營收占比約在三成以上,以去年營收1.13兆元來說,相當於伺服器營收達3,400億元以上,即使基期這麼高,在雲端服務市場樂觀、廣達在伺服器市占率提高下,廣達仍預估今年伺服器營收將維持往年的雙位數成長。美系外資出具緯穎最新報告,重申「買進」評等,美系外資指出,緯穎兩大客戶Meta、微軟都積極增加雲端資本支出,以跟上雲端業務需求的成長,在兩大客戶資本支出高速增加下,美系外資點名買進緯穎買進。而除了Meta、微軟,全球最大雲端服務業者亞馬遜AWS,也是緯穎客戶之一。法人也預估,英業達今年品牌伺服器營收估持平或小增,伺服器成長動能主要來自資料中心,來自北美、中國的需求都十分強勁。台達電是品牌伺服器與白牌伺服器電源最大供應商,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表示,伺服器需求暢旺,最近伺服器客戶高層親自寫信給他追料,而光寶繼第一季伺服器電源營收成長三成後,第二季更會成長超過雙位數百分比,成為第二季營收成長最高的產品。
台達電Q2展望不明朗,全年仍拚雙位數成長
台達電4月29日下午舉行法說會,展望後市,董事長海英俊坦言,中國封城對生產交運的狀況影響不小,使Q2能見度尚不明朗,下半年的PC、NB等需求面也還需要觀察,認為待5月後,整體運輸狀況緩解,市況會較清楚,公司目前仍維持今年營收雙位數成長的目標。針對中國封鎖造成的影響,執行長鄭平表示,吳江廠區影響蠻大,主要受到相關供應商、客戶能否正常交貨、運轉的影響,相對4月產能受到不小衝擊,5月要持續觀察狀況會否改善。董事長海英俊也強調,由於台達電產品線很廣,缺料、運輸等外界干擾下,就會把狀況搞更複雜,需求面來看,目前包含PC、NB客戶都還是一直在催貨,希望能如期甚至加快腳步給貨,但是否有重複下單(Double Booking)的狀況,終端需求是否還是這麼強?都還是未知數,公司目前要看5月之後,整個市場物流上軌道,才能明確知道狀況如何。海英俊也坦言,因此Q2的營收、毛利率目前要預估還相當有難度,但全年營收維持雙位數年增的目標沒有改變。此外,針對生產成本的變化,鄭平表示,材料成本以去年來看,幾乎是每季都在漲價,甚至今年Q1成本都還持續在往上跑,不過,好消息是,現在看起來價格已經轉平穩,下半年如果沒有意外,材料成本結構應該是會改善。
供應鏈瓶頸 蘋果憂營收有壓
蘋果上季營收和獲利都優於預期,iPhone、Mac、可穿戴裝置及服務等事業營收同創新高,但大中華地區營收增幅是一年多來最小,並警告供應鏈限制可能導致本季營收減少40億~80億美元,且中國大陸的防疫封鎖措施與俄烏戰爭對供應和需求造成壓力,蘋果股價29日早盤跌1.4%。蘋果同時宣布新的庫藏股計畫,將買回900億美元自家股票,並且提高股利至每股0.23美元。蘋果在止於3月底的年度第2季(上季)營收年比成長8.6%至972.8億美元,為非年終購物季的單季新高,也是史上第三高,淨利年增6%至250億美元,每股盈餘為1.52美元,都高於市場預期。上季iPhone營收年增5.5%到505.7億美元,Mac銷售增加15%至104.4億美元,凸顯iPhone 13系列新機與新款Mac電腦熱賣。服務事業營收增長17%到198.2億美元,可穿戴裝置、家庭設備和配件部門銷售年增12%至89.8億美元,都是新高,但iPad銷售年減2.1%,成為76.5億美元。上季北美銷售躍增19%,歐洲銷售增加4.6%,大中華區銷售增長3.5%至183.4億美元,增幅為2020年7-9月當季最低。財務長梅斯特里說,供應鏈限制將對本季營收造成40億~80億美元的衝擊。彭博的高燦鳴指出,這個估算金額可能歷來最高;蘋果之前估計,供應鏈瓶頸會使去年4-6月當季營收短少30億~40億美元、去年7~9月當季營收減少60億美元。蘋果執行長庫克說,蘋果仍難自外於晶片短缺、中國大陸防疫封鎖及烏克蘭戰爭的影響,他點出供應鏈限制的兩大肇因:新冠疫情造成的干擾與晶片荒,並且補充上海封城也造成影響。他說,供應鏈限制將影響蘋果多數產品線的供應,但非常難評估損失的營收比率,他也無法預測晶片荒會持續多久。梅斯特里則說,中國大陸疫情已衝擊部分需求,退出俄國市場也衝擊本季的營收成長率。基於當前的不確定性,蘋果並未提供營收預估。兩人都表示,已看到通膨跡象,正密切觀察將如何影響未來幾個月的消費者支出。不過,分析師仍看好蘋果的長期營運展望,雖然短期展望因零組件短缺和供應瓶頸等逆風而缺乏能見度,但用戶數持續增加,成為需求利多,且蘋果的執行力和產品藍圖將持續帶動長期成長。
英特爾Q2出貨恐降溫
全球電腦處理器製造商龍頭英特爾(Intel)上季營收下滑,本季獲利與營收預估也都不如預期,暗示英特爾晶片的需求可能全面減弱,股價29日早盤應聲重挫逾6%。英特爾表示,第1季營收比去年同期下滑7%至184億美元,獲利則年增約141%至81.1億美元,經調整後每股盈餘為0.87美元,都高於市場預期。英特爾上季個人電腦(PC)晶片銷售下降13%至93億美元,資料中心晶片營收雖成長22%至60億美元,但都低於市場預期。英特爾表示,上季PC晶片營收下滑是因部分客戶去化庫存減少訂單,以及教育用電腦需求下降。英特爾預估,本季不計部分項目的每股盈餘將為70美分,營收為180億美元,也都低於分析師預測。本季毛利率則預料為51%。英特爾維持全年營收預測為760億美元不變,毛利率目標為52%,但分析師預期,英特爾面臨的挑戰包括PC銷售減緩、通膨升高、零組件短缺及中國大陸疫情等。彭博資訊分析師認為,英特爾PC和資料中心部門的成長展望仍將受抑制,因為在筆電領域遭遇來自蘋果的競爭壓力,在資料中心則面臨輝達和超微的夾擊,在行動晶片市場的市占率也不高。英特爾伺服器事業表現不如預期,代工廠指出,零組件持續缺貨影響伺服器廠商拉貨,英特爾、超微都將於今年度推出伺服器新平台,也讓部分客戶目前採購觀望態度,但不論是研調機構或伺服器大廠廣達、英業達及緯穎等,仍持續看好伺服器今年成長性,不因為短期零組件缺貨、地緣政治及通膨因素,影響伺服器產業長期成長。英特爾預計將於今年度推出下一世代平台Eagle Stream,而競爭對手AMD新一代產品Genoa也將同步登場,目前相關業者對於採購新品仍處於觀望狀態,加上伺服器零組件缺貨從2021年一路延續到今年上半年,至今仍處於短缺局面。
通膨 手機、筆電需求疲弱
俄烏戰爭、中國大陸城市封控,為今年智慧手機、筆電等消費電子市場投下變數,根據國際研調機構IDC最新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僅三點一四億支,年減百分之八點九,比先前預測的數據低了百分之三點五;法人直言,「需求疲弱問題」恐怕比「供應鏈運作混亂問題」來得更嚴重,保守看待今年消費性電子市場。IDC研究總監波帕爾(Nabila Popal)指出,「對通膨、經濟不穩定的擔憂,抑制了消費者支出」,市場將持續面對供應、物流挑戰,且所有地區、特別是中國大陸的消費者情緒,都是負面。「最近的上海封城,讓市場局面更加困難」,波帕爾表示,除了封城之外,還有俄烏戰爭問題,「大多數代工製造廠在今年採取了更加保守的策略。」除了手機市場外,中國大陸華東持續封控,儘管大陸官方逐步開放華東工廠復工,但全球筆電代工龍頭廣達副董事長梁次震昨指出,目前上海廠復工率約達三成,可能未來幾天慢慢拚讓復工率過半,但第二季筆電出貨量可能不如首季。他也示警,即使自身工廠生產沒問題,但封控造成零組件取得不易,讓廣達大傷腦筋;針對上海廠復工率何時可重回正常,梁次震回應「還要努力,也要當地官方幫忙。」目前業界不少聲音指出,儘管華東官方開放大型電子代工廠、指標半導體廠逐步復工,但中小型零組件廠卻持續停工,大型製造商在缺少零件供應下,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局面。值得注意的是,俄烏戰事、大陸封控,不僅衝擊出貨,也影響市場需求;以智慧手機市場為例,中歐和東歐(CEE)地區第一季智慧手機出貨量下降了近百分之二十,不過,中東歐只占全球出貨量百分之六至七,對全球市場影響有限。中國大陸及亞太市場則占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的一半,但中國大陸和亞太市場第一季出貨量卻下滑了百分之十二點三。照理來說,有愈來愈多的企業都到印度設立手機組裝廠,即便中國大陸組裝廠停工,其他地區的組裝廠依然能夠運轉;不過,台經院產業分析師邱昰芳指出,智慧手機產品部分關鍵零組件還是在中國大陸本地生產、運送至其他市場組裝,如果大陸供應鏈不順,依舊會影響到其他市場的組裝情況。「大家最擔心還是需求。」邱昰芳表示,如果通膨很高、消費者負擔變重,消費性電子產品就會受影響,「目前看來,筆電、手機會是較疲弱區塊。」
鴻海投資Lordstown 還在喬
電動皮卡新創公司Lordstown Motors29日宣布,因與鴻海集團未就代工製造協議取得共識,因此將廠房購買與產品共同開發協議簽署截止日延至5月中旬;鴻海昨(30)日回應,雙方仍積極且正面協商細節中,目前整體進度尚符合公司預期。Lordstown指出,與鴻海的協議截止期限將延至5月14日,Lordstown預計5月9日公布最新財報,並於財報電話會議更新協議進展。對此,鴻海表示,有關與Lordstown Motor合作,雙方仍積極正面協商細節中,整體進度尚符合預期。Lordstown、鴻海是在2021年11月簽署資產購買協議,Lordstown以2.3億美元出售位於俄亥俄州廠房與設備予鴻海,鴻海同意在去年11月18日前先支付頭期款1億美元,並在2022年1月及4月各再支付5,000萬美元,剩下3,000萬美元將在交割日前支付。Lordstown指出,若雙方交易未在5月14日前完成,公司必須償還鴻海先前支付的1億美元頭期款。Lordstown預定推出的電動皮卡Endurance去年因零組件與材料短缺,加上其他供應鏈挑戰,影響Endurance產銷計畫,生產與交車時程延後到2022年第3季。鴻海集團近年加速衝刺電動車事業,董事長劉揚偉在今年營業報告書中指出,2022年在電動車事業上,將持續設計新車,並投入關鍵零組件與解決方案開發。關鍵零組件中又以電池技術最重要,其中高安全性的磷酸鋰鐵電池、固態電池及上游材料為發展主軸。
封城衝擊 蘋果營收估減80億美元
蘋果上季(2022會計年度第二季,到3月26日止)營收、獲利優於預期,但終究還是躲不掉供應鏈挑戰,預警中國封城造成的供應鏈問題對本季營收衝擊上看80億美元,蘋果股價周五早盤跳空開低下跌逾1%,但之後隨即拉升至平盤之上。蘋果財務長梅斯特里(Luca Maestri)周四美股盤後預警蘋果本季面臨數個挑戰,其中之一是中國疫情惡化造成上海等地封城、廠房停工,再加上半導體產業缺貨尚未化解,估計將使蘋果本季營收損失40億至80億美元。此外,中國封城也可能打擊當地消費需求。去年第四季蘋果在中國登上智慧型手機市占龍頭寶座,是六年來首例,但好景不常。市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統計,今年第一季iPhone中國市占率從前一季的21.7%跌至17.9%。另一機構Canalys調查也顯示今年第一季iPhone中國出貨量較前一季下滑36%。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坦言,蘋果「難逃」供應鏈挑戰。Wedbush證券公司分析師伊弗斯(Dan Ives)也表示:「供應鏈問題依舊是蘋果在中國面臨的主要挑戰,將阻礙本季成長。」蘋果上季營收年增9%至972.8億美元,每股盈餘(EPS)經調整後達到1.52美元,皆高於華爾街預期。上季iPhone部門營收年增6%至506億美元,證明iPhone 13需求旺盛。庫克表示:「上季iPhone升級用戶量創新高,還吸引大批Android手機用戶改用iPhone,締造雙位數百分比成長率。」自從Mac電腦捨棄英特爾晶片改用蘋果研發的M1晶片後,Mac部門營收也蒸蒸日上,在上季年增15%至104.4億美元。然而,iPad近年需求萎縮就連改用M1晶片也挽救不了頹勢,使該部門上季營收下滑2%。蘋果最新搖錢樹-軟體服務事業上季營收年增17%至198.2億美元,但與過往相比稍微遜色。過去兩年蘋果軟體服務單季營收通常都比華爾街預估高出3%至8%,但上季營收只比華爾街預期高出0.5%。
Q1陸智慧手機市場出貨年減18% 榮耀奪冠
根據Canalys報告顯示,今(2022)年第一季中國智慧手機市場僅出貨7,560萬支,年減18%、季減13%。 其中,榮耀以1,500萬支的出貨量和205%的年增率首次登頂,OPPO(包括OnePlus)以1,390萬支的出貨量保持第二;蘋果繼去年第四季的強勁表現後,仍成功守住前三,出貨量1,380萬支;vivo和小米(1810.HK)分居第四和第五,出貨量分別為1,220萬支和1,060萬支。Canalys分析師Amber Liu表示,中國智慧手機市場於近三年來一直持續走低,且需求和產量通常會於第一季處於低檔;隨著華為的出貨量在過去幾季內有所降低,五大廠商間的競爭已愈演愈烈。Canalys分析師TobyZhu則指出,為因應突如其來的零售業停業和物流延遲等問題,廠商不得不採用更加謹慎的備貨策略,而這勢必會影響到短期出貨量表現。
Q1發明專利 台積電再奪第一
經濟部29日公布第一季統計,我國受理3種專利申請合計1萬7,498件,年增2%,而商標申請2萬4,450件,微增0.3%。值得注意的是,發明專利申請人中,我國台積電申請723件,不僅持續霸占本國法人之首,更是2012年公布統計以來的史上單季新高。智慧局公布我國受理申請的三種專利件數,以發明專利1萬2,534件為最大宗,件數年增5%,主要來自外國人申請件數增加10%,而本國人申請件數4,697件,則略有減少1%;新型專利受理申請呈現年減,本外國人街下降;設計專利受理申請也為年減5%,但本國人申請件數略增0.4%,而外國人件數則下降9%。商標部分,第一季受理申請2萬2,450件,小幅增加0.3%,其中本國人申請小增2%、外國人則下降6%。發明專利為本國人申請三種專利的大宗,其中我國企業整體發明專利申請3,745件,較去年同期小幅下降2%,智慧局解釋,主要因為中小企業申請件數(748件)減少所致,而大型企業申請2,997件,則與去年同期相當。智慧局指出,本國前十大發明專利申請人與前五大設計專利申請人均為企業,儘管企業整體發明專利申請件數減少,但前十大申請人仍有多達六家企業申請件數為雙位數成長。在本國企業發明專利中,台積電申請723件,續為本國法人第一,申請件數不僅刷新台積電創下的最高紀錄,更是智慧局2012年開始公布季統計以來的新高;群創與南亞科同樣以98件,雙雙創下自家公司申請最高紀錄,表現相當亮眼。在外國人專利申請部分,同樣也是以發明專利為大宗,申請件數為7,837件,年增10%。
電動車銷量年比增90% 怡利電端3D AR HUD
隨著保護環境意識提升,目前全球電動車每年銷量都成倍成長,而周邊電動車零配件、電子產品紛紛熱賣,台灣作為全球相當重要的車用電子、零配件基地,還有許多潛力廠商等待發掘。由外貿協會主辦的「台北國際汽機車零配件展」以及「台北國際車用電子展」23日正式落幕,此次有560間廠商參展,其中包括特斯拉供應鏈的大亞電纜、健和興端子等,CTWANT記者在展場觀察,發現推出感測雷達、環景產品的廠商占大多數,但還是有像是怡利電、車威視、億勝、Vigor Plus等黑馬企業推出驚艷的產品。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車用電子產值達2,350億美元(約新台幣6.88兆元),預計到2028年將突破4,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1.7兆元),年複合成長率達7.9%,在全球暖化、碳排減量目標、電動車相關政策3大利多推動下,車用電子相關產品配置已經成為各車廠增加銷量的考量。在2020 年時全球電動車已突破500萬輛,2021年成長了將近90%,突破950萬輛大關,目前電動車數量也在全球車市中超過10%佔比,隨著各國政策的推進下,電動車在未來勢必取代傳統燃油車。汽配、車電展開幕首日還未開放民眾入場,就吸引上千名法人進場發掘潛力廠商。台灣的車用電子也隨著電動車的成長嚐到甜頭,在2020年的產值為2,507億元,2021年成長到2,958億元,甚至在2025年有機會突破6,000億元,許多早期專做毛利低的零配件小廠為了翻身,積極推出車用電子產品成為別人口中的大廠。「台北國際車用電子展」在新冠肺炎單日破千的背景下開幕,但仍擋不住國內外法人參展,在還未開放民眾進場的首日就湧進超過千人,在主走道最吸睛的除了科技部主導產學合作的自駕車對外,就是LOGO顏色為Tiffany綠的怡利電子。這間來自彰化的車用電子大廠,創辦人為曾擔任磐石會長的陳錫蒼,帶著弟弟陳錫勳、發言人柯茂全一路讓怡利電從C咖翻身成車用電子的A咖大廠,早期以錄影帶倒帶機、攝錄影機起家,一直到2004年才切入汽車影音系統,花了近10年打進日本豐田的供應鏈,但隨著競廠越來越來,在2016年轉型開發HUD(Head UpDisplay,抬頭顯示器)。初期怡利電子主要生產鎖定消費者端的反射型HUD,主要因後裝容易,不需要與車廠配合,到民間汽車保養廠就能安裝;在2020年推出W Hud(WindshieldHead Up Display)以及開發出AR HUD(AugmentedReality Head Up Display)後,受惠於優異的成象、解析度,且不受環境光影響,終於被國際車廠看見。W Hud會將訊息投射到擋風玻璃上,在駕駛的視覺上會在擋風玻璃前方數公尺,眼睛不太需要變焦分散注意力;AR HUD的投射範圍更大,可以容納更多訊息,讓導航路線與實體路面在視覺上結合。在2020年全球電動車僅500萬輛,2021年就成長到950萬輛,在政策利多推動下,台灣車電廠積極加入國際車廠的電動車供應鏈。怡利電在2021全年營收24.76億元,年增51.57%,稅前淨利1.64億元,稅後淨利9,700萬元,每股盈餘為0.81元,但受惠HUD需求成長,預計在2022年的營收表現將大幅成長。此次怡利在現場端出2D AR HUD以及開發中的3D AR HUD,怡利電發言人柯茂全指出,HUD的重點在於呈現即時訊息,讓駕駛確認並與系統互動,在自駕系統往Level 2發展後,這項功能更加的重要。目前怡利的2D AR HUD主要供應給大陸的吉利汽車、一汽,據現場人員透露,目前該系統已經賣出超過20萬套,今年更有望接到北美新創車廠的訂單,至於仍在完善中的3D AR HUD配置了眼球追蹤,在系統結合度上更為細膩,已經與歐洲車廠以及大陸既有客戶洽談,很快就能在市場上看見。